收藏 分享(赏)

中国哲学考试资料.doc

上传人:hyngb9260 文档编号:6078721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哲学考试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哲学考试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哲学考试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哲学考试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哲学考试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孔子孔子不仅以其伦理道德思想著称于世,而且,他的政治思想也具有独到之处。以往,有些学者认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保守的,但笔者以为,孔子并不保守,其呼吁“克己复礼” 、称赞周礼“文哉”、盼与周公梦中相见等,只是他推动社会前进的一种特殊方式。 在孔子时代,国民政治观念在诸子中普遍存在。所谓国民政治,简单地说就是打破贵族政治垄断。当时,春秋诸侯国的内政由许多大家族垄断。而国民政治思想反对垄断,主张刑无等级,法无贵贱,黜陟开放。孔子顺应了这种趋势,主张用人应该更器重“先进于礼乐”的“野人” 。他的弟子中,绝大多数都是穷困潦倒的下层人子弟。需要注意的是,孔子的角度不同于别人。他培养和鼓励下层弟子发奋好学,

2、苦心修养,乐以忘忧,而不像法墨两家那样指责人主不慧、环境不公,把升迁的希望多寄托在他人身上。在孔子的鼓励下,子路敢称治“千乘之国”;冉求称能治“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的小国;公西赤虽自谦,不敢称为一国之宰,但也给自己安了个为祭祖礼仪做赞礼的重要角色。子贡凭“货殖” 本事游走列国,声望不下诸侯。孔子以这种国民政治意识传及后世,无数平民书生自我砥砺,不惧权贵、敢斗恶势力,以天下为己任。所以说,孔子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等级开放,更要求知识分子们主动承担起改造世界的责任。 孔子的国民政治思想以保护人为基点,首先关注人的生命与生存。“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孔子十分同情百

3、姓,反对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季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在对待民众的态度上,法家以待狗马禽兽之心态引导民众的物质欲望为君所用,孔子则敬民如神,“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强调“ 教之” 。更需注意的是,在关心人的生命和生存的基础上,孔子进一步强调人的尊严,关注人格的培育,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他主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由上可见,仅仅打破等级封闭,还不能作为政治上进步与落后的最后标准,还要看怎样打破,是在人的价值的肯定与提高中打破,还是以退化与落后为代价打破。孔子的思想属于前者,所以孔子的国民政治思想层次更高一畴。 诚然,从形态上看孔子的表

4、现似乎有点保守,对等级的开放表现不够激进。但他侧重于人的精神的开放、人格的开放,把精神、人格与身份、财富分开,只以个人的修养论高下,其内涵、角度、层次及其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应当说大大超越他人。对周礼等级制,孔子也有实质性的削弱。周礼虽为道德而设,但道德寓于特权之中,贵族们以彼此尊重特权为守道德。孔子凸现周礼中的道德层次,用人格平等的道德代替人格不平等的道德。他强调等级中的高低上下只是角色不同,无人格上的贵贱,并且主张君主在道德关系中履行义务更应该主动,“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 ”。孔子虽然没有提出废除特权,但其强调的人格平等精神,为从根本上消除特权打开方便之门。孟子后来能说“途之人可以为

5、尧舜” ,并以一介儒生,不顾人主之尊,敢对诸侯王“色勃然” 、辞锋激烈,无疑是受到孔子精神的感染。 孔子对旧等级不仅仅是削弱,更有新的建设主张。他主张在传统君臣父子框架之外,另设精神境界等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里,“君子”、“小人”是不同等级,但这等级却与血缘、官品无关。“君子”者不必是贵族、高官,“小人”者未必是贫寒无势的百姓,一切以道德修养水平为准。孔子精神等级的设立,冲击了旧的等级框架,为平民的自尊自信提供了理论根据。如此看来,孔子不但不保守,而且有一定的超前性。所以我从做人(重要)和学习两个方面来分析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1

6、、做人 说到做人,便有 1 个问题。即如何做人?更进 1 步说,即是如何做 1 个好人?不要认为这两个问题很简略,其实 1 点都不简略。或许让你做 1 个口头演讲,关于这两个问题,你也许有很多的话要说。而要害在于,说了那么多,又做了多少呢?这是现代人的问题,也是古人的问题。所以孔子思想的精力就在于“行” ,而不是“说” 。 孔子在做人方面很重要的 1 个思想就是“仁” 。何谓“仁”?简略的说,就是“爱人” 。而这个“爱人” ,又不同于墨家的“爱人” 。墨子的爱是“兼爱” ,儒家的爱是“仁爱” ,有什么差别呢?“兼”为 1 视同仁,“仁”为推己及人的爱。而在我看来,“仁爱”更合乎于礼,亦合乎于理

7、。究竟。要将天下人都 1 视同仁的爱,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行的。 既然是爱人。就涉及到 1 个怎么爱的问题,在论语.颜渊中,分辨收录了颜渊,司马牛和樊迟向孔子问仁以及孔子的答复,我总结了 1 下,共有 4 个方面: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话忍而不轻易出口;智能成仁。这 4 个方面,放在今天,也是非常实用的。在我看来,它已经超出了“仁”的领域,迈向了 1 个更广阔的领域:“德” 。 德,即道德。这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却留在人心。道德的领域很广,也不是只言片语能说明确的,这里就不做讨论. 既然是说“仁” ,既有上述 4 个方面,当然仅有这些是不够的,你还要做到意志坚强,行动果断,本性朴

8、素,说话谨慎(刚、毅、朴、讷) ,做到这些也只是很接近仁者而已(近仁) ,可见要做到孔子的请求是 10 分不易的。而在如今,拥有这些条件中的 1 部分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已经越来越不器重这些了。虽然我们仍然把孔子尊称为“圣人”,虽然国家 1 直在提倡“孔孟之道” ,不过其效果却是微乎其微,我想,这也应当是引起我们器重的 1 个方面! 2.学习 这 1 方面离我们很近,孔子在学习方面也提出了很多观点。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温故而知新”等。而在这些思想中,重要的领域之 1 便是“乐” ,孔子有 1 句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即“悦” ,兴奋的意思。还有 1 句 “

9、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乐”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而在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适侍坐1 课中。孔子偏偏对曾皙的答复情有独钟,有 1 部分原因便是曾皙的答复中布满了快活。 所以说孔子的语录对后人受益匪浅,这话真是不假。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主意到今依旧在提倡,但却没有两千多年前落实得好。 这大概就是孔子最重要的两个思想了,做人要“仁” ,治学要“乐” 。而在我们现在的年纪。要完整领悟“仁”的含义,是不太也许的,甚至有些人穷其 1 生,也不能完整参悟。那我们便重点分析“乐”对我们的影响。 之前说到,在孔子看来。治学的最高境界是“乐” ,即从学习中领会到心坎的快活。这就请求我们把知识由

10、外在转为内在。发自心坎肠领会到知识所带来的愉悦。这样,升华了我们的学习目标,也自然可以让我们融入学习之中,把学习看做毕生的事,把知识和生命完整融合,从中领会到知识的意义和价值,使自己的心坎世界上升到 1 个新的高度。只有乐于学习了,才干把学习保持下来。究竟,勉强自己去读书,或许基于某种需要去读书,又或许为了父母或者其他人去读书,最多只能成为 1 个懂得学问的人。而那种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从心底深爱学习的人,才干贯彻毕生学习。才干完整沉醉在学问之中。 扩大来说,不只是在学习方面,在任何领域都要遵守这样 1 个规律。究竟,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我们干什么,只要我们有爱好,能够乐在其中,那效果

11、必定是最好的。 或许对于我们来说,要做到快活地学习很不轻易。但是我想我们都应当努力地去尝试,努力地去创造学习中的乐趣,不仅仅是 1 个“知之者” ,更要做 1 个“乐知者” 。这样我们才干快活地学习,快活地工作,快活地生活,这样的人生必定是美好的! 作为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人,对孔子的争议 1 直不断,后人对他褒贬不易。但是我认为孔子为我们留下的那些语录,对我们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我们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孔子的影响,或许这种影响会在华夏大地上永不消失,因为它是正确的! 文章来自: 热点搜罗-娱乐风向标(www.2010-) 详细出处参考:http:/ 1、做人 说到做人,便有 1 个问题。即如何做

12、人?更进 1 步说,即是如何做 1 个好人?不要认为这两个问题很简略,其实 1 点都不简略。或许让你做 1 个口头演讲,关于这两个问题,你也许有很多的话要说。而要害在于,说了那么多,又做了多少呢?这是现代人的问题,也是古人的问题。所以孔子思想的精力就在于“行” ,而不是“说” 。 孔子在做人方面很重要的 1 个思想就是“仁” 。何谓“仁”?简略的说,就是“爱人” 。而这个“爱人” ,又不同于墨家的“爱人” 。墨子的爱是“兼爱” ,儒家的爱是“仁爱” ,有什么差别呢?“兼”为 1 视同仁,“仁”为推己及人的爱。而在我看来,“仁爱”更合乎于礼,亦合乎于理。究竟。要将天下人都 1 视同仁的爱,是不现

13、实。也是不可行的。 既然是爱人。就涉及到 1 个怎么爱的问题,在论语.颜渊中,分辨收录了颜渊,司马牛和樊迟向孔子问仁以及孔子的答复,我总结了 1 下,共有 4 个方面: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话忍而不轻易出口;智能成仁。这 4 个方面,放在今天,也是非常实用的。在我看来,它已经超出了“仁”的领域,迈向了 1 个更广阔的领域:“德” 。 德,即道德。这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却留在人心。道德的领域很广,也不是只言片语能说明确的,这里就不做讨论. 既然是说“仁” ,既有上述 4 个方面,当然仅有这些是不够的,你还要做到意志坚强,行动果断,本性朴素,说话谨慎(刚、毅、朴、讷) ,做到这些也

14、只是很接近仁者而已(近仁) ,可见要做到孔子的请求是 10 分不易的。而在如今,拥有这些条件中的 1 部分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已经越来越不器重这些了。虽然我们仍然把孔子尊称为“圣人”,虽然国家 1 直在提倡“孔孟之道” ,不过其效果却是微乎其微,我想,这也应当是引起我们器重的 1 个方面! 2.学习 这 1 方面离我们很近,孔子在学习方面也提出了很多观点。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温故而知新”等。而在这些思想中,重要的领域之 1 便是“乐” ,孔子有 1 句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即“悦” ,兴奋的意思。还有 1 句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乐

15、”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而在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适侍坐1 课中。孔子偏偏对曾皙的答复情有独钟,有 1 部分原因便是曾皙的答复中布满了快活。 所以说孔子的语录对后人受益匪浅,这话真是不假。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主意到今依旧在提倡,但却没有两千多年前落实得好。 这大概就是孔子最重要的两个思想了,做人要“仁” ,治学要“乐” 。而在我们现在的年纪。要完整领悟“仁”的含义,是不太也许的,甚至有些人穷其 1 生,也不能完整参悟。那我们便重点分析“乐”对我们的影响。 之前说到,在孔子看来。治学的最高境界是“乐” ,即从学习中领会到心坎的快活。这就请求我们把知识由外在转为内在。发自心坎肠领会到知识所带来的愉

16、悦。这样,升华了我们的学习目标,也自然可以让我们融入学习之中,把学习看做毕生的事,把知识和生命完整融合,从中领会到知识的意义和价值,使自己的心坎世界上升到 1 个新的高度。只有乐于学习了,才干把学习保持下来。究竟,勉强自己去读书,或许基于某种需要去读书,又或许为了父母或者其他人去读书,最多只能成为 1 个懂得学问的人。而那种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从心底深爱学习的人,才干贯彻毕生学习。才干完整沉醉在学问之中。 扩大来说,不只是在学习方面,在任何领域都要遵守这样 1 个规律。究竟,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我们干什么,只要我们有爱好,能够乐在其中,那效果必定是最好的。 或许对于我们来说,要做到快活

17、地学习很不轻易。但是我想我们都应当努力地去尝试,努力地去创造学习中的乐趣,不仅仅是 1 个“知之者” ,更要做 1 个“乐知者” 。这样我们才干快活地学习,快活地工作,快活地生活,这样的人生必定是美好的! 作为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人,对孔子的争议 1 直不断,后人对他褒贬不易。但是我认为孔子为我们留下的那些语录,对我们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我们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孔子的影响,或许这种影响会在华夏大地上永不消失,因为它是正确的! 文章来自: 热点搜罗-娱乐风向标(www.2010-) 详细出处参考:http:/ 。说明了他的这种态度。关于仁,他说“为仁由己”,“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由此看

18、出,他强调仁德的修养完全依靠自觉的努力。推而广之,推行仁道也要依靠人的主观努力。孔子说:“人能弘道” 。孔子一生,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他表明自己的心迹:“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不甘心默默无闻。他周游列国,屡遭危难挫折而不改初衷,时人说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反映他积极有为的心态。孔子的这种积极精神,反映了春秋时期人们对待社会问题的一种新态度,即从天命论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转而从人事方面寻找答案。从孔子开始,依靠人的主观努力而不是依靠天命鬼神的思想,就成为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和一个突出的特点,不断得到丰富发展,最后形成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传统。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是重视道德价值的观点,他宣

19、称“君子义以为上” ,“好仁者无以尚之”,这就是认为道德是最有价值的,而最高的道德规范是“ 仁”。关于“仁” ,孔子从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作过论述。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简言之,就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提出了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原则:以社会利益为上,个人利益服从社会利益,主要表现在:第一,“见利思义”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

20、,未足与议也” 。人应追求品德的提高,不应只追求个人的物质享受。第二,当仁不让,见义勇为。就是说,凡符合仁义要求的,于社会利益有利的,应该积极勇进,不可犹疑退缩。第三,“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社会利益的要求,就可以牺牲个人的一切,以致生命,不能因个人求生而损害社会利益。正是在这样的思想下,养成和发展了中华民族以天下为己任、大公无私的美德和为国家为民族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古代志士仁人流传千古的名言警句,共产党人“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豪言壮语

21、,尽管它们所包含的内容有着极大的不同,却都渗透着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精神。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是多方面的,这里仅举几例:第一,求实的态度。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古今中外,不论什么人,不论对待什么问题,要想真正得到一点知识,都必须抱这样的态度。又如:“多闻阙疑。慎言其余” ;“多见阙殆,慎行其余”。“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也都体现了这种精神。第二,学而知之。孔子说:“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他提出对学习应抱的态度是 “不耻下问”,“学而不厌” 。他赞扬孔文子“ 不耻下问,敏而好学,是以谓之文也” 。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第三,学

22、思结合。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指出了二者不可偏废,反映了学习、求知的规律。第四,教育方法。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的因材施教的方法。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当然,孔子处在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时期,其思想也有不足,如“述而不作”,对于创新重视不够;强调德治,对军事重视不够等。这些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一定影响。这里不再论及。现在的中国已经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尊孔的封建时代已经过去,十年动乱时期盲目反孔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我们应理智辨证地看待孔子及儒家思想,以剔除其糟粕,发挥优良传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通信信息 > 考试/面试试题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