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行政法(含行政诉讼法)(华东政法大学期末考试范围).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6076805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6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政法(含行政诉讼法)(华东政法大学期末考试范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行政法(含行政诉讼法)(华东政法大学期末考试范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行政法(含行政诉讼法)(华东政法大学期末考试范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行政法(含行政诉讼法)(华东政法大学期末考试范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行政法(含行政诉讼法)(华东政法大学期末考试范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一章 行政法概述1、行政:行政是国家行政机关行使国家行政权力,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机关内部事务的活动。特点是执行性、法治性、权威性。具体来看:(1)行政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即行政机关。(2)客体是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机关的内部事务。(3)活动的根本原则是依法管理。依法行政是现代行政的本质特征。(4)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2、行政权:行政权是国家行政机关或其他特定的社会组织进行行政活动的,包括管理公共行政事务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共服务的国家权力。行政权的三要素:1. 行政权的行使必须有法律依据 2. 行政权的最基本职权是执行权 3.

2、行政权须有特定机关行使 3、行政法:行政法既含管理法,也包括控权法,是关于行政组织、行政权限、行政行为、行政程序、行政监督以及行政救济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行政法的特点(1)形式上的特点:没有统一法典;实体和程序合体(2)内容上的特点公益优先性;行政权主体优越性;程序性规范和实体性规范的一体性。5、行政法的渊源(1)宪法的制定主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法律的制定主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3)行政法规和规章的制定主体:行政法规:国务院部门规章:国务院各部委、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粮监会)地方政府规章的制定主体:省、自治区、直辖市

3、人民政府;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市的政府,经济特区所在地市的政府,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人民政府) 。(4)地方性法规和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5)法律解释(6)国际条约6、法源性和非法源性的区别法源性的基本条件(1)是否具有创制性(2)能否成为评判行为的依据7、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是指由行政法律规范确认和调整的因行政权力的形式而在行政主体和其他当事人之间产生或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1)法律关系主体的特定性; (2)权利义务的特定性;(

4、3)主体地位的不平等性; (4)争议解决的特殊性。8、各国行政法发展的主要事件(1)法国:行政法院,行政法母国。(2)英国:委任立法,行政裁判所。(3)美国:独立管制机构,阳光法。有行政法源的国家:大陆法系(法国、德国、奥地利、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等)第二章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1、行政法基本原则:贯穿于行政法治中,指导行政法律规范的制定、实施以及行政争议处理等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2、行政法治原则(1)职权法定原则:没有法的根据不得为; 越权行为无效;越权:权限;程序; 不得失职。一切行政职权皆来源于法律的授予; 行政活动必须依据法定职权进行,越权无效;法定的行政职权必须得到充分积极的行使(2)法

5、律优位原则:(法律优先,或称法律优位)法律规范在效力上是有位阶层次的。法律在效力上高于任何其他法律规范。法律优先包含下列涵义:第一,在已有法律规定的情况下,任何其他法律规范,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都不得与法律相抵触,凡有抵触,都以法律为准。法律优于任何其他法律规范。 第二,在法律尚无规定,其他法律规范作了规定时,一旦法律就此事项作出规定,法律优先,其他法律规范的规定都必须服从法律。法律优位原则所指的“法律”是指狭义的法律;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不得违反法律。(3)法律保留原则:凡属宪法、法律规定只能由法律规定的事项,或者只能由法律规定;或者必须在法律明确授权的情况下,行政机关才有权在其

6、所制定的行政规范中作出规定。(4)正当法律程序:源至自然公正原则;自己不能做自己的法官;听取对方意见。该原则的基本要求:行政公开;听取意见;说明理由;自己不做自己的法官第三章 行政主体1、行政主体:指享有国家行政权,能以自己名义实施行政管理活动,并能独立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行政主体的特点:(1)行政主体是享有国家行政权的组织(2)行政主体是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组织(3)行政主体是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组织2、行政主体的分类(1)职权性行政主体(2)授权性行政主体区别:(1)取得行政主体资格的法律依据不同:获得授权性行政主体资格的依据是宪法、行政组织法以外的单行法律、法规

7、;获得职权性行政主体资格的法律依据是宪法和行政组织法(2)行政主体的组织性质不同:成为授权性行政主体的组织,除了行政机构外,是行政系统以外的组织;职权性行政主体必定都是国家行政机关。(3)行政职权的范围不同:授权性行政主体行使职权的范围是专项的、单一的、具体的;职权性行政主体行使职权的范围是综合的或某一类型的。3、授权与委托的区别(1)取得权利的形式不同。授权的方式是通过立法的形式,被授权的一方可能是普通性的对象;委托是以行政机关实施委托行为,与受委托的一方签订行政合同的形式进行,因而接受委托的一方总是特定的。(2)行政机关主观意志的参与程度不同。授权的本质是行政权的分配,授权的过程是立法机关

8、对行政职能重新调整的过程,具有强制性,相关行政机关必须服从;而是否需要将某项行政权委托给他人,委托给谁,委托多大的权力,在这些问题上,行政机关一般可以选择(3)权力的占有形式不同。某一领域的行政权的全部或部分,一旦被授予某一组织,某一行政职能部分或全部已经从行政机关中分离出去,该行政权力被授权组织独占;委托在法律上并不导致行政职权从行政机关中转移出去,受委托组织行使的是委托机关的职权(4)法律地位不同。被授权的组织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它所获得的行政权是独立的,因而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作出行政行为,法律后果由自己承担;被委托的组织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所行使的行政权是委托机关的,因而必须以为委托机关的名

9、义实施行政行为,法律后果由委托机关承担。第四章 行政活动1、权力性行政活动与非权力性行政活动的区别权力性行政活动指行政主体直接以行政权的强制性为基础实施的行政活动;非权力性行政活动指行政主体管理公共财产、经营公共事业或提供公共福利及公共服务等非以强制性为特征所实施的行政活动。两类活动的原则和指导思想有较大区别:权力性行政活动必定对相对人的权利义务或法律地位产生影响,因此政府必须遵循依法行政原则,政府只能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运用法律授权的方法实施活动;非权力性行政活动往往是提供公众一定的便利、福利或帮助,因此这类活动必须遵循的规则是充分提供、公平分配。第五章 行政行为1、行政行为:行政行为就是行

10、政主体在行使行政权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所实施的能产生法律后果的行为。特征:(1)行政行为的单方性。行政主体可以不经相对人的同意,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单方面决定实施行政行为(2)先行性。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就被推定为合法有效,被管理者应当履行其规定的义务。(3)强制性。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代表国家所做的行为,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的2、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 (根据行政行为的对象)(1)对象不同抽象行政行为的对象是不特定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对象是特定的,就是为了处分、形成或者改变他人的权利义务或法律地位。(2)效力不通过首先,生效的方向不同。抽象行政行为向后生效,而具体行政行为则向前生效;其次

11、,是否具有反复适用的效力。抽象行政行为具有普遍约束力,可以多次被被援引作为处分他人权利义务的效力;而具体行政行为只能发生一次效力。(3)两者的效果不通过。抽象行政行为不直接改变被管理者的权利义务或法律地位,往往需要通过一个执行性的手段或措施才能对管理者产生影响;而具体行政行为直接产生法律后果。3、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1)主体合法(行政机关合法、人员合法、委托合法)(2)权限合法(遵守事项、地域、时间管辖权的限制,遵守手段、程度、条件上的限制)(3)内容合法(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符合法定范围和幅度,内容明确具体,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等)(4)程序合法。(行政行为的过程符合法律规定和行政行为的方式

12、符合法律规定),此外,按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行政行为合法的要件也可以是: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程序合法;没有超越职权;没有滥用职权。4、行政行为的无效(不是指行政行为的不构成)无效的行政行为,又称绝对无效的行政行为,是指法律规定的自行政行为作出时起就自始不发生效力的行政行为。(1)无效的行政行为一般是指法律规定的明显违法或严重违法的行政行为。(2)无效的行政行为自成立时起就不发生法律效力,无论是否宣告无效,相对人或利害关系人没有服从的义务,可以在任何时候主张无效,或要求有权机关撤销或宣告其无效,不受行政复议期限和诉讼期限的限制;有权的国家机关也可以在任何时候确认或宣布其无效

13、(但我国在制度上并没有就绝对无效的行政行为加以规定)。法律确认绝对无效的行政行为其实质是赋予相对人抵抗权。5、行政行为的撤销与废止一般而言,撤销与废止(行政许可法使用“撤回”一词)存在以下区别:(1)针对的对象不同。撤销一般针对违法行为,而废止一般针对合法行为。(2)原因不同。行政行为被撤销往往是因为行政行为违法,而行政行为被废止往往是因为行政行为不适应新的形势。(3)后果不同。撤销使行政行为自成立时起无效,而废止则使行政行为自废止时起无效,废止以前的行政行为仍然有效。6、行政行为撤销、变更的规则(仅指救济程序以外的撤销和变更,即行政复议和诉讼期限已届满的行政行为被有权机关予以撤销或变更):(

14、1)对不利行政行为(附负担的行政行为)的撤销,在法定撤销期限内(我国尚无规定)不受限制。(2)对行政行为作不利于相对人的变更、撤销或废止,必须对信赖保护原则、法的安定性原则和合法性原则加以权衡。除行政行为保留变更、废止权的以外,确实要对行政行为作不利于行政相对人的变更、撤销或废止的,必须保护利害关系人的信赖利益,补偿当事人的信赖利益损失。第六章行政规范行为1、行政规范行为:国家行政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程序,为实施有效的行政管理而制定和发布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行政行为2、行政规范行为的特征(1)行政规范行为是由行政主体作出的行为。 (2)行政规范行为是依职权的单方行为。 (3)行政规范行为

15、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 (4)行政规范行为具有往后的反复适用性。 (书)1、行政性 2、规范性 3、主体的广泛性 4、效力的多层次性和持续性3、行政规范行为的原则(1)依法制定原则;(2)法制统一原则;(3)公开原则;(4)科学原则;第七章 行政许可一、行政许可:指行政主体依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以颁发特定证照等方式,依法赋予行政相对人从事某种活动的法律资格或实施某种行为的法律权利的具体行政行为。二、特征(1)是行政主体行使许可权的行为,要依申请的行政行为;(2)行政许可是外部管理性的行政行为,内部审批不属于许可法调整范围;(3)是对一般禁止的解除(解禁、赋权、解禁赋权统一、规制) (绝对和相

16、对) ;(4)是授益性的行为(赋予资格和授予权利) ;(5)是要是行政行为。三、基本原则(1)法治原则:设定行政许可,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实施行政许可,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2)公开、公平、公正原则;(3)便民原则:实施行政许可,应当遵循便民的原则,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4)信赖保护原则:行政相对人对行政行为形成值得保护的信赖时,行政机关不得随意撤销或者废止该行为,否则必须补偿相对人因此而受损的利益。(5)保障权利原则;(6)不得转让原则;(7)监督检查原则。第八章 行政处罚1、行政处罚:也称“行政罚” ,是指特定的行政主体对被认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

17、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所给予的一种制裁。特征:(1)主体特定:只能是行政主体,只能是特定行政主体。(2)前提是有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的存在:违反行政法律规范而不是违法别的法律规范的行为。(3)对象是外部相对人,是被认为是实施了行政违法行为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4)目的是对相对人的制裁:不同于民事制裁和刑事制裁。(5)行政处罚是违法者承担行政法律责任的一种表现形式。2、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1)行政处罚法定原则; (2)公开、公正原则;(3)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4)保障当事人权利原则。3、种类(1)申戒罚:警告,通报批评。 (2)财产罚: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和非法财物。(3)行为罚:责令停

18、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和执照。(4)人身罚:行政拘留第九章 行政强制1、行政强制:是指行政机关出于维护社会秩序或保护公民人身健康、安全的需要,为制止违法行为、危险状态或不利后果,或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根据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对相对人的人身或财产采取强制措施;或者行政机关和人民法院为了保障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通过依法采取强制手段迫使拒不履行行政法义务的相对方履行义务或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的状态的行政活动的总称。特征:(1)行政强制的主体是行政机关和人民法院;(2)行政强制的手段具有强制性;(3)行政强制有特殊的目的;(4)行政强制在总体上是一种可诉的侵益性行政活动。2、行政

19、强制措施的原则(1)行政强制法定原则:行政强制设定法定;实施行政强制法定。(2)行政强制适当原则:行政强制设定适当;实施行政强制适当。(3)说服教育与强制相结合原则3、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行政主体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责过程中,为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依据行政法律规范的规定,根据公共利益的需要限制相对人人身或财产的行为。 特点:(1)行政强制措施的主体只能是行政主体(2)采取行政强制措施具有即时性。 (3)行政强制措施的目的是直接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 4、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1)预防性行政强制、制止性行政强制和保障性行政

20、强制(如为保障将来行政决定的执行而采取的查封、扣押、冻结等措施)(2)对人身的强制 、对财产的强制 、对行为的强制 5、行政强制执行:是指相对人在规定期限内不履行行政法之赋予其的义务,行政机关或者由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对其采取强制手段,迫使其履行义务或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状态的行为。特征 (1)相对人不履行应履行的义务,是行政强制执行的前提条件。(包括规范义务和行政决定义务); (2)行政强制执行的主体是行政机关和人民法院。(除法律规定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的,都应当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3)行政强制执行的目的是实现义务的履行。(4)行政强制执行的内容是行政决定、这是行政强制执行和司法强制执行

21、的区别所在。 6、行政强制执行的种类与方式 (1)间接强制执行 代履行:代履行是指当法定义务人逾期不履行其负有的法定义务时,由行政机关或由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自己或命第三人代为履行,并向义务人征收代履行费用的行政强制执行方法。执行罚:执行罚是指法定义务人逾期不履行其应当履行的义务时,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对义务人在一定期限内课以新的持续不断的金钱给付义务,以促使其履行义务的行政强制执行的方法。当法定义务人在被执行罚后的一定期限内仍不履行,可采取直接行政强制执行措施。执行罚与行政处罚不同,前者的目的是为了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后者的目的在于制裁行政违法行为人,以达到警戒其不再违法的目的。故

22、两者属于不同性质的行政行为。 (2)直接强制执行:当适用间接强制执行没有达到目的,或无法采用代执行、执行罚等间接强制执行手段时,只能采取实施直接的强力手段,以迫使其履行义务或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状态的行为,例如强制拘留、强制传唤、强制划拨、强制拍卖、强制许可、强制关闭营业场所等。第十一章 行政征收与行政征用1、行政征收:行政主体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向相对人强制取得财产所有权的具体行政行为。2、行政征用:行政主体依法有偿强制地征购或者使用相对人财产或劳务的具体行政行为第十二章 行政确认与行政裁决1、行政裁决:国家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法规的授权,以居间裁决者的身份,对特定范围内与裁决机关行政管理职

23、权密切相关的民事纠纷依法作出处理的具体行政行为。第十五章 行政赔偿与行政补偿1、行政赔偿:又称行政侵权赔偿、行政侵权赔偿责任,指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管理权的过程中,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由国家所承担的赔偿责任特征: (1)行政赔偿发生于行政主体行使职权、履行职责的过程中;(2)行政赔偿的范围是法定的;(3)行政赔偿责任是一种国家责任,即行政侵权赔偿责任的责任主体是国家;(4)行政赔偿的归责原则是违法原则第十六章 行政程序与行政程序法1、行政程序(1)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时所应遵循的方式、步骤、时限和顺序。(2)行政机关以民事主体身份进行民事行为时

24、所遵循的程序不是行政程序。(3)行政机关以被告的身份出现在行政诉讼中时,其行为程序也不是行政程序。第十七章 行政复议1、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该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规定的特定行政机关提出复议申请,由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对具体行政行为依法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活动。 2、行政复议的特征(1)行政复议是有复议权的行政机关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2)行政复议是依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3)行政复议以解决行政争议为目的,是一种带有司法程序特征的具体行政行为; (4)行政复议是一种有严格程序要求的具体行政行为;3、复议的基本原则(1)应当

25、遵循合法的原则(2)应当遵循公开、公正的原则(3)应当遵循及时的原则(4)必须遵循便民原则()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和适当性进行全面审查的原则另外:一级复议原则;司法最终原则4、怎样确定行政复议的范围(一)对所有认为侵犯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都可复议1、不限具体行政行为的种类2、不限受侵害权益的种类(政治权利除外)例证:不服教育机构拒绝颁发学位证书可复议;不服示威游行申请被不批准的不可复议。(二)对抽象行为可间接、附带复议审查。在对具体行政行为提起复议时一并提起;在对具体行政行为复议审查时发现提起。(但行政立法行为,国务院的行政决定除外),可提请审查的抽象行政行为:国务院部门的规定;县级

26、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定。5、不属行政复议的范围(1)不服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或者其他人事处理决定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提出申诉。(2)不服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或者其他处理,依法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6、其他管辖如转送管辖:申请人向具体行政行为发生地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提出行政复议申请,而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又无管辖权的,由接受申请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依照规定将行政复议申请转送有复议管辖权的行政机关,并告知申请人。 7、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履行行政复议职责的行政机关是行政复议机关;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具体办理行政复议事项。8、参

27、加人(一)申请人(1)申请行政复议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是申请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提起行政复议) (2)有权申请行政复议的公民死亡的,其近亲属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有权申请行政复议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的,承受其权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基本条件:与被诉的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增减)。(二)、被申请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行政复议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申请人(三)第三人:同申请行政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作为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9

28、、复议申请:复议申请是指行政相对人不服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而向复议机关提出要求撤销或变更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请求。 1、复议申请期限 :行政相对人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60日的除外。2.申请复议的条件(1)申请人必须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直接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2)有具体的复议请求和事实根据;(3)有明确的被申请人;(4)行政行为属于行政复议受案范围和受理申请的复议机关管辖。3.复议申请的方式:申请人申请复议有两种方式:书面申请和口头申请。口头申请的,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当场记录申请人的基

29、本情况、行政复议请求、申请行政复议的主要事实、理由和时间。 10、复议申请的受理复议机关收到复议申请后,应当在5日内进行审查,并根据不同情况作出以下处理:1、对于不符合行政复议法规定的行政复议申请,决定不予受理,并书面告知申请人。2、对于符合行政复议法规定,但是不属于本机关受理的行政复议申请,应当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复议机关提出。3、除前述两种情形以外,行政复议申请自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收到之日起即为受理。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如果行政复议机关决定不予受理或者受理后超过行政复议期限不作答复的,申请人可以自收到不予

30、受理决定书之日起或者行政复议期满之日起15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11、复议审理(1)审理前的准备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应当自行政复议申请受理之日起7日内,将行政复议申请书副本或者行政复议申请笔录复印件发送被申请人。被申请人应当自收到申请书副本或者申请笔录复印件之日起10日内,提出书面答复,并提交当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申请人、与申请行政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可以查阅。 (2)复议审理方式行政复议原则上采取书面审查的办法,但是申请人提出要求或者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认为有必要时,可以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情况,听取申请人、被申请人和第三

31、人的意见。(可和解和调解)。 (3)证据规则根据“先取证、后裁决”规则的要求,行政复议法规定,在行政复议过程中,被申请人不得自行向申请人和其他有关组织和个人收集证据;被申请人未能自收到申请书副本或者申请笔录复印件之日起10日内,提出书面答复,并提交当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的,视为该具体行政行为没有证据、依据,复议机关应撤销该具体行政行为。 (4)复议申请的撤回申请复议是申请人的一项权利,撤回申请也是申请人的一项权利,可以行使,也可以放弃。行政复议法第25条规定:“行政复议决定作出前,申请人要求撤回行政复议申请的,经说明理由,可以撤回;撤回行政复议申请的,行政复议终止。”

32、(5)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停止执行:被申请人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行政复议机关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申请人申请停止执行,行政复议机关认为其要求合理,决定停止执行的;法律规定停止执行的。抽象行政行为的审查:申请人一并申请审查抽象行政行为的,或者复议机关在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时,认为其依据(即作为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抽象行政行为)不合法,如果复议机关有权对其作出处理,则应当在30日内依法处理;无权处理的,应当在7日内按照法定程序转送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依法处理,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应当在60日内依法处理。处理期间,中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12、复议决定(1)复议和解与

33、调解条件: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第40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行政复议,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在行政复议决定作出前可以自愿达成和解” 条件:第50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行政复议和当事人之间的行政赔偿或者行政补偿纠纷,行政复议机关可以按照自愿、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 (2)复议决定的类型维持决定。对于具体行政行为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依据正确,程序合法,内容适当的,决定维持。履行决定。对于被申请人不履行法定职责的,决定其在一定期限内履行。撤销决定、变更

34、决定和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决定。这三种决定主要适用于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适用依据错误,违反法定程序,超越或者滥用职权,具体行政行为明显不当等几种情况。驳回决定。申请人认为行政机关不履行法定职责申请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机关受理后发现该行政机关没有相应法定职责或者在受理前已经履行法定职责的情况, 或该行政复议申请不符合行政复议法和条例规定的受理条件的情况。(3)作出复议决定的期限根据行政复议法第31条的规定,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但是法律规定的行政复议期限少于60日的除外。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经行政复议机关的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

35、,并告知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但是延长期限最长不得超过30日。 (4)复议决定的形式行政复议机关作出行政复议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出现,即制作行政复议决定书,并加盖印章。行政复议决定书一经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 第十八章 行政诉讼一、行政诉讼(一)两大行政诉讼模式1行政法院型(法、德、意、奥、西、台等,以大陆法国家地区为主)2普通法院型(美、英、澳、日、韩等,以海洋法和其它类型国家地区为主)概念:我国的概念 P365 页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向人民法院起诉,由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活动。司法解释的规定:公民、法

36、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不服,依法提起诉讼的,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二)特征:1、解决的争议特定性:是不服具体行政行为的争议;是可诉的争议(属于受案范围)2、诉讼性质的特定性:本质上是审判权对行政权的制约3、当事人地位恒定:原告只能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注意:行政机关也可作原告) ;被告只能是作出被诉的行政行为的行政主体。(三)行政诉讼的原则特有原则:(1)复议选择;(2)诉讼不停止执行;(3)被告举证;(4)合法性审查;(5)司法变更权有限。以上各条原则均有例外。本书特别强调合法性审查原则 合法性审查原则要点1、是具体而非抽象。对

37、抽象,仅限于参照判断、无名规范的不采信。2、是合法而非合理。合法审内客(全面性、关干形式与实质问题) 3、关于合理审问题(不能审的理由、有限) 。 二、受案范围的确定(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只有行政诉法才有受案范围的问题。民事:不告不理,刑事以构成犯罪 为标准。1、确定的方式:(1)列举式;(2)概括式;(3)结合式(我国行政诉讼法典采用) 。2、确定的内容(哪些权利受损属于受案范围):人身权、财产权和社会权利。3、确定与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有怎样的关系可诉: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利害关系:对权利与义务发生影响)排除规定1、行政诉讼法的

38、规定: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2、司法解释的规定:公安、国家安全等机关依照 刑事诉讼法的明确授权实施的行为;调解行为以及法律规定的仲裁行为;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驳回当事人对行政行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三、管辖(一)级别管辖主要是中级人民法院的管辖:确认发明专利权的案件、海关处理的案件;对国务院各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本辖区内重大、复杂

39、的案件:(1)被告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且基层人民法院不适宜审理的案件。(2)社会影响重大的共同诉讼、集团诉讼案件。(3)重大涉外或者涉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的案件。重大案件”一般是指在政治上或者经济上有重大影响的案件。在政治上有重大影响的行政案件(二) 、地域管辖1)一般地域管辖: 直接起诉的:原告就被告。经过复议的:1、复议维持的:原告就被告复议机关所在地2、复议改变的:原行为主体所在地改变: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所认定的主要事实和证据的;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所适用的规范依据且对定性产生影响的;撤销、部分撤销或者变更原具体行政行为处理结果的。2)特殊地域管辖1、限制人身自由的:

40、被告所在地、原告所在地(包括原告的户籍所在地、经常居住地和被限制人身自由地) 。行政机关基于同一事实既对人身又对财产实施行政处罚或者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公民、被扣押或者没收财产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上述行为均不服的,既可以向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向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受诉人民法院可一并管辖。2、不动产的:不动产所在地。主要涉及房管、规划和污染。如果同时涉及一般地域管辖和特殊地域管辖,特殊优先。四、行政诉讼的当事人指在以自己的名义参加诉讼,在诉讼中享有权利、承担义务并受法院裁判的人。相关概念:参加人、参与人。原告行政诉讼的原告是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的行政行

41、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以自己的名义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司法保护而引起行政诉讼程序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A、原告条件的规定:行政诉讼法第 2 条:行政诉讼原告必须是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具体行政行为侵害的人 。行政诉讼解释第 12 条 :行政诉讼原告必须是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人 。B、何为法律上的利害关系 国内学者对原告资格中的利害关系主要从其构成要件来分析,有以下几种观点:(1)二要素说。一是相对人或相关人有应受司法保护的利益。二是相对人或相关人应受保护的利益被行政行为的效力所影响(一般表现为某种利益的损害) ,并且这种影响到了相当因果关系程度。(2)三要素说。一是起诉人具有权益。二

42、是必须是起诉人本人所特有的权益。三是起诉人的权益受到行政行为的直接影响。(3)四要素说。一是客观上有一个行政相对人(广义的行政相对人,包括了对象人和相关人) 。二是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不利影响。三是行政相对人对受到不利影响的合法权益有所有权。四是具体行政行为与合法权益的不利影响有因果关系。C、行政诉讼的原告应具备以下条件:1、原告必须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2、原告是承担具体行政行为法律后果或者受其影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3、原告认为具体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4、原告是以自己名义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原告资格的转移:有起诉权的公

43、民死亡、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他们的原告资格依法转移给有利害关系的特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D、几种特殊情况下原告资格的确认被告:行政诉讼的被告是指受原告指控其所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侵犯了原告合法权益,而经人民法院通知应诉的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行政诉讼被告的特征:(1)被告应该是具有行政职权的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2)被告必须实施原告认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3)被告是由人民法院通知应诉的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第三人:是指同提起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作为第三人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参

44、加诉讼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特征:(1)行政诉讼第三人必须是原告、被告以外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2)行政诉讼第三人同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之间有利害关系。 (3)行政诉讼第三人参加行政诉讼,必须是案件开始之后,尚未审结之前。 (4)行政诉讼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方式有两种。 五、证据和举证责任证据:行政诉讼证据是指被人们认为能够用以证明行政诉讼案件真实情况的材料。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现场笔录。举证责任:又称“证明责任” ,是指当事人双方必须就应当由自己举证的事实加以证明,否则便承担败诉风险及不利证据后果的诉讼法律责任。 举证责任的分配被告负举证责

45、任:被告对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负有举证责任 。原告的举证: 1、证明起诉符合法定条件,但被告认为原告起诉超过法定期限的除外;2、在起诉被告不作为的案件中,证明其提出申请的事实,但被告依职权应主动履行法定职责的、或因被告受理申请的登记制度不完备等除外3、在一并提起的行政赔偿诉讼中,证明因受被诉行为侵害而造成损失的事实 。举证期限被告:1、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 10 日内提交答辩状,并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的证据、法律依据。被告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的,视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没有相应的证据。2、被告因不可抗力或者客观上不能控制的其他正当事由,不能在期限内提供证据的,应当在收到

46、起诉状副本之日起 10 日内向本院提出延期提供证据的书面申请。法院准许延期提供的,被告应当在正当事由消除后 10 日内提供证据。逾期提供的,视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没有相应的证据。3、原告或者第三人提出其在行政程序中没有提出的反驳理由或者证据的,经人民法院准许,被告可以在第一审程序中补充相应的证据。 4、在诉讼过程中,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 原告:1、原告或第三人应当在开庭审理前提供证据或者人民法院指定的交换证据之日提供证据。因正当事由申请延期提供证据的,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在法庭调查中提供。逾期提供证据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2、原告或者第三人在第一审程序中无正当事由未提供而在第二审程序中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不予接纳。 六、裁判1审理依据(依据法律、法规,参照规章,引用规范性文件) 。2一审判决(维持,撤销,重作,限期履行,变更,驳回,确认) 。3二审判决(维持,改判) 。4行政裁定(针对程序问题作出的裁决,可口头裁定) 。5决定(各种命令的总称,针对特殊事项作出的裁决,可口头决定)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法学 > 行政法财政法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