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辽宁省丹东九中 2015 届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 16 个小题,共 20 分每一个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12 题每小题 1 分,13-16 题每小题 1 分 )1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解答: 解:A、植物秸秆燃烧能生
2、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B、蜡烛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C、铁杵磨成针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燃放烟花爆竹能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C点评: 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2与元素化学性质密切相关的是原子的( )A 中子数 B 质子数 C 电子数 D 最外层电子数考点: 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 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能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据此进行分析判断解答: 解: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上的
3、电子数目有密切关系,所以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故选 D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即可正确解答本题3 (1 分)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 食盐水 B 稀盐酸C 液氧 D 加热高锰酸钾后剩余固体考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专题: 物质的分类2分析: 本题考查利用纯净物的概念来判断物质是否为纯净物,宏观上看只有一种物质,微观上只有一种分子解答: 解:A、食盐水是由氯化钠和水组成,属于混合物,故 A 错;B、稀盐酸中含有氯化氢和水,属于混合物,故 B 错;C、液氧是由氧气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 C 正确;D、加热高锰酸钾后剩余固体中一定含有
4、锰酸钾、二氧化锰,可能含有不反应的高锰酸钾,属于混合物,故 D 错故选 C点评: 在熟悉概念的基础上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还要从社会实践中了解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组成4 (1 分)下列符号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还能表示由该元素组成的单质的是( )A H B Fe C O2 D 2N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根据化学式与元素符号的含义进行分析解答,金属、大多数固体非金属等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它们的元素符号,既能表示一个原子,又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解答: 解:元素符号能表示一种元素,
5、还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化学式能表示一种物质,当元素符号又是化学式时,就同时具备了上述三层意义A、H 属于气态非金属元素,可表示氢元素,表示一个氢原子,但不能表示一种物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B、Fe 属于金属元素,可表示铁元素,表示一个铁原子,还能表示铁这一单质,故选项符合题意C、该符号是氧气的化学式,不是元素符号,故选项不符合题意D、该符号可表示 2 个氮原子,不是元素符号,故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一般有三层含义(宏观:表示一种元素、一种单质,微观:表示一个原子)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5 (1 分)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硫在空气
6、里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B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产生黑色固体C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D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考点: 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专题: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3分析: A、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解答: 解: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而非蓝紫色火焰故选项错误;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C
7、、条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故选项说法错误;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色烟雾,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6 (1 分)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B C D考点: 液体药品的取用;固体药品的取用;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 A、根据倾倒液体的正确操作进行分析;B、根据取用固体的正确操作进行分析;C、根据胶头滴管的正确使用方法进行分析;D、根据用试管加热液体的正确操作进行分析解答:
8、 解:A、取用液体时,瓶塞应该倒放,故 A 错误;B、取用粉末状药品时,先将试管横放,然后用药匙将药品送到试管底部,然后将导管竖起,故 B 正确;C、用胶头导管滴加液体,不能伸入试管内,故 C 错误;D、用试管加热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故 D 错误故选:B点评: 了解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化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才能安全、准确地进行化学实验7下列各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所表示的两种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是( )ABCD4考点: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专题: 微观粒子模拟图型分析: 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该元素
9、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小于 4,易失电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 4,易得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8(He 除外) ,性质稳定解答: 解:A、质子数为 2 的原子为 He 原子,质子数为 18 的原子为 Ar 原子,二者都是稀有气体元素,化学性质都表现为稳定;B、质子数为 9 的原子最外层有 7 个电子,不稳定,易得 1 个电子而形成稳定结构;质子数为 11 的原子最外层有 1 个电子,不稳定,易失去最外层的 1 个电子而形成稳定结构;化学性质迥然不同;C、虽然两种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它们的化学性质却完全不同质子数为 2 的 He 为稀有气体元素,化学性质稳定;而质子数为 12
10、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2,不稳定,易失最外层的 2 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D、质子数为 10 的原子,最外层电子达 8 电子稳定结构,性质稳定;质子数为 8 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6,不稳定,易得 2 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两种元素化学性质无相似处故选:A点评: 最外层电子数为 8 称为稳定结构(He 除外) ,具有这种结构的粒子化学性质稳定8 (1 分)在氧气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 )A 2 B 0 C 1 D +2考点: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分析: 根据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来分析;解答: 解:氧气为单质,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故选 B点评: 解答本题要理解在单质中,元
11、素化合价为零,在化合物中,各种元素的化合价不为零,但是代数和为零9 (1 分)下列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A 呼吸作用 B 食物腐败 C 钢铁生锈 D 燃烧考点: 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专题: 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分析: 氧化反应分为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根据缓慢氧化的概念进行分析解答,缓慢氧化5是指反应进行的很缓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的氧化反应解答: 解:A、呼吸作用,是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不容易察觉的缓慢氧化,故选项错误B、食物腐烂,是食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不容易察觉的缓慢氧化,故选项错误C、钢铁生锈,实际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等共同作用,发生缓慢氧化所致,故选项错误D、燃烧,属于剧
12、烈的氧化反应,故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缓慢氧化的概念、特征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10 (1 分)下列物质的用途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A 稀有气体做电光源 B 食品包装中充氮气以防腐C 活性炭用于防毒面具 D 干冰用作人工降雨考点: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判断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的关键就是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有新物质产生解答: 解:A、稀有气体做电光源是利用了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有色光,不需要
13、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 A 错误;B、食品包装中充氮气以防腐是利用了氮气化学性质稳定的性质,故 B 对;C、活性炭用于防毒面具的滤毒罐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没有新物质生成,利用的是物理性质,故 C 错;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干冰升华只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所以属于物理性质,故 D错故选:B点评: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1 (1 分) (2008平谷区一模)除去一氧化碳中混有少量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A 将二氧化碳倒出 B 将
14、气体点燃C 将气体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 D 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考点: 气体的净化(除杂)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专题: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分析: 根据两种气体性质不同,选择能和二氧化碳反应但不和一氧化碳反应的物质,把二氧化碳除去即可,注意不能带入新的杂质解答: 解:A、 CO 空气 CO2,C 从一个容器倾倒到另一个容器时,CO 损失了,没有达6到净化的目的,故 A 错误;B、点燃使 CO 燃烧成为 CO2,且会混入氧气,与题意不符,故 B 错误C、CO 与石灰水不反应且不溶于水,而 CO2与水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O2+Ca(OH) 2CaCO 3+H 2O,除去了杂质 CO2,净化了
15、 CO 气体,故 C 正确D、CO 在高温下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气体二氧化碳,除去了 CO 而 CO2没有除去,与题意不符,故 D 错误故选 C点评: 本题考查了 CO、CO 2的性质,在此基础上选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净化提纯,要求同学们要熟练掌握物质的基本物理和化学性质12 (1 分)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过滤能除去水中所有的杂质B 将活性炭放入硬水中,能使硬水软化C 过滤时滤纸应低于漏斗边缘D 向硬水中加入明矾净水剂后能得到软水考点: 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硬水与软水.专题: 空气与水分析: A、根据过滤的原理和适用范围判断B、根据活性炭的性质和用途判断C、根据过滤操作的注意事
16、项判断D、根据水的净化方法和硬水软化的方法判断解答: 解:A、过滤只能除去水中不溶性的杂质,所以错误B、活性炭有吸附作用,但只能吸附色素和异味,不能吸附可溶的钙、镁化合物,所以不能软化硬水,所以错误C、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一贴:用少量水润湿的滤纸要紧贴漏斗壁,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上、漏斗下端口紧靠烧杯内壁所以正确D、明矾可以吸附沉降水中不溶的杂质,不能除去可溶的钙、镁化合物,所以在硬水中加明矾后不能得到软水,所以错误故选:C点评: 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
17、要的中考热点之一13 (2 分)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 A、B、C、D 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 A B C D反应前质量/g 4 6 111 4反应后质量/g 待测 15 0 84A 该闭容器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属于分解反应B 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属于化合反应7C 该反应中 A、B、C、D 四种物质(参加反应或生成)的质量比为 26:9:111:80D 反应后密闭容器中 A 的质量为 22g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本题可根据表格中的数字分析:先 B、C、D 三种物质反应前后的
18、质量变化情况,确定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 A 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进而结合各选项的方说法进行分析判断解答: 解: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 B 的质量增加了 15g6g=9g,故 B 是生成物,生成的 B 的质量为 9g;同理可以确定 C 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 C 的质量为111g0g=111g;D 是生成物,生成的 D 的质量为 84g4g=80g;由质量守恒定律,A应是生成物,且生成的 A 的质量为 111g9g80g=22g,故待测的数值为22g+4g=26gA、该反应的反应物为 C,生成物是 A、B、D,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B、由
19、A 可知,此反应为分解反应,故原说法错误C、该反应中 A、B、C、D 四种物质(参加反应或生成)的质量比为22:9:111:80,故选项说法错误D、由质量守恒定律,A 应是生成物,且生成的 A 的质量为 111g9g80g=22g,故待测的数值为 22g+4g=26g,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A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分析表中数据,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14 (2 分)有 C02、S0 2、Mn0 2、Si0 2四种物质,关于他们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四种物质中都含有氧分子 B 四种物质中都含有氧元素C 四种物质中氧元素质量相等 D 四种物质中氧元素的质
20、量分数相等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A、根据 C02、S0 2、Mn0 2、Si0 2四种物质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 C02、S0 2、Mn0 2、Si0 2四种物质的化学式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 C02、S0 2、Mn0 2、Si0 2四种物质的质量未知,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进行分析解答解答: 解:A、C0 2、S0 2、Mn0 2、Si0 2四种物质分别是由二氧化碳分子、二氧化硫分子、二氧化锰分子、二氧化硅分子构成的,均不含氧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B、
21、根据 C02、S0 2、Mn0 2、Si0 2四种物质中均含有氧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8C、尽管 C02、S0 2、Mn0 2、Si0 2四种物质的 1 个分子中均含有 2 个氧原子,但C02、S0 2、Mn0 2、Si0 2四种物质的质量未知,四种物质中氧元素质量不一定相等,故选项说法错误D、C0 2、S0 2、Mn0 2、Si0 2四种物质的 1 个分子中均含有 2 个氧原子,但碳原子、硫原子、锰原子、硅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不相等,则四种物质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不相等,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5 (2 分)
2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与实验室制二氧化碳这两个实验的相同点是( )A 都可用排水法收集 B 都不需要加热C 都是分解反应 D 收集的气体都可用燃着的木条检验考点: 氧气的制取装置;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氧气的收集方法;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反应类型的判定.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分析: 通常情况下,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能够支持燃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实验室通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不需要加热,大理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
23、能够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解答: 解:A、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B、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与实验室制二氧化碳这两个实验中,都不需要加热;C、过氧化氢分解能生成水和氧气,属于分解反应,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复分解反应;D、氧气能使燃烧的木条燃烧更激烈,可以用燃着的木条检验,而能使燃烧的木条熄灭的气体很多,因此不能用燃着的木条检验二氧化碳故选:B点评: 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16 (2 分) (2005黄冈)在反应 A+3B=2C+
24、2D 中,A 和 B 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9:11,已知 1.8gA 与一定量 B 恰好完全反应,生成 5.1gD,则在此反应中 B 和 C 的质量比为( )A 2:1 B 3:4 C 12:11 D 1:1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专题: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根据“反应 A+3B=2C+2D 中,已知 A 和 B 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9:11” ,则可假设 A9和 B 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 9a、11a,又因为 1.8gA 与一定量 B 恰好完全反应,则可求一定量 B 的质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质量守恒,可求 C 的质量解答:
25、 解:根据“反应 A+3B=2C+2D 中,已知 A 和 B 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9:11” ,则可假设 A 和 B 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 9a、11a,又因为 1.8gA 与一定量 B 恰好完全反应,则 = ,则 B=6.6 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1.8+6.6=C+5.1,故 C=3.3 克则BC 的质量比为:6.6g:3.3g=2:1故选 A点评: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并要学会利用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化学方程式的质量关系处理问题的方法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 6 小题,共 20 分)17 (4 分)用数字和化学符号表示或写出数
26、字或化学符号的意义4 个氯原子 4Cl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 Al 2O3 CO 一氧化碳、一个一氧化碳分子 3OH 3 个氢氧根离子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解答: 解: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 4 个氯原子,就
27、可表示为:4Cl;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铝元素)和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氧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氧化铝,其化学式为:Al 2O3根据化学式的意义可知,CO 可以表示一氧化碳,也可以表示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当离子前面加上数字就只表示几个这样的离子,故 3OH 表示 3 个氢氧根离子;故答案为:4Cl;Al 2O3;一氧化碳、一个一氧化碳分子;3 个氢氧根离子;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18 (4 分)根据报道,目前人类发现的物质已超过三千万种,在这三千万种物质中,有一
28、部分是由氢、碳、氧、氮、钠等元素组成,请选择以上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按下列要求写出各物质的化学式:用于人工降雨 CO 2 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H 2O 污染空气的有害气体 CO、NO 2 发馒头等食物时用到的纯碱(碳酸钠) ,它的化学式为 Na 2CO3 10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根据化学式的书写方法及物质的性质正确书写化学式;在给定的元素中选择某种或某几种组成符合题目要求的物质解答: 解:干冰易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故填:CO 2;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其化学式为:H 2O故填:H 2O;一氧化碳和二氧化氮均为有毒气体,会污染空气
29、;故填:CO、NO 2;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故填:Na 2CO3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分类、组成及化学式的书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解题时应注意只能从给出的元素中选择来组成物质19 (5 分)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回答(1)该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O+O 2 2CO2 ;(2) (用化学用语填空)该化学变化过程中,能再分的微粒是 CO、O 2 ;一定不能再分的微粒是 C、O ;生成的微粒是 CO 2 (3)从图中你还能获得的信息是(答一条即可)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化学反应的实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
30、式、电离方程式.专题: 化学反应模拟图型分析: (1)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能再分的微粒、一定不能再分的微粒以及生成的微粒;(3)比较反应前后微粒的变化,分析分子、原子的变化解答: 解:由题意可得出各物质的微粒关系示意图是:(1)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是一氧化碳和氧气,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CO+O 2 2CO2;(2)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化学变化过程中,能再分的微粒是一氧化碳分子和氧分子,化学式分别是:CO、O 2;一定不能再分的微粒是碳原子和氧原子,符号分别为:C、O;生成的微粒是二氧化碳分子,化学式是:CO 2(3)比较反应前后微粒的变化可知,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