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区别.doc

上传人:dwy79026 文档编号:6076062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区别.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区别.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区别.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区别.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区别.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区别首先,定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货币政策是指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 第二,内容不同,凡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保护价收购粮食、国家政策关于对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属于财政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准备金率的调整属于货币政策。 第三,手段不同。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税收、预算、国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货币政策的手段主要是

2、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控制贷款规模、汇率调整。第四,实施主体不同。财政政策的实施主体是政府。货币政策的实施主体主要是中央银行1.我国“二元社会”的状态在当代中国,在城乡分治的行政建制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城乡隔离的二元社会,其核心是强制性分类的居民身份制度。市民身份(非农业户口)和农民身份(农业户口)这种城乡隔离二元结构下的户籍制度,已不可避免地成为城市化进程的制度障碍,并带来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后果。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行政建制上的城乡分治变成了城乡合治,在政策的掌握尺度上也略有放宽,但迄今为止,这种城乡居民之间的身份壁垒尚未打破,二元社会也还没有转变为一体化社会,而仍暂时处于“三元社会”的过渡状态。这

3、三元分别是:持有城镇非农业户口的市民、无户口或持有农业户口而长期居住在城镇的准市民、持有农业户口和农村非农业户口的农村居民。3.我国的分配制度问题在分配制度中仍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有:(1)分配关系尚未理顺,部分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过分扩大和部分国有单位内部平均分配情况并存;(2)农民收入增长过缓,一些城镇居民生活困难;分配方式不规范,分配秩序混乱,调节手段不完备。因此,必须继续推进分配收入体制改革,解决分配领域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4.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繁荣农村经济 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重点

4、要做好以下工作:(1)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实现农业和农村的持续发展,确保农村实现小康的目标,进一步完善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政策。(2)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是增加农民收入和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3)加快建立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推进农村的全面进步。5.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含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其最主要的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对我国来说,就是要高度重视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与贫富差距问题。2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

5、出的科学发展观,正是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总结。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我国综合、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战略。4.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失误(1)1957 年 4 月下旬,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当时党对阶级斗争的形势作出的过于严重的估计和判断,导致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把一批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内干部错划为右派分子,造成了不幸的后果。(2)1958 年 5 月召开的八大二次会议,正式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3)1958 年 8 月,中央政治局在北

6、戴河举行扩大会议,正式决定当年钢产量比上年翻一番,作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这次会议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迅速推向高潮,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的错误,严重泛滥开来。会后,在全国城乡掀起全民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4)1959 年 8 月 2 日至 16 日举行的党的八届八中全会通过决议,认定彭、黄、张、周犯了“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随即在全党范围内展开大规模的“反右倾”斗争。“反右倾”斗争使党内从中央到基层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中断了纠正“左”的错误的进程,使错误延续了更长时间。庐山会议后继续“大跃进”的错误,加上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7、地撕毁合同,党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6.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年真理标准讨论推动了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人们开始摆脱“两个凡是”的束缚,实事求是地处理拨乱反正中遇到的问题。1978 年 12 月 18 日至 22 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2)这次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3)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4)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

8、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提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5)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6)这次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15、古代文化常识(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5)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6)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

9、纲;“五常”:仁、义、礼、智、信。3(7)“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8)五行:金、木、水、火、土。(9)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为国子监。(10)岁寒三友:松、竹、梅。(11)五岳:泰山(东)、衡山(南)、华山(西)、恒山(北)、嵩山(中)。(12)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历史常识1、古代著名的改革(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 (2)公元前 356 年秦国商鞅变法;(3)公元 8 年王莽改制;(4)公元 485 年北魏孝文帝改革; (5)后周周世宗改革;(6)北宋王安石变法; (7)明朝张

10、居正改革。2、近代改革近代历史上有三次新政,即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洋务运动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天津条约把侵略势力由沿海延伸到内地。戊戌变法发生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末新政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后,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3、历代农业经济政策(1)春秋:公元前 594 年,鲁国实行初税亩。(2)秦国:公元前 356 年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 (3)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士兵复员生产,归还逃亡者田宅;释放奴婢为平民;减轻田租。 (4)东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

11、田租;废除王莽时的苛捐杂税。 (5)三国:蜀国诸葛亮实行减轻赋税、奖励农耕政策;曹魏重视保护农桑。 (6)南北朝:485 年,北魏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7)唐朝: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 (8)北宋:形成租佃制。(9)明朝:明初奖励垦荒,减免赋役,实行屯田;推广植棉。明朝中期宰相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10)清朝:奖励垦荒;宣布“更名田”;实行“摊丁入亩”。 (11)1931 年春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12)1947 年,中共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

12、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13)1950 年,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2 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3 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4(1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2007 年出台的物权法确定农村耕地承包期限为 30 年。(15)2006 年,我国废除了农业税。 4、中共党史重要会议(1)中共一大:1921 年,上海,宣告中共成立。(2)中共二大:1922 年,上海,制定革命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3)中共三大:1923 年,广州,制定革命统一战线(第一次国共合作)方针。(4)中共四大

13、:1925 年,上海,明确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5)八七会议:1927 年,汉口,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6)遵义会议:1935 年,遵义,纠正王明“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7)瓦窑堡会议:1935 年,瓦窑堡,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二次国共合作)方针。(8)洛川会议:1937 年,洛川,制定全面抗战路线。(9)中共七大:1945 年,延安,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通过了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报告。(10)七届二中全会:1949 年,西柏坡。一个“炮弹”、两个“务必”、三个转变。(11)新政协会议:1949 年,讨

14、论新中国成立问题(共同纲领、国旗、国歌、首都、领导)。(12)一届人大:1954 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3)中共八大:1956 年,社会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14)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15)中共十二大:1982 年,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6)中共十三大:1987 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基本路线、三步走。(17)中共十四大:1992 年,江泽民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18)中共十五大:199

15、7 年,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中共十六大:2002 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中共十七大:2007 年,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思想。5、政治制度(1)西周:实行分封制。(2)战国时期: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建立皇帝制,中央集权国家形成。(4)西汉时期:汉武帝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政策。(5)魏晋时期:形成了士族制度,伴随产生的九品中正制,是以门第高低为标准的选拔官吏的制度。(6)隋唐: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武则天上台后开

16、始打压士族,扶植庶族,士族制度走向衰亡。(7)宋朝:统治者防止藩镇割据的重现和大臣、外戚、宗室、宦官擅权,把政治、军事、财政大权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朝廷,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8)元朝:为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封建统治,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5(9)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东西厂;实行八股取士。(10)清朝: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经营自主性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前提。(2)平等关系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则。(3)竞争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4)开放性是市

17、场经济发展的本性。(5)健全的法制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求。2、市场经济的基本功能(1)利益刺激功能。(2)自动导向功能。(3)优化资源配置功能。(4)调节供求功能。(5)优胜劣汰功能。(6)自动调节收入分配功能。(7)传递信息功能。3、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1)现实中存在着不完全竞争,市场存在非竞争性(2)市场无法提供公共物品。(3)市场无法克服外部不经济。(4)现实社会中存在着信息和理性的不完备性。(5)市场难以克服失业、通货膨胀和市场失衡。(6)市场无法克服收入分配的非公平性。4、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平衡国际收支、增加就业。 5、国家宏观调控

18、的手段宏观调控,主要通过利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1)经济手段。经济手段具有自觉性、诱导性、间接性、灵活性,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通常的做法是,政府运用工资、价格、利率、税率、汇率等经济杠杆,实行劳动政策、物价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外贸政策,达到劳动平衡、产品平衡、货币平衡、财政平衡、国际收支平衡以及国内外总供求平衡。(2)法律手段。国家根据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市场经济运行法律法规,规范市场主体、市场交易和政府行为,以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法律手段具有超前性、普遍性、稳定性、强制性,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经过几百年的积累,都建立了比较健全的法律

19、体系,使一切经济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3)行政手段。政府根据宏观调控目标,运用行政权力直接控制社会经济活动。行政手段具有指令性、垂直性、无偿性、时间性,也是宏观调控的必要手段。特别是遭遇重大灾害、经济危机、军事战争等紧急状态时,行政手段能够统一意志、统一行动,迅速动员社会一切力量渡过难关。由于行政手段或多或少妨碍市场的基本功能,应当尽可能减少,只在必要时采用,但不能完全没有。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发挥国家宏观调控辅助性手段的作

20、用,把“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结合起来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2)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3)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国家宏观调控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但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更加强有力。8、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

21、要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方针: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7、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表现需求旺盛,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经济过热 需求不足,物价下跌,纸币升值,经济衰退本质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多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少成因纸币发行过多;社会需求旺盛;成本上升等 纸币发行过少;社会需求不足等影响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

22、刺激经济,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但通货膨胀直接使纸币贬值,而居民收入水平没有提高,就会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经济秩序混乱,影响经济发展适度的通货紧缩可以挤掉经济泡沫,抑制投资过热;通货紧缩在一定程度上对居民生活有好处,但从长远看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导致恶性的价格竞争,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对策可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 可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1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3)从单个交换过程来看,商品的价格可能高于或低于商品的价值;但从一段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和商品的价值相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法学 > 方针/政策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