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山东财经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题目: 扶起摔倒的信任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2扶起摔倒的信任摘 要2013 年 11 月 26 日早晨,金华一位老人在街头突然摔倒在地。不少行人停下来,围成“安全岛”保护老人,但始终没人敢上前扶老人,最后还是一名警察出现才将老人扶起。类似的事情或许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上演。时下, “老人摔倒无人敢扶”事件频频发生。一方面我们听到对“世风日下”的集体谴责,另一方面却是“好人难当”的无奈感叹。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困局?关键词:信任;老人摔倒;道德 ; 一、 扶起摔倒的信任眼下人们正在热议的是 2010 年末福州一位八旬老人摔倒路边后猝死的悲剧事件。
2、据当地媒体报道,老人摔倒后,聚集了不少围观路人。一位好心女子欲上前翻看老人是否随身携带急救药物,但被人“好心”劝阻。此后再无人上前施救,直至老人生命终结。此事发生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有指责路人冷漠的,认为世风日下;也有替路人辩解的,认为现在好人难当。按理,在一个崇尚道德、正义、文明的国度,面对老人跌倒,不应当出现诸如“该不该扶”、“要不要扶”、“能不能扶”的争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争论,是因为近年来连续发生了多起正义与邪恶、善良与丑恶被颠倒的事件。善良与正义之举演变成了一种带有一定“风险”的行为,才使得善良与正义后面被加上了一个个不该出现的“?”和“!”。有关专家指出:“老人摔倒无人敢扶
3、”不是人们良知泯灭的表现,而是信任危机下上演的悲剧。“悲剧不仅仅在于老人生命的陨落,更在于伴随老人而逝去的社会道德。”二、好人难当,人们无奈的心声在百度贴吧中,网友对福州老人摔倒猝死事件进行了热烈讨论。一位网友留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因为现在的社会人心太复杂,谁沾上就讹谁,我就上过当。”“好人不能做”不仅仅是这位网友的认识,事实上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潜意识。救死扶伤、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今天,这种美德不仅没有发扬,而且还被质疑。这背后是无奈,更是人与人之间信任危机的集中爆发。2006 年的南京彭宇案给很多人留下了负面影响。而现实生活中偶有发生的假摔、家属讹人的情况
4、,更是一次又一次浇灭人们伸出援手的热心。3据重庆晚报报道,2009 年 11 月 14 日,重庆初二学生万鑫扶起摔倒的老人,但老人及其子女称其是肇事者,起诉并要求其父母赔偿。一审时多人证明少年清白,法院驳回老人诉讼请求,老人不服上诉。二审开庭这天,老人撤诉。万鑫自此变得沉默寡言,哭问父母:“你们不是说要助人为乐吗?”父母听后无言以对。但是必须注意,用法律匡扶善良与正义,还不足以体现社会的文明程度。一个真正文明、健康、有正义感的社会,还需要有较高的道德氛围做基础。一方面,被行善者要有认“善”的素质,不能善恶颠倒;另一方面,其他人对别人的行善行为,要予以全力支持和配合,在遇到不道德行为时,能够毅然
5、决然地站出来,帮助行善者摆脱可能出现的“不公正”困境,消除行善者的后顾之忧。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伸出行善之手的,善良和正义对社会和谐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的。尊老爱幼、乐于助人是我们从小就树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老人摔倒无人敢扶拷问着传统美德,也拷问着社会信仰。在物质文明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更要懂得精神文明的可贵。三、不敢施救,源自信任危机救,还是不救,这在一般情况下本不应该是个问题。我认为,救助他人或任何一种生命,应当是我们的一种道德义务。见死不救,显然有悖于人们基本的道德感情和责任。 有人说,南京彭宇案法院的一纸判决让社会道德倒退了 30 年。这种说法可能有些夸大,但现实中愈演愈
6、烈的信任危机却让人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道德的义举屡屡遭遇不道德的“诬陷”,足以影响一个社会的负面情绪。扶弱济困和见义勇为成为稀缺品,相对应的表象是道德的沦落,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社会信任纽带断裂。正是由于这样的信任危机,让一位七旬老人摔倒在路上长达半小时,多名行人路过却无人帮扶,老人最后被救起时说的第一句话是:“谢谢你,放心吧,我不讹人!”“我不讹人呼唤的是信任而不是道德,不敢伸手的道德恐惧正是一种社会信任危机的阵痛。当务之急是让公民精神尽快成长起来,修补起社会信任的纽带,才能从根本上实现道德提升。”重拾失落的信任给“好事者”以鼓励和力量,是光大扶弱济困这一公序良德的必须。中央制定颁布的公民道德
7、建设实施纲要已有 9 年,两年一次的全国范围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人物评选,也已进行了两次。身边的道德模范是最好的榜样,他们也将成为扶起人们之间摔倒的信任的重要力量。四、不敢扶,原因何在酿成悲剧的原因错综复杂,我们并不能寄希望于人们的道德素养一夜暴增,更不可能指望我们的社会会在短时间内成为室外桃源,毕竟远水解不了近渴,那么,我们到底该何去何从呢?完善法规的制定是一条捷径。(一) 完善关于预发机制的相关法律。4在一些大城市,随着农民工的大量涌入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他们的孩子应该受到关注。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两方都需要工作,造成他们无人监管的局面,这很容易让他
8、们遭遇车祸,溺水等危险,甚至会让他们与社会上的不良人士接触而走上歧途。所以,相关的法律急需完善,但我们并没有看到政府开始行动的迹象。另外,相关的法律法规应该是简明易行,通俗易懂的,而不是玩弄文字游戏,搪塞百姓的长篇大幅。针对跌倒老人,政府曾经出台一部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这份技术指南全文 41 页,共计23000 多字,其中所列的种种名目繁多的技术要求让大多数的民众都不可能有兴趣用心地读一遍,更遑论牢牢记住并在危急情况下合理准确地应用。难道,我们要随时携带这样一部指南,在遇到类似紧要关头还慢条斯理地掏出翻阅,并按照指南所写一一实行?从社会反响和实际效果来看,这份其实针对专门人员的技术指南对于
9、大部分民众来说,只会也只能是一纸空文。相反,由于其内容太多且太专业,反而可能让老百姓们感到惶恐,更加不敢轻易“干预”老人跌倒,使跌倒的老人们更加无助。(二)完善对待救助者的相关法律。造成我们社会上连老人都不敢扶的窘迫境地的,大部分是部分老人品质不好,习惯讹诈,以及两个荒唐又著名的法院判例“南京彭宇案”与“天津许云鹤案”。而南通长途汽车案在老太一句道歉、老太儿子的一面锦旗就简单地落下落幕。这些不能不让好心人心寒,让旁观者心惊。如果对于类似讹诈或者恩将仇报的行为没有明确的法规条例能将它们绳之以法,那么我们不能责怪社会的风气不好,在一个好人没好报,祸害遗千年的社会,人毕竟都是利己的理性动物,有谁还愿
10、意去帮助别人呢?试想,一个老人进行讹诈或者无意无意地将好心人指认为肇事者,老人自己和其家人能得到一笔赔偿,就算被发现了真相,也只要道个歉,送面锦旗,顶多承受一段为时不长的舆论谴责,而不用付出法律责任,这样的事情当然是屡禁不绝了。每个人都会变成老人,每个人都有老年亲属,如果人们心中的信任危机永远持续下去,如果再也没人愿意迈出救人的那一步,那么最终受到更深伤害的是你自己。扶起你我之间摔倒的信任,一个人是办不到的。但如果有一个、十个、一百个人愿意伸出自己的手,那么扶起这份信任的力量将不断传递和壮大。参 考 文 献1 羊城晚报老人跌倒该不该扶? 全国道德模范建议扶前先拍照2011 年 09 月 22 日 2 魏冬 刘小平. 浅析中国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现象原因 j 2009 3 李萍.中国道德调查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 4 张世杰.道德与人生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