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一专题 导论.doc

上传人:gnk289057 文档编号:6072448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6.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专题  导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一专题  导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一专题  导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一专题  导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一专题  导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0第一专题 导论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争论(一)客观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国际国内条件。当代中国的八种思潮新自由主义的脉络主流意识形态(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根本保障)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深化改革三、坚持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1(一)十八届三中全会简况 决定提出的 60 项改革(二)本课程围绕

3、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教学大纲拟教学重点1、转变政府职能2、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二专题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含义国家治理体系,是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所谓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使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国家治理者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制度治理国家,从而把中国特色社

4、会主义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2、 更新国家治理的基本理念一)从统治、管理到治理的言辞微变从统治、管理到治理,言辞微变之下涌动的,是一场国家、社会、公民从着眼于对立对抗到侧重于交互联动再到致力于合作共赢善治的思想革命;是一次政府、市场、社会从配置的结构性变化引发现实的功能性变化再到最终的主体性变化的国家实验;是一个改革、发展、稳定从避免两败俱伤的负和博弈、严格限缩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再到追求和谐互惠的正和博弈的伟大尝试。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2(2) 管理与治理的显著区别1、主体不同。管理的主体只是政府,而治理的主体还包括社会组织乃至个人。2、权源不同。政府的管理权来自于权力

5、机关的授权。尽管权力机关授权从根本上说是人民授权,但人民授权毕竟是间接的。而治理权当中的相当一部分由人民直接行使,这便是所谓的自治、共治。3、运作不同。管理的运作模式是单向的、强制的、刚性的,因而管理行为的合法性常受质疑,其有效性常难保证。治理的运作模式是复合的、合作的、包容的,治理行为的合理性受到更多重视,其有效性大大增加。(三)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 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必然是法治。要以法治的可预期性、可操作性、可救济性等优势来凝聚转型时期的社会共识,使不同利益主体求同存异,依法追求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3、丰富国家治理的价值目标第一,治理应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在当前利益多元

6、化、文化多样化的条件下,国家治理既要确保公共利益和主流道德价值不受侵害,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考虑个别。第二,治理应有助于扩大人民民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国家治理要以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要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第三,治理应有助于实现社会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国家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促进形成正义的社会制度。在此问题上,政府的角色和责任至关重要。三、坚持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3第四,治理应有益于增进人民福祉。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一切创造社会

7、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4、 把握国家治理的战略要点(一)我国转型时期国家治理的主要内容 一是维护社会和市场秩序;二是防范、处理天灾人祸等社会风险;三是调和、处置社会纠纷和冲突;四是服务和管理流动务工人员、农村留守老妇幼等特殊人群;五是引导和监管基于互联网的“虚拟社区”以及类似场域。(2)国家治理的制高点、切入点、突破点、着力点 第一,治理的制高点是伦理塑造。治理工作直接作用于人的行为,但行为是思想影响的,所以,引导思想观念、构建先进文化、塑造社会伦理,是更为根本的治理战略。第二,治理的切入点是源头治理。当前因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历史遗留等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多样多

8、发,除各方面客观原因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干部在处理政府与群众利益关系上,没有树立把改革成果更多惠及百姓的理念。现阶段不可能消灭贫富差距,但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因违法违规而产生的贫富差距,这就要求反对特权,推动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实现。而对于因身体缺陷、智识水平等合理差别因素造成的低收入困难群体,则应切实解决好其社会保障问题。 第三,治理的突破点是群防群治。国家治理,重点在基层,关键靠群众。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善于依靠基层组织和广大群众,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4提高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和水平。第四,治理的着力点是法治方式。法治是治理的基本方式。把社会矛盾预防化解纳入法治轨

9、道,是实现社会安定有序、和谐活力的长效机制。5、 解决国家治理的协调匹配 目前对于治理主体的多元性已经有了共识,但还存在以下三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第一,国家权力在治理主体体系中处于何种地位。有人认为政府应该是在社会组织和个人治理不能或无效时才跟进,即政府治理应居于补缺地位;也有人认为政府治理应居于主导地位。观点:不宜简单地讲补缺地位或主导地位。 第二,多元主体共治如何实现匹配、廉价合作。合作治理也要考虑成本,既要动员多方力量,又要尽可能做到廉价,合理的成本分摊机制和财务监督机制都需进一步健全。 第三,社会组织如何提高治理能力。治理能力指向的是治理有没有效果,会不会“失灵” 。失灵的问题,政

10、府存在,社会组织必然也存在。6、创新国家治理的方式方法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在于创新。可以积极尝试的治理新方法有: 第一,非对抗性和“软法” 。具体要求是:变整治为疏导,变刚性为柔性。第二,契约化和合作规制。具体要求是:变命令为协商,变指挥为指导。第三,提供服务或社会福利。具体要求是:变监管为服务,变强制为利三、坚持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5导。第四,市场化和竞争机制。具体要求是:变官办为民营,变垄断为竞争。第五,程序化和科技手段。具体要求是:变实体为程序,变“人控”为“机控” 。注重采取程序化的技巧来处理实体上公正难辨的问题。第四专题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建设

11、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1、法治中国建设是一项整体推进的综合性系统工程1、在全面推进法治中国的进程中,必须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2、建设法治中国,同样也是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整体推进、协同发展的综合性系统工程。3、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提高立法质量,防止地方保护和部门利益法制化。建设法治中国是要把“纸面上的法”通过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真正转化为“行动中的法” 。

12、2、法治中国首先要实现依宪治国1、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62、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3、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4、坚持依宪治国,党要坚持依宪执政,党也必须加快转变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三、各级政府部门严格执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所在1、依法行政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政府施政基本准则。2、建设法治政府,必须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保证政府部门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四、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基本保障1、司

13、法公正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障,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2、当前,司法尚未构成社会公平正义的强有力的防线。党委、政府成为社会冲突的直接承受者,司法体制改革任重道远。五、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是当前法治建设的重点环节1、司法机关的性质、功能和使命,要求司法主体必须具有中立性,并且有足够的能力抗拒任何形式的外来干扰。2、当前,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已经由司法机关内部的自身改革进入更全方位和深层次的外围攻坚改革。改革将涉及多个主体,也将更加复杂和困难。主要表现为要通过制度创新进一步妥善处理好以下几组关系:(1)坚持党的领导与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

14、判权检察权之间的关系;(2)人三、坚持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7大监督与司法审判之间的关系;(3)政府与法院之间的关系;(4)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之间关系;(5)司法机关内部关系;(6)舆论监督与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之间的关系。3、为克服实践中的司法行政化和司法地方保护主义、重塑司法权威和公信力,十八届三中全会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全会明确指出,要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明确各级法院职能定位,规范上下级法院审级监督关系,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从而保证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4、司法公开是树立权威、提高司法公信力和社会认可度的有效方法,也是提升司法人员业务

15、素质、提高办案质量、防止外部干扰的有效途径。5、加强执法和司法机关自身建设和队伍建设,是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的迫切要求,也是执法和司法机关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六、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是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指向1、法治中国的核心价值就在于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来保障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加强人权方面的司法保障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第五专题 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突破性观点,但与此同时, 决定 也强调,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并提出了“必须切实转

16、变政府职能” 、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等一系列要求。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81、充分认识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意义(一)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从总体看,政府职能转变仍然比较滞后,政府直接配置资源的范围仍然过大,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干预仍然比较多,公共服务供给仍然不足,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仍然相对薄弱。(二)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的迫切要求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变化,要求政府强化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环境保护等职能,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三)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是坚

17、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根本要求人民群众对社会参与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不断提升,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和监督意识也不断增强。只有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把社会能够承担的职能交给社会,政府集中力量去管好社会组织能力不及的领域,才能在新形势下激发社会活力。2、深刻领会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的总体要求(一)进一步简政放权围绕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的基本要求,进行简政放权。1、推进政府向市场放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2、推进政府向社会放权,更好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3、推进中央政府向地方和基层放权,切实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4、简政放

18、权,必须从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入手;必须改变权力过度集中的局面。三、坚持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9(二)加强政府的战略规划制定、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一方面需要最大程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职能,提升市场效率,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发挥对经济活动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弥补市场本身的不足和缺陷,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三)合理界定中央和地方政府职能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和能力,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四)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五)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

19、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3、切实保障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一)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要严格绩效管理,突出责任落实,确保权责一致。1、要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2、要保持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结合税制改革,考虑税种属性,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划分3、要统筹党政群机构改革,理顺部门职责关系,积极稳妥实施大部门制(二)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10

20、1、整合执法主体,相对集中执法权,推进综合执法,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2、减少行政执法层级,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保障、海域海岛等重点领域基层执法力量;3、完善行政执法程序4、创新行政执法方式5、严格行政执法人员管理制度6、加强行政执法经费财政保障7、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第六专题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一、权力的基本内涵及其约束的必要性(一)权力的基本内涵现代西方政治学理论中流行的政治分析方法中,也把国家权力和社会权力进行区分,如“国家社会”分析方法,把社会分为政治社会(政治国家)和公民社会(市民社会)两个部分,前者是公共政

21、治领域,后者是私人社会领域。权力可以分为不同范围和层次,但总体上可以把权力分为私域权力和公共权力两大部分。私域权力是私人之间凭借纯粹个人的资源、人格等形成的对他人的支配力量,公共权力则是靠社会资源和公共权威而形成的对特定社会客体的支配力量,这种权力大都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一般所谈对权力的约束,是针对公共权力而言的,一般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个方面。鉴于中国的特殊情况,还应包括执政党的权三、坚持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11力,公有制企业的管理权、事业单位的管理权和一些特殊社会团体的管理权(工、青、妇等) 。(二)权力约束的目的和必要性1、权力约束的目的政治意义的公共权力本质上是实现特定阶级或群

22、体的统治,其设定和运行的价值取向,是满足特定阶级或群体的利益需求。我们党所主张的政治权力要为人民利益服务、 “权为民所用”等,正是马克思主义政治权力设定和运行价值取向思想的具体体现。保证政治权力设定和运行价值取向的“正位运行” ,是权力约束的根本目的。2、权力约束的必要性在实际社会政治生活中,常常发生权力运行错位的问题,即权力的运行背离了特定社会阶级和群体利益要求。公共权力错位的关键因素,是权力的绝对化,没有或缺少有效的约束。2、约束权力必须构建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一)权力制约机制的探索与实践1、西方的理论与实践西方政治思想家和政治家们的基本主张与实践,是政治权力的分立与制衡。在现代西方政

23、治思潮中,人们还试图通过纯粹社会权力的介入,从更深的层面上强化对政治权力的制约。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主张马克思主义在权力约束方面的基本主张是建立议行合一、侧重监督的权力运行机制。3、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与主张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12(二)构建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难点和基本思路1、构建权力运行和监督体系的难点全国人大对“一府两院”监督难的问题、地方司法机关如何摆脱地方人财物管理体制的束缚保证司法公正的问题、科学界定同级党委与人大、政府之间的职责权限问题等。2、构建权力运行和监督体系的基本思路总的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保证经济基础

24、与上层建筑相适应。基本要求: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根本之策: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主要工作: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3、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一)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的协调机制的重要前提, 是完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完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重要原则,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二)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我国政治制度的特殊性,决定了对立法、行政、司法等国家权力的有效三、坚持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13约束,确保其不错位运行,主要还是看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本身能否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三)健全改进作风的常态化制度1、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和建设2、规范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工作生活保障制度3、努力完善并严格执行防止领导干部以权谋私的有关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