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论唐代边塞诗人的群体风格和个性差异.doc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6072398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唐代边塞诗人的群体风格和个性差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唐代边塞诗人的群体风格和个性差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唐代边塞诗人的群体风格和个性差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唐代边塞诗人的群体风格和个性差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唐代边塞诗人的群体风格和个性差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5论唐代边塞诗人的群体风格和个性差异目 录1.边塞诗人的群体风格边塞诗,以歌咏边塞风光为主,充份显现了战争的状况,与男儿的豪情壮志。边塞诗兴盛於唐代,与田园诗恰成对比。其兴起的原因,由於唐代国力强大,不断拓展疆域,许多青年投身塞外,同时有若干仕途失意的文人,把立功塞外视为求取功名的新途径。而塞外的风光迥异,黄沙、孤城、衰草、胡尘、羌笛、边月,种种新的生活经验与不同的视野,刺激了写诗的灵感。1.1 边塞诗人群体风格的形成原因边塞诗产生很早,早在诗经采薇和诗经出车中就已见其雏形。但由于种种原因,其发展开掘缓慢。在唐以前,它一直处于积聚力量、不断酝酿的阶段,直至我国封建社会最辉煌的唐代,边塞诗才得以

2、全面迅速地发展,并达到了空前的思想、艺术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中奠定了其坚固的地位。边塞诗派在唐朝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思想原因。边塞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汉文学百花苑中的一枝奇葩,西部边陲是这派诗人情系魂萦的热土,它体现了充满阳刚之美的民族精神,志在四方的进取锐气,与祖国同命运共荣辱的大无畏品格,升华为同西部热土血脉相连的难解情结,其作者世代相继,共同谱写了这部中华民族的宏大史诗和这曲繁弦重管的西部交响乐。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盛唐时期,边塞诗的创作特别兴盛,可谓作家众多,名篇迭出,以致于形成了一个不小的诗歌流派,这在当时诗坛上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这种情况的形成

3、,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1.1 唐代政治经济背景唐王朝是在马上建立的,唐王朝的开国君臣大多是马上的英雄,李渊、李世民父子都是马上皇帝。在唐建立之初,唐代社会在各地仍存在割据势力,李渊父子称帝后仍致力于中国的统一大业,镇压各股农民起义军和抵抗外族的侵犯。唐王朝统治者极其重视边功,对边关将士予以重赏,对有功之官兵加官进爵。由于统治者对军功的重视,促使唐朝文人的事业心高涨,尤其是盛唐,盛唐知识分子向往功业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立功边塞。由于这种强烈愿望的驱使,唐朝士子热烈地、自觉地去追求那种慷慨激昂、富于传奇色彩的边塞军旅生活,不管在边塞能否立功,似乎不到边塞去过艰苦却充满浪漫色彩的戎旅生活、

4、不去领略奇丽壮阔的大漠风光,就愧对人生似的。向往边塞生活,追求边关立功成了唐代文人的一大追求。再一个就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推动。李唐王朝在李渊、李世民等几代君主的领导下,唐代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得到了充分了发展和改造。社会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经济富足,国泰民安,封建国家机器进一步完善,土地、赋税、兵5役、刑法、职官、科举等各项制度有了相应的变化调整,国内各民族的融合和国际间的交往也进一步加强。这一系列的社会变革,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整个唐朝社会呈现出一种强盛壮大、欣欣向荣的风貌。正是在这种宽松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思想也变得开放与活跃。唐代统治者顺应社会生活发展、变革的趋势,在意识形态方面采取

5、了具有远见的指导方针和策略,在不危及其统治地位的大前提下,他们对于社会各派思潮予以兼容并蓄,或大力扶持,或任其自由发展,或极力促进其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从而形成一个思想相当解放和活跃的社会局面。边塞诗派在这种大环境下诞生,在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中崛壮成长。总体上说,唐代社会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开放,体现了一种盛世气象。唐代针对六朝时期占统治地位的豪门士族的庄园制经济,实行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等一系列的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商业、手工业和交通业也日益发展,城市也日益繁华。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思想文化和文学艺术发展。儒、释、道思想的自由传播,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各民族文化的交融,都显示

6、着开发的文化心态,为文学艺术的繁荣创造了比较宽松的思想文化环境。科举制度和多种入仕途径也为士人提供了更多参与社会的机会。1.1.2 独特的边塞风光自然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战马,人物多是戍卒、将帅、胡人,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济) 、楼兰,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 折杨柳 关山月 行路难等。 1.1.3 题材内容上的相似性边塞诗是从题材的角度分类的。以边塞景色与战争场面为主。描写的景观有狂风、酷热、严寒、冰雪、大沙漠、惨烈悲壮的战役、异国情调的胡乐等。人物多为都护、将军、单于、胡姬、征人、胡儿

7、。地名则有天山、阴山、瀚海、轮台、疏勒等。称之为边塞诗。1.1.4 思想感情上的相似性作者均富有浪漫进取的精神,人生观积极而乐观。因此诗中充满了激情和豪兴,显示出充沛的爱国情感。固然也有反映战争残酷、黯然思乡的一面,更洋溢著马革裹屍、立功沙塞的雄心。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

8、无能的悲慨。1.2 边塞诗人的群体风格对后世创作的影响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1.2.1 诗歌题材的扩大边塞诗派虽未提出明确的创作主张,但其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却是基本相同的。盛唐边塞诗派,以其杰出的成就,大大促进了盛唐诗歌的繁荣,使5辉煌的唐诗增添了无限壮丽的光彩。它对后世边塞诗的影响颇大。初唐边塞诗歌的贡献还在于开创了初唐体。所谓“初唐体” ,指的是流行于唐初的七言歌行。此时,由于诗人们已经开始走出宫廷生活的小圈子,并越来越多地把民间

9、生活、边塞风光作为自己的写作题材,传统的五言诗渐渐不能胜任,一部分诗人便改用这种歌行体来表达感情。七言歌行体始于曹丕燕歌行 ,经 400 余年的发展,到了初唐,终于大放异彩。1.2.2 思想境界的开拓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六朝的诗歌、骈文,均以辞藻绚丽、对句工整为尚。唐朝最初 30 年中的文学创作受其影响,风格卑下。表现在诗歌方面,作品以“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的宫体诗为主。当时也有人意识到了宫体诗的特点,并从政教意义出发,在理论上反对它;但理论归理论,实际上他们自己也在写作吕体诗,其中宰相上官仪更是自创“上官体” ,将轻浮俗浮艳的诗风推上了诗坛

10、的统治地位。虽然马周、李百药等人极力推崇自然纯朴的新诗风,但可惜的是,这些人的作品也没能跳出宫体诗的框框,格调不高,他们的呼吁自然得不到好的反应。边塞诗的产生是伴随着我国唐代初年疆域的相对不稳定而产生的,同时也为盛唐诗歌的繁荣作了很好的前期准备。边塞诗是万紫千红的唐代诗歌中的一朵奇葩! 2 边塞诗人的个性差异唐代的边塞诗是纵贯初、盛、中、晚整个过程的。大致的情况是这样的: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从亲历的见闻和经验来进行边塞诗创作,另一些诗人则利用间接的材料,用一些乐府旧题进行旧调翻新的创作,这类乐府诗题在不同时期其内涵也各不相同,显然,后者的作家人数众多,数量也多得多,而且

11、出现过李白、杜甫及高适燕歌行之类的杰作,但就总体水平而言,前者的那类诗作中更贴近边塞生活,更能准确反映时代精神,艺术特色也更为鲜明。由于国力强弱不同,在对外战争中的胜负不同,初盛唐边塞诗中多昂扬奋发的格调,中唐前期尚有其余响,而中唐后期及晚唐只有对昔日盛况的追慕以及凄凉现实的哀叹。终唐之世,边塞诗始终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部分。2.1 边塞诗人个性差异的形成原因在中国文学史上,盛唐边塞诗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流派,高适、岑参就是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时人并称“高岑”,他们既是其开拓者和继承者,又是当时诗坛的佼佼者和中坚力量,在推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主体风格的发展过程中,有

12、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和功勋。高适、岑参的诗作大多描写边境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反映边塞战争中个人的从军生活和思妇不幸的境遇,表达自己立功的愿望和不满现实的思想,但其思想内容的深度又有所差异。下面,以高适、岑参的诗作为例,分析边塞诗人的个性差异。2.1.1 诗人的身世背景高适(701-765)是盛唐边塞诗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边塞经历有密切的关系。高适在人生的早年,就渴望从军,建立边功。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自天宝十二年(753) 开始 ,高适长期从军,三度出塞,5军旅生活体验丰富。高适每次出塞都写了大

13、量的诗或纪行,或抒怀。岑参(715-769)是盛唐边塞诗的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他向往从军立功,把它当作求取功名的一条主要途径。从军前,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终日不得意,出门何所之。从人觅颜色,自叹是男儿。”(江上春叹);“ 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玉门关盖将军歌);“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自从天宝八年(749)开始,岑参两度出塞,先赴安西任掌书记,后赴北庭任节度判官,经历了长达八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为一个边塞诗人。2.1.2 诗人从军边塞的目的诗人们都有渴望建功立业而又长期不遇的经历,因而感慨不遇,咏叹壮志难展,成为他们诗歌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也是形成

14、其悲壮风格的另一种重要原因。高适前期不得志,与社会现实的接触比较广泛深入,加之自己的政治和文学主张以及建安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影响,诗歌的思想性较强,闪发着现实主义的光辉。后期仕宦渐渐得意起来,随着政治地位的不断上升,他与社会的接触不够广泛深入了,加上佛教影响的增强,诗歌的思想性显著减弱,甚至连蜀中之乱、吐蕃入侵这样重大的社会事件,他在诗中也无所反映。与此同时,诗歌的风格也变得悲凉起来,人日寄杜二拾遗便是例证。岑参前期也不得意,与高适比,他跟自然接触较多,而接触社会不够广泛深入,诗歌描写自然的较多,反映现实的相当少,思想性不够强。“安史之乱”以后,他的社会地位虽也上升了,但仕途不如高适得志,他

15、做过虢州长史、嘉州刺史等地方官,最后罢官,滞留蜀中而死。这时,他与社会现实接触比较广泛深入了,因而能由自身的不幸而想到人民的不幸。加上当时动乱的社会现实的影响,他诗中的思想性和现实性显著地增强了;诗风也由出塞时期的雄放高昂变得悲壮慷慨起来。他们都曾出塞。高适是在失意的情况下初出蓟门,与战士、中下级军官接触较多,因而形成了他当时对唐玄宗的对外战争的一系列看法,提出了批评和揭露;岑参是作为高仙芝、封常清的幕僚出塞的,与上层接触较多,与下层接触较少因而主要是站在主将的立场上来歌颂他们所进行的战争。2.1.3 题材内容的不同高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比较深刻,对战争多取分析的态度,支持反侵扰战争,反对滥战,

16、对战争中唐军中不良的负面的现象敢于提出批评,比如他在燕歌行中写道:“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他还常抨击战争失利,描写战争的残酷,表现对战士的深切同情。高适的边塞诗思想内容比较深刻,他善于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现状,把战争与国家安危、人民苦乐联系起来考虑。而岑参没有高适那样多的忧患经历,也缺乏高适那样强的忧患意识。这表现在他的边塞诗中,就是很少注意战争的残酷的一面,更多地着笔于战争的英勇的一面,可歌的一面;很少注意士卒的疾苦悲酸的一面,更多地着笔于士卒英勇献身的一面;在对边塞战争的看法上,持正面肯定的态度,注意反映战争的胜利,为战争唱颂歌。如其诗作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17、,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战争还未结束,作者就已经预祝战争的胜利了。高适是从政治家的角度抒写边塞诗,使边塞诗成为对边塞战争的批判诗。岑参是以诗人的体验与感受去表现艰苦激烈的边塞战斗生活和雄奇瑰丽的边塞风光及边塞习俗。就思想性而言.他不如高诗深刻,但就题材内容的丰富性5来看,显然又为高适所不及。所以就我看来,高适诗歌的思想价值要高于岑参的,而岑参诗歌则在艺术个性方面显得突出。2.1.4 形式的不同首先,表现手法上不同。高适的诗是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雄厚浑朴,笔势豪健,豪壮苍凉,粗犷奔放, “多胸臆语,兼有气骨。 ”(殷播河岳英灵集)。高适诗偏重于夹叙夹议,直抒胸臆,

18、在叙述中抒发主观情绪和感受。如同写出征,高适的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夭子非常赐颜色。纵金伐鼓下榆关,族旗透迩褐石间。校尉羽书飞翰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以时空为序,主要用叙述手法来表现。这种夹叙夹议、直抒胸臆的写法,主体形象突出,作品更有理性色彩。而岑参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有险怪雄奇的风格和奇情异彩的艺术魅力。他长于描写,注重客体情景的描绘,想象绚丽,较普遍地运用了夸张手法。 走马川行:“君不见走马川征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征。 ”整首诗用环境

19、渲染,通过具体形象的描写, 展示出战场的情景和气氛景物。夸张手法的运用,使战场上的客体形象鲜明突出,让人如临其境。从语言上看,高、岑边塞诗皆多五言,但高适更多五古,岑参要多五言近体。从形式上看,高适明显地上追汉魏古风,岑参更多地承接六朝以来的近体。从特点上来看,高诗语言质朴精炼,突出朴素、传统的特色 ; 高适用语简朴质实的表现句式是整齐划一的五七言体,整伤、谨严、精警、凝炼,有股浑朴遒劲之气。如燕歌行一诗四句一折,两句一对,仰扬顿挫,行云流水,虽语多对偶而能避免整齐呆板的缺点,显出跳跃奔放气势,取得鲜明的对比效果,都极有创造性。岑参则喜欢化偶为散,破偶为奇,追求散文奇数美,讲究句句用韵,节奏急

20、促,具有一种雄放不羁的气势。如“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写出了征军气势浩大。而岑诗语言奇峭明快自然,注意炼字炼句,突出了奇巧的特色,富有创新意识。如岑参写风沙:“轮台九月风夜吼”,“飒飒胡沙迸人面”,“ 风头如刀面如割”。诗句中的“吼”字,“ 迸” 字,“割” 字,把风沙的威势、凶猛和力量都写得传神逼真,表现出了语言峻逸奇丽的特点。岑参则较多地融合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用新兴的歌行体取代旧的乐府诗题,突破了乐府旧题的束缚与羁绊。在诗的句式、节奏、押韵等方面用歌行体写的边塞诗表现出了自己的艺术特色,给人气势磅礴、奔腾跳跃之感。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他采用“破偶押奇”法,三句一组

21、押同一个韵,三句之后换韵,打破了旧的二句或四句一节的格局,句句押韵,三句换韵,也与旧的偶句押韵的惯例迥异,使全诗节奏铿锵有力,紧凑奔放, 加上动态描写, 使诗风慷慨豪放充分显示出音节急促、风格奇峭的艺术特色。就一首诗的句数看,岑诗不限于偶数,从而使诗显得异样生新。就诗句字数看,他喜用三、五、七言,错落有致。在节奏方面,或轻快、或急促。这些变化,使他的诗在节奏、旋律上很有特色,从而形成他奇峭生新的独特的艺术风格。2.1.5 风格的不同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在表现上又各有不同。高适诗悲壮而沉郁苍凉,岑参诗悲壮而昂扬豪迈。高诗重悲,岑诗侧壮,二者艺术气质的不同。高适的诗歌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岑参却是以

22、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的浪漫主义特色显出其奇情异未的艺末魅力。高诗诗作有较多5悲的色彩,一悲壮志未酬,二悲边睡未定,三悲士卒苦辛,四悲将帅骄奢。这些悲伤之情都浸润在他的燕歌行中,诗人热情歌颂了边庭士卒杀敌卫国的英勇气概,叙述了艰苦激烈的战斗生活,对士卒离家远征的思乡之情,表现了极大的同情;同时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这样悲愤泞痛的诗句,揭露主帅的耽于享乐,不恤士卒。结尾通过仰慕汉代名将李广,对镇守边关,将少得其人这一中心问题,表示了深刻的讽刺和感叹。而岑参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描绘边塞奇异壮丽的风光,他对那些奇异的自然景象感觉到异常的惊异,他有热爱祖国边疆

23、的深厚感情,并以高度的写作技巧把他的见闻刻画出来。如他描写西北的严寒景象:“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发现了它的美,那里的风光在他的笔下显得格外奇特瑰丽 ,引人入胜,这样的景观何其壮观。2.2 边塞诗人个性差异对后世创作的影响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2.2.1 诗歌题材的扩大盛唐边塞诗的作者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

24、对现实的关注与批判。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 “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 。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2.2.2 多元化美学特征的形成从内容上说边塞诗具有主

25、题开阔、意象丰富、诗风多变等特征。如果说建安两晋是“文的自觉”及“人的觉醒”的时期,那么隋唐就是“文的自信”与“人的高扬”的时期。盛唐诗人姑且不论与之后诗文的高下如何,单就其生命力来讲,作为整体的生命强度是后世所无法超越的。难以想象在短短不到一百年,居然涌现出如此多的诗人,更为难料的是这个诗人群体统一表现出的一种雄浑磅礴、浪漫恣意的情感特征,以至于这种附着于盛唐诗人群体上的情感特征本身就上升成为了诗学意象。作为生命力极其充沛的盛唐诗人们,他们的诗歌需要一种相契合的主题来抒发与表达,而边塞主题就是这么一个容器,边塞诗也 成 为 了 唐 诗 当 中 思 想 性最 深 刻 , 想 象 力 最 丰 富

26、 , 艺 术 性 最 强 的 一 部 分 。盛唐边塞诗群的出现与当时那个青春焕发的时代息息相关。开基创业之初的光辉业绩和李唐王朝“重冠冕”的审美标准,使事业上充满自信的唐人梦寐前往边塞以建立军功,作为一条看似简单易行而又直接痛快的进身途径,鼓舞了一批驰骋疆场的边关将士忘身报国;唐玄宗的开边政策及游牧民族与关中汉族的水乳交融,激发了唐人固有的刚烈气质的复活。诗人们积极投入到风餐露5宿的边塞生活中去,在建功立业的同时用诗的语言记录下自己的心声,空前发展了以一个雄强奋发的时代为背景的一代久经战火狼烟熏染的边关将士的美学风姿。 “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的同仇敌忾的美学观念,是唐代美学思潮的主流,也是唐代社会鼎盛繁荣的真正奥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