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头颈部影像学课件(总)1.ppt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452889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PPT 页数:211 大小:45.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头颈部影像学课件(总)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1页
头颈部影像学课件(总)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1页
头颈部影像学课件(总)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1页
头颈部影像学课件(总)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11页
头颈部影像学课件(总)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头颈部疾病影像诊断,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吴迪,范围:颅底-胸廓入口 器官:眼、耳、鼻腔鼻窦、咽、喉、涎腺、颌面部、甲状腺、旁腺、淋巴结及颈部间隙 特点:头体部神经血管的交通枢纽、解剖结构精细,生理功能重要,眼及眼眶,适应证:1 眼球及眼眶外伤:2 眼眶炎性疾病3 眼球疾病 4 眶内肿瘤5 眼眶血管畸形6 突眼查因7 眶周及全身疾病累及眼眶,检查方法,X线平片 造影检查 CT MRI,眼及眼眶,正常影像解剖,一、眼眶壁 二、眼球 三、眼后组织四、泪器,眼及眼眶,肌锥内间隙 肌锥外间隙 骨膜外间隙,正常CT表现,1、眼眶:高密度,结构清晰,骨质光滑整眼球 2、眼环:厚度均匀(24mm),中等密

2、度,CT不能区分三层结构玻璃体:均匀水样低密度晶状体:双凸透镜形高密度 3、眼外肌:均匀线条样或结节样等密度 4、视神经:带状等密度,36mm,粗细均匀 5、球后脂肪:均匀低密度 6、泪腺:均匀等密度,泪点和泪小管不易显示,正常眼球、视神经、眼外肌,正常眼球、视神经、眼外肌,正常眼球、眼外肌,正常眼球、视神经、眼外肌,正常眼球、视神经、眼外肌,1、眼眶:骨皮质T1、T2像均呈低信号 2、眼球及球内结构:球壁,晶状体,房水及玻璃体。 视网膜与脉络膜紧密相连不易区分,巩膜T1及T2WI均低信号,可区分 3、视神经:T1及T2WI均等信号,3-4mm 4、眼外肌:T1及T2WI均中等信号 5、眶内脂

3、肪:多位于球后,T1及T2高信号 6、血管:T1及T2WI均呈管状低信号 7、泪腺:外上象限,T1中等信号,T2略高信号。,正常MRI表现,正常眼眶横断面 T1WI,正常眼部(冠状面),炎性假瘤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概述为原因不明的眼眶内软组织非特异性慢性炎症所形成的肉芽肿病变,占突眼性病变50%左右。亦称假性淋巴瘤、瘤样淋巴组织增生、慢性肉芽肿等,病理早期病理改变为水肿、渗出和少量炎细胞浸润,后期病变部位纤维化。分型弥漫炎症型、泪腺炎型、血管炎型、肌炎型、脂肪坏死型、肉芽肿型、纤维硬化型。,X线1、常无异常发现。2、严重病例可有眼眶内密度增高及眼球受压前突

4、。, 眼环增厚,眼球后形态不规则中等密度肿块包绕眼球。 眼外肌增粗,肌腹及肌附着点均增粗,肌边缘不光滑。 视神经增粗,视神经与眼球连续处呈三角形。 眶内弥漫性密度增高。 泪腺肿大,形态不规则。 CT增强见病变呈不均匀轻度强化。,CT,眼环增厚,眼球后形态不规则中等密度肿块包绕眼球,眼外肌增粗,肌腹及肌附着点均增粗,肌边缘不光滑。,眼环增厚 眼外肌增粗, 视神经增粗 泪腺肿大,形态不规则。 CT增强见病变呈不均匀轻度强化。,MRI, T1WI 见病变呈低至中等均匀或不甚均匀信号强度。 T2WI病变呈中至高信号强度,病变后期信号强度增高不显著。 Gd-DTPA增强见病变轻度强化。,T1WI,T2W

5、I,增强,炎性假瘤,诊断要点 X线平片诊断难度极大 临床以眼球突出 CT或MRI显示眶内不规则肿块、眼肌增粗、视神经增粗及泪腺增大, 激素治疗症状减轻者可以确定诊断。,炎性假瘤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眼眶血管瘤 hemanangioma of the orbit,概述为眶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为先天发育异常 所致,因发展缓慢,在2040岁时才发病。毛细血管瘤:多见于婴幼儿,主要位于眼睑,偶可侵入眶内引起突眼。动-静脉性血管瘤:罕见,原因不明,可能与先天性发育异常或外伤有关。 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病理. 以海绵状血窦型最常见. 充满血液的血窦和纤维间质构成血窦缺

6、乏肌层及弹力纤维,血流缓慢,可有出血、栓塞、含铁血黄素沉着及钙化. 具有完整的包膜,形成肿块,X线 肿瘤较小时常无异常发现肿瘤较大时眶内密度增高,眼眶扩大。,眼眶肿瘤,CT平扫, 多发生在肌锥内,表现为球后肌圆锥内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楚。 肿块多数为软组织样等或略高密度 部分肿瘤内可见点状钙化或圆形高密度静脉石,CT增强, 增强扫描肿瘤呈现明显均匀一致性强化,延迟扫描强化更明显。 邻近眼外肌及视神经常有明显移位,但瘤与眼外肌及视神经之间常有较清楚分界 肿瘤较大时可压迫骨壁使其凹陷变薄, 但无破坏。,球后肌圆锥内 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楚, 肿块多数为等或略高密度,肿瘤内可见点状钙化, 多在球后

7、肌圆锥内,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边界清楚。 与眶内脂肪相比,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信号可均匀,或不均匀 增强扫描肿瘤呈现明显均匀一致性强化,延迟扫描强化更明显。 多数可见视神经受压移位或肿瘤包绕,眼外肌移位。冠状面更有利于显示。,MRI,球后肌圆锥内,类圆形或分叶状 肿块,边界清楚。与眶内脂肪相比,T1WI上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信号不均,增强扫描肿瘤呈现明显均匀一致性强化. 见视神经受压移位.肿瘤包绕,眼 外肌移位。,眼眶内血管瘤2,概述: . 是原发眶内肌圆锥外最常见的肿瘤,多起源于泪腺窝内,以泪腺混合瘤最常见(50%),泪腺癌次之,占30% . 泪腺混合瘤起源于腺管上

8、皮及肌上皮细胞, 多数为良性,起病缓慢,约20%为恶性, 多见于中年人。 . 泪腺癌又称圆柱状腺癌,起源于泪腺导管上皮,多见于女性,病程短,发展快。,泪腺肿瘤 Tumor of lacrimal gland,泪腺肿瘤 Tumor of lacrimal gland,临床表现:1 早期可无症状2 眼球向鼻下向突出,向上转及外转受限3 眼眶外上方可触及一质地坚硬,表面呈结节状肿块4 圆柱癌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视力下降迅速出现。,泪腺肿瘤 Tumor of lacrimal gland,一、X线 泪腺肿瘤均可见泪腺窝扩大。 良性肿瘤呈压迫凹陷,无骨质破坏。 恶性肿瘤常见骨质呈蜂

9、窝状破坏。,泪腺肿瘤 Tumor of lacrimal gland,CT表现 眼眶外上方象限泪腺窝内边界清楚结节状肿块,边界清楚, 平扫均匀等密度,增强后均匀强化 肿块位于肌圆锥外,推移外直肌,使之向内侧移位,眼球移位。肿块较大时眼眶骨壁变形,泪腺窝扩大。 恶性者肿块不规则,密度不均匀,边界不清,增强后不均匀强化。眶壁破坏。,肿块位于肌圆锥外,推移外直肌,使之向内侧移位,眼球移位。肿块较大,眼眶骨壁变形,泪腺窝扩大。,泪腺肿瘤 Tumor of lacrimal gland,MRI诊断:1 眼眶外上方象限泪腺窝内边界清楚、结节状肿块2 与眼肌相比,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多均匀3 增

10、强扫描呈中等度强化4 肿瘤位于肌圆锥外,眼球向前内下方突出,外直肌向内侧推移,肿块较大时泪腺窝扩大,眶骨变形5 恶性者:肿块形状不规则,信号不均匀,边 界不清楚,强化不均匀,眶壁破坏,侵入颅内,左侧泪腺混合瘤(横断T1),左侧泪腺混合瘤(冠状面),T1WI,T2WI,左侧泪腺混合瘤,泪腺肿瘤 Tumor of lacrimal gland,比较影像诊断学 X线对诊断作用有限 MRI对眶壁骨质破坏不如CT,但显示肿瘤范围较CT直观。,眼部外伤及异物定位,眼眶和视神经管骨折:眼眶骨折:较常见,最常见为内侧壁和底壁,鼻或鼻窦气体进入眼眶,临床出现气肿,眶内软组织肿胀,眼球突出。视神经管骨折:多见于复

11、杂颅面部或颅底骨折,视神经严重损伤,迅速出现视力下降。,眼部外伤及异物定位,眼眶和视神经管骨折:X线:柯氏位对眼眶下壁骨折显示较好上颌窦混浊,眶内积气,眶内侧壁骨折:筛窦透光度降低,视神经孔位片:视神经管骨折,眼部外伤及异物定位,眼眶和视神经管骨折:CT: 可直接显示眼眶内侧壁或下壁骨质连续性中断,移位成角或粉碎改变。视神经管骨折需用薄层扫描。 CT尚能显示间接征象如眼球或眶内软组织损伤。,眼部外伤及异物定位,眼部异物分类:按位置分:眼内异物,球壁异物,眶内异物按种类:金属异物:磁性:铁、钢、合金非磁性:铜、铝、铅非金属异物:玻璃、碎石、木屑等。按吸收X线程度:不透光异物(阳性):铁屑,矿石半

12、透光异物:铅矿砂,石片及玻璃屑透光异物(阴性):木屑、竹刺,耳部影像诊断,耳部病变影像诊断,一 、检查方法1 X线2 CT3 MRI,耳部,正常影像解剖,耳部,一、外耳耳廓外耳道 二、中耳鼓室咽鼓管鼓窦和乳突 三、内耳前庭耳蜗半规管,正常影像解剖,耳部,一、外耳道 1、外1/3为软骨部,X线片不 易观察,CT和MRI可以分辨其 结构和形态。 2、内2/3为骨性外耳道,X线、CT、MRI均可显示。,正常影像解剖,二、中耳 鼓膜:X线不易显示,CT和MRI合适的窗宽可见线状结构。 咽鼓管:由软骨部和骨部组成,X线平片和CT检查可显示近鼓室侧 1/3骨部。,耳部,正常影像解剖,二、中耳 鼓室:垂直和

13、前后径约15mm。听小骨外侧壁:鼓膜 内侧壁:内耳外侧壁前壁:咽鼓管 后方:乳突气房上方:鼓室盖 下方:与大血管相隔X线可显示鼓室形态和鼓室壁;HRCT能良好显示听小骨形态、位置及其间关节关系,显示面神经鼓室段走行,MRI分辨不如CT直观。,耳部,正常影像解剖,鼓窦和乳突:鼓窦:为鼓室上隐窝外上方空腔, 宽约6mm,高10mm,通过不规则孔道 开口于鼓室上隐窝,与乳突气房相通。X线显示鼓窦为含气空腔,HRCT可显示鼓窦及 其开口。乳突:初生时尚未发育,仅见鼓窦,1岁时乳 开始发育,3岁时气化较明显,按其气化情况可 分为气化型、板障型、混合型和硬化型,耳部,正常影像解剖,乳突的气化类型及表现:气

14、化型:乳突小房清晰透明,间隔锐利板障型:由松质骨构成,脂肪及骨髓硬化型:由致密骨构成,鼓窦周围增生硬化混合型:,耳部,正常影像解剖,三、内耳 X线平片显示骨迷路较清楚。 HRCT对内耳的细微解剖形态观察细致。 MRI可显示前庭神经和耳蜗神经形态。 MRI水成像技术能观察内耳淋巴液。,耳部,正常乳突气房,内听道,正常耳部高分辨率CT表现,耳部,正常耳部高分辨率CT表现,耳部,正常耳部高分辨率CT表现,耳部,正常耳部MRI表现,内耳的三维重建图像,耳疾病,化脓性中耳乳突炎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 and mastioditis,概述:. 中耳乳突炎为中耳/乳突气房粘膜及

15、骨膜化脓性炎症,乳突炎多为中耳炎的合并症. 本病为细菌经咽鼓管进入中耳所致,多见于儿童。,耳部,化脓性中耳乳突炎,临床表现1 耳痛:呈深部痛,鼓膜穿孔流脓后缓解2 听力减退及耳鸣:多为传导性耳聋3 鼓膜混浊、内陷甚至穿孔4 乳突炎则局部皮肤肿胀,红,压痛。5 全身症状:,耳部,化脓性中耳乳突炎,病理. 急性期主要为粘膜充血水肿,导致粘膜肿 胀和分泌物聚集。 . 慢性期分单纯型:主要为鼓窦鼓室粘膜增厚,鼓膜穿孔,听骨破坏,乳突小房粘膜炎症,气化不良骨壁硬化;肉芽肿型:鼓室、鼓窦和乳突气房有肉芽组织形成,骨质破坏明显。 胆脂瘤型:,耳部,化脓性中耳乳突炎,一、X线 1、鼓室、鼓窦和乳突气房透光度减

16、低,密度增高,气房壁骨质增生硬化, 2、听骨破坏。 3、肉芽肿型:鼓室上隐窝扩大,内密度增高,听小骨破坏,鼓窦口扩大,鼓窦和乳突气房破坏,密度增高。,耳部,化脓性中耳乳突炎,二、CT表现1 急性:中耳鼓室及乳突气房密度增高,部分可见液平面。2 慢性:鼓室和乳突气房内密度增高,粘膜增厚,气房间隔骨质硬化,中耳内听小骨正常。3 肉芽型:以炎性肉芽增生和骨质吸收为主要表现。肉芽组织表现为软组织样等密度;鼓窦入口和鼓窦密度增高,边缘骨质吸收、模糊,窦腔无明显扩大。增强扫描肉芽组织明显强化。,耳部,右侧慢性中耳乳突炎,化脓性中耳乳突炎,三、MRI诊断1 急性期:中耳及乳突区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

17、信号,部分可见液平面。2 慢性期(单纯型):鼓室和乳突气房内呈软组织样信号,粘膜增厚, 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3 肉芽型:炎性肉芽增生和骨质破坏为主要表现,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后有强化。胆固醇性肉芽肿则在T1WI和T2WI均 高信号,耳部,颞骨骨折 Fracture of Temporal Bone,纵形骨折见骨折线与岩锥长轴平行, 横形骨折少见,骨折线与岩锥长轴垂直, 一、X线当颞骨骨折线较大、断端分离明确时可显示骨折线,同时可见鼓室、乳突气房透光度下降。 二、CTHRCT为诊断颞骨骨折最佳的影像学方法。通过两侧颞骨的对比观察可以明确骨折线的 位置及累及的结构。仔

18、细观察骨折线对外耳道、中耳、面神经管、 茎突、内耳各结构的累及,以指导临床治疗。,耳部,鼻及鼻窦影像诊断,鼻及鼻窦正常CT,正常筛窦及蝶窦,正常上颌窦,窦腔内气体及窦壁骨皮质均呈黑色,二者很难区分。鼻窦主要由中等信号的粘膜层衬托显示。,正常鼻及鼻窦(冠状面),冠状面显示鼻甲与鼻道的关系、眶底、筛窦及上颌窦底清楚。,化腔性鼻窦炎 Pyogenic sinusitis,概述 . 鼻窦炎为最常见的鼻疾病,分急性和慢性。. 主要来源于鼻腔和齿根感染,外伤骨折。. 上颌窦发病率最高,其次是筛窦,常多发. 一侧或双侧各鼻窦均发炎,称全组鼻窦炎临床表现鼻塞,流脓涕,局部压痛,甚至头疼。急性期还可出现全身症状

19、如畏寒,发热等。,化腔性鼻窦炎 Pyogenic sinusitis,病理急性期主要病理变化为粘膜充血水肿,炎细胞浸润,同时分泌大量分泌物(浆液性,粘液性及脓性),少部分还可并发骨髓炎或眶内及颅内炎症。慢性期主要有粘膜肥厚或息肉样变;也可能发生粘膜萎缩。,鼻窦炎 Pyogenic sinusitis,CT/MRI诊断 鼻甲肥大,鼻窦粘膜增厚。表现为窦壁或分隔表面平行状或分叶状影。CT等密度,MRI T1WI低或等信号;T2WI高信号 分泌物较多时可见窦腔内水样密度/信号,如见气液平面为其特征表现低或等密度 增强扫描见粘膜强化呈高密度,而分泌物不强化。 骨壁变化:急性期并发骨髓炎时,见骨质破坏;

20、慢性期可见骨壁硬化增厚。,右侧上颌窦炎,上 颌 窦 炎,T1WI,T2WI,上颌窦炎-T2WI,咽喉疾病影像诊断,咽部,咽部上起颅底,下达第6颈椎平面,鼻咽:颅底软腭水平(上咽)口咽:软腭会厌上缘(中咽)喉咽:会厌-环状软骨(下咽) 是呼吸和消化的共同通道。,咽喉部,检查方法,平片检查 造影检查 CT扫描 MRI扫描,咽喉部,鼻咽前:经后鼻孔与鼻腔相通后:与斜坡下部、第1、2颈椎前肌肉相邻顶:附着于蝶骨底及枕骨斜坡下:接口咽于软腭平面当发声或屏气时软腭上提关闭鼻咽峡成为鼻咽下壁顶后壁呈穹隆状,粘膜下有丰富的淋巴组织称咽扁桃体(腺样体或增殖体),咽喉部,正常鼻咽腔,方形,长方形,梯形,双梯形,咽

21、周间隙 1咽后间隙:潜在间隙, 正常不易显示。位于咽后壁与椎前肌肉之间,内含结缔组织及淋巴组织。2椎旁间隙:脊椎骨与椎前筋膜之间的间隙。颈椎结核常扩展至此形成椎旁脓肿,咽喉部,3咽旁间隙 左右各一,上起颅底,下至舌骨平面,呈倒置锥形,脂肪、血管、神经 其受压移位常有利于对病变来源的判定:如咽旁间隙向外侧移位提示病变来自咽粘膜 若向内移位提示来自腮腺深叶或嚼肌间隙若向前移位则提示病变来自颈动脉鞘,咽喉部,4、颈动脉间隙为颈动脉鞘包绕而成的 筋膜间隙,又称茎突后间隙位于咽旁间隙后方,咽后间隙外侧,腮腺内侧,左右各一 内含颈内、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及第至 对颅神经、颈交感丛、淋巴结等,咽喉部,口咽部前

22、上方经咽峡部与口腔相通前下方为舌根,后方是咽后壁,两侧是舌腭弓和咽腭弓,其间形成扁桃体窝,内有腭扁桃体,咽喉部,正常鼻咽部(T2WI),咽喉疾病,咽后及咽旁脓肿 (Retro and Para-pharyngeal Abscess),概述咽后和咽旁为由咽基底膜外的疏松结缔组 织、肌肉、筋膜构成的间隙。 急性脓肿多见于儿童,常因咽壁损伤、异物刺入、耳部感染、化脓性淋巴结炎等引起。慢性脓肿多见于颈椎结核、淋巴结结核所致的脓肿。,咽喉部,临床表现急性脓肿有全身炎症症状,咽痛,吞咽、呼吸困难等,有时伴有喉头水肿、喉阻闭等表现。脓肿破坏血管可引起出血。慢性脓肿临床上伴有脊柱结核和淋巴结结核症状。检查见咽

23、壁膨隆,位于一侧者多为急性脓肿,位于中央者多为结核脓肿。,咽喉部,CT 颈前或咽旁软组织弥漫性增厚伴脂肪间隙消失,提示蜂窝织炎, 若肿胀软组织内有一局部水样低密度区,增强扫描环形强化,应考虑为脓肿形成。 若椎前脓肿由结核所致则可伴有脓肿壁钙化,脓肿壁一般较厚,且可伴有骨结核表现。,咽喉部,MRIT1WI见脓肿呈均匀偏低信号强度区,T2WI脓肿呈较均匀高信号,脓肿范围显示清楚,压迫周围组织器官移位。MRI增强脓肿壁强化,脓液无强化。,咽喉部,诊断:有急性咽部炎症,椎体、淋巴结结核临床表现,影像学发现咽侧壁或后壁肿胀,CT或MRI示肿胀内有液性密度或信号强度 鉴别诊断:外伤血肿、头颈囊性淋巴管瘤、

24、鼻咽血管纤维瘤等。,咽喉部,鼻咽纤维血管瘤(Nasopharyngeal Hemangiofibroma),概述 好发于10-25岁的男性青少年,瘤内血管丰富,易出血,又称男性青春期出血性鼻咽血管纤维瘤。 肿瘤由丰富的血管组织和纤维组织基质构成,血管壁薄,缺乏弹性,易引起大出血。 本瘤虽属良性,但具有侵袭性,且范围较广泛,不易彻底切除,术后常易复发。,咽喉部,临床表现: 反复大量出血为临床主要症状, 肿瘤堵塞后鼻孔和咽鼓管咽口,可有鼻塞、耳鸣和听力下降; 若侵及骨质,长入邻近结构或压迫颅神经,可产生相应症状,咽喉部,CT/MRI 1鼻咽顶部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楚,充满鼻咽腔,并经后鼻孔长入充满同

25、侧鼻腔 2. 平扫CT等密度,MRIT1WI呈均匀的等信号或稍高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 3. 增强扫描有明显增强及延时增强效应,较小肿瘤强化均匀,较大者强化不均匀。 4邻近结构受压、移位,颅底骨质破坏。 瘤内或周围大血管因流空效应,MRI可呈低信号条状影,咽喉部,鼻咽顶部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楚,充满 鼻咽腔,并经后鼻孔长入充满同侧鼻腔 平扫CT等密度,增强扫描有明显增强 邻近结构受压、移位,颅底骨质破坏。,鼻咽癌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概述. 鼻咽癌起源于鼻咽粘膜上皮. 为我国南方沿海地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俗称“广东癌“. 好发于4060岁之间,男性明显

26、多于女性。 . 鼻咽癌好发于鼻咽的顶壁和侧壁. 发病因素: 种族、家族因素,EB病毒因素,环境致癌因素,咽喉部,病理分型:大体病理 显微镜下结节型 鳞状细胞癌菜花型 腺癌粘膜下型 泡状核细胞癌浸润型 未分化癌溃疡型,咽喉部,生长方式特点:上行性:侵犯颅底及颅神经一般无淋巴结转移下行性:有颈部淋巴结转移上下行性:为上述两种情况同时发生局限型:局限于鼻咽部,咽喉部,CT/MRI诊断(1)局部软组织肿块:好发于咽隐窝及顶后壁, . 较小时仅表现为一侧咽隐窝表浅、消失,. 粘膜增厚,表现凹凸不平,. 肿块形成,肿块常突入鼻咽腔,致其不对称、狭窄或闭塞。. 平扫肿块为等密度, T1WI等信号,T2WI稍

27、高信号,增强后轻-中等强化。,咽喉部,二.CT/MRI诊断 (2) 深部浸润:. 向深部侵犯翼内外肌致咽旁间隙变窄消失,. 向后外蔓延至颈动脉鞘. 向前扩展可填塞后鼻孔、鼻腔,侵犯上颌窦. 向上可累及斜坡、蝶窦及筛窦,颅内。,咽喉部,鼻咽癌- 左侧壁组织界面消失,右侧鼻咽癌,鼻咽癌- 上行侵入蝶窦内,鼻咽癌 鼻咽右侧壁,鼻咽癌1(T2WI),(3)鼻窦、乳突炎症:窦腔粘膜增厚或积液。CT低/等密度, T2WI明亮高信号 (4)颅底骨质破坏:常见破裂孔、蝶骨大翼、蝶骨体、枕骨斜坡等骨质吸收 破坏,正常骨质被肿瘤组织取代,咽喉部,鼻咽癌颅底骨质破坏,鼻咽癌1(T1WI),鼻烟癌-平扫冠状面 T1W

28、I,鼻咽癌1(增强),咽喉部,(5)颅内侵犯:海绵窦,桥小脑角及颞叶。破裂孔,蝶骨海绵窦,视神经孔,眶上裂区-第2-6颅神经症状(视力下降,眼球运动障碍)颈静脉孔,舌下神经孔-桥脑小脑角(第9-12对颅神经症状)卵圆孔颞叶,咽喉部,(5)颅内侵犯:沿颅底自然孔道侵入,孔道增大,边缘不规则,CT=MRI沿神经或血管蔓延,无颅底骨质破坏,MRI CT冠状面最易显示肿瘤自鼻咽部向颅内侵犯情况,增强后颅内病灶明显强化。,鼻咽癌颅内侵犯(增强),(6)颈部淋巴结转移 颈深上淋巴结群和咽后外侧淋巴结等, 类圆形,CT等密度,中央坏死更低密度,增 强后可区分强化的血管和无强化的淋巴结。T1WI低或略低信号,

29、T2WI为高信号,中央液化坏死信号较高。 咽后外侧淋巴结最早,对临床分期有作用。 MRI冠状面较好。,咽喉部,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鼻咽癌并颈部淋巴结转移,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正常影像解剖,喉既是呼吸道,又是发音器官, 位于颈前正中,上通咽腔下接气管,上界为会厌上缘,下界为环状软骨下缘,分为声门区,声门上区及声门下区。,咽喉部,喉腔: .声门上区:声带之上, 室带以上喉腔称为喉前庭, 声带与室带之间的腔隙为喉室, 室带或假声带,由室韧带、肌纤维及粘膜组成,前端起于甲状软骨前角的上中段内面,后端止于杓状软骨前上面,,咽喉部,7 喉腔: .声门区由声带构成,喉室下方由声韧带、肌纤维和粘膜构成,前

30、端起于甲状软骨前角中段内面,后附着于杓状软骨声带突,厚约5mm。前联合厚约1-2mm张开时出现一个等腰三角形裂隙称声门裂,发音时声带内收。 .声门下区为声带下至环状软骨下缘以下的喉腔,正常气道与环状软骨间粘膜厚度不超过1mm。,咽喉部,正常喉部CT 声门上区,声门区,喉癌 Lanygeal carcinoma,概述好发于50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女之比 为10 : 1。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空气污染重的重工业 城市高于污染轻的轻工业城市。吸烟、饮酒、空气污染及病毒感染为可能的 发病因素。,咽喉部,病理:鳞状细胞癌最常见,约占90。 声门型癌,发生于声带;最多见,60 声门上型癌,其次(30)

31、声门下型癌,少见 混合型癌(亦称跨声门型癌),为喉癌的晚期表现。,咽喉部,喉癌 Lanygeal carcinoma,影像表现:可见肿瘤及喉腔变形、周围浸润、喉软骨 破坏、淋巴结转移。肿瘤:平扫呈等/略低密度,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坏死区信号更低;T2WI肿瘤为稍高信号,坏死的组织信号更高。增强后肿瘤呈不同程度强化,咽喉部,影像表现1.声门型癌: * 原发于声带或前联合,以声带前、中1/3最常见 * 早期T1局限于声带内,仅见双侧声带不对称,一侧声带毛糙、增厚或局限的软组织结节, * 肿瘤易侵犯前联合并向对侧声带浸润,前联合3mm。向后侵犯后联合,杓状软骨及环杓关节,表现为杓状软骨密度增厚、

32、硬化 * 向前破坏甲状软骨,向外生长累及喉旁间隙,咽喉部,2.声门上型癌: * 原发于会厌、杓会厌襞、室带、喉室。会厌癌最多 * 局部软组织增厚或结节样肿块, * 会厌前间隙和喉旁间隙受侵:低密度的脂肪消失,等密度或略高密度的软组织影。 * 颈部淋巴结转移40%,咽喉部,3.声门下型癌:如声带下气管与环状软骨间粘膜厚度大于1mm,或出现软组织块影则提示有异常。4.混合型:为喉癌晚期表现,肿瘤占据整个喉腔。声带和室带多同时受侵,伴周围软组织广泛浸润及颈部淋巴结转移。,咽喉部,MRI 1.T1WI肿瘤呈等或略低信号,坏死区信号更低;T2WI肿瘤为稍高信号,坏死的组织信号更高。增强后肿瘤呈不同程度强

33、化, 2.MR多平面成像可清楚显示各型肿块的范围及侵犯情况,冠状面图像可清楚地显示肿瘤向上、下扩展范围,咽喉部,MRI 3.不需增强即可发现颈部增大的淋巴结。 4.喉软骨破坏:在钙化的喉软骨内出现高信号或在正常高信号骨髓中出现中低信号,结合邻近的肿瘤信号,可诊为喉软骨破坏,但较小的骨破坏MRI不敏感。,咽喉部,右侧甲状软骨后方肿块,口腔颌面部,造釉细胞瘤(Ameloblastoma),为最常见的颌骨牙源性肿瘤,占63.2%。 来源牙板和造釉器的残余上皮和牙周组织的残余上皮。 大小不一,无包膜,分实性和囊性两种结构。实性呈灰白色;囊性多为大小不等囊腔,也可单囊,囊内为透明黄绿色或棕色液体,有时呈

34、胶冻状。,下颌骨 造釉细胞瘤,下颌骨造釉细胞瘤,颈部疾病影像诊断,颈部疾病,颈动脉体瘤 carotid body tumor,概述 为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的常见 部位之一,是发生于颈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 的肿瘤。常位于颈总动脉分叉部后上方较少见,多见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颈部,CT 平扫:颈动脉分叉处圆形境界清晰中等密度肿块,肿块压迫周围组织移位。 增强:肿瘤呈均匀或不甚均匀强化明显,常接近动脉血管的密度 颈动、静脉受压移位,常表现为颈内外动脉分叉角度增大,两动脉之间距离增大。 CTA颈动脉三维重建图像上,可见颈总动脉分叉处上方颈内、外动脉之间距离呈杯状扩大的特征。,颈部

35、,MRI T1WI肿瘤呈均匀中等、中等偏低信号强度, T2WI肿瘤信号强度增高明显, 肿瘤较大时信号强度不均匀,可见血管信号流空征。 MRI增强肿瘤强化明显,较小肿瘤均匀强化,较大肿瘤不均匀强化,内见血管流空非强化影,称为“盐胡椒面征”。 MR冠状面及矢状面可清楚显示肿瘤的准确位置和全貌。MRA可清楚显示颈部血管的推移情况。,颈部,甲状腺疾病,甲状腺疾病,良性:腺瘤,囊肿,甲状腺肿 恶性:甲状腺癌,转移癌,颈部,甲状腺腺瘤 thyroid adenoma,概述 1 最常见的良性肿瘤(70-80%),多见于中青年女性 2 单发,圆形,直径1-5cm,包膜完整,可发生囊变、出血、坏死等。 3 组织

36、学上分为滤泡性腺瘤和乳头状腺瘤,以前者多见。 4 临床多无自觉症状,偶然发现颈部包块,质地中等 ,随吞咽活动,瘤内突发性出血则肿块迅速增大。,颈部,甲状腺腺瘤 thyroid adenoma,CT及MRI 甲状腺内圆形孤立性结节,边缘光滑,界线清楚 CT平扫低密度,增强多有强化,囊变者呈环状均匀强化,壁厚薄均匀 T1WI为低/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包膜T1及T2均为低信号。腺瘤内出血则T1及T2均呈高信号。,颈部,甲 状 腺 瘤,右侧甲状腺腺瘤,甲状腺肿大,好发于女性 甲状腺肿大,随吞咽上下移动。 部分患者有心悸、多汗、多食易饥,消瘦,眼球突出等甲亢症状。,颈部,甲状腺肿大,CT 1 CT

37、示甲状腺肿大,弥漫性或结节性 2 甲状腺边缘清楚,密度均匀,较正常甲状腺密度稍低,增强扫描轻度强化 3 结节大小不等,密度减低或增高,常有多发钙化,增强扫描有强化。 4 占位效应:气管及周围组织受压推移 注意:毒性甲状腺肿禁用造影剂增强扫描,否则可加重病情。,颈部,甲状腺肿大,MRI T1WI呈稍高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轻度强化,有时可见腺体内血管流空信号 结节大小不等,T1WI及T2WI为不均匀高 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有强化。,颈部,结节性甲状腺肿,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疾病,诊断要点临床上表现甲状腺结节肿块,影像学检查呈良性肿瘤征象应诊断腺瘤,呈恶性肿瘤征象者诊断腺癌,颈部,甲状腺疾病,鉴别诊断: 1 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弥漫 性或结节性肿大,常双侧 2 甲状腺瘤:肿块形态规则,界限清楚,密度/信号均匀3 甲状腺癌:肿块形态不规则,界限不清楚,密度/信号不均匀,颈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职业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