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开“斧声烛影”的千古之谜论宋太祖传位宋太宗宋太祖名赵匡胤,生于 927 年,于 960 年建立宋朝,976 年去世,在位 17 年。宋太宗名赵匡义,赵匡胤亲弟,生于 939 年,于 976 年继承大哥的皇位,997 年去世,共在位 22 年。宋太祖一生征战天下,早在后周世宗柴荣帐下效力时便数次领兵攻打南唐,立下赫赫战功,并以此晋升禁军头领。建立宋朝后又指挥大军先后平定后蜀,南唐等割据政权,初步奠定了一统天下的基础。宋太宗(赵匡胤即位后改名为赵光义,又名赵炅),继承大哥的遗志,继续致力于统一大业,在位期间收吴越,灭北汉。虽然有两征契丹之惨败,但文治颇有成就,太平兴国年间组织编写“太平御览”等大
2、型图书,为中国文化发展贡献极大。赵氏兄弟二人的文治武功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历来史学界评价颇高,不愧为“绝代双雄” ,然而千百年来对赵匡胤暴病身亡以及皇位传弟不传子的原因一直都争论不休,至今无法得出一个令各方都满意的解释。本文不想过多引述前人的观点,只想在已知事实的基础上,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来分析“ 斧声烛影 ”这个千古之谜。 首先我们来看“ 金匮之盟”的真伪。赵氏兄弟的母亲杜太后去世于赵匡胤建立宋朝的第二年,即 961 年。此时赵匡胤 34 岁,赵匡义 22 岁,而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此时是 10 岁,幼子赵德芳年仅 2 岁。作为前朝历史的见证人,杜老太太应该很清楚柴氏天下为何被赵氏取代的原因,
3、即周世宗柴荣英年早逝,因“主少国疑” 才为权臣所簒。虽然她的大儿子赵匡胤正当壮年,但在医疗条件落后的那个年代,谁也不敢保证柴荣那样的先例不会重演。一旦再次出现国无长君的局面,天下必将大乱再起,而赵氏一门能否保住性命都很难说。出于公心,传位年长的继承人显然要比一个幼儿要更容易控制局面。再者,相对于隔代的孙子,儿子显得更加亲近一些,老太太出于私心而偏向小儿子也没有什么奇怪,毕竟南北朝时北齐的娄太后(即高欢之妻)就曾出于类似的原因支持小儿子高演夺取孙子高殷(高洋之子)的皇位。这样看来,老太太的临终遗言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也就是说,“金匮之盟”从逻辑上讲是没有多大不妥的。其次我们再来
4、看“ 斧声烛影 ”的来龙去脉。正史中并没有赵匡胤如何患病的记载,野史中的记载又过于离奇。湘山野录中说,开宝九年(即 976 年)10 月一个雪夜里,赵匡胤急召他的弟弟赵匡义入宫,兄弟二人在寝宫对饮,喝完酒已经是深夜了。此时烛光忽明忽暗,人影晃动,赵匡义连连摆手,似有推辞之意。赵匡胤用玉斧在雪地上刺,同时说道:“好做好做。” 当夜赵匡义留宿寝宫。第二天天刚亮,赵匡胤已然驾崩,而赵匡义受遗诏于灵前继位,并一反常态将仅剩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太平兴国元年,以上便是“斧声烛影” 的大致过程。有人说宋太祖本人身体一直很健康,不太可能一夜便不治身亡,那么一定不是善终。但是我们真的可以凭此来推断赵匡义就是杀害
5、赵匡胤的凶手吗?其实不然,历史上突然暴病身亡的帝王并非没有。司马昭便是在酒宴上突然中风而口不能言,仅仅伸手指了一下世子司马炎就去世了,而清朝的嘉庆皇帝死前也是无任何征兆,上午还在批改奏章,下午病情就突然急转直下,连继承人道光都没有来得及召见就已经咽气,两个例证都可以说明宋太祖的一夜暴亡并非罕见。有人从宋太祖的玉斧上联想到赵匡义杀害乃兄的工具,这么做看似趁手,但留下的痕迹未免过于明显,满屋的血腥场面很难瞒过内侍和群臣。同时,宋太祖是武将出身,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近在咫尺的内侍听到打斗声岂会无动于衷?赵匡义这时候采取玉斧砍死大哥的办法绝对是自取灭亡。还有人猜测赵匡义下药毒死了大哥,这个恐怕
6、是从后来赵匡义毒死李后主那里得到的联想。然而,即使是下毒也有一定的痕迹,宋太祖的脸色或是手脚姿态都不可能像和正常人一样,这么做固然没有玉斧杀人那么大的响动和场面,可是稍有经验的人都可以看出破绽,而且皇帝的膳食必须经过太监试毒,外人很难下手。所以下毒对赵匡义来说也不是上上策,那么“斧声烛影” 的嫌疑基本可以解除。再次,我们可以分析赵匡胤本人对传位亲弟的态度。赵匡义在宋太祖在位时已为开封府尹,与同时代的辽太宗耶律德光即位前的地位极其相似。从这个思路考虑,如果宋太祖无意传位赵匡义,早就应该找借口把赵匡义赶出京城并给予华而不实的虚衔,根本不会让其留在身边并掌握京城治安大权。用宋太祖自己的话来说:“卧榻
7、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如果不是认定赵匡义是可靠的继承人,又怎么可能把这样一个不可忽视的隐患留在身边并授予实权?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赵匡义不存在非弑兄自立不可的动机。我们知道一句古话“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说明不是到了万分危急的时刻,谋害皇帝这样的事是不会有人做的,因为这样做的风险极大,稍有不慎即会落得满门抄斩,代价实在太高。有人一直怀疑赵匡义谋害了亲兄,但是他有必须杀兄的必要吗?赵匡胤对自己的弟弟一直非常好,封王拜相,待遇极为优厚。如果“金匮之盟” 确有其事,那么大哥百年后皇位自然而然就是自己的,无人可争,也犯不着杀兄。退一步说,如果“金匮之盟 ”子虚乌有,赵匡义本来就没有继承皇
8、位的可能,谋害皇帝的风险就会大得多,得到外界的支持也会少的多,因为绝大部分朝臣还是会基于传统礼制支持太子而不是一个亲王。铤而走险即使成功也会落得众叛亲离,天下很可能再次大乱而陷于分裂,到时能否保住性命都很难说。况且即使是侄子即位,对待他这个皇叔也不会太差。于私,晚辈一般都会厚待长辈;于公,赵匡义是国家重臣,随意处置必会后患无穷,甚至会引发大规模叛乱。无论哪种情况赵匡义都没有非动手不可的理由,这样一个精明干练的人会行此险招吗?结论看来比较明了,“ 斧声烛影 ”只是一种猜测,赵匡义得国确实有些蹊跷,但谋杀亲兄的可能性不大。其实传位亲弟不仅是杜太后的考虑,也许更是出自赵匡胤本人的意愿。毕竟即便是赵德
9、昭暂时即位,赵匡义一旦有反心,最终还是会取得皇位,因为他的势力集团除了宋太祖之外已经无人可以抗衡,更遑论威望与手段都远逊于他的侄子德昭。不过如果到了那种境地,宋朝很可能就会上演一出与明朝同样的“靖难之变”了,这不仅仅是一个家族、一个王朝的悲剧, 更是一个民族的悲剧了。另记:有人说赵匡义得国不正连他的后人都深信不疑,证据就是宋高宗赵构传位给赵德芳的后代赵眘。其实主要原因是赵构本人丧失生育能力,而英宗一脉宗室(真宗仅仁宗一子,而仁宗无后,英宗是从仁宗堂兄濮王处过继的从子)都被掳掠至金国,导致无后人可传,故找寻太祖一脉以续大统。奇妙的是,两宋共计 18 个皇帝,除太祖太宗兄弟外,其余 16 帝中 8 个出自太祖一脉,8 个出自太宗一脉。而北宋由太祖开国,却亡于太宗后人之手;南宋由太宗后人开国,却亡于太祖后人之手,这一对兄弟真的是当之无愧的难兄难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