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类学概论第二章+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ppt

上传人:hwpkd79526 文档编号:6070081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45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学概论第二章+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人类学概论第二章+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人类学概论第二章+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人类学概论第二章+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人类学概论第二章+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二章 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进化论 传播与社会、文化 功能论,2,第一节 进化论,进化与进化论 人类学的进化论,3,一、进化与进化论,(一)进化 进化(evolution)一词源于拉丁语evolutio,本是“展开”的意思,指各种变化,不带有方向性 1862年,斯宾塞将之界定为:进化是通过不断的分化和整合,从不确定、不连贯、同质,向确定、连贯、异质的变化,4,(二) 进化论 1801年,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最先明确地提出 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系统阐述了其生物进化理论 第一,物种不是永远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 第二,在变化过程中,生物的自然选择机制与高度的变异性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

2、自然选择就是把有利的变异保存下来,把不利的变异淘汰掉,从而使自己能适应不同的环境而生存下来,5,1852年,斯宾塞在进化的假说中将社会类比为生物有机体,并提出了社会单线进化的思想 以斯宾塞社会进化论为代表的社会进步观念,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一道构成了进化论人类学的两大思想来源,6,二、人类学的进化论,(一)人类学进化论前身 巴斯蒂安 柏林人类学民族学和史前史学会的创始人 “心理一致说” “民族”:是指每个民族自身会发展一定的思 想,因而各有自己的文化模式或文化特征 “地理区域”:是指每个民族文化有自己的分布区域,并受地理环境影响,反映了地方特色。,7,瑞士法学家巴霍芬的母权论提出了家庭起源于原

3、始社会的性杂交关系的观点 英国人麦克伦南通过原始婚姻古代史研究和父权制理论这三本著作,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进化理论 弗雷泽首创了“社会人类学”这个术语拉 伯克(John Lubbock)、马瑞特,8,(二)人类学进化论要点 人类追求进步的心智和本质一致; 社会文化进步的路线和阶段一致; 社会文化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一致,9,(三)泰勒和摩尔根 1泰勒的残存法和万物有灵论 残存法 : 文化的演进主要表现在“理性的进步”,文明和野蛮的差别就在于文明人已经进化到了摒除迷信习俗,转而依据科学或理性的原则,10,三种看待世界的基本方式: 巫术的方式 宗教的方式 科学的方式。 尽管这三种方式可能同时存在,但

4、却代表着人类理性进步的三个阶段,11,残存是仪式、习俗、观点等,它们被习惯势力从它们所属的社会阶段带入到一个新的社会阶段,于是成为这个新文化由之进化而来的较古老文化的证据和实例。 通过分析和研究作为文化的历史证据的这些残存,就可以追溯发展的历史,从而重建文化的演进过程,12,万物有灵论或泛灵论 : 两个基本信条: 相信所有生物的灵魂在肉体死亡或消失之后能够继续存在; 相信各种神灵可以影响和控制物质世界和人的今生来世,同时神灵和人是相通的,人的行为会引起神灵的高兴或不悦,13,万物有灵论是宗教的最初形式,并据此构建了其进化图式的宗教发展史 先民们: 对人的灵魂的信仰 延伸到动物、植物以及高山、大

5、河等无生命的物体,形成泛灵信仰。 泛灵信仰发展为祖先崇拜(包括图腾崇拜),然后再到精灵崇拜,再到多神崇拜,最后发展为一神崇拜,14,2摩尔根的社会进化观 亲属称谓和家庭进化 : 易洛魁联盟 人类家庭的血亲和姻亲制度 运用大量的新材料,系统地提出了家庭进化 的理论 推断出人类从乱婚状态经过群婚的各个阶段与形式,并经过对偶婚阶段才达到文明时代的一夫一妻制,15,古代社会的进化大纲 文化的进步主要表现为技术的演进 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发明和发现正是划分每个阶段的具体标志,16,1蒙昧时代 (1)低级蒙昧:以野果和坚果为食物 (2)中级蒙昧:食用鱼类和使用火 (3)高级蒙昧:发明弓箭,17,2野蛮时代

6、 (1)低级野蛮:陶器制作技术。 (2)中级野蛮:动物的驯养(东半球);用灌溉法种植玉米和使用土坯、石头来建造房屋(西半球)。 (3)高级野蛮:使用铁器。 3文明时代:文字的发明和使用,18,泰勒和摩尔根为代表的进化论人类学在认识人性和文化方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让有关人类起源的研究运用一些系统性的方法,而不再一味地依赖某种理论或宗教传统的独断之见 在先天遗传的生物特征与后天学习的社会行为之间做了一个明晰的区分 很好地回答了人类学研究长久以来的一个主要争论:“为什么人类看似相似,但表现的行为却大相径庭?”,19,缺陷 : 许多命题都属于思辨范畴 在材料上不够充分和扎实,并且在取舍上过于简单 倾

7、向于任意拆分文化特质,用来组装宏观理论模式,或者说是过分追求通则,而不顾文化的整体性 在论述文化问题时,往往由于材料不足而借助逻辑推理,或者干脆降低或简化到生物和心理等经验层次去寻求支持。,20,第二节 传播与社会、文化,传播论 社会决定论 历史特殊论 ,21,一、传播论,(一)传播 传播(diffusion),或作“散播”、“扩散” 与communication的内涵非常不同 communication是指两个主体之间的对话、交流,含有平等的意思 传播是指一个主体向外部的扩散,带有从中心向边缘的地位差异的色彩,22,(二)传播论 传播论认为文化变迁(culturachange)的过程主要是文

8、化采借(cultural borrowing)的结果,23,传播论者大多信奉进化论,并试图构建文化史,把异族文化看成时间上的“他者”。 反对进化论的“独立发明说”和“平行发展说”的理论 传播是历史发展过程的主要内容,全部人类文化史归根结底是文化传播或借用的历史 试图解释文化在全世界的分布现象和发展路线。,24,源自德国理想主义(唯心主义)哲学 理论先驱:数德国地理学家拉策尔 英国的埃及中心论: 认为人类文明和文化制度要素的起源最终都可以追溯到古埃及,25,德奥的文化圈理论 : 注重通过对物质文化形态特征的比较来构建区域文化的传播过程,并从中总结出不同文化的民族精神。 文化或文明具有区域性,每个

9、区域有自己的文化创造和变迁的中心,26,弗罗贝纽最早提出“文化圈”这个概念 格雷布纳: 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地区存在8个独立的文化圈,并分别指出这些文化圈的文化要素或文化特质 把各个文化圈内的每一种文化现象一一标示在地图上,发现有的文化圈彼此有部分重叠,形成“文化层” 可以推算出各文化层出现的时间顺序和文化现象的迁移路线,27,鉴别 “文化亲缘关系”的两个标准: 形式标准 数量标准奥地利天主教神甫施密特又补充了: 性质标准 连续标准 关系程度标准,28,(三)传播论要点 (1)相信传播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认定文化采借多于发明; (3)认为不同文化间的相同性是许多文化圈相交的结果,由此,文

10、化彼此相同的方面越多,说明发生过的历史关联的机会就越多; (4)认为进化论忽略传播迁徙,并从传播角度重构人类文化史,29,二、社会决定论,(一)杜尔干和社会决定论 法国犹太 社会分工论(1893) 社会学研究方法论(1895) 自杀论:社会现象的研究(1897) 1898年,创办了社会学年鉴 1902年,转赴巴黎大学任教。研究兴趣发生了重大转折,开始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 1903年,与其外甥莫斯合著原始分类 1912年,出版人类学名著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30,社会整体观: 社会虽然来自个体的组合,但已经超越了个体,拥有独特的性质而构成一个实体。他坚决反对依据个人或心理因素来解释社会的做法,并强调

11、社会现象只能依据对社会本身的研究来解释,31,社会决定论: “机械的结合”与“有机的结合” 原始社会是建立在亲属关系上的共同一致的社会模式,是一种机械的结合 在工业化社会的现代社会中,人的结合是由于相互需要,通过分工合作彼此结合,相互补充,是一种有机的结合,32,集体意识或集体观念: 所谓集体意识(collective conscience)是指由某一特定的社会的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共同信仰和感觉,是社会强加于个人的观念,不是人从直接的经验中取得的。 这种集体观念就是“社会事实”,而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就应该是这样的社会事实,33,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 运用社会整体观、社会决定论以及跨文化比较方法,

12、对早期澳大利亚原始宗教的宗教礼仪和信仰仪式进行了严密而细致的分析 在宗教起源的问题上,他反对泰勒关于宗教起源于“万物有灵”的观点,并主张任何宗教观念产生的真正和唯一的渊源就是社会。 对于宗教的功能,他认为宗教的核心不是教义,而是仪式。在仪式上,人们交流思想和感情,增加社会道德责任感,使人们产生向心力,加强团结,同时也使个人觉得更坚强,更有自信心。,34,(二) 社会决定论要点 (1)社会事实自成其类,只能用其他社会事实来解释,而不能化简到心理和生物层次。 (2)社会先在、外在和独立于个体并大于个体之和,因而能对个体形成强制。,35,(3)社会的强制力来源于无形而有力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表象,而以圣

13、/俗分类为基础的宗教则是社会的核心形式 (4)人们对自然界的分类依据社会文化分类,社会文化分类则依据二元对立原理 (5)上述所有社会现象都有现实功能,因而可以用科学方法进行实证研究,36,(三)礼物的意义 莫斯 礼物 礼物交换 “夸富宴” 库拉,37,初民社会,礼物表达、联结和创造了社会关系,具有超出礼物的物质价值以外的价值。 礼物所建立的关系是互惠(reciprocity)的,包括对称的互惠和不对称的互惠,38,三、历史特殊论,(一)博厄斯和历史特殊论 博厄斯 德裔犹太人 最初修习的是自然科学 后来,受拉策尔的影响开始转向人文地理学,并到加拿大爱斯基摩人中生活和考察一年多 1931年,博厄斯

14、因其杰出的就被推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席。 培养了一批重要的人类学家,39,1文化区分析法 文化现象极其复杂,是人与社会各方面互相作用的结果 每一种文化的形成都有其生物的、地理的、历史的和经济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各种因素对文化特性的形成都有决定性的影响,但却没有哪一个因素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文化是超有机的、超个人的、超心理的、独立的封闭系统,因此文化现象只能通过文化现象来解释。如果一定要说是决定论的话,也只能是文化决定论,40,2文化区理论 文化区首先是一个人类学研究文化的单位 文化区强调文化特征上的相似,而基本上不涉及传的过程或轨迹 强调细腻的经验研究,把考察空间缩得更小,把文化要素区分得更细,

15、同时也更为强调文化的整体关联性,41,文化的最小单元称为文化特质(trait),如一把锄头等某种工具。 服务于同一功能的一系列相关特质就构成一个文化丛结(complex),如用于畜牧的多种工具。 关系紧密的丛结又构成一个文化类型(type),如畜牧型文化。 相同的文化丛结和文化类型会在一定的空间分布,从而形成文化带,如畜牧文化带。相关的文化带又构成文化区,42,在自然科学独大的年代,历史特殊论伸张了文化的特性,起到了抢救濒危文化的作用,并对美国人的自由主义观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局限: 在批判已有理论如进化论和传播论的同时,却没有构建起完善的新理论; 文化史观厚古薄今,应用性比较差。而这显然与

16、其所在的强调现实关联和实用主义的时代 精神是不相符合的,43,(二)文化与人格理论 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 : 本尼迪克特原本学习文学,32岁才开始做人类学研究 在博厄斯退休后,于1936年到1939年代理系主任一职 1946年,被推举为美国人类学学会会长 主要理论著作文化模式,44,三种文化模式(patterns of culture): 日神型(阿波罗型): 是指古希腊神话中日神阿波罗具有的性格特征:安稳、遵守秩序、理性、固守传统 酒神型(狄奥尼斯型):是指酒神狄奥尼斯所具有的性格特征:充满激情、爱好幻想、易冲动、富有进攻性 妄想狂型的典型特征则是:忌妒心强、彼此猜疑、不信任、干事无法无天、

17、背信弃义,每个人都与其他人为敌,经常互相偷盗、欺骗甚至杀人,45,强调世界各种文化存在着极其多样的模式 注重从整体上研究某一种文化的特性,但却反对将每种文化看成是整齐划一、单调纯粹的模式 应该把握人类各种文化所具有的不同价值体系的多样性,46,文化与行为关系的理论要点 :本尼迪克特关于文化与行为的关系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我们能否绝对地划分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之间的界限 基本命题: 对于任何文化来说,如何定义正常行为和非正常行为都是由文化决定的 所谓有道德的行为,就是那符合一定社会善恶标准、与社会的正常运作相符合的行为。而所谓异常行为就是一系列不为文化价值观念、规范所认可的行为,47,米德与文化人格

18、 : 米德 本来是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心理学,后来转向人类学研究, 1925年孤身前往波利尼西亚的萨摩亚岛进行了为期9个月的田野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她的关注范围不断扩大,1969年美国时代杂志称她为“世界母亲”。 来自南海的三部曲:萨摩亚人的成年(1928)、新几内亚人儿童的成长(1930)和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48,一个人的成年人格的形成,深受其所处的文化的影响。 不同文化或社会的儿童养育方式,对人的个性形成有着关键性的影响,49,第三节 功能论,文化功能论 结构功能论 新功能论 ,50,一、文化功能论,马林诺斯基的文化功能论: 马林诺斯基 波兰裔犹太人。 他出生于波兰,大学时

19、主修物理学和数学,后来对人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14年,前往新几内亚进行田野工作,并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大大延长了其考察时间。 根据在西太平洋上两年多的田野生活体验,他撰写了一系列民族志作品: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1922),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1927),原始社会的性与压抑(1927),西北美拉尼西亚野蛮人的性生活(1929)等,51,1“需要”与“功能” 主张对文化必须先有功能的分析才能探讨进化和传播,在功能未能解释及各要素间的关系未明了时,文化的形式也无法明了,故进化和传播的结论是没有价值的,52,人基本上有两类需要: 基本需要(即生物需要) 衍生需要(即文化需要) 为了满足

20、一些基本需要,人就要用生产食物、缝制衣服、建造房屋等非自然(或人文)的方式,而在这个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人就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新的、衍生的环境,即所谓文化。 这个用文化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方式,或满足机体需要的行动,就是所谓的功能。 文化在满足了需要的同时,又产生了衍生的需要或所谓的“文化驱力”(cultural imperatives),正是它直接导致了制度的产生。,53,2文化功能论评说 强调研究共时性的问题 强调文化是一个整体这个观念,反对将文化进行因素拆分 使人类学真正成为一门现代社会科学,54,缺陷: (1)对共时问题的关注无法解释冲突和变迁 (2)无法解释文化差异。换言之,如果人类具备

21、相同的基本需求,那为什么不同的文化不是以相同的方式来满足这些需求呢? (3)其功能论的个人性无法解释整个社会,55,二、结构功能论,拉德克利夫布朗的结构功能论: 拉德克利夫布朗 英国本土人。 1901年,他进入剑桥大学攻读自然科学,后来改读了人类学 19061908年和19101913年,两次赴安达曼群岛进行田野工作 1914年,他又去澳大利亚研究著部落的社会组织、亲属制度、图腾制和神话。 这些田野工作的成果就是其民族志作品安达曼岛民(1922)、澳大利亚部落的社会组织(1931)、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1952),以及与福蒂斯合编的非洲的亲属制度和婚姻制度(1950) 社会人类学方法,56,

22、1结构功能论要点 功能是整体内的部分活动对于整体活动所做的贡献 一切文化现象都具有特定的功能 无论是整个社会还是社会中的某个社区,都是一个功能统一体。 构成这个整体的各部分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研究时只有找到各部分的功能,才可以了解它的意义,57,在强调功能的同时,重视社会结构的研究 社会结构是指一个文化统一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是由“制度”支配的 所谓制度是指某些原则、社会公认的规范体系或关于社会生活的行为模式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不断变动的,但是社会结构的形式却是相对稳定的。 将社会结构定义为:在由制度即社会上已确立的行为规范或模式规定或支配的关系中,人的不断配置组合,58,2结

23、构功能的方法 应采用自然科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归纳法来从事人类学研究 要将田野作为实验室,调查者亲自收集资料,然后进行分析、综合,得出假设,接下来进行田野工作以便修改和验证 对不同文化、不同地区的社会进行比较,验证和修改自己的假设和初步结论,然后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59,社会人类学研究有两种历时性研究共时性研究。 共时性研究应优先于历时性研究 历时性研究主要是指文化变迁的研究,而不是文化起源的研究 共时性研究不仅可以发现文化的相似性,更重要的是发现相异点,而他相信差异性比相似性更重要 ,60,三、新功能论,(一)功能论的批评线索之一 1936年,贝特森纳凡: 针对马林诺斯基的理论中轻视个体感

24、情和情绪差异的倾向提出质疑 认为社会人类学研究单位单看社会结构不够,单看个人的需要也不够,而应当看社会结构、文化和个人的情感(如通过仪式表现出来的激情)之间的关系。,61,1937年,埃文斯普理查德阿赞德人的巫技、神谕和魔术:阿赞德人的神秘信仰和行为不只像马林诺斯基认为的那样只是个人赖以生存和解释自然的工具,而且还是处理他们社会关系的手段,62,1940年,埃文斯普理查德努尔人: 描述了努尔人的社会拆分系统,一反功能主义强调社会平衡和整合的传统 表达了对社会冲突的关注。 1954年,利奇缅甸高地的政治制度: 系统地提出了“社会过程论” 批评功能主义把社会的规范、平衡、结构理想化,没有看到现实中

25、的规则只是人们用以对社会状况做出反应的表象,而理想模式与现实并不总是一致的 功能主义在反对进化论的同时,矫枉过正,过于注重功能的共时性,而忽略了变迁和内部差异,63,(二)功能论的批评线索之二 “平衡论” 查普尔、阿伦斯伯格 林耀华:四种力量导致变迁的产生: (1)物质环境的变迁促使适应于它的技术变迁 (2)由于一种技术上的原因所产生的技术上的变迁 (3)人物及班底的变换 (4)一个体系之外在因素的改变,64,(三)功能论的批评线索之三 格拉克曼所发展出的“社会冲突论” : 格拉克曼: 生于南非 1947年受聘到牛津大学任教 两年后转入曼彻斯特大学创建了人类学系 形成“曼彻斯特学派”,65,社

26、会结构并不是像马林诺斯基所说的那样以永恒的平衡为特点,冲突才是“组织的本质” 社会的真正特点在于其内部群体倾向于拆分(segment) 社会是在冲突中获得统一的,而冲突就是统一的表现,66,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人类学的进化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与哲学思潮的关系? 2谈谈泰勒等人的“残存法”和信仰研究中的进化观。 3说明传播论的要点及其局限性。 4试指出文化与人格研究的特点并作出简要述评。 5杜尔干对人类学理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6文化功能论与结构功能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7新功能论“新”在何处? 8马林诺斯基等人创立的田野工作及民族志方法有哪些特点及局限? 9费孝通、林耀华等人类学前辈

27、如何借鉴西方功能主义理论研究中国社会?,67,推荐阅读书目,1英达尔文人类的由来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英泰勒原始文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3美摩尔根古代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4美博厄斯人类学与现代生活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5法杜尔干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6英拉德克利夫布朗社会人类学方法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7英马林诺斯基科学的文化理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8美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68,9美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10美瑟维斯人类学百年争论(18601960

28、)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11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2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3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修订版,第二章,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14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人类学的趋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5William Adams.1998.The Philosophical Roots of Anthropology.CSLI Publications,Stanford University 16Marcel Mauss 1967(1923)The Gift:The Form

29、and Reason for Exchange in Archaic Societies NY:WWNorton and Company 17Max Gluckman 1954Rituals of Rebellion in Southeast Africa 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69,18Marvin Harris 1968 The Rise of Anthropological Theory New York:Crowell 19WA Haviland 1993Cultural AnthropologyOrlando,Florida:H

30、arcourt 20Michael Howard 1993 Contemporary Cultural Anthropolog 4 th edition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21Adam Kuper 1983 Anthropology and Anthropologists:The Modern British School 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22Robert Layton 1997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in Anthropology Cambridge UnivPres

31、s 23Sherry Ortner 1984“Theory in Anthropology since the Sixties”,In Comparative Studies of Society and History,26:127160 24Raymond Scupin 1992 Cultural Anthropology:A Global Perspective,Englewood,New Jersey:PrenticeHall 25Fred W Voget 1996 “History of Anthropology”,In David Levinson and Melvin Ember(eds),Encyclopedia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New York:Henry Holtand Company,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职业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