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九年级语文测试卷 第 1 页 (共 9 页 ) 2014 2015 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测试卷 ( 一 ) 语文 (满分 120 分 ;时间 120 分钟) 友情提醒:此 卷 为试题卷,答案写在此卷上无效。请将答案写在答 题卷 上。 一( 21 分) 1用 诗 文原句填空。 (10 分 ) ( 1) 绿树村边合, 。 ( 孟浩然 过故人庄 ) ( 2) 山光悦鸟性 , 。 ( 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 ) ( 3) ,青山独归远 。 ( 刘长 卿 送灵澈上人 ) ( 4) 春潮带雨晚来急, 。 ( 韦应物 滁州西涧 ) ( 5) 锦帽貂裘, 。 (苏轼 密州出猎 ) ( 6) , 衣冠简朴古风存。
2、 ( 陆游 游山西村 ) ( 7) ,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 ( 范仲淹 岳阳楼记 ) ( 8) ,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 ( 9) “ 一 诗千改始心安 ” , 只 是 由于 诗人 “ ” ,不计其中辛苦也, 所以诗篇流芳千古,“ ” ( 依次用送东阳马生序中和 爱莲说中的句子填空)。 2.根据注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4 分) 字 斟 句酌 ( ) 出类拔 cu( ) 再接再 l( ) 脍 炙人口 ( ) 3.用正楷或行楷将“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诗抄写在田字格里。( 3 分) 4.对 下列名家书法 作品 鉴赏恰当的一项( ) ( 2 分) ( 1) ( 2)
3、 ( 3) ( 4) A.第 (1)幅是颜真卿的行书, “ 点画丰厚饱满,结构阔大端正 ” 。 九年级语文测试卷 第 2 页 (共 9 页 ) B.第 (2)幅是 王羲之的楷书,“ 笔画游丝连绵,行笔灵活连贯 ” 。 C.第 (3)幅是 怀素 的 草书 ,“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着”。 D.第 (4)幅是 张旭的 草书 , “ 笔画奔突游走,如烟云缭绕,龙蛇飞动 ” 。 5.读名著,对对 联 。( 备选 人物 :保尔 、 孙 悟空、 吴 用 、 傅雷 等 ) ( 2 分) 上联 :废寝忘食香菱苦学诗 下联 : 二( 49 分) (一) 阅 读下列 材料 ,完成 6 11 题。( 18
4、 分 ) 诗教流芳,古韵悠长 【论诗品艺】 论 诗 元好问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 南窗白日羲皇上 ,未害 渊明是晋人。 注 : 论诗一共 30 首,系统地阐发了作者的诗歌鉴赏理论。真:真实。淳: 朴实,淳朴,醇厚。 陶渊明曾自称“羲皇上人”,但一直关注现实,忧国忧民。 害,妨碍。 【学诗习艺】 余幼时家贫,除 四书五经外,不知诗为何物。一日,业师外 出,其友张自南先生携书一册,到馆求售,留札致师云:“适有亟(急切)需,奉上古诗选四本,求押银二 星(“一星”约合一百文钱),感非言罄。”予舅氏章升扶见之, 语先母 曰:“张先生以二星之故,而辞哀如此,急宜与之。”予年九岁,偶阅之,如获
5、珍宝:始古诗十九首,终于盛唐。伺业师他出,及岁终解馆(学馆放假)时,便吟咏而摹仿之。呜呼 !此余学诗所由始也。自南先生其益我不亦多乎 ! (选自袁枚随园诗话 卷六) 【诗国忧思】 身边的现实 : 不少儿童喜用低俗口语“恶搞”唐诗,洋洋 得意,而父母不以为意:“现在孩子可不都这样吗?唐诗这种老古董 谁还当回事学啊?” 身边的调查: 你喜欢 阅读、 欣赏 古 诗吗 ? 喜欢 无所谓 不喜欢 很讨厌 人数 26 50 72 30 百分比 14.61 28.09 40.45 16.86 【诗教访谈】 解放周末 :早在 2000 多年前,孔子就说过 “不学诗,无以言”,将诗歌教育的重要性提到了很高的高度
6、。 钱理群 :中国是“诗的王国”,历来就有“诗教”的传统。诗 教是一种审美教育的行为:一是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诗歌经典教材,二是注重指导学生背诵、涵咏诗歌 ,九年级语文测试卷 第 3 页 (共 9 页 ) 三是 学习诗歌 以 达到 提升、净化 心灵的重要目的。 解放周末 :但是,我们远离诗歌已经很久了 。 21 世纪的当下,还有提倡的必要吗? 钱理群 :诗歌的价值是不 会 因时空 的转换 而转 变。可以说,诗歌伴 人 成长。除了智力、情感和创造力开发等作用 外, 还能起到语言开发的作用 ,因为诗歌有最优美、最精粹的语言 。 诗歌 凝聚了时代精神、文化传统的精髓 ,也能起到文化 传承 的作用
7、。 所以说, 诗歌是教育,它 能 使我们获得对世界最好的理解。 解放周末 : 是什么 造成 了 处于 诗意年龄的青少年远离了诗歌这一局面? 钱理群 :诗歌的本质是超功利的,是最精神化的艺术 。诗歌被忽略,与我们当前功利化、世俗化的的社会 环境是分不开的。 解放周末 :学校教育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也远离了诗歌。比如 中 高考作文就不允许写成诗歌。 钱理群 : 中 高考涉及到教育公平的问题,不 准写 诗歌也在情理之中 诗歌是个性化的、难以规范的, 难有评判标准,因此必然产生矛盾 。 考试却要求学生将诗歌分段,把个性化解读落实在“反映什么”“说明什么”“表达什么” 等 一道道题目中。再说, 就算课本里
8、有诗歌,在应试教育的狂澜下,也 会使 最 应亲近诗的孩子“望诗生畏”。 (摘自解放日报 ,有删改) 6.结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谈谈你对论诗前两句诗的理解。( 2 分) 7.解释 ”学诗习艺 ” 中加点的词语。( 4 分) ( 1) 不知诗 为 何物( ) ( 2) 语 先 母 曰 ( ) ( 3) 伺 业师他出 ( ) ( 4)及 岁终 解馆 ( ) 8.翻译语句。( 3 分) 张先生以二星之故,而 辞 哀如此,急宜与之。 9.对 【诗国忧思】 和 【诗教访谈】 的内容理解正确的 一项 是( 2 分) ( ) A 【诗国忧思】 告诉我们: 有 人不喜欢 阅读、 欣赏 古诗源于父母 纵容
9、 其 “恶搞” 诗 歌 。 B钱理群 认为诗歌教育 只有 智 力开发、情感开发、创造力开发 、 语言开发 四 种 教育 作用 。 C钱理群 认为 中 高考不 准写 诗歌 是 因为诗歌的 评判标准可以规范,但考试题目过于多样。 D 两部分材料 告诉我们:提倡诗教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一起努力, 要 远离功利与世俗 。 10.结合“诗教访谈”的内容给“诗教”下定义。( 3 分) 诗教是 的一种审美教育行为。 11.小 武 为学校诗社 设计的 社名与徽标 (见右图)很有古典诗词文化气息。 ( 4 分) ( 1) 观察右图,说说这个徽标的创意。( 2 分) ( 2) 仿“邀月诗社” ,为学校诗社 再 起
10、个名字并说明理由。( 2 分) 九年级语文测试卷 第 4 页 (共 9 页 ) 社名: 理由: ( 二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2 15 题。( 12 分) 文章的修改 叶圣 陶 写完了一篇东西,看几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数,这是好习惯。认真的人, 文章 写得好的人,大都有这种好习惯。那么,修改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 从表面看,自然是检查 所 写的文字,看看有 无 不妥的地方,如果有, 就把它改妥当。但是文字是语言的记录,语言妥当,文字就妥当,因此 需要检查的,其实是语言。 怎样的语言才妥当呢 ?这要看有没有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也可叫思想 ),表达得 充分 确切了,就是妥当,否则
11、就是不妥当,需要改。这样寻根究底地一想,就可见需要检查的,认为不妥当需要修改的,其实是意思。 可是有些 人不领会。常听 人说:“这篇东西基本上不错,文字上还得好好修改。”好像文字和意思是两回事,竟可以修改文字而不变更意思似的。实际上哪有这样的事 ?凡是修改,都 是 意思需要修改,一经修改就变更了原来的意思。 譬如原稿上几层意思是这样排列的,检查后,发觉这样排列不妥当,须得调动一下,作那样的排列,这不是变更了原来的意思 了 吗 ?譬如 原稿上有这层意思,没有那层意思,检查过后,发觉这层意思用不着, 该删去,那 层意思非有不可,必须补上,这不是增减了原来的意思 了 吗 ?譬如原稿上 的这个词,这样
12、的句式,这样的 衔接 ,检查过后,发觉这个词不贴 切,应该用那个词,这样的句式和这样的接榫不顺当,应该改成那样的句式和那样的接榫,这不是变更了原来的词句 了 吗 ?词句需要变更,只为意思需要变更。你觉得“发动”这个词不好,要改“推动” , 你觉得某 处 要加个“的”字,某 处 要去个“了”字,那是根据意思决定的。 说到这儿,似乎可以认为:修改必然会变更原来的意思,不过变更有大小不同 :大的关涉全局,小的 仅限于枝节,也就是一词一句。修改是就原稿再仔细考虑 ,顾及到全局和枝节,尽可能做到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这样的理解 很重要。有了这样的理解,对修改就不肯草率从事。 修改 稿子不要
13、光是“看”,还要“念”,就是把 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也可以不出声念,只在心中默默地说。一路念下去,疏忽的地方自然会发现。下一句跟上一句不接气啊,后一段跟前 一段连得不紧密啊,词跟词的配合照应不对头啊,句子的成分多点儿或 少点儿啊,诸如此类的毛病都可以发现。同时也很 容易发现该怎样说才接气,才紧密,才对头,才不多不少,而这些发现 就是修改的办法。念下去顺当,就因为语言流畅妥贴, 意思 也就流畅妥贴。 (选自和老师谈写作,有删改) 12文章表达的 主要 观 点是 ( ) ( 3 分) A.写完了一篇文章,看几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数,这是好习惯。 B.文章的修改,不会变更原文意思;变更有大小 ,关乎
14、 全局和枝节。 九年级语文测试卷 第 5 页 (共 9 页 ) C.修改文章一定要看有没有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思想。 D.修改稿子不要光是 “ 看 ” ,还要 “ 念 ” ,这才是正确的修改办法。 13.从上下文来看,文章第四段的作用有哪些?( 4 分) 14第五段中加点的“这样的理解”指什么? ( 2 分) 15.结合你对 本文 的理解 修改下面一篇日记的内容。( 3 分) 在 班上,我相貌平平,成绩平平,很不起眼。放学路上,我独自行走,看着别的同学结伴而行,心中难免有些失落。今天回到家中,我进门便看到一株茉莉花蜷缩在茶几一角,一小团绿叶,中间只几粒花苞,它那瘦小的花骨朵与盛开的杜鹃
15、花相比,简直是不值一题。我突然觉得,它与我一样很不起眼!这时,一阵清香飘来,我嗅香而去,啊,是茉 莉花的香气!它开在杜鹃花的边上,没有丝毫自负和胆怯 我忽然懂了:我应该像这茉莉一样,不在乎别人的 “ 花 ” 开得多艳美,认真地生活,活出自己的精彩。 这篇日记 中,从 “ 全局 ” 来看,可以删除的一句是 ; 从“枝节”看, 有错别字的 一句 是 , 词语 “ 配合照应 ” 不当的 一句 是 。 (填句子序号 ) (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6 20 题。 ( 19 分) 蚕豆 毕飞宇 蚕豆主要种植在南方,它不是主食。因为这个缘故,它被种在田埂或河岸一类“边角料”的地方。蚕豆最好的 吃法是炒。
16、香极了,嘎嘣脆。唯一的缺点是太硬。可是,孩子们的牙更硬 有了金刚钻就不怕瓷器活。不过,我 小时候 吃炒蚕豆的机会并不多,只是过年的时候操练操练。 我要写下我和蚕豆的故事,这是我终身不能忘怀的。 我出生那一年,父母在杨家庄小学做代课教师。 他们 决定请个人帮着烧午饭,附带着带孩子。奶奶就这样成了我的奶奶。我和她在一起的时间比和父 母在一起的时间还多。我五岁,父母工作调动。奶奶没有和我们一起走 。 我十一岁,父母要调到很远的地方工作。临行前,我去了一趟奶奶家。奶奶格外高兴,她的孙子来了,都“这么 高了”。那时,奶奶守寡不久,爷爷的遗像挂在墙上,奶奶高高兴兴地对 着遗像说了一大通的话。可无论奶奶怎样
17、高兴,我始终能感觉到她身上 的重。她的笑容很重,很吃力。奶奶和我谈起了爷爷,她很内疚。她对死亡似乎并不在意:“哪个不死呢 ?” 但奶奶不能原谅自己,她没让爷爷在最后的日子 “ 吃好 ” 。奶奶说:“家里头没得唉。”奶奶让我到锅里铲了一些锅巴,放在了爷爷遗像前 这是让我尽孝,我得给爷爷“上饭”。奶奶望着锅巴,笑了,说:“死鬼嚼不动咯。” 傍晚,奶奶决定让我早点回家。她在犹豫,想。她在想让我带点什么东西走。现在回想起来,她当 时真是太难了,穷啊。真的是家徒四壁。奶奶拿过来一根丫杈,从屋梁上取九年级语文测试卷 第 6 页 (共 9 页 ) 下一个竹篮,里头是蚕豆。奶奶最后的决定是炒蚕豆让我带走。多年
18、后,我知道了那些蚕豆是奶奶预备着第二年做种用的。蚕豆炒好了,她把滚烫的蚕豆盛在簸箕里,簸了好长时间,给蚕豆降温。然后,奶奶高兴地让我把褂子脱下来,把两只袖口给缝上了 袖管就成了两个大口袋。奶奶把褂子绕在我的脖子上,口袋像两根柱子,立在了胸前。 奶奶的手在我的头发窝里摸了老半天,说:“你走吧乖乖 。” 我第一次拥有这么多的炒蚕豆。你可以想象我这一路走得有多欢 我丝毫没有意识到奶奶当时有 多艰难! 一路走,一路吃,路的一侧是河流,我 还可以一路解渴。杨家庄在我的身后远去了,奶奶在我的身后远去了。 后来的岁月里,我不停地回想起这个将预示着我和奶奶长久分离的画面。 等我到了一定的年纪,我想起一次就难受
19、一次。 1986 年,我在扬州读大学。有 一天,接到父亲的来信,说我的姑姑,也就是奶奶唯一的女儿,死了。 回到了杨家庄,我已经是个二十二岁的大小伙子了 , 我已经十一年没有来看望奶奶了。我在许多夜里想起她,但天一亮我又忘了。 这些,我想起一次就羞愧一次。我再一次站在奶奶面前,她老人家一眼就把我认出来了。她的个子那么小, 却坚持要摸我的头,我弓下腰来她才能如愿。奶奶看上去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悲伤,这让我轻松许多了。她只是抱怨了一句:“死丫头她不肯活咯。” 事实上,奶奶没 多久就下世了。她一定承受不住 这样的伤痛了。但奶奶就是这样,从来不轻易流露她的伤心与悲痛,尤其在亲人面前 我是从另一个可亲的老人
20、那里理解了我的奶奶的。她们时刻愿意承当亲人的痛,但她们永远也不会让自己的亲人分担她们的痛。 1989 年,奶奶的孙女小妹来南京读书了,我去看她。小妹说:“哥,你的头发很软。”我说:“你怎么知道的?”小妹说:“奶奶告诉我的。奶奶时常唠叨你, 到死都这样。” 小妹的这句话让我很受不了。我知道的,我想念奶奶的时候比奶奶想我要少很多。 但是,我每一次想起奶奶总是从那些蚕豆开始的 蚕豆成了我最亲的食物。 (选自苏北少年“堂吉诃德”,有删改) 16.文章主要叙写了“我”和奶奶交往的事情,请继续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填空。( 2 分) 一岁到五岁,奶奶被请来烧饭、照顾我;十一岁,我临别前去看奶奶、 、 ;二十二岁
21、,我回杨家庄 奔丧,又见奶 奶,奶奶不久去世了。 17.题目是“蚕豆”,作者却用 了大量篇幅写“我和奶奶的故事”, 为什么 ?写 出 你的理解。( 4 分) 18.联系上下文,揣摩 文中划线句 ,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7 分) ( 1) 奶奶的手在我的头发窝里摸了老半天,说:“你走吧乖乖。” (这句话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表现了奶奶怎样的心理?) ( 3 分) ( 2) 等我到了一定的年纪,我想起一次就难受一次。 这些,我想起一次就羞愧一次。 九年级语文测试卷 第 7 页 (共 9 页 ) ( “难受” 和 “羞愧” 的 原因各是什么?) ( 4 分) 19.这篇文章 ,蕴含着作者 哪些情思呢?(
22、 4 分) 20.阿长与 山海经 是对儿时保姆的回忆,蚕豆是对 儿时 “保姆式奶奶”的回忆 。仿照 例句,从内容揣摩的角度, 对蚕豆 一文 提出 一个 你的问题。( 2 分) 例 : 阿长与 山海经 的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憎恶”“讨厌”阿长,充满贬义,但后半部分却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 两者 矛盾吗? 三、( 50 分 ) 21 静下心来,琢磨文字,琢磨人、事、景、物,可以让我们获得情趣,感受思想,也可以让我们获得精神的滋养和成长。 请以“ 琢磨 ”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 600 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014 2015 学年度第二学期九年级测试卷
23、(一 ) 语文参考答案 一( 21 分) 1 ( 10 分)( 1)青山郭外斜( 2) 潭影空人心 ( 3) 荷笠带斜阳 ( 4) 野渡无人舟自横 ( 5)千骑卷平冈 ( 6) 箫鼓追随春社近 ( 7)衔远山( 8)野芳发而幽香( 9)以中有足乐者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每 空 1 分,有错 、 漏 、 添 、 倒, 本句不得分 ) 2.( 4 分) zhn 萃 厉 kui 3.( 3 分)抄写正确 1 分,字体正确 1 分,美观 1 分 4.( 2 分) D 5.( 2 分)示例:舍生忘死保尔勤筑路 降妖伏魔悟空勇护驾 足智多谋吴用巧设计 苦心孤诣傅雷勤教子(人物前为并列短语 ,1 分 ,
24、人物后为状中偏正短语 ,1 分 ,写其他名著中的人物亦可) 二( 49 分) (一)( 18 分) 6.( 2 分)示例: 陶渊明的诗之所以流芳千古,是因为“一语天然”及“真淳” (理解诗句含义 1 分) 。如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描绘了隐居后悠闲自得的生活,语言直白质朴,富有淳朴自然 的趣味 ,流传至今,读来仍觉清新,令人回味。 (结合所给诗句分析 1 分) 7.( 4 分)( 1)是( 2)告诉,对说( 3)等到 ( 守 候 ,暗中探察 , 侦察) ( 4)年终 (一年结束 ) 8.( 3 分)张先生因为两星银子的缘故,而言辞这么悲切,应该赶紧 把钱给他( 帮帮他 ) 。(每
25、一小句 1 分 ,关注“以”“故”“哀”“宜”“与”等字 ) 九年级语文测试卷 第 8 页 (共 9 页 ) 9.( 2 分) D 10.( 3 分) 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诗歌经典教材( 1 分), 背诵涵咏 诗歌 ( 1 分) 达到提升净化 个体心 灵 目的 ( 1 分) (一点 1 分,意对即可) 11.( 4 分)( 1)( 2 分) 徽标整体呈圆形,上 面 画有 一轮明月,月光照映着一树繁花,使人联想到 (暗合) 李白 “ 花间一壶酒 ”“ 举杯邀明月 ” 的 诗句 ; 画面上有“邀月诗社”四个字, “ 邀月 ” 二字化用了李白月下独酌中 “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这一名句,
26、富有古典的诗情画意。 ( 图 、 文 的创意分别 2 分,意近即可 ) ( 2)( 2 分) 示例 1:浅草诗社,取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里)“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浅草”一词,希望我们的诗社像春天的浅草一样发展越来越兴旺。 示例 2:小荷诗社,取杨万里(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 ” 的小荷一词,希望我们的诗社像荷花初绽,不断吐露芬芳。(诗句引用正确 1 分,理由充分 1 分,作者、标题可以不出现。) 参考译文 :我小时候家里很贫穷,除了四书五经以外,不知道诗歌是什么。有一天,我的老师外出,他的朋友张自南先生带着一册书,到学馆里来出售,留了一封书信给我的老师说:“我家里有急需用钱的地方,奉上古诗选四本
27、,希望您能抵押二星银子给我,蒙此重生的大恩,感激之情难于言尽”我舅舅章升扶见了,对我母亲说:“张先生因为两星银子的缘故,而言辞这么哀痛,应该赶紧帮帮他。”我那一年九岁,偶然翻阅了这本书,如获珍宝:(这本书)从古诗十九首开始,到盛唐的诗歌结束。我等老师有事外出 时,还有等到年末学馆放假时,便吟诵并且模仿着写作。啊呀,这就是我学诗的开端哪。张自南先生对我的帮助真是大呀! (二)( 12 分) 12.( 3 分) C 13.( 4 分) 事实论证( 举例 例证或假设论证) ( 1 分) ,列出文章修改中可能出现的三类现象和词语变更的实例 ( 1 分) ,论证了 “ 凡是修改,都由于意思需要修改,一经
28、修改就变更了原来的意思 ” 的论点 ( 1 分) ,从而有力地论证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严谨 而 富有说服力( 1 分) 。 14.( 2 分)“这样的理解”是指修改是就原稿再仔细考虑 ,顾及到全局和枝节,尽可能做到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 意思。 15.( 3 分) (序号不可紊乱) ( 三 )( 19 分) 16.( 2 分) 拜爷爷(给爷爷“上饭”);吃奶奶现炒的蚕豆(一路吃奶奶炒的蚕豆) (一点一分) 17.( 4 分) 文章的 中心 是为了表达对奶奶的爱、感激(恩)和愧疚,所以作者用了大量篇幅写“我和奶奶的故事”; 蚕豆是 线索 , 全文内容与蚕豆有关, 奶奶炒用来做种的蚕豆触发了
29、“我”的多年后的难受和愧疚; 蚕豆是 引子 , 写蚕豆是为了引出奶奶对“我”的真爱(无私) ; 蚕豆具有 象征义 , 象征 了奶奶极普通的社会地位和境遇。 (从中心、线索、引子、象征等角度分析, 言之有 理即可,一点一分 ) 18.( 7 分)( 1) ( 3 分)动作 描写 和语言描写 ( 1 分) , 表现了奶奶对“我”的爱怜(疼爱) ,九年级语文测试卷 第 9 页 (共 9 页 ) 以及对 “我”即将 离开 的不舍 ( 内心的伤痛与隐忍 ) ( 2 分) 。 ( 2) ( 4 分) 难受 : 为“我”十一岁时的不懂事,只知欢快地吃蚕豆,不能体会到奶奶的艰难而难受(“终于领悟到奶奶当时生活
30、很艰难”亦可); 后来意识到,这次将和奶奶长久分离,触发了内心的难受。 羞愧: “我”已经十一年没有来看望奶奶而感到“羞愧”; “我在许多夜里想起她,但天一亮我又忘了”而感到羞愧(“我想念奶奶的时候比奶奶想我要少很多”而感到羞 愧 )。 19.( 4 分) 对 童年苦难生活 的回忆和追思; 对善良朴实、全心全意爱着我的 奶奶 的感激与怀念 ; 对“ 我 ”未能体会奶奶的艰难与伤痛、未能报恩(尽孝)的难受和羞愧 ; 对像 奶奶一样 身份低微、生活处境艰 难却 隐忍、坚强 的女性 的赞美(崇敬) 。 ( 意近即可,一角度一分 ) 20.( 2 分)示例:蚕豆中,作者说奶奶的“伤痛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多次写奶奶的“高兴”,这矛盾吗? (言之成理即可) 三、( 50 分) 21.参照 2014 年南京市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 1)先看切题,再看功底 。 切题, 35 分;基本切题 28 分,不切题 21 分 。 功底 :从 立意 、选材、 写法、语言 等 几 个方面评定 ,酌情加分或减分 。 ( 2) 作文评分常规要求 错别字每三个扣 1 分,重现的不计,最多扣 2 分。 标点符号错误较严重者,酌情扣 1 2 分。 字数每少 50 字扣 1 分,最多扣 2 分。 作文总分不得超过 5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