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白(唐),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唐朝有一位诗人,他被称为“诗仙”,他是谁呢?,同学们还记得以前学过李白的哪几首诗呢?,静夜思, ,古朗月行,早发白帝城,唐 (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看到课题,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故事发生在安史之乱期间,李白参加了永王李璘的抗敌军队,后来唐肃宗发兵消灭了李璘,李白因受牵连蒙冤获罪,流放到偏远荒凉的夜郎(今贵州省遵义县附近)。一路上,他心里极其悲伤,走呀走呀,经过江陵城,他沿江水湍急的三峡逆流而上。,壮丽雄奇、举世无双的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堪称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它西起重庆市奉节县
2、的白帝城,东到湖北省宜昌市南津关,全长192公里。,江 陵,三 峡,白帝城,当小舟慢慢地行驶到白帝城时,突然他接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他无罪了,可以获得自由了”,欣喜如狂的他决定马上乘船顺水东下返回江陵城,途中便写下了世人传诵的古诗早发白帝城。,早发白帝(d)城 李白(唐) 朝辞(c)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lng)一日还。 两岸猿(yun)声啼(t)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借助拼音,读准生字。,zho,(朝阳),cho,hun,hi,chng,zhng,(唐朝),(还原),(还是),(重复),(重要),朝,还,重,记记多音字,早发白帝城,唐 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3、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读通诗句,早发/白帝城,唐 (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解释划线的字词,把词语的解释连成通顺的句子。,朝辞:早晨告别 还:返回 猿声:猿猴的叫声 啼不住:不停地叫着 舟:小船 万重山:层层叠叠的高山,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全诗大意,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早晨告别了彩云缭绕的白帝城。 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回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 耳边回荡着两岸猿猴的啼叫声。 轻快的小船已经越过了万重高山
4、。,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色?李白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描写这壮丽的景色的呢?,这首诗描写了长江三峡水流湍急,轻舟飞驶的壮观景象,也表现了诗人流放遇赦的轻松喜悦之情。,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三峡,三峡,三峡,三峡,早发/白帝城,唐 (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独坐敬亭山(唐 李白 ),独坐敬亭山,-敬亭山在安徽省宣州市郊,敬亭山:古名昭亭山,又名查山。在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原有翠云庵、广教寺、穿云亭、丹梯亭、额珠楼、太白楼等古迹,今已无存。诸胜迹中仅有山南麓之双塔与古
5、昭亭石坊。自南北朝时,南齐诗人谢、唐代诗人李白在此赋诗,此山遂名于天下。,【背景】: 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敬亭山远景,你能准确读出来吗?,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唐。李白,请小组相互检查。,独坐敬亭山 唐 李白,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所有的,没有,
6、哪一个字词的意思不理解? 看看课本的注释, 查查字典, 问问老师。 小组能解决吗?,你能用自己的话 说说诗句的意思吗?,小组成员按顺序说一说。,先自己说,这是很重要的自我锻炼。,众鸟高飞尽, 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 直至无影无踪。 孤云独去闲。 寂寥的长空有一片白云 却也不肯停留 慢慢地越飘越远,相看两不厌, 我静静地凝视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 只有敬亭山。 此时此刻,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的只有高高的敬亭山了。,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哪些词体会到诗人的孤独?,“尽”“孤”“独”“闲”,面对着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在诗人心中,此时的敬亭山就像诗人
7、的什么人?它会对李白说些什么呢?,面对着鸟飞尽,孤云去的寂寞,让诗人感到欣慰的是什么?,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寂,但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安慰。,独坐敬亭山唐 李白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多诵读、悟诗情,我见青山多妩媚, 料青山见我亦如是。 辛弃疾诗,意思相近诗欣赏,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夜 宿 山 寺,李白 唐代伟大的诗人。,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夜宿/山寺,sh s 古诗 山寺,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夜宿山寺,wi ch危楼 百尺
8、,危楼高百尺 山上寺院的高楼多么高,zhi chn 摘 星 辰,手可摘星辰。 人在楼上一伸手几乎就能摘到天上的星星,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我不敢大声说话,kng 恐,恐惊天上人。 恐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夜宿山寺,夜宿山寺 这是一首记游写景短诗。首句正面描绘寺楼的峻峭挺拔、高耸入云。 此句以极其夸张的技法来烘托山寺之高耸云霄,将作者的审美视线引向星汉灿烂的夜空。,三四两句中的“不敢”写出了作者夜临“危楼”时的心理状态,从诗人“不敢”与“惊恐”的心理,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的相距之
9、近,这样,山寺之高就不言而明了。,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早年的作品。李白早年曾在戴天山中的大明寺读书。一次去拜访山中一位道士,却没有见到他,便写下了这首景美情深的五言律诗。,释义,【戴天山】 四川昌隆县北五十里 【不遇】 没有遇到 【吠】 狗叫 【带露浓】 挂满了露珠 【树深】 树丛深处 【霭】 云气 【倚】 靠,作品译文,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带着露珠的桃花更加鲜艳。 树林深处,常见到麋鹿出没。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 。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
10、色的云气,白色的瀑布高挂在碧绿的山峰。 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李白惆怅地靠着这几株古松。,作品鉴赏,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诗的开头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
11、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衔接。这两句景语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
12、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所以,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结尾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寄写“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前人评论这首诗时说:“全不添入情事,只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活。”(王夫之唐诗评选)“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吴大受诗筏)道出了此诗妙处。,问题,请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一句话,这首诗写李白早年曾在戴天山中的大明寺读书。一次去拜访山中一位道士,却没有见到他,表现他对高洁宁静淡泊的生活的向往,又表现出他造访不遇的惆怅。,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