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毛概论总结.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063751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论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毛概论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毛概论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毛概论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毛概论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 必然性 首先,马克思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实际需要。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对正反两方面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2、正式提出1919 年 7 月李大钊在与胡适论战中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会因时因地有所 “变通”的思想。1938 年 10 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论新阶段的报告,向全党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

2、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依照历史的逻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包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和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两重镜像。1、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革命与建设具体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1)正确坚持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的前提和基础。 (2)立足于中国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的根本原则 (3)融合民族文化、体现民族特色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的根本要求 。2、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的发展、时代的特征结合起来。(1)剖析时代特征,解答

3、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现实任务。 (2)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目标要求。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1、历史进程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2)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进行了科学回答,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道。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4、,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伟大创新。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一)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概念1981 年 6 月 27 日,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时期若干历史的问题决议提出,有三方面:“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讲的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实质 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产生的两个来源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实践和文化传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讲科学性,与毛泽东的晚年错误严格地区分开。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主体是全党,与“ 邓小平理论”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提法有区

5、别。( 二)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1) 时代背景:20 世纪前中期世界政局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走俄国人道路的新生选择)(2) 历史需要: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历史需要。(革命运动的客观需要 曲折探索的历史产物 )(3)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成长壮大,工人运动深入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阶级基础。(4) 思想条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与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条件。(5) 实践平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平台。(

6、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谈到,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党的成立到大革命失败)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1925) 。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国情有着清醒的认识,特别是对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不平衡、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等特点的认识最深刻。(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和中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30)阐述了中共领导的红军和小块红色区域存在发展的可能性,初步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基本思想。(3)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 (1940)

7、等文章,进一步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科学总结了革命斗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使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4)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后)*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1949) ,提出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 论十大关系 (1956)等著作,从不同的层面上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艰辛的探索。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1981 年 6 月, 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决议 中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概括为 6 个基本方面和 3 个活的灵魂:1、基本方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8、;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的理论。2、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讨论: (1).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个人思想的关系? (2).如何理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与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之间的关系?三、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1)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以及科学技术的

9、迅猛发展,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2)历史根据: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3)现实条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条件。(4)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5)主观条件1) 、崇高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深刻特殊的理解2) 、敏锐的眼光,丰富的宏观领导经验3) 、高度的辨证思维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 邓小平以自己立身处事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塑造了一种独具魅力的人格形象。2、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1)从 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 1982 年

10、 9 月中共十二大:邓小平理论主要观点形成的阶段; (2)从中共十二大到 1987 年 10 月中共十三大: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的阶段; (3)从中共十三大到 1992 年 10 月中共十四大: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的阶段;(4)从中共十四大到 2002 年 11 月中共十六大及其以后:邓小平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阶段。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休系和主要内容1、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它同样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哲学思想,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1、 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些基本观点的真理性已经被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 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9(1)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发展阶段问题、根本任务问题、发展动力问题、(2)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政治保证问题、战略步骤问题、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3)关于以“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的伟大战略构想推进祖国统一

12、问题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江泽民 (一)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新的思想路线,指引三次思想大解放 第一次: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 第二次:澄清了姓“社”姓“资” 的是非 第三次:平息了姓“公”姓“私” 的争论 (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水平独创性的理论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三)对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做出了新判断从“革命与战争” 到 “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性跨越,论述了发展科学技术与增强综合国力的关系、发展中国与面向世界的关

13、系、发展社会主义与利用资本主义的关系,从更大的参照系中,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足点 (四)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体系新的理论框架 根:思想路线 干:九论 冠:十大方面2. 邓小平理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我国经济发展上了一个大的台阶,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大的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的台阶。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进步。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1)世情的发展:当今国际形势的新发展,是“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就国际形势来讲

14、,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虽然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有新的表现,恐怖主义危害上升,一些地区的冲突和争端时起时伏,世界还很不安宁。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国际经济、政治关系,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2)国情的变化:我国社会生活发生的新变化,是“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就国内形势来讲,我们在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 战略前两步目

15、标以后,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大幅度跃升,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社会主义中国充满活力。与此同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新的巨大困难和压力。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深刻影响。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仍是我们党在 2l 世纪伟大而艰巨的三大历

16、史任务(3)党情的挑战:党自身建设面临的新挑战,是“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1)、党所处的地位和工作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都发生了重大转变。2)、党的队伍从数量到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正进入整体新老交替时期。3)、党的干部队伍中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一部分党员存在思想僵化、信念动摇、贪污腐败、滥用职权等现象。如何以改革的精神把我们党建设好?2、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程(1)提出阶段(2000 年 2 月 2001 年 7 月前)2000 年 2 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党建工作时明确提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2)体系形成阶段(2001 年 7 月2002 年 11

17、 月前)2001 年 7 月 1 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3)深化发展阶段(2002 年 11 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2002 年 11 月,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深入论述了贯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和具体要求。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1、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发展要求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

18、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 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努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先进文化的特征第一,科学性,即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第二,时代性,即根植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体现着时代的特征。第三,民族性。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19、义文化深深根植于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之中,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反映中华民族的振兴要求和发展方向,并始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第四,开放性,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融汇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中的一切优秀的和先进的思想与文化成果。第五,群众性,即面向大众,服务人民,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2 、 “三个代表” 是一个

20、完整的统一体.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统一的整体, 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 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 第一,共同的哲学基础 辩正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二,共同的

21、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第三,共同的价值取向 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理论指南。3、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4、 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立党之本:党的一切活动和事业,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都在于三个代表。只有坚持三个代表,党才能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党,才能经得起各种风险的考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执政之基:只有坚持和做到三个代表,党才能用好自己的执政权力,提高自己的执政水平,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 力量之源:只要始终坚持“三个代表” ,我们党就会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力量,我们党就会充

22、满活力,永葆生机。思考: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要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把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这是否意味党改变了它是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第五节 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 2003 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完整地提出来的。这一科学的发展观作为党和国家新的发展战略和执政理念,是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重大实践问题作出的系统回应,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当代社会“三大规律”的新认识,集中了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发展成果。思考:1人类在

23、享受发展的成就之时,同时遭受了发展的危机。人类发展的实质是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发展?2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时代前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创新特点? 党中央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1、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2、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3、总结了过去各种经验教训后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4、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水平使我们有条件解决过去想解决不了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及基本要求 1、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含义,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

24、,包括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还包括上述各个大的方面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全面发展。 。 2、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不仅是同向发展的,而且发展速度或数量比例关系是相互适应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是强调发展进程的连续性、持久性 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应有之义 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昭示我们:经济发展虽然不是发展的全部内涵,却是发展的核心内涵。 既不能以经济发展代替社会发展,也不能因为强调发展的全面性而否定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更不能否定经济建设这个党的工作中心。三、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

25、心1、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2、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3、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4、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教学重点:1、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重新确立和丰富发展的过程及意义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统一性4、新世纪如何坚持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5、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党保

26、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第一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思想路线亦称认识路线,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过程中遵循的方向、路径、原则和方法。党的思想路线是政党确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落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在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我们党的生命线。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一)第一个明确地提出解决思想路线这个问题的是毛泽东。1930 毛泽东 反对本本主义 ,明确提出思想路线的概念。1937 毛泽东 实践论和矛盾论 中更加深刻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批

27、评了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错误,进一步为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理论上的论证。(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 1938 毛泽东 六届六中 使用了“实事求是”这个概念。1945 年,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同时也在全党确立了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但是在 1958 年以后出现了曲折。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一)党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邓小平在历史发展的新时期领导我们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1978/1980 华国锋“两个凡是” 为什么要批判“两个凡是”?(二)党的思想路线的发展 1、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

28、展(1)明确概括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1979 年邓小平将思想路线的内容概括为: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1980 年 2 月 29 日,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1982 年 9 月,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在总纲中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提出解放思想僵化或半僵化的思想状态特别表现为以下四点:一、林彪、 “四人帮”把人们的思想封闭在他们假马克思主义的禁锢圈内, 。二、民主集中制受到破坏,党内确

29、实存在权力过分集中的官僚主义。三、是非功过不清,赏罚不明,甚至干得好的反而受打击。四、小生产的习惯势力还在影响着人们。其显著特点是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求发展,不求进步,不愿意接受新事物。解放思想通常包括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对原先的认识进行再认识。 (对原先正确部分的坚持和对错误部分的纠正)二是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识。 (3)科学阐述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之间的关系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符合客观,就是实事求是。2、江泽民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发展(1)继续强调了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江泽民指出

30、:在新的历史时期,全党必须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继续抓住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根本问题,大胆探索、实践和创造,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 (2)明确指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3)明确提出了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新的要求与时俱进江泽民号召全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坚持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其中理论创新是前提和关键。其他都是在理论创新的指导和推动下进行的。进行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二是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

31、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3、十七大报告深化了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认识党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和发展的意义第一,它有利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的进行;第二,它有利地推动和保证了全面改革的进行;第三,它解决了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课题;第四,它使我们党成功地找到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第五,它为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提供了科学的精神法宝。第二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 加有“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2、;十六大变为“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切从实际出发,即从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际出发,也不是从“本本”或“ 原则” 出发,这是做到实事求是的基本前提。 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发展的动力和目的、检验认识是否真理的标准。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从理论上看,党的思想路线集中体现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灵魂;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

33、义理论的思想基础。 从实践上看,它是正确制订和执行党的政治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战略、策略的思想基础;是做好一切实际工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思想基础;是我们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第三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改革开放的成功靠实践,靠实事求是。二、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胡锦涛 十七大 要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问题为什么要再提解放思想? 是否解放思想, “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 中国革命的经验证明:没有解放思想,就不可能有新

34、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我们在实践中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解放思想是无止境的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 “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 实践发展无止境,解放思想无止境 新形势下仍需思想解放 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 沾沾自喜,不思进取,故步自封,看不见存在的问题。 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要通过

35、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理论创新,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善于根据客观情况不断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并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使党的基本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取得新的思想而向前发展。 制度创新,就是要不断完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各方面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规范统一的全国市场,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

36、织要求的经济技术竞争和合作机制,政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等等,都需要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文化创新,就是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积极创新,以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理论创新是基础和关键,其他一切创新都是在其指导和推动下进行。理论是不能停顿。邓小平理论就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理论创新的伟大成果,它的创立,指导和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其他一切创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理论创新的最突出表现,它同样极大

37、地推动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创新。四、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果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真理。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经验教学目的:阐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飞跃,其所产生的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重点:中国国情;马克思主义如何中国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理论观点难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及其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联系与区别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一、

38、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1、近代中国的国情: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独立、封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一、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手段,使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半殖民地化。二、侵略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但中国仍然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革命的任务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2、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以反帝、反封建为主

39、要任务的中国革命,其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为什么?)中国的民主革命有什么特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中国革命的基本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了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斗争。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无不以失败而告终。辛亥革命开创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 20 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证明无论中国的农民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任务。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必须有新的思想来指导,有新的阶级及其政党来领导。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

40、主义革命转化经济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上,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思想上,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新文化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国际上,世界上发生了两件大事,对近代中国革命性质的转变发生影响。一战引起先进分子对资本主义文明价值的怀疑,推动了中国先进分认识到必须改变学习的方向。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使探索中国出路的中国的先进分子,把学习目光转向社会主义俄国。1919 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点:一、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旧民主主革命的根本区别是领导阶级不同。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

41、思主义。三、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四、新民主主义革命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产生是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的结果。土地革命中形成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时期,党和毛泽东在总结历次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动力、领导力量、前途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新的革命实践,党和毛泽东又提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系统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继续丰富和发

42、展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2、中国革命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3、中国革命领导:无产阶级4、中国革命主力军:农民5、中国革命同盟军: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1、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 帝国主义侵略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和贫穷落后的总根源. 2、封建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另一个对象 3、官僚资本主义也是中国革命的对象。 因为官僚资本主义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结合,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

43、本主义,并构成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帝国主义的附庸和封建主义的帮凶。(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1、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者 2、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者 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知识分子、小商人、小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3、民族资产阶级也是革命的动力之一 (其具有两重性)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1、中国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 从一般意义上讲,民主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封建的革命。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却是由无产阶级来 领导完成的,这是历史的选择。2、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特殊优点/共同特点)特殊优点:身受帝国主

44、义、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三重压迫,具有革命的坚强的斗争性与彻底性。力量集中。有利于组织与团结,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与形成革命的强大力量。它大部分出身于破产的农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易于建立革命联盟。3、新民主主义的性质和前途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范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的前途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的前途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为什么二、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一)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民主

45、共和国。(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 1、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2、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双重革命性质。一方面,官僚资本具有买办性、封建性,没收它,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另一方面,官僚资本又是垄断资本,没收垄断资本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又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 3、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构成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落后的中国在民主革命胜利之后不可避免的结果”。 (三)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它是民族的文化,反对帝国主义压

46、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文化: 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1、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中国共产党对武装斗争重要性的认识 南昌起义 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八七会议 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从 “城市中心论” 到“以乡村为中心” 的转变的标志是 1930 年 1 月毛泽东写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全党认识的转变是在 1935 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

47、的领导地位之后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奠基阶段(萌芽阶段) 井冈山时期代表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 井冈山的斗争提出了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初步揭示了中国革命的规律 2.基本形成阶段 赣南闽西时期 1930 年 1 月毛泽东写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阐明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提出了 “以乡村为中心” 的思想,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转变的标志) 1930 年 5 月毛泽东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从哲学高度揭示了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形成的原因。 3.成熟阶段1936 年以后代表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 实践论 、 矛盾论 、 战争和战略问

48、题 、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 共产党人发刊词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内容必然性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外部没有民族独立。二,农民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是革命的主力军。而只有通过土地革命把农民行动起来,才能最后夺取革命的胜利。三,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只有建立巩固的农村根据地,经过长期的武装斗争,才有可能夺取大城市的政权。可能性一,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军阀长期的混战,给红色政权创造了发展的可能性。 (客观条件)二,党在大革命时期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客观条件) 。三,全国革命形势的向前发展。 (客观条件)四,有相当力

49、量正式红军的存在(主观条件) 。五,有党的正确领导(主观条件) 。 “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工农武装割据: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根据地建设为依托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意义1.指明了夺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途径,指引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2.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开辟了共产主义运动多元化的进程,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经验,在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主要标志。3.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和实践,体现了强烈的求实和实践精神,这种精神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一) 、统一战线首先,统一战线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策略原则。其次,建立统一战线是中国社会阶级力量构成所决定的。再次,是由中国革命的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