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 期末复习资料同浙 第 1 页 , 共 8 页 10 道交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资料7、哲学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P 28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就是人作为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没有存在和思维关系的发生,任何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不可能实现。所以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们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内容:第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
2、确认识存在的问题。8、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P30-31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的。物质唯一的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9、意识概念 P3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从本质讲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产物,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
3、主观的。10.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P31(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 期末复习资料同浙 第 2 页 , 共 8 页 10 道交11、运动、静止、时间、空间 P32-331)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具有最大的广泛性和普遍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2)运动的物质以时间和空间作为自己的存在
4、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它们同物质运动不可分离。运动: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物质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具有客观性。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5、、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12.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P33(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13.实践的基本特点 P35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14、规律 P54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各自有着自身运动发展的规律。人们认为世界就是
6、要认识世界的发展规律,并遵循这些客观规律,自觉地改造世界。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有偶然的转瞬即逝的方面,也有其必然的稳定的方面。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事物本质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规律是事物的必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 期末复习资料同浙 第 3 页 , 共 8 页 10 道交然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任何规律都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是丰富多彩的现象背后的稳定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承
7、认不承认,它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自然与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是通过人们得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关系。1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P44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8、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P4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
8、相互分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和方法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防止片面性。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和方法论: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都有其特点。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共性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个性离不开共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求我们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坚持个性和共性的统一。19、质变和
9、量变 P46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 期末复习资料同浙 第 4 页 , 共 8 页 10 道交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20、辩证否定观内容 P47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
10、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的环节联系起来。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2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P47唯物辩证法22、辩证思维方法 P50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2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P63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2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P64-6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
11、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5、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P68-69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 期末复习资料同浙 第 5 页 , 共 8 页 10 道交判断、推断三种形式。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
12、认识,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26、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P73-77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两者辩证统一,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27、真理与谬误 P75-76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
13、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符合的就是真理,不符合的就是谬误。真理和谬误既对立又统一。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有本质区别;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相比较而存在;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最后,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1、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P953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 P98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突出表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的作用。33、生产力与生产
14、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P99-101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生产力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 期末复习资料同浙 第 6 页 , 共 8 页 10 道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二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同时也形成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关系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4、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P108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
15、间的矛盾运动规律40、商品的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P144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消耗,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41、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作用 P147-148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作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16、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4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P152-1531)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2)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3)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4)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43、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P154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不同于普通商品。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
17、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 期末复习资料同浙 第 7 页 , 共 8 页 10 道交44、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划分依据 P159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一部分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马克思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不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并且生产出大于它自身的价值。这样,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发生了增殖,改变了原有的价值量,所以叫
18、可变资本。45、相对剩余价值 P160“绝对剩余价值”的对称。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46、资本的有机构成 P163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所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通常用 c:v来表示47、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P165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通过把自身所获得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通过资本积累来增大自己。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基础。资本集中:是指已经形成的各个资本的合并,它是通过大资本合并小资本,或若干小资本联合成少数大资本而实现的个别资本迅速增大。竞争和信用是资本集中最强有力的杠杆。48、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P166购买阶段(流通过程,执行货币资本的职能)、生产阶段(执行生产资本的职能)、售卖阶段(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49、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P167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50、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P169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5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本质特征 P170生产过剩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 期末复习资料同浙 第 8 页 , 共 8 页 10 道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