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资资料来源:平时笔记 作者:刘才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绪论史学史:即历史学的历史,涵盖了其发展过程中涉及的所有内容。如重要不同时代的史学侧重点及其表达的思想、著作或著名史学家、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史学著作、史学理论、史学思想等等。第一章 先秦时期1、传说:.传说是神话演变而来具有一定历史性的故事的名称。有关某人、某事或某地的一整套传闻。纯地方性传说中的人类及历史价值。在文字尚未发明的时代,人们要对历史做纪录只能利用口耳相传的方式,此即为传说的由来。因此传说通常不可靠,所描述的事件发生年代远在文字发明前的遥远过去。中国的神话传说是最悠久的了。目前未解无法解释之谜只能靠时间有待考证。2、文字出现前人们
2、的交流和记录手段(1)八卦或是画卦。黄帝时出现(2)结绳记事。神农氏时出现(3)壁画。远古时期出现(4)物语。远古时期出现不足:模糊不精确,易失传,需专人记诵。3、传说的历史研究价值(1)传说不仅反映了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而且或多或少保存了一些真实的历史内容。(2)当人们创造出文字后,传说经过后人加工、整理并记录下来,成为史学家探索和揭示先民初始时期社会历史面貌的重要资料。(3)远古传说反映出来的氏族社会人们对于自然、社会、人和神及其相互关系的原始认识,曾在相当长的年代里影响着文明时代史学家的历史观点的发展和史学面貌。4、卜辞组成:卜辞,殷人占卜,常将占卜人姓名,占卜所问之事及占卜日朞、结
3、果等刻在所用龟甲或兽骨上,间或亦刻有少量与占卜有关的记事,这类纪录文字通称为卜辞。由叙辞、命辞、占辞、验辞组成。名词解释: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19 世纪末年以来,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先后出土了十余万片刻有文字的占卜甲骨,绝大部分是商朝后期(约公元前14 至前 11 世纪)王室的遗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在陕西等地发现了几批西周时代的甲骨卜辞,但数量比殷墟卜辞少得多。古代甲骨上的刻划痕迹被确认为是商代文字,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中国考古的三大发现(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迹) 之一。在中国已发现的可以辨识的古代文字资料里,殷墟甲骨卜辞是年代最早的一批,从这批资料来看,当
4、时汉字已经成熟,书面语言的应用也已达到一定水平。2 资资料来源:平时笔记 作者:刘才5、仓颉造字,文字产生。6、金文铸刻在钟鼎(一般是青铜器)彝器上的铭文。又称“钟鼎文”或“吉金文” 。是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其内容记录了战争、争讼券书、祖先颂词、天子册命、结盟誓约等,多为西周和春秋时的铭文,是研究西周春秋的第一手文字资料。其代表有西周的大盂鼎上的铭文,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有,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 、郭沫若的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7、从历史学角度看从卜辞到金文的变化(1)文字由简到繁,记录越来越详细。(2)记录内容有取悦神或向神灵请示转向记录人事,神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轻。(3)开始诞生出最早的
5、历史意识。(4)但是,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历史意识都还不完全自觉,其材料性质也只能看成是单纯的一条资料而不是汇编。8、官史出现:周。标志:五史制度。9、春秋时期的国史:晋乘 、楚梼杌 、鲁春秋10、国史的特点和重要价值(1)时间长,都是经几代系统的记载,而非对短时期或者具体历史事件的记录,但未完成由记录向著述的转变。(2)记录内容详细完备,二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天文地理、历法时令、神话传说等(3)具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11、孔子和春秋:孔子是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开创了私人讲学的
6、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又称麟经或麟史 ,是鲁国的编年史,是由孔子修订的,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在中国史学史上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当前史学界一般将之看成是私史正式出现的标志12、四家诗: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唯一的古文经) 。13、 竹书纪年的价值:纠错、补史。14、先秦取得的史学成就有哪些?(1)演变过程:A 无有效工具的记录方式转向有效的记录工具B 使用文字后,经历了传说、甲骨文、金文及国史和私史并行的转变(2)在此过程中取得的变化A 体例体裁逐步成熟B 树立起“君举必书”的原则C 对史学价值“殷鉴”作用的重视D 记录内容开始由天命向人事转换E 数量增多F 历史意识从无到有
7、3 资资料来源:平时笔记 作者:刘才第二章1,、秦统一思想的手段焚书坑儒、秦的文献整理、秦刻石2、两汉思想统一手段:尊儒、谶纬3、石渠阁会议:汉宣帝时为了进一步统一儒家学说,加强思想统治,又于甘露三年(公元前 51)诏萧望之、刘向、韦玄成、薛广德、施雠、梁丘临、林尊、周堪、张山拊等儒生,在长安未央宫北的石渠阁讲论“五经”异同。由汉宣帝亲自裁定评判。石渠讲论的奏疏经过汇集,辑成石渠议奏一书。又名石渠论 。4、白虎观会议:这次会议由章帝亲自主持,参加者有魏应、淳于恭、贾逵、班固、杨终等。会议由五官中郎将魏应秉承皇帝旨意发问,侍中淳于恭代表诸儒作答,章帝亲自裁决。这样考详同异,连月始罢。此后,班固将
8、讨论结果纂辑成白虎通德论 ,又称白虎通义 ,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这次会议肯定了“三纲六纪” ,并将“君为臣纲”列为三纲之首,使封建纲常伦理系统化、绝对化,同时还把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与儒家经典糅合为一,使儒家思想进一步神学化。5、司马迁史记的流传者:杨恽。6、 史记的思想和价值(1)通古今之变,重视探究古今历史演变的趋势(2)究天人之际,讨论、回答天意与人事的关系问题(3)成一家之言,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7、刘向的别录是我国目录学之祖,刘歆的七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8、刘歆的贡献(1)重新排列了六艺的次序, 易提到首位,同时协助刘向将内朝秘藏中发现的古文易经 ,并校对通
9、行的各种隶书本(2)首次披露了古文尚书和逸礼的来历,将秘藏的古文经本传出内朝,使更多的士人有学习的机会(3)首次把毛诗归为古文经典(4)首次把周官成为经,列入古文经典(5)重新整理左氏春秋 ,探求全书的义理9、刘氏父子的贡献(1)首先开创了大规模校订文字、整理典籍内容、编目次序、最后写成范本的范例,对古代典籍初次系统整理,最大程度上恢复了古书原貌(2)创造了整理文献的优良传统和原则(3)对“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有出色贡献(4)对后世史书和学术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10、班固汉书的传播者是褚遂良11、 汉书的特点:博洽、创新12、荀悦汉纪: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13、秦汉史学取得了哪些成就?
10、(1)政府控制学术,尤其是历史思想,史书编写的作法出现和成熟,并成为后世共同遵循的原则,而史家也自觉地接受了这种指导原则。4 资资料来源:平时笔记 作者:刘才(2)史书数量增多,官史,私史发展比较迅速。(3)纪传体通史,断代体这种题材正式出现。(4)在先秦时期出现史学殷鉴,致用等思想得到进一步发挥。魏晋南北朝史学成果丰硕,且在史学思想方面也承担承上启下的角色。第三章1、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取得的成就(1)史书数量的剧增和种类的丰富,史学地位提高,史书数量多,分类更细致(2)地方史、民族史和关于外域情况的记载开始出现和大量增长(3)家史、谱牒和别传流行(4)通史撰述和历史笔记开始盛行(5)其他方面
11、的成就:史考、史评、史注类著作的出现,专职史官出现。2、谯周的古史考是第一部正式的历史考证著作。3、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史学兴盛的原因(1)社会背景:政治分裂,需要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但更迭频繁的政权又无力组织和保障史官撰史,加之皇权相对衰落,对思想的钳制较弱,为私人撰史提供了宽松的政治、思想氛围。(2)学术环境:经学衰落,史学独立,官史之坠修,君相之好尚,史学编写工具的改进。4、陈寿的三国志作者陈寿,是一部纪传体分国史,仅有纪传无表志,包括魏书 蜀书 吴书共65 卷。记事上起东汉末黄巾起义,下迄吴灭亡,西晋统一。 三国志以魏为正统,魏国君用纪,蜀吴称传,但均用编年体方式,名为传实为纪。它选材
12、十分谨慎,如空城计等不确切的史事便不记载。它为各阶层的人物立传,内容简约,反应当时的社会风气。 三国志是现存唯一的记录三国历史的史书。5、唐修八部正史:梁书 、 陈书 、 北齐书 、 周书 、 隋书 、 晋书 、 南史 、北史 ,其中晋书因李世民为武帝纪 、 惠帝纪 、 王羲之传 、 陆机陆云传写制而被称为“御撰” 。6、刘知几的史通史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作者刘知几,是我国古代社会杰出的史学家。 史通共 20 卷,对唐代以前的史学著作和史学家做了系统的总结,并提出了刘知几个人的修史主张。著名的“三长论”和“直笔论” 。认为一个优秀的史学家必须具有才、学、识三长,而以识最重要,对于
13、写史,刘知几主张“直笔” ,要做到“不掩恶,不应美” ,“不避强御” , “无所阿容” ,反对迎合权势或从个人恩怨出发歪曲史实。这些卓越的见解,对后世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刘知几强调人事在历史上的作用,认为历史是变化和发展的,评价人物和事件应从当时的客观形势出发。他还反对是占非今,认为不应“以先王之道持今世之人” 。7、刘知几的史学批评理论(1)史书内容。强调对典章制度沿革历史和改朝换代之际原因的记载(2)撰述方法。主要是史料采集,要求史学家严肃审查和采集文献,著作要播。(3)关于体裁、体例。提出六家二体的理论,各种体裁各有长处,记载时要有取舍。(4)文字表述。要求把史学和文学区别开来,坚持简要
14、的原则,善用“晦” 。(5)著述原则。提出直书与曲笔两种编写方式,对优劣进行比较,只有直书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史书作用。5 资资料来源:平时笔记 作者:刘才(6)史学功用。有上(惩恶扬善) 、中(传承史事) 、下(高才博学,名重一时)三等。8、刘秩的政典, 出现在杜佑之前的典章制度体。9、杜佑的通典是我国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二百卷,唐杜佑撰,记载自上古至唐代宗时期历代典制的沿革,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八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 十通之一。通典是我国第一部,也是成就最高的一部典章制度专史。杜佑对文学的社会功用,有很深刻的认识,他写作通典是为了“征诸人事,将施有政
15、” 。 通典在历史编纂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典章制度专史的开创之作。杜佑以前的典章制度史,基本集中于纪传体史书中的书志部分。在史实容量和撰述体例上都有诸多的限制,无力承担完整记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变化历史的任务,落后于社会的客观需要。 通典把这一体裁独立出来,为这一体裁的成熟、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从此以后典制史成为传统史学的一个重要门类,出现了一系列典章制度史的专书,丰富了传统史学的表现能力,也促进了史学服务于社会这一优良传统的发展。10、在唐代史学的新发展(1)史馆入禁中。(2)宰相监修国史。(3)著作郎始罢史职。(4)史官无常员。第四章1、两宋私史繁荣的表现(1)民间普及历史知识。
16、商业性讲史活动的出现和兴起,专业讲史人的出现。(2)普及性史书出现。趣味性和教育性增强。2、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他有三个助手:刘邠,范祖禹,刘恕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撰。全书 294 卷。 通鉴记载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共 1362 年的历史。司马光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编年史。宋神宗赐书名为资治通鉴 。元丰七年书成,历时十九年。通鉴由司马光总其大成,是一部集体编写的著作。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且文字优美,叙事生动,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
17、史家绝笔。3、 资治通鉴编写三步骤(1)收集资料,编成丛目,是大纲性工作确定要引用的资料。(2)长编:初稿,本着“宁失之繁,毋失之略”的原则。(3)定稿,司马迁在初稿的基础上作最后的册削润色,考订异同,写成定稿。4、 资治通鉴的特点和长处(1)材料丰富,考证详审。后人考证引用资料达 322 种之多,他很重视史料的考证工作,强调无证不信。(2)完善了传统的编年体叙事法,条理清晰。以编年体为大前提,融合了纪传体的长处。(3)通过史论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他以大量的文字对重大事件进行评论,与前期的短评相异。5、相关书籍袁枢通鉴记事本末6 资资料来源:平时笔记 作者:刘才朱熹通鉴纲目胡三省通鉴音注南
18、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清毕沅续资治通鉴6、郑樵通志的精华是二十略。二百卷,南宋郑樵撰,是一部以人物为中心从上古到隋唐的的纪传体通史。是自史记之后,现存的又一部纪传体通史性著作。 通志全书 200 卷,包括帝纪、后妃传、年谱、略、列传五部分,500 多万字。因为在典章制度方面的突出,与 通典 、 文献通考并称“三通” 。特别是其中氏族、六书、七音、都邑、昆虫草木五略,是郑樵独创,前史所无,实属珍贵。 书中他敢于批判某些传统的思想, 通志的体例和编纂方法,在我国史学发展史上有过一定的影响。郑樵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还有其立场观点上的问题。此外,郑氏还存在着地理史观、宿命论以及
19、复古主义思想等。但是,综观得失,郑樵是一位有贡献的封建史学家,他在史学方面,特别是历史编纂学方面的贡献是应当给予肯定的,而且其巨著通志对于后代史学的发展也起过一定的作用。7、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宋元之际马端临编撰,是一部从远古到南宋宁宗时的典章制度通史巨著。 通考分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国用、选举、学校、职官等 24 考,各门再分子目,使制度史的体例更加完备。该书取材极为广泛,引文摘取原文,叙述条例分明,对历代制度演变的评论具有颇多独到的见解,尤其是对宋朝的制度的渊源变化,记载更为详细,是研究宋朝历史不可缺少的史料。8、两宋是总的史学思想(以郑樵为例,他可以代表整个状况)(1)反对断代为史,力主
20、编写通史。要做到“ 会通”,即纵横结合。(2)批判神权主义的“欺天之学”。(3)反对任情褒贬的春秋笔法。(4)崇尚实学。注重从实践中求得真知。9、必闍赤蒙古语音译。 元代官名,掌管文书等事。亦译作“必彻彻” 、 “必赤赤” 。 宋彭大雅 黑鞑事略:“必彻彻者,汉语令史也,使之主行文书耳。 ” 元 无名氏 射柳捶丸第三折:“必赤赤怀着文簿。 ”元史兵志二:“为天子主文史者曰必闍赤。 ”元史祭祀志三:“设神位于中书省,用登歌乐,遣必闍赤致祭焉。必闍赤,译言典书记者。 ”10、 脱卜赤颜是蒙古族的第一部历史、文学巨著。原文是畏兀儿体蒙古文,作者佚名。书后说“鼠儿年七月写毕” ,从书中内容看,当成书于
21、十三世纪中期。 忙豁仑纽察脱卜察安根据古代蒙古族的民间世代传说,生动地记载了蒙古族的起源、成吉思汗先世谱系、蒙古社会生活、阶级状况,突出描写了成吉思汗早年的艰难经历和在逆境中的奋斗、蒙古国家的建立及其南侵西征的过程,以及窝阔台汗继位后的事迹。11、元代的修史制度:二重修史制12、元修三史:宋史 (质量最高) 、 辽史 、 金史第五章1、训诫史学在明太祖和明成祖时最为严重,它主要针对群臣、宗室、后妃等人而作,通过汇集、评价历史上同类身份者的叛逆行为,来达到规范其日常言行、言论的目的的一种史学形式,7 资资料来源:平时笔记 作者:刘才此类书籍多以皇帝敕令的名义,召集群臣编写而成,具有很强的官方色彩
22、。其代表性著作有资世通训 、 志戒录 、 相鉴 、 辨奸录 、 古今列女传等等。2、好奇史学:记录猎奇、评价与前人不同。3、王世贞的弇山堂别集明代王世贞所著,它不是一部文集,而是一部历史著作。全书 100 卷,是其编撰纪传体史书的素材,分“述” 、 “考” 、 “表”三大类。 “述”记载明朝有关重大事件;“考”主要记载明代典章制度;“表”大约相当于纪传史中的“表” 。是研究明代历史的重要史料集。4、李贽的藏书 、 续藏书明代李贽著。分为世纪和列传两部分,主要取材于历代正史,系历史人物评传。 世纪讲述的是朝代的更替以及帝王个人的活动。记叙的顺序是根据时代而定,每篇都标有名目以示褒贬。 列传则把大
23、臣分门别类,各门类中人物依时代先后排列。大的分类有大臣传 、 名臣传 、 儒臣传 、 武臣传 、 贼臣传 、 亲臣传 、 近臣传 、 外臣传八种,每类之下又分若干门。在藏书两部分中,共记载了从战国到元亡约八百多名历史人物。在藏书中,李贽对盲目推崇圣人之言的儒学教条进行抨击,而对敢于舍孔子之法者大加赞赏。李贽在藏书中宣扬了自己的观念。认为衡量历史人物的标准应该是这个人的实际成就和才干,而不是传统的道德教条,这实际是明代社会功利思想的反映。从新的标准出发,李贽对千百年来的历史人物重新做了评估和分类。对他们的评语,也自有不同,表现出对传统学说的否定。李贽还在许多评论中表现了同样的思想倾向。5、胡应麟
24、的辨伪八法6、黄宗羲和明儒学案7、顾炎武及其思想(1)表达了要求进行社会改革的思想愿望(2)强调“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提倡“利民富民”。(3)对“私” 作出了肯定,并对公与私的关系作了辩证的论述。(4)萌发了对君权的大胆怀疑。8、王夫之的宋论 读通鉴论9、乾嘉考据三大家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赵翼廿二史札记10、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是一部纵论文史、品评古今学术的著作。11、章学诚的学术思想(1)主张史学要经世致用。(2)阐发“六经皆史 ”的观点。(3)主张史学家须具有“史德”, “著述者之心术也” ,即“史学四长” 。(4)在史书编撰方法上提倡编修通史,主张将史籍区分为撰述、
25、记注两类。(5)创立了“方志学 ”。12、龚自珍(中国古代史学的奠军人物)的史学思想(1)针对“治经则道尊,治史则道绌”的观点,提出当“尊史” 。经子皆史;将历史与人类国家、民族前提相联系;强调史职的重要性。(2)纵论历史变迁,提出是众人创造历史而非圣人或神秘和历史变易、进步的思想。(3)结合现实的边疆危机,提出加强边疆建设和管理的建议,设立行政机构或是移民以实边疆。(4)针对考据学一统学术领域的弊端,提出应当复兴明清之际史学经世致用的作用。8 资资料来源:平时笔记 作者:刘才13、明清史学取得了哪些成就(1)对传统史学的总结并有所发挥(2)清末民初向西学的风气提示:根据笔记完善一下吧!第六、
26、七章1、由传统史学向新史学转变的背景(1)救亡渴求下的人心思变。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开眼看世界。(2)资产阶级革命组织的建立和知识分子的努力,有力的推动了西方学术、思想的传播。(3)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中众多具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学者的影响。(4)国际形势的变化(五四后):一战的爆发造成了资本主义优越性的破坏;苏联为中国提供了一条新的救国路;巴黎和约对中国的不公平待遇促使国人掀起新的自强高潮。2、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代表作是翻译慕瑞的地理大全 。3、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4、王韬最早提出废除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5、徐继畬的瀛寰志略 。6、郑观应是
27、最早具有完整维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家。7、新史学新史学 一指 20 世纪初开始萌动、5060 年代空前发展旨在反对以兰克为代表的传统史学的史学新潮流,一指近一二十年来这种“新史学”的更新变化。反对兰克学派客观主义史学的主张,倡于 19 世纪末的德国哲学家,如狄尔泰、文德尔班等,但真正从史学实践上倡导新史学的,有法国学者西米昂、亨利贝尔、乔治勒费弗尔,美国学者鲁宾逊、比尔德等人。他们的共同特征是提倡广阔开拓史学研究领域,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分支合作,强调史学家解释,重视历史学与现实的关系即史学功能等。但在 30 年代之前,新史学具体研究成果还不多见。8、梁启超的中国史绪论和新史学标志着 20 世纪新
28、史学开始流行。9、梁启超的史学理论及其影响(1)强调“求真” 、 “极忠实之诗德” 。(2)主张“尚全”之史学。(3)史料运用,务求完备。(4)历史研究, “活动” 。10、胡适(18911962 ) ,近代中国著名学者、诗人,社会学家。1915 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提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11、顾颉刚(1893.5.81980.12.25) ,汉族,名诵坤,字铭坚,号颉刚;小名双庆,笔名有余毅、铭坚等。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新学派创始人。代表作古史辨 ,提出“层累地造成古史说” ,在 30 年代产生重大影响。
29、顾颉刚的“层累地造成古史说”第一, “时代愈后,传说中的古史期愈长” ;第二, “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第三,在勘探古史时期,我们即使“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9 资资料来源:平时笔记 作者:刘才12、王国维(18771927 )除名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官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汉族,浙江海宁人。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二重证据法陈寅恪(罗振玉是咱们史学概论课上讲的,需要注意一下)将之发挥, “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 ;“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证” ;“三曰取
30、外来之观念,以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 。13、陈寅恪的“诗文笺证”14、陈垣:宗教典籍与历史研究相结合。15、新史学阶段我国史学呈现出的新特征(1)新的历史教科书的翻译和引进。夏曾佑及其最新中学中国史历史教科书 ;顾颉刚、王钟麟及现代教科书初中本国史 ;陈衡哲及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西洋史 。(2)侵略史述、亡国史鉴、英雄传记的编写行为兴起。侵略史述:试图发现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原因,并鼓励国人的反抗精神,主要内容有介绍条约、分析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纪念国人和学生的反抗运动、分析具体事例、分析西方列强对华政策、整体上的近代问题。亡国史鉴:主要是埃及、印度等国的亡国教训。英雄传记:抵抗侵略的民族
31、英雄和宣扬国威的民族英雄。 (有大汉民族思想)(3)通俗史学的兴起。蔡东藩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 。16、通俗史学是一种在民间广为流传地生动活泼的浅显易懂的大众化史学,它有别于史学家笔下的经过考核规定,加以表述的正规化历史著述,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一种重要的类型。通俗史学的表现形式多样,有画像砖石,壁画,画册,俗讲,便文,词文,说话,鼓词,戏剧,口头传文,小说,话本等。因此,在传播上,通俗史学比正规史学有更强烈的传播效果。第八章1、马克思主义史学传入中国的背景(1)一战对“资本主义文化优越性”印象的破坏(2)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3)马克思主义者队伍的壮大二、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传播1. 建立期:19
32、191930(1 ) 在 1919 年以前,我国已经有报刊偶尔介绍马克思及其思想,但影响不大(2 ) 五四运动以后, 新青年开始开辟专栏,介绍唯物史观,由此聚集了如李大钊等相当一批信仰唯物史观的学者。李大钊是我国第一位系统的介绍唯物史观的学者,被称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旗手” ,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作有:1919 年 5 月的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这是中国第一部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文章,提出“ 不懂唯物史观就不懂马克思主义” ; 1924 年,他出版了专著史学要论 ,这是中国第一部介绍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专著,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郭沫若及其中
33、国古代社会研究2、初步发展期:19311949这一时期,在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下,关于唯物史观理论、用唯物史观指导进行的历史研究都有了很大进步, (具体见教材)而这一阶段对唯物史观影响推动最大的莫过于10 资资料来源:平时笔记 作者:刘才马克思主义者和托派,新生命派之间的论战。托派:即托洛茨基派,苏联早期左派组织,支持苏联法民主权利,倡导工人民主,反对跟帝国主义势力进行损坏国际工人阶级利益的政治交易,反对秘密外交,主张世界革命新生命派:20 世纪 2030 年代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中的派别之一。以陶希圣、周佛海、梅思平等为代表,因其文章多发表于新生命周刊,建立新生命书局,故得名“新生命派” 。托
34、派、新生命派与马克思主义的矛盾二者否定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否认马克思主义适用于中国。其与马克思主义者的争论围绕两个根本问题展开:第一: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争论(即关于当时社会主要矛盾问题):发展经济还是阶级斗争第二:关于社会史问题的争论:马克思主义到底是否适合中国?(即马克思主义是否是真理)具体争论内容如下:什么叫“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是否有经历这一阶段?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奴隶社会?现阶段中国的社会性质问题这场争论持续了整个 30 年代,马克思主义者和托派、新生命派之间的斗争,表面上看是学术问题,但其实质则是国、共双方的政治斗争,其根本目的在于阐释无产阶级革命是否要继续存在。因此,这场
35、论战在当时对宣传马克思主义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通过辩论,达到了澄清思维、扩大马克思主义者队伍的目的。3、普遍发展时期 19491966随着新中国的成立,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得到迅速发展,历史研究领域是是如此;到 1966 年文革前夕,大陆以研究马克思主义为主,打击资产阶级史学为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出现了不少隐患,以致造成文革时期史学的全而倒退。这一时期,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史学工作有:第一, 成立中国史学会1951 年在北京正式成立,郭沫若为首任会长,在成立大会上,郭沫若做了“中国历史学上的新纪元”讲话,指出此后的历史研究,当实现六个转变:从唯心史观转向唯物史观;从个人研究转向集体研
36、究;从名由事业转向为人民服务;从贵古贱今转向重视近现代史研究;从大汉族主义转向重视少数民族史研究;从欧美中心论转向重视亚非拉历史。第二, 开始批判资产阶级史学、建立无产阶级史学研究体系背景:1956 年国际工运大动荡(波兰波兹南事件) ,国内也存在类似情况(如三大改造、大跃进、大鸣大放) ,遂引起毛泽东关于阶级斗争的警惕性,为消除矛盾,除了作关于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还试图消除思想领域的不同声音,反映在史学领域就是针对所谓“资产阶级史学家”的批判。第三, 对前期遗留的重大历史问题展开讨论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问题、农民战争问题、资产阶级萌芽问题、汉民族问题、历史人物评价问题、中国近代史的内部分期问题4、挫折阶段:19661976在四人帮的控制下,马克思主义史学遭到践踏, “儒法斗争” 、 “批儒评法”活动甚嚣尘上,严重破坏了历史学的形象,马克思主义史学在艰难中经受着考验。这一时期,史学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思想引导下,出现了两个极端:史学政11 资资料来源:平时笔记 作者:刘才治化和以论带史。5、恢复发展时期:1978 年以后这一时期,随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历史研究一度回到正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