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服形制的简介【曲裾】是汉服的一种款式。古代深衣之裳计有十二幅,皆宽头在下,狭头在上,通称为衽,接续其衽而钩其旁边者为“曲裾”。【曲裾深衣】 是汉服深衣的一种,秦汉时期常见服饰。深衣根据衣裾绕襟与否可分为直裾和曲裾。曲裾深衣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经过背后再绕至前襟,然后腰部缚以大带,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曲裾深衣在未发明袴的先秦至汉代较为流行。男女均可穿着。曲裾作为女子衣装保留的时间相对长一些。直到东汉末至魏晋,女子深衣式微,襦裙始兴,曲裾深衣自然也几乎销声匿迹。后来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大行其道的女服则是襦裙。【襦裙】中国古代人们的一种传统服饰。也是我国服饰史上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
2、形制之一。【齐胸襦裙】是对隋唐五代时期特有的一种女子襦裙装的称呼。隋唐五代时期出现的一种裙腰束的非常高的襦裙,一般称之为齐胸襦裙。齐胸襦裙最早见于南北朝,经历了隋、唐、五代才淡出历史舞台,大约有 1000 年的历史。【对襟襦裙】则是襦裙的一类,其上襦为直领,衣襟呈对称状,故称对襟襦裙。魏晋时期裙腰曰高,上衣曰短,衣袖曰窄;后来又走向另一极端,衣袖加阔到二 三尺。隋代,上襦又时兴小袖。唐代初期穿用小袖短襦和曳地长裙,但盛唐以后,贵族妇女衣着又转向阔大拖遝。裙的式样用四幅连接缝合而成,上窄下宽,下垂至地,不施边缘。裙腰用绢条,两端缝有系带。朝鲜族女子传统的襦裙套装,上襦为小灯笼袖斜襟短衣,以花结襻
3、带系合;下裙为高腰长裙,少女为统裙式,婚后缠裙式。【交领襦裙】是其中一类,其特点是上襦为交领。交领襦裙在宋代颇为常见。按风格分,可大致分为唐式交领襦裙,宋式交领襦裙、明式交领襦裙等。与其它服装形制相比,襦裙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上衣短,下裙长,上下比例体现了黄金分割的要求,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平面裁剪,多缘边,绸带系结;上襦变化主要在领型及门襟上,下裙长至鞋面。大凡衣短则裙长,衣短至腰间,裙长至脚踝骨之下;衣长则裙阔,衣长时,长到臀至膝下,而裙露仅几寸,裙子不必显出特色。【袄裙】是指上衣在裙子之外的的襦裙,“袄裙”是明代女装的一种通称。明制女袄较有特色,外衣多为收袖口的琵琶袖
4、,袖口可有缘边,领子加护领。下裙多配马面褶裙和普通褶裙。女袄衫长度有长有短,有交领、竖领、方领、对襟等。此外,明代的女袄衫和男袄衫一样,也有直袖和箭袖。【褙子】褙子,又名背子、绰子,绣,始创于秦。是秦朝到明朝时期女子的常用服饰,样式以直领对襟为主,腋下开胯,腰间用勒帛系束,下长过膝,逐渐成为后世女子的一种常礼服。宋代男子的褙子常衬于公服内,很少外穿。女子的褙子则外穿,并成为典型的常服款式。宋代的褙子为长袖、长衣身,腋下开胯,即衣服前后襟不缝合,而在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的样式。这腋下的双带垂挂着作装饰用,意义是模仿古代中单(内衣)交带的形式,表示“好古存旧”。穿褙子时,却在腰间用勒帛系住。【诃子】
5、亦称“袜胸”、“襕裙”、“合欢襕裙”、“抹胸”等。汉族服饰中妇女的胸衣,自后向前围束,下面有线,可以同时围系裙腰。诃子为中国古代女性的内衣之一,流行于唐朝、宋朝、明朝。唐代以前的内衣肩部都缀有带子,到了唐代,出现了一种无带的内衣,称为“诃子”。“诃子”常用的面料为:“织成”,挺括略有弹性,手感厚实。穿时在胸下扎束两根带子即可,“织成”保证“诃子”胸上部分达到挺立的效果。【罗衫】以轻如雾谷、薄如蝉翼的纱罗制成的衫子。是一种较贴身的衫式,有广袖有窄袖,领有交领、直领,身长及膝,腋下开叉,比大衫短而贴身,为仕女所好用。【半臂】又称半袖,掖,其形似似衫去其长袖,成为宽口短袖的掖衣,其形制与衫齐长。隋唐
6、时期,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袖长齐肘,身长及腰,以小带子当胸结住。因领口宽大,穿时袒露上胸。多穿在衫襦之外。【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为汉服体系的第 1 个款式。上衣下裳的服装形制在商代就已经形成。商朝时期,上衣下裳制,分为常服和礼服。西周时,常服仍以上衣下裳为主流。衣裳的款式不变,但逐渐变宽,且袖日趋变大,形成大袖、祛袂款式。春秋战国时,常服、礼服依旧是上衣下裳制,日趋精美。大袖在此时只用做礼服。【短打】又称“竖褐”、“裋褐”。“短”“竖”“ 裋”三字同音,都读作“sh”。“短”通“ 裋”,“竖”是竖裁的意思,就是通裁的上衣。“竖”也有童仆之意,因此“竖褐”也称童仆之
7、服。所以,短褐的原意是用粗麻或兽毛编织的粗布上衣。短褐亦引申为贫苦人、仆役的劳作装、便服(包括了上衣下裤)。总结说来,短褐就是用粗布做的上衣下裤的男装。上衣长度一般在臀部和膝盖上下。【儒服】指儒家传统上周朝到明朝的儒者服装深衣,戴章甫之冠。鲁国是儒家的发祥地,其国多儒士。全鲁国人都穿儒服。【道袍】流行于明朝,是儒生居家时的外衣也可以作为衬袍或平民男子婚服。道袍交领右衽,两侧开衩,接有暗摆,以系带系结,领口常会缀上白色或素色护领。袖为宽大的琵琶袖。穿着时可配丝绦、布制细腰带或大带。【直裰】从宋朝开始就有的一种服饰。两宋时期的直裰多为僧侣穿着。而到了明朝时期,直裰的款式发生变化,在文人、士大夫中流
8、行。【鹤氅】又叫“神仙道士衣”,就是斗篷、披风之类的御寒长外衣。鹤氅为士大夫所接受后,表现为大袖,两侧开衩的直领罩衫,不缘边,中间以带子相系。明代的鹤氅,和披风形制差不多,只不过有缘边多些,领子相合一些,比之褙子,袖子应更加宽大。【大氅】又称氅衣,由道教鹤氅演变而来。只男性穿着,特点是对襟大袖,整体宽大且有系带,只做常服穿着。【圆领袍】在汉朝初年就出现的一种汉族服饰,早期作为内衣存在。魏晋南北朝后,开始作为正装穿着于外,流行于隋唐至明末。圆领亦称团领,实为无领型领式。圆领袍的领型分为四种,无领,微立领,宽领,立领。圆领袍是圆领子的窄袖袍,是汉族在隋唐之后形成的全民服装。男子圆领袍多为纯色,无花纹。女子圆领袍则色泽鲜艳,并且多有花纹。圆领袍最初为直袖或者箭袖,并且作为常服穿着。到了宋明,则发展成为了礼服,官员也穿着较多。形制也发展成了大袖,并有朴子或者各种莽、麒麟等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