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明上河图的故事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是宋朝人张择端所画。 是一幅举世闻名的绘画杰作。这幅画作自问世以来,曾 5 次进入宫廷,4 次被从宫中盗走。辗转流传,曲折离奇、多灾多 难,但至今完好。 据图后明朝鉴赏家李东阳的题跋考证,该图前面应当还有一段,描写的是远郊的山,并且还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体的“清明上河图”5 字签题,和他收藏用的双龙小印,证明此图不但是北宋末年的作品,而且确实曾经北宋宫廷收藏。然而此部分今天已不复存在,这有两种可能,一是作品流传太久,经常被人玩赏,慢慢地开头部分就坏掉,后人重新装裱时就干脆把这一段破损处裁割掉;另是有人有意地裁截下来,单做一幅画另卖钱,这种事在历史上累见不鲜。 在
2、清明上河图题跋当中,今天能见到最早的是金人张著,以后便是元朝人,而无南宋人的题跋和任何收藏印记,证明该图未曾到南宋而仍然留在北方,怎么回事呢?这牵涉到一桩特大的窃夺案。 北宋王朝的建立,始终不能解决与北方辽、金、西夏等政权纷争问题。先是与 辽,后与金连年不断地发生战争,割地赔款,屈膝求和。公元 1126 年金兵大举南下,直抵汴京。金兵破城以后,杀人放火,搜刮财物,把宋徽宗、钦宗、后妃、公主、宗室、大臣 3000 馀人,以及各种文物、图书、档案、天文 仪器和技艺工匠等全部掳掠而走。在这一次窃夺中就包括清明上河图。但奇的是,清明上河图却没有归入金朝皇宫,而是流传在民间。现卷后贉纸最早的是题跋,是张
3、著、张 公药、 郦权 、王 磵、张世积等,都是北宋灭亡后留下的遗民。他们展视此图,缅怀故国,昔日繁华今成瓦砾,感慨系之,题诗以咏。但是此图为何人所有,他们在何处观看,谁都没有说明,以致今日难以查考。想当 时金兵入城,一片混乱,有人趁火打劫,将宫中财宝藏匿据为己有,是情理中的事情,清明上河图可能就是这样从皇宫中偷盗出来,第一次流入到民间。 二次出宫多辗转 蒙古人灭金吞宋,建立元朝之后,统治者到处搜刮财宝,清明上河图再次进入宫廷,为皇家所有。到元代后期的至正年间,宫内有一个装裱匠看准了它,趁装裱这件作品的时候,用了一个调包计,用一个临摹本把真本偷换出宫,悄悄地卖给了某贵官。贵官后来被派到真定(今河
4、北省正定)驻守,负责保管这幅画的人,又偷偷把它卖给了杭州人陈某。 陈某保存了数年,因为家里窘迫,想得到一笔钱用,并且又听说某贵官快要从真定回来了,害怕事情败露连累到自己,因此急急忙忙要找一个买主,秘密卖掉。恰好这时寓居北京的江西泰和人杨准,是个博雅好古之士,在京搜访古名家笔迹,得到这个消息,尽囊中所有,以重价买了下来。 杨准得到清明上河图是在元至正十一年(公元 1351 年),不久即回到老家,画也随他到了南方。他得到这一作品,喜不自胜,第二年在家乡,就把得到这一名作的经过详详细细地记录在图后的尾纸上。清明上河图第二次从皇宫里偷盗出来的细节,就这样清晰地被记载下来。同年秋,江西新喻(今新馀县)人
5、刘汉在杨准家见到这一作品,他是行家,对作者高超的技艺钦佩得五体投地,在杨准之后也写了一个跋,称这 一作品为“ 希世玩”,要杨氏子孙永远“珍袭” 。可是,仅仅只隔 13 年,即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 1365 年),清明上河图已经到了静山周氏的家里了。究竟是杨准自己卖掉的,还是在他死后子孙卖掉的,就不得而知了。 根据图后李祁、吴宽、李东阳、 陆完等人题跋,以及有关文献记载,清明上河图在静山周氏之后,曾经为蓝氏、吴氏收藏,到明弘治年间, 则为大理寺卿朱文徽所有,吴宽见到此图,和李东阳 30 年后再见此图所写的跋,都是在朱的家里。其后就到了徐溥的手里。徐溥,江苏宜兴人,景泰 时中进士,累官至华盖殿大学
6、士,在他临终前,说是李东阳的叔祖李祁的字迹在上面,就命他的孙子中书舍人文灿把这一名作赠送给李东阳。李是湖南茶陵人,天顺时中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他是一名书法家,也是鉴赏收藏家,他的长诗和长跋,对清明上河图推崇备至, 评价极高。李氏之后, 则转到长洲人 陆完的手里,明嘉靖三年(公元 1524 年),陆完在图后也写了题跋。 陆完,成化年间中进士,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名重一时。曾经接受宁王朱宸濠的巨额贿赂,为其在朝廷说话。后来因朱宸濠谋反作乱被抄家时,发现有与陆完往来信件而被捕入狱,本当处以死刑,因念及他镇压河北刘六、刘七的农民起义有功,改判为谪戍福建靖海卫,最后死在卫所。据文嘉钤山堂书画记记
7、载,陆完死后,他的儿子急着要用钱花,就将清明上河图卖给了昆山顾鼎臣家。明嘉靖年间,奸相严嵩柄国,权倾朝野,得知清明上河图为无上神品,就派人搜寻。一班阿 谀奉承、巴结权势的,四 处寻求钟 鼎彝器、法书名画、奇珍异宝,巧夺 豪取,拿去敬献。 顾氏将清明上河 图没有保存多久,就落到严嵩、严 世蕃父子手里去了。 云笼雾罩三出宫 后来严氏父子获罪,据查抄严嵩、严世蕃家财产登记账中,确实有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一卷,在隆庆时没收到了宫廷,这是清明上河图第三次进入皇宫。 清明上河图第三次入宫以后不久,社会上又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当年严嵩的家产被查抄,图书字画都送入皇宫。隆庆皇帝不大喜欢这些玩艺儿,而成国公朱希忠却
8、特别嗜好,想得到这批书画,谋于内廷,当事人奏请皇帝,皇帝指示估成高价,算是抵他的薪水。当价估好以后这批书画快要发给朱希忠时,有一个小太监知道清明上河图估价最高,就私自打开箱子将画偷窃到手,正要往宫外走时,管事的人来了,小太监一急,就把画藏在水沟的石罅中。恰好当天晚上下大雨。水涨将石罅淹没了。这大雨一连下了两三天,等到雨停云散后,小太监去沟里取时,画已腐烂得再也收十不起来了。故事被明人詹景凤记录在他著作的东图玄览编一书中,绘声绘色,有鼻子有眼,其实这 个故事是完全捏造出来的,因为一个简单的事实,即清明上河图今天安然无恙地保存了下来,而且没有任何泡水的痕迹。按故事说法,它应当不复存在,即使存在,那
9、也是破烂不堪、污迹斑斑的。那么,人 们为什么要造出这样一个故事来呢?它也不是空穴来风, 这中间又包含一个大的阴谋盗窃案。今考清明上河图后贉纸在明嘉靖三年(公元 1524 年)陆完题跋后,紧接着就是明万历六年(公元 1578 年)太监冯保的题跋。两跋相距 54 年。在 这 54 年中,清明上河图已五易其主,即从陆完家到顾鼎臣家,再到严嵩家而入内府,然后落到冯保手里。冯保的题跋全文是:“ 馀侍御之暇,尝阅图籍,见宋时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观其人物界画之精,树木舟车之妙,市桥村郭,迥出神品,俨真景之在目也,不觉心思爽然,虽隋珠和璧,不足云贵, 诚希世之珍欤!宜珍藏之。” 从冯保跋中再一次证实,清明上河
10、图确实进入到了明朝内宫,并且还经皇帝亲自过目。但是, 冯保的题跋有一个最大的疑问,即这件名画如何从皇帝那里转到他的手中来的呢?如果是皇帝的赏赐,他能不大书特书吗?因为这是他最荣耀的啊!然而他没有这样写,那么只有另一种可能,即偷盗! 冯保是何许人?他有没有这个作案的动机和条件?查一查他的身世,便一目了然。原来这冯保是深州(今河北深县)人,号双林。嘉靖时为秉笔太监,隆庆元年(1567 年)提督东厂兼管御马监。隆庆六年(1572 年)穆宗病危,立即召内阁大臣高拱、张居正、高仪等至乾清宫,同受顾命。 冯保当时已升为司礼监掌印太监,穆宗不能说话,即由他来宣读顾命。穆宗死后,万历皇帝朱翊钧即位,年仅 10
11、 岁,冯保假传遗诏说是“阁 臣与司礼 监同受顾命” ,意思是大臣和太 监共同来辅佐年幼的皇帝。这样的遗诏是违反常理的,大臣们都觉得奇怪。在小皇帝登基举行仪式的时候,冯保始终站在皇帝宝座的旁边,当大臣们向新皇帝跪拜朝贺的时候,当然也面向了他,满朝文武,无不感到惊骇。之后,冯保即把司礼监、东厂都揽了过来,兼 总 内外大权,势力越来越大。冯保何以能如此呢?在宫内他所依仗的是皇帝的母亲李太后,宫外结交的是权臣张居正。张居正为了巩固自己地位,排挤政敌,推行改革,也需要冯保的力量。直到后来皇帝长大亲政、李太后不干预朝政、张居正也死了,冯保才失去依靠被逐出了宫廷,在南京安置,后来死在那里。 除了权力欲望之外
12、,冯保也是非常贪财的人。平时接受大臣们的贿赂,如一次接受梁国柱所送的钱就达万金,凡被他打击排挤而所查封的家产,只 拣出一些平常的东西送给皇帝,而金银珠玉则隐瞒下来据为己有。他的房屋第宅,遍布京城,其花园的壮丽,可比皇帝的园囿。他倒台以后,从家中抄没出的金银就百馀万两,其它奇珍异宝,不计其数,可以抵得上全国一年的贡赋收入。 冯保在清明上河图上题跋的那一年,万历皇帝朱翊钧才 16 岁,还没有亲政,他自署的官称是“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兼掌御用干事司礼监太监” ,也就是权力膨胀到最大的时候,并且掌管着皇 宫所用的一切,他完全有这个作案的条件,就是明着拿,也无人敢过问。他也有作案的动机,因为他非常贪财,
13、并且有类似的劣迹,即从中隐瞒查抄的财产和接受贿赂。同时他还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写得一手好字,从清明上河图上题跋也可以看到这一点。由此种种,我们完全可以断定清明上河图第三次从皇宫偷盗出来的案犯,正是冯保。 究竟不是正道得来的,冯保心里并不坦然。俗话说“ 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他所担心的是小皇帝 长大亲政,一旦要 查内库账目,要追究丢失的名画,不是他总管太监的责任吗?前述社会上所流传的那个清明上河图被毁的谣言故事,很可能就是这个冯保捏造出来的,来一个毁尸灭迹,死无对证。冯保为了得到这一件无价之宝,可谓费尽心机,预谋 已久。 清明上河图在冯保手里呆了多久,已无从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证明,抄没 冯保
14、家产时,并没有这件作品,因为它再没有进入明代的宫廷。这有可能冯保在抄家之前就已秘密脱手了,再不然就是藏匿他处而未查抄到。自冯保以后,一直到清代的乾隆年间,这二百馀年中究竟几易其主,倒手过多少次,无人知晓。也正是在这一时间内,社会上伪本清明上河图广为流传,目前世界各地所藏这类伪品,据笔者所知不下二三十本。 逊帝偷运四出宫 真本清明上河图在清代第一个收藏者是陆费墀,安徽人,乾隆时进士,图 中有他收藏印记,但没有说明他是从何处得到的。接着是毕沅收藏,也有收藏印记可证。毕沅是镇洋(今江苏太仓)人,字秋帆,号灵岩山人,乾隆二十五年(公元 1760 年)进士,累官至湖广总督。他是一个学问家,对金石书画非常
15、喜好,家藏很丰富,清明上河图大概是从陆费墀那儿得到的。收到这幅古画,他当然喜不自胜,并且和他的弟弟毕泷一起欣赏,所以画后纸上有“毕泷审定” 的印记。 不想毕氏兄弟也没有将这件国宝保存多久,在毕沅死后的第四年,即清嘉庆四年(公元 1799 年),湖广一带发生百姓反抗朝廷的斗争,清政府追究地方官的责任,认为毕沅在总督任上对于“教匪” 滋事办理不善,剿除不力,并且又认为他任意滥支军费,用来结交送礼、枉法营私。人死了无从处罚,只好追夺他子孙的官职,并将他的家产没收入宫。 这样,清明上河图 便第四次进入皇宫里来了。 清廷收到这件重宝之后,非常重视,把它收藏在紫禁城内延春阁中,并著录 在石渠宝笈三编里。清
16、明上河图第四次进入宫廷以后,到了公元 1911 年,清王朝为孙中山所领导的民主革命所推翻,但根据临时政府对清皇室的优待条件,逊帝溥 仪仍然留住宫中。溥仪及其周围的顽固派,并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 时时梦想复辟,从宫中盗窃国宝据为己有。为了障人耳目,溥仪遂以赏赐其弟溥杰为名,将宫中的重要文物偷运出宫,清明上河图即在其中,这是它第四次出宫。 清明上河图由溥仪盗出宫廷后先存放在天津,后伪满政权成立,就带到长春伪满皇宫。1945 年,在硝烟弥漫的炮火声中,溥仪仓皇出逃,将珍贵 的古代法书名画和金玉财宝随身携带至通化,准备乘机亡命日本。飞 机还未来得及起飞,就被俘获,国宝交回中国政府。清明上河图幸免一次劫难,安然无恙地被保留了下来,先存放在东北博物馆,后交 给了北京故宫博物院。这是它第五次进入紫禁城,不过不是昔日的皇宫,而是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