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药物罐【定义】药物罐法是在拔罐前后在拔罐部位配合药物外用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中医罐疗中的特色疗法之一。目前临床常用药罐疗法主要分 4 类:储药罐、煮药罐、抹药罐、药物贴敷法。储药罐法:是将拔罐法与中药疗法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于罐中加入一定量的中药液,然后采用闪火法或抽气法将罐拔在所选穴位上的一种罐法。这样既可起到拔罐时的温热刺激和机械刺激作用,又可发挥中药的药理作用,从而提高拔罐的治疗效果。煮药罐法:即以某些药物配伍组成成方,以布包做袋包,用水煮半小时左右,再将完好的竹罐放在锅内煮沸 13 分钟,然后用镊子将罐口朝下夹出来,把水甩干净,口向下,迅速投入另一手持的毛巾中,把水吸干,立即扣在需要治
2、疗的部位上,即可吸附于皮肤上的一种罐法。抹药罐法:在所选穴位上涂抹中药液,然后再拔罐的一种罐法。药物贴附法:是用大小适宜的某些药物浸泡酒精后或是将浸有药液的药棉贴在罐内壁,用火点燃后,迅速扣在应拔部位或穴位上的一种罐法。【目的与作用】拔罐: 疏通经络,行气活血,鼓动筋脉气血濡养脏腑组织器官,温煦皮毛,同时使衰弱的脏腑机能得以振奋,鼓动正气。 药物: 调补肝肾,行气活血,疏通经络,祛风除湿,豁痰破瘀,柔筋止痛。【适应症】内科疾病:面瘫、脑梗死、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骨科疾病:骨质增生、急性腰扭伤、腰突症、肩周炎、颈椎病、落枕、筋膜炎等。 皮肤科疾病:带状疱
3、疹、白癜风、神经性皮炎等。 妇科疾病:痛经、附件炎。 儿科疾病:小儿哮喘。 精神科疾病:失眠、疲劳综合征。【禁忌症】1、有出血倾向的疾病禁用药罐,如血小板减小症、白血病、过敏性紫癜。2、新伤骨折、瘢痕、恶性肿瘤、局部静脉曲张、体表大血管处、皮肤局部弹性差者禁用。3、妇女月经期下腹部慎用;妊娠期下腹部、腰骶部、乳房处禁用。4、心、肾、肝严重疾病及抽搐者禁用。5、皮肤过敏、外伤、溃疡处禁用。6、五官部位、前后二阴部位不宜用 7、醉酒、过饱、过饥、过劳、大渴、大汗、大出血等不宜使用。 【注意事项】1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若体位不当、移动,骨骼凸凹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药罐容易脱落,均不适用。2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操作时必须动作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 3药罐拔于患处后需将罐底朝上,将药液充分浸渍患处皮肤。4. 用药罐时应注意勿烫伤皮肤,起罐后用纱布擦去药液,保持皮肤清洁。 5. 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的勿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碘伏,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6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心脏、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