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第一讲 唐诗的特质 我们走进唐诗,就如同进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这是王维描绘唐代大明宫的诗句,这里是万国朝拜的国际中心,表现出当时的唐朝是一个国际型的大帝国。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是岑参白雪歌描写的西域风光,虽然荒寒无比,但仍然是开阔的境界,给人以极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是杜甫描写长江瞿塘峡的诗句,在实大声泓的景色当中,融注 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是李白对时光流逝所发出的深沉概叹,但仍 然壮志激昂,境界崇高,生命的体悟流动于其中。 “春江潮水连海平
2、,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不仅是大好景色的描绘,也是生命前程的憧憬。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不仅是一时登楼的展望,也是精神境界的升华。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对于爱情的执着,对于友情的真挚,都是唐诗精神的表现。至于当时个性张扬的诗篇,更是不胜枚举,仅以李白而言,就有:“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金还复来” , “人生得意须尽欢,2莫使金樽空对月”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唐诗是通过唐代诗人生存状态的展示,为中华 民
3、族提供了奋发上进的精神。也正是因为如此,千百年来,唐诗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中国文化最值得珍视的瑰宝。 唐诗之所以在当时和后世有着巨大的魅力,归根到底在于其中蕴含的精神,也集中于唐诗的具备的特质。所以我们第一讲就是“唐诗的特质” 。 唐代是中国诗歌史的盛世, 故论诗者常以唐诗与唐以后的诗作比较, 特别是与宋诗比较。 认为宋诗劣于唐诗的占多数,甚至有人称有宋一代无诗,但明清学诗者,也有不少崇尚宋诗者,故有宗唐与宗宋派之争。宋诗既异于唐诗,故褒之者谓其深曲瘦劲,另辟新境;贬之者谓其枯淡生涩,不及前人。实际上,宋诗虽与唐诗不同,但善学唐者莫过于宋,至于后代诗人,如明代前后七子号称规摹盛唐,其实只学
4、到了唐诗的声色格调,可谓形貌虽具,神气未存。 我们先征引一下著名学者的看法。钱钟书在谈艺录诗分唐宋中说: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 ”缪钺在诗词散论论宋诗中说: “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唐诗之弊为肤廓平滑, 宋诗之弊为生涩枯淡。 虽唐诗之中,3亦有下开宋派者,宋诗之中,亦有酷肖唐人者。 ” “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就技巧论,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然此中实各有利弊,故宋诗非能胜于唐诗,仅异于唐诗而已。 ”学术研究方面,唐宋诗的争论由来 已久,但唐诗以情韵胜,宋诗以思理
5、胜,则已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同。但是,这样说起来简单,而具体落实就难了。 前人论述唐诗,经常有一些术语,这些术语也能表现出唐诗的一些方面,如情韵、风骨、兴寄、声律、辞章、兴象等等。我们这里举其三个主要特质来分析一下。 一 深情远韵 根据上述两位大家的代表性看法, 唐诗的最重要的特点是以“情韵胜” 。情是感情,韵是韵味,分开来讲似乎就不能表达这个概念的全部内涵,合起来 才真正能够体现出唐诗的丰厚底蕴。所以唐诗,甚至古代文学中有些概念无法用一两句话解释清楚,需要我们多读,多体会才能奏效,但是讲课又必须讲概念,这是一个矛盾。 唐诗之所以以情韵胜,是因为与唐代的时代精神有关,唐诗在 反映七世纪至九世纪这
6、一特定时代的精神生活时,带着独特的“丰神情韵” ,充分表现了唐人的生活理想与精神追求。 唐代是一个兴旺发达的社会,人们生活在唐代,有一 种自信心与自豪感,这样的生活本身就容易激起人们的诗情,而在时代精神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诗人又往往更多地带着一种诗意的眼光看待生活,因4而也就会在平常的、习见的生活中发现丰富多彩的美。即使是日常的和平环境中的生活,在诗人的笔下,也往往显得浪漫而舒畅。人们的精神与情思, 不是像秋水般地沉静,而是象春潮一样涌向浩瀚的海洋。比如初唐时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所表现的就是人们在和平岁月里的生活感受和情思。诗中虽然带着一些惆怅与迷惘,但更多的是对生活、对自然如梦如痴的陶醉与
7、执着的追求: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潋潋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从自然境界,到人的内心世界都不受任何局 限和压抑,向外无限扩展开去。人们面对着浩渺的春江、海 潮,面对着无边的月色、广阔的宇宙,萦绕着绵长不尽的情思,荡漾着对未来生活的召唤与追求。 到了盛唐时期,由于特质文化生活的全面高涨,诗人们的精神需要有更为广阔、更为自由的天地供其驰骋。因而在抒情时也就无所顾忌。如杜甫写了饮中八仙歌 ,描述了贺知章等八人嗜酒的醉态和各自的 特点。他们代表了一种时代、一种生活情调。他们的生活在酒的帷幕下,把权位、礼法、宗教戒律等等,都排斥到九霄云外去了,正是这样,人们的精神昂扬了,才华焕发了
8、。特别是像草圣张旭,在王公面前脱帽露顶,挥毫落纸;像李白 ,在天子面前倚酒放狂,都是他们真情的流露。像这样的诗歌,完全是盛唐士大夫生活图画。因而读起来也就韵味深远。 5安史之乱以后,尽管唐代开始走下坡路,政治与经济上无复往日的气象。但以杜甫为代表的诗人,还是怀着高尚的情操, 描绘出所处时代的生活, 进而表现出他生活的真实情感。这方面的诗歌我们学过很多,这 里举一首描写打败仗的诗与宋诗比较一下。杜甫有一首悲陈陶 :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 ,四万义军同日死。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描写的事件是悲剧性的,牺牲的人是良家子,而且有
9、四万,战场的气氛的惨痛的。但是,读者从战士的牺牲中,从天地肃穆的气氛中,感受到一种悲壮的美,最后一句更能给人以希望。象这样的诗歌,尽管是悲得痛入骨髓,但仍能给人以希望与憧憬,让读者在复杂的感情充动中,激起对美好生活与事物的向往。宋人苏舜卿的庆州败则是另一番情调: “我军免胄乞死所,承制面缚交涕 氵夷 。逡巡下令艺者全,争献小技歌且吹。其余劓( yi)馘 (guo)放之去,东走矢液皆淋漓。首无耳准若怪兽,不自愧耻犹生归。 ”一场丧师辱国的悲剧性历史事件,竟然写得这样滑稽与丑陋。更谈不上一点情韵。 我们再举一下将诗写得极其悲伤而又情韵丰富的诗人李商隐为例。李商隐是一个很有政治抱负与正义感的人。他一
10、生的特点是纠缠在两种痛苦里:一是政治的打击。李商隐时期,正是牛李党争极为剧烈的时期。他先依令狐楚,又通过6令狐綯中进士。后来又与李党骨干王茂元的女儿结婚。政治上的矛盾,使他郁郁不得志,处处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便也促成了他诗歌思想的深刻性。 二是爱情的挫折。 在爱情上,他曾经遭受过种种失败和苦痛。他可能在结婚之前,有过多次恋爱。后来与才貌双全的王夫人结婚,有过一段时期的美满生活。不久,王氏死了,他非常伤感,这一切都成为他抒情诗的题材。以上两方面也养成了他抑郁伤感的性格。 他感情浓烈而性格内向。凡此种种,都造成了他特有的感情表达方式。郁结于心,而不易坦露;思虑层深,而欲语还休。虽不易坦露,虽欲语还
11、 休,而强烈的情感活动又往往不可遏止。这就造成了他的诗深情绵邈,曲折幽微,而且常常朦胧隐约,不易确解。但是,我们往往有这样一种体会,就是李商隐的诗,很难读懂,而古往今来的人们都喜爱读。这主要是他的诗歌,虽然感伤,虽然哀痛,但很浑厚,很有情趣,也很有韵味。 李商隐的爱情诗, 情思真挚浓烈, 细腻深沉, 但表现出来,也是迷离隐约,难窥全豹。 李商隐可以说把爱情诗推向了高峰。 他摆脱了宫体诗人们写闺阁生活的庸俗情调,不象他们那样,把男女之情仅仅归结为生理本能的需要,而是上升到感情领域,更多地带有精神追求的成份。他常常写一种铭心刻骨、无法排遣,热烈追求而又不愿明白表示的热烈的恋爱 。这主要表现在他的无
12、题7诗中。 无题诗在李商隐的诗中比重很大, 他们并没有的对象,或有对象,只在李商隐的心里, 但不管怎样,这些诗都写热烈执着的感情追求。李商隐还有一类伤悼他亡妻的诗。这样的诗同样表现一种刻骨铭心的爱恋,同样无法排遣,不过又加上了凄恻哀怨,缠绵深沉,把爱 情表现得更为纯静动人。就其感情的纯静高洁、真挚缠绵而言,在唐代爱情诗中,实在到了绝顶的境界。 这类诗表述方面也比较明白易懂。 如 正月崇让宅 : 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 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 蝙拂帘旌终展转,鼠翻窗网小惊猜。 背灯独共余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 这首诗是悼念亡妻之诗, 崇让宅是诗人岳父王茂元在洛阳的一座别墅,诗
13、人和妻子曾在这个地方居住。诗人的妻子卒于大中五年夏秋间,此诗作于大中十年正月。 诗的前四句写崇让宅的荒凉冷落,伤心惨目:宅门牢牢上锁,重重关闭,地上长满青 苔,说明早已无人居住了,成了废宅;因为寂无一人,回廊楼阁非 常冷落,显得特别深迥;妻子已逝,无人说话,诗人只好在这里独自徘徊。由此我们可以想见,昔日回到崇让宅,见 到可爱的妻子,该是多么幸福与欢乐,夜幕降临,月忽生晕, 不但月光蒙上一层阴影,似有许多哀愁,而且月晕则多风。这时天气也要变得更加寒8冷。春光也不绽开。不仅如此,这四句还有诗人的暗示,何义门李义山诗集辑评云: “月晕多风比妻身亡,下句则曾未得富贵展眉也。 ”第三句说妻子临死之前诗人
14、已经看出不祥的预兆;第四句说王氏婚后诗人一直穷愁潦倒,生计艰难,从未使妻子眉目舒展过一日,于内疚中含着深深的哀悼之情。 下面四句写室内。 “展转” “惊猜”都是诗人的活动, “展转”说明诗人翻来覆去,不能入睡。 “惊猜”逼真地写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深夜,诗人全神贯注地悼念亡妻,忽然听到鼠翻窗网的声音,还以为是妻子 到室中来了。一惊一猜,连下两个动词,体物精细入微。这两句是从动写静。夜愈是寂静,越使感到寂寞孤独,愈是加深加重对亡妻的怀念,因而终夜不能成眠。 最后两句写得更加深痛。因为惊猜妻子来了, 所以翻身起来,然而没有见到妻子,此 时诗人已神态恍惚,仿佛听到她唱起起夜来的哀歌。 起夜来是妻子思
15、念丈夫之词。此诗不说自己思念妻子,却说死去的妻子还在思念自己,这样更加沉痛,更表现自己的忆念之深,相思之苦。所以可以说一字一泪,一字一血。 李商隐是最善于写爱情痛苦的一位诗人。 他的每一首爱情诗,几乎都是爱情的悲歌。他最善于从各个方面把深深埋在情人们内心深处的思念、追求和别离的痛苦、希望、失望以9至绝望等复杂的感情挖掘和表现出 来,写出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忠贞不渝。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 “已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美好的东西虽然永远失去了,但是诗人的心却是永远执着于这种爱情的, 于是就有更为出名的诗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
16、成灰泪始干。 ” 李商隐诗的这种凄艳的美,交织着美的向往与迷惘感伤,内心郁结而强自排遣,因此虽备极感伤而并不颓废,也不消沉,而是沉绵于希望与失望之间。 再如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萧瑟景与萧瑟情,总是于无可慰藉中留一点慰藉。 乐游原 :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虽有感伤、 惋惜, 而到底还有夕照的瑰丽。 又如 花下醉 :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哀伤到极点,但还给人以一线希望。 二 兴在象外 唐诗是在继承汉魏六朝诗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汉魏诗10歌重风
17、骨,故有“汉魏风骨”或“建安风力”之称,唐人诗歌格律,也渊源于六朝诗歌。但是,唐人以其巨大的集大成的容量与惊人的创造力,经过反复的实践,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质素,这一质素就是兴与象的辩证关系。而兴象处理得好的最高境界是“兴在象外” 。 “兴象”一词,始见于唐人殷璠的河岳英灵集 ,其序文中批评南朝以来诗歌“理则不足 ,言常有余,都无兴象,但贵轻艳。 ”而评论盛唐诗人陶翰的诗,则言“既多兴象,复备风骨” 。而评孟浩然的诗,则称“无论兴象,兼复故实” 。后人评论唐诗,也很注重兴象。如胡应麟诗薮 卷十称:“盛唐绝句, 兴象玲珑, 句意深婉, 无工可见, 无迹可寻。 ”可见,在这里, “兴象 ”与 “轻艳
18、”是对立的,与 “风骨 ”是并举的,又可与 “故实 ”又是也容的。 我们先将“兴”和“象”两个字分开来解释一下。 “兴”的最初解释是“起” ,也就是能引起联想。 论语阳货中有一句著名的话: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这里的“兴”也就是说诗歌具有引起联想,感发意志的功能。到了梁代的钟嵘,他在诗品中说: “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 ”是说指那种含蓄、委婉的诗歌风味,也是诗歌表现上特具的那种言近意远、 吞吐不尽的美学属性。 唐人言 “兴” ,大多沿袭钟嵘的意思。 “象”就是物象,指文学作品里写到的事物形象,包括通常所说的人生画图。因此, “兴”和“象”11两个方面,都是诗歌艺术的构成要素
19、。二者相比,象较质实,表现事物的显在方面; “兴”较空灵,构成艺术的潜隐部分,是形象蕴含的深一层的意思和情感。兴和象合在一起,要求诗歌形象除了外形的鲜明之外, 还需具备内在的兴味和神韵, 要能透过外表事象的描绘, 导引和展示出内部涵藏丰富、包孕宏深的艺术境界来。这 与前面所讲的情韵就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唐人有“兴在象外”的说法,就是“兴象”的最好注脚(冯班严氏纠谬引刘禹锡语) 。它把形象分成象内(指形象本身)与象外(形象背后 潜藏的东西)两个层面,建立起一种双层结构模式,反映了 唐人诗歌审美观的深化。在唐以前,人们论及艺术形象时,一般是用“象”或“意象”(即意中之象)来表示的。其涉及形象的内涵,
20、大多还停留在事物的可被直接感知的方面,也就是唐人所说的“象内世界” 。这也与六朝文学“尚形似” , “争价一句之奇”有关。 “兴象”说的提出,表明唐人对 艺术形象的把握,已由注重外形的感知深入到内在精神的探求。 这是诗歌美学史上划时代的转变,它体现了唐诗在自身发展过 程中所呈现出来的质的升华。换句话说,兴象就是形 象的二重世界。而这形象的二重世界,与以前我们谈到的情景交融 与情景相生,并不相同。我们以此来比较一下,来说明“兴象” 。我国诗歌的主要传统是抒情,而情感的抒发往往要凭借物象,于是情和景便自然地联系在一起,成为抒情诗内容上的两大成分。当这两者12结合得比较好的时候,我们便称之 为情景相
21、生或情景交融。但情景交融是自古皆有的,有了情景交融,并不等于构成了兴象。我们举一下南朝的诗歌与唐诗各一首比较一下: 谢朓玉阶怨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李白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这两首诗题目相同, 主题都是闺怨, 体裁也都是五言绝句。谢朓的诗被人看作齐梁小诗中情景交融的代表作。它由夜间宁静清绝的景色兴起,引出女主人公长夜不眠、缝制罗衣的镜头,进而点出她对心爱的人的绵绵情思,有物有人,有景有情,气氛和谐,脉络通贯,称得上情景交融的佳作。但这些人物情景都是平列于画面上的,缺少一种层深的构思,难以引发读者透过画面去作更为广远的追索与玩味,
22、所以虽然有点余味,但基本上还是停留在象 内世界的。李白的诗就不一样,上联似乎也是写夜景,但“罗袜”一词点出景中有人,“生” 、 “侵”两个动词,更把漫长的时间过程暗示出来了,使我们透过玉阶、白露的景物环境 ,看到了冒着秋风寒露,久久伫立在庭前石阶上的人影。 她在等待什么呢?是可以展开多方面联想的。下联正面写人,没有直接写她的心情,只是写了“下” 、 “望”两个动作。下珠帘,表示夜已深,等候已经无望;望秋月,则意味着孤怀难遣,不能成眠,只有借13月亮作为自己的慰藉。而在这隔帘望月的情景中,又将会生发出多少回忆,多少想念,惹动多 少情思!诗篇里没有一个字触及到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但 形象本身的每一
23、个细节,都指向了这一看不见的“象外”世界,便于读者去揣摩、玩味乃至用自身的想象去补充、 发挥。 这就是兴象的二重结构,是兴象区别于一般情景交融之所在。 上面是以兴象与唐以前诗进行比较,以见出唐诗的特质。下面再以兴象与宋诗“理趣”对比一下。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 “近代诸公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以是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欠焉。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终篇,不知着到何在。 ”这段话实际上是说宋诗的特点就是以理为诗。诗含“理趣” ,是宋诗开创的一种形象思维的方式,它跟直接用理语入诗者不同, 而要求将人生哲
24、理、 情趣渗透于具体物象之中,借物象来展示哲理、情趣。如苏轼的题西林壁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再如朱熹的观书有感 :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前者借庐山的观赏,说明“当局者迷”的道理,后者从活水14的清澄,说明读书养性的重要。它们的目的都是要显示一种人生的哲理,但写法上不直接说理,而是选取日常生活中容易感知的现象和题材, 通过传达自身的切实体验, 以收到 “即事见理 ”的效果。这样来讲道理,不仅亲切易懂,且富于生活的情趣,能引起人们的兴味,这就叫作“理趣” 。理趣也是一个“象内”与“象外”二重组合的艺
25、术世界,跟兴象自有相通之处。 不过兴象以情韵为核心, 理趣却以哲理为核心,两者在归趋上大相径庭。与此相联 系,前者的二重组合大多发自自然 ,后者则往往出于精思 ,在形象思维的活动途径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从实例来比较:杜甫有“无边木落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登高 ) ,发抒悲慨的情思,集中地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 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也无形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了出神入化的笔力,具有无限磅礴的气势。属于“兴象” 。黄庭坚“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 登快阁 )
26、,展示心性的空明,属理趣。王之涣登鹳雀楼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尽管给人以哲理的启示,但重点还在于表现壮阔的胸襟,属兴象;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虽也显露出坚定的气概,总是有意说明“高屋建瓴”的道理,属理趣。即使中唐以后的一部分作品包含了一定的15哲理, 如刘禹锡诗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 “芳林新叶摧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 伤微之、敦诗、晦叔 ) ,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 酬乐天咏老见示 ) , “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 赠乐天 ) ,杜牧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7、 赤壁 ) ,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登乐游原 ) ,对宋诗影响很大。但他们在写诗时是将全诗作为一个抒情的整体,而无意于理趣的。况且后人作为哲理进行理解,有时正好将诗的原意倒了过来。 唐代 诗人作诗,不象宋人那样明显追求深邃的理趣,而是在有意无意中让你体会到深邃的东西,而细加追究,又难以言表,这以李商隐的诗最为突出。如锦瑟的中间四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中唐时戴叔伦有一段话:“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大概就是李商隐的由来。 我们细加阅读这首诗, 可以慢慢体会 “兴在象外”的涵蕴。 由前面两方面的
28、比较,我们可以看出, “兴象”是唐诗的重要质素之一。 三 雄浑刚健。 唐代的诗论家司空图,在他的诗品中,把雄浑放在首位。他说: “返虚入浑,积健为雄。 ”意思是说:由实处求则16不可能得浑,而必须返而求之于虚 ,才可达到入浑的极境;积聚健壮有为之气,则可为雄。杨廷芝在诗品浅解中说:“大力无敌为雄,元气未分曰浑。 ”可见,雄浑是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即司空图所描述的: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它的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吞宇宙,气度豁达,气象恢弘,气冲霄汉,气势浩瀚, 气魄雄伟。 如同波涛汹涌的大海与横空出世的昆仑。 在具体作品中,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如刘
29、邦的大风歌 :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有的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如项羽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粲烂,若出其里。 ”唐诗正是继承了汉魏以来雄浑的风格传传,并发扬光大之,成为诗风中别具一格的旗帜。 唐诗是在唐王朝国土辽阔、南北混一、 民族交融的背景上呈现出它特出的富有刚健之美的面貌的,这种阳刚之美,就是雄浑的特征,在气象、内质、情态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 唐诗气象非凡, 具有壮阔的面貌。这种壮阔是处在大一统时
30、代的唐人心胸气度的表现。唐朝的开国皇帝李世民,写诗17虽仍受齐梁旧风的影响,但气概已自不同,他的不少诗具有极大气魄,表现了宏放的壮伟气象,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笔力之雄健,气势之豪迈,风格之刚健,极能鼓舞人心。唐诗的气魄是极其宏大,我们在全唐诗中,经常看到“千秋” 、 “万世” 、“乾坤” 、 “日月” 、 “万国” 、 “八方” 、 “大漠” 、 “长河”等词语,而帝都长安则是八方拱戴的上 国的形象,始终浮现在诗人的眼前,引发出种壮美的歌唱。 唐代诗人在改造齐梁旧风的过程中, 主要也是注入诗歌以刚健的气概。比如初唐四杰登上文坛的时候,对绮艳之
31、风加以批判,提出诗文应有“刚健”的“骨气” 。而创作上,他们或写江山行旅之思,或述兴亡盛衰之感,或吐侠士英猛之意气,或抒从军出塞之豪情,憧憬功业,探求哲理,思想开阔,风格雄健,感情充沛。到了陈子昂,则完全摆脱齐梁旧风的影响, 对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 对理想有着执着的追求,感情昂扬浓烈,风格质朴劲健。初唐已经逐渐形成的刚健的风格,经过盛唐更加发扬与发展,直到晚唐仍表现为唐诗底蕴的一个重要方面。又如杜甫的诗: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斗望京华。 ”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这些诗都是写在安史之乱以后,还有如此的气概,这种刚健的特点,是后代诗人无与论比的。 唐诗的刚健,又是与唐代的思想
32、解放联系在一起的。 唐代18是儒释道三种思想统治人民的, 这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所仅有的。特别是在施行封建礼教和精神禁锢方面,比起汉代与宋代都有很大程度的放松。唐诗有两大高潮,一是盛唐时代,在精神较为解放的空气 下,诗坛成批涌现出豪荡使气,富有开拓精神的才士,使得这时的诗歌昂扬浓烈,兴象高远。到了中唐时期,诗人们在盛唐诗歌盛极难继的情况下,以其革新的精神与气概,别 开生面,使得各种流派杂然纷呈。韩、孟、刘、柳、元、白,都能独辟蹊径,卓立于世。 唐诗具有强健的骨力,也是刚健的特征之一。唐代的人们,刚强雄健,尚勇行侠,如李白的侠客行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戎昱上湖南崔中丞 : “千金
33、未必能称性,一诺从来许杀身。 ”表现了盖世的大丈夫的风骨。而在有骨力的诗歌中,边塞诗是最为典型的。这些诗歌所表现的将士们献身祖国的精神、军幕文人从戎赴边的意气,非常令人振奋。特别是岑参,他在 从军之后,就致力于歌颂战争的伟大与边塞风光的神奇与壮美。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以说岑参诗的杰作: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19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4、 这首诗写的是军幕中的生活。 开头描写塞外八月漫天飞雪的奇景。作者以一树梨花作喻,给酷寒的环境披上一层清丽的氛围,蓬勃浓郁的气概也暗寓其中,同时这也表现出轮台附近气侯的特点。接着描写军营的奇寒无比,在大雪满地的背景之上,衬以饯别宴会的急管繁弦,透露的不是严寒酷烈,而是浪漫气氛。最后描写归骑在雪满天山的路上留下马蹄的印迹,而作者送别友人远去,自己仍留在军幕之中,离乡万里,故而交织着诗人惜别和思乡的心情。这首送别诗风格奇丽豪放, 表现了作为边塞诗人岑参上干云天的豪情。所以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中说: “盛唐一味秀丽雄浑。 ” 唐诗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大量作品相对地显得笔力雄壮、气象浑厚。往往挺拔健举
35、,而不 流于卑弱。这种雄浑的风格,作为唐诗的一种特质, 应该是很明显的。 在雄与浑二者之中,有的偏重于雄,有的则偏重于浑。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中说: “李才高气逸而调雄,杜体大思精而格浑。 ”这是对李白、杜甫诗歌风格的概括。李白素以豪放、飘逸见长,杜甫向以 .沉郁顿挫取胜,为什么又冠之雄浑?盖李杜均为大家,20故能兼备众长,作品中实则兼有雄 浑风格,但又各具一格,李豪放飘逸,故偏重于雄;杜体大思精,故侧重于浑。 雄浑, 作为唐诗的时代风格, 特别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它反映了那个时代欣欣向荣的景象 与朝气蓬勃的活力。盛唐时代,既是唐王朝的黄金时代,更是诗歌的黄金时代,诗坛上大家辈出,名作如云,能
36、诗者不 可胜数。其中堪称俊杰者就有张九龄、孟浩然、王维、储光羲、王昌龄、高适、岑参、李颀、王翰、王之涣、李白、杜甫、贺知章、崔颢、常建诸人。他们的诗,流露出各自 的情性,具有独特的风格,但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雄浑的特色。且看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此诗气势浩瀚,雄伟壮丽,曾被杨 慎、王世贞等人誉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 足见其高绝千古。 又如王之涣的 凉州词 :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此诗想像丰富,境界辽阔,构思危 峻。施补华岘佣说诗称: “意态绝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百读不厌。 ”即使以冲淡
37、闲逸风格著称的王孟诗派,也写过一雄浑的篇章,如孟浩然的临洞庭 :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境界是多么辽阔,气魄是多么伟大,气势是多么雄壮!再看王维的使至塞上 :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21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景色何其高远,又何其壮丽! 22讨论题 1唐诗与宋诗的主要不同点在哪里?根据你的感受,唐诗的特质除了以上三点外,还有哪些? 2唐诗是如何表现唐代的时代精神的?根据我们对于当代时代精神的认识,谈谈 学习唐诗对于提升精神素养有何意义? 3阅读唐诗经典研读参考资料中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一篇,谈谈你读后的体会。 4我们自小就接触唐诗诗,谈谈你学习唐诗的经历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