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河南省郑州市 2016 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综生物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3 小题每小题 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下图判断,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丙物质含有的元素为 C、H、O 、NB乙物质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 RNA 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C酶 1、酶 2 和酶 3 催化的反应均伴有大量的能量释放D细胞的无氧呼吸只有第一阶段产生了 ATP2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A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和 ATP B胃蛋白酶需载体蛋白的协助才能进入消化道C氧气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肺泡上皮细胞D水盐调节过程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重吸收属于被动运输3
2、Tay Sachs 病是一种单基因隐性遗传病,患者的一种溶酶体酶完全没有活性,导致神经系统损坏,患者通常在 4 岁之前死亡。在中欧某地区的人群中,该病发病率高达13600。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Tay Sachs 病的致病基因通过杂合子在亲子代之间传递B正常个体的溶酶体能合成部分水解酶C该病杂合子不发病是因为显性基因抑制了隐性基因的表达D在中欧该地区约 60 人中就有一个该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4下图为某植物细胞一个 DNA 分子中 a、b、c 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图中、为无遗传效应的序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每个植物细胞中,a、b、c 基因都会表达出相应蛋白质Ba、b 互为非等位基因,在亲子代间
3、传递时可自由组合Cb 中碱基对若发生了增添、缺失或替换,则发生了基因突变,但性状不一定改变D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的首、尾端存在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5植物激素甲、乙、丙和生长素类似物 NAA 的作用模式如右图所示,图中“”表示促进作用,“” 表示抑制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乙最可能代表脱落酸和赤霉素B丙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特点C甲、乙、丙均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D丙的极性运输受重力和光照等环境因素的影响6下图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B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2取决于、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D利用人
4、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特征,进而影响种群数量29(9 分)科研人员以大豆幼苗为实验材料,模拟轻度干旱 T1(含水量 5560)、 中度干旱 T2(含水量 4045)和重度干旱 T3(含水量 3035)3 种状态,研究不同程度的干旱对植物叶片中光合色素合成的影响。(1)选择生长健壮且长势基本一致的大豆幼苗,分成四组进行培养,定期补充土壤中的水分,以维持实验要求的土壤含水量。培养过程中,定期摘取植株顶部刚成熟的叶片,用_(试剂)来提取绿叶中的色素,进而测定滤液中叶绿素的含量,为了防止提取过程中色素被破坏,需要在研磨时添加_。下表是处理初期,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数据。(单位
5、mgg)与对照相比,轻度干旱处理,会使叶片中叶绿素 a、叶绿素 b 和叶绿素总量均增加,从而使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_增加,光合速率提高。随着干旱处理程度的增加,叶绿素含量下降时,叶片中的叶绿素 ab 值在逐渐_,说明叶片中叶绿素 a 的分解速率(相对值)_叶绿素 b。(2)大豆幼苗在正常生长状态下,其叶肉细胞中细胞液的浓度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根毛细胞的。当干旱加剧,土壤中水分含量过度减少时,大豆幼苗会出现萎焉现象,此时根毛细胞将处于_状态,叶片的气孔也将处于关闭状态,叶绿体中的暗反应速率将下降,由于暗反应能够为光反应提供_、_、NADP 和 H 等,因此光反应的速率也将下降。2
6、9(9 分)(1)无水乙醇(有机溶剂) 碳酸钙 光能 增大 小于(2)大于 质壁分离 ADP Pi30(10 分)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与血糖平衡相关的问题。(1)某同学在空腹状态下检测的血糖浓度为 0.95 gL,该同学的血糖含量是否在正常范围内?_(填“是”或 “不是”)。(2)当血糖浓度下降时,下丘脑接受葡萄糖感受器产生的兴奋,最终作用于胰岛_细胞,使其分泌_增多,胰岛属于该反射弧中的_,该过程同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过程_(填“相同”或“ 不同” )。该激素可随体液传输至全身各处,但只与相应的靶器官和靶细胞结合,原因是_。(3)部分糖尿病患者体内免疫细胞活跃,给其注射胰岛素能够使血糖恢复正常
7、,由此可推他们的病因可能是_将_细胞裂解死亡,从而导致3_。还有些糖尿病患者,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正常甚至偏高,请推测他们患病的原因可能是_。30(10 分)(1)是(2)A 胰高血糖素 效应器 不同 仅靶器官(靶细胞)有相应受体 (3)效应 T 细胞 胰岛 B 胰岛素分泌不足 靶细胞胰岛素受体受损(减少、异常)31(9 分)下列图 1 是以种植小麦为主的农田生态系统一年内能量流动示意图,数值单位为Jcm 2;图 2 是图 1 中 B、C 两类生物在一段时间内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 1 中直接揭示了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_。图 2 中甲、乙二者的种群密度由于_调节而处于动态平衡
8、状态。(2)统计发现图 1 中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尚有 300 Jcm 2 未被利用,由此可知,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有_Jcm 2,由 A 到 B 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3)图 2 中乙生物在 P 点的出生率_于其死亡率,年龄组成类型为_。(4)当地村民响应政府号召,实施了“退耕还林”,多年后原有耕地逐渐变为森林。耕地逐渐变为森林的过程属于_演替。调查发现,该森林中的植物具有斑块镶嵌分布的特点,该现象体现了群落的_结构。31(9 分)(1)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2 分) 负反馈(2)600 16.7%(3)大 增长型(4)次生 水平32(11 分)野生型果蝇的眼形是圆眼,某遗传学家在研究中偶
9、然发现一只棒眼雄果蝇,他想探究果蝇眼形的遗传特点,便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亲代果蝇均系纯合子) 。雄果蝇的染色体组成图及性染色体分区段如图乙所示。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4(1)若 F2 中圆眼 :棒眼3 :1,则该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_是显性性状。若 F2 中圆跟 :棒眼27 :37,则该对性状受_对等位基因控制。(2)若该对性状受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与果蝇眼形相关的基因型有_种;若这对基因位于性染色体(X 、Y 染色体上的 I 区段),则与果蝇眼形相关的基因型有_种。(3)若 F2 中圆眼 :棒眼3 :1,且仅雄果蝇中有棒眼,则控制圆眼、棒眼的等位基位于性染色体上,可能位于乙
10、图中 X、Y 染色体的_ 区段。(4)若已经研究清楚,该对性状受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圆眼纯合果蝇与棒眼果蝇杂交,在后代群体中出现了一只棒眼果蝇。出现该棒眼果蝇的原因可能是亲本果蝇在产生配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片段缺失,为了探究其原因,现有人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步骤,请您帮助完成结果预测。(注:一对同源染色体都缺失相同片段时胚胎致死;各型配子活力相同)用该棒眼果蝇与基因型为 Aa 的果蝇杂交,获得 F1;F 1 自由交配,观察、统计 F2 表现型及比例。结果预测:如果 F2 表现型及比例为圆眼:棒眼_,则为基因突变;如果 F2 表现型及比例为圆眼:棒眼_,则为染色体片段缺失。32(1
11、1 分)(1)圆眼 3(2 分)(2)3 7(3)或(2 分)(4) 79(2 分) 78(2 分)40生物选修 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15 分)普通番茄细胞中含有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简称 PG)基因,控制细胞产生 PG,该酶能破坏细胞壁,使番茄软化,不耐贮藏。科学家将抗 PG 基因导入番茄细胞,培育出了抗软化、保鲜时间长的转基因番茄。请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中的目的基因是_。若实验操作中所用的目的基因既含有内含子也含有启动子,则该基因取自_文库。基因工程操作的核心步骤是_。(2)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番茄细胞培养为番茄植株需借助_技术,由细胞产生愈伤组织的过程称为_。5(3)抗 P
12、G 基因是 PG 基因的反义基因,推测转基因番茄抗软化、保鲜时间长的原因为:抗 PG 基因产生的 mRNA 与 PG 基因产生的_互补,形成了_,阻断了基因表达的_过程,因此番茄细胞就不能产生_。(4)运载体 Ti 质粒中含有_序列,可以将目的基因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上。若将得到的二倍体转基因番茄植株自交,F 1 中抗软化与不抗软化的植株数量比为3 :1,则可推测目的基因整合到了_。A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一条上 B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条上C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D线粒体中的 DNA 上40(15 分)(1)抗 PG 基因 基因组(2 分)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2 分)(2)植物组织培养 脱分化(3)
13、mRNA 双链 RNA(2 分) 翻译 PG(多聚半乳糖醛酸酶)(4)T-DNA(可转移的 DNA)(2 分) A6生物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 2B 3A 4C 5D 6C二、非选择题(除注明的外,每空 1 分)29(9 分)(1)无水乙醇(有机溶剂) 碳酸钙 光能 增大 小于(2)大于 质壁分离 ADP Pi30(10 分)(1)是(2)A 胰高血糖素 效应器 不同 仅靶器官(靶细胞)有相应受体 (3)效应 T 细胞 胰岛 B 胰岛素分泌不足 靶细胞胰岛素受体受损(减少、异常)31(9 分)(1)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2 分) 负反馈(2)600 16.7%(3)大 增长型(4)次生 水平32(11 分)(1)圆眼 3(2 分)(2)3 7(3)或(2 分)(4) 79(2 分) 78(2 分)40(15 分)(1)抗 PG 基因 基因组(2 分)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2 分)(2)植物组织培养 脱分化(3)mRNA 双链 RNA(2 分) 翻译 PG(多聚半乳糖醛酸酶)(4)T-DNA(可转移的 DNA)(2 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