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分析.ppt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026393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6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分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分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分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分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分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1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学习目标】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了解造成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3、影响 荒漠化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一、荒漠化,1、概念 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2 、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包括:沙漠化、石质

2、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1、我国西北地区的位置与范围,新疆、宁夏和甘肃北部、内蒙古大部,位置:亚欧大陆腹地,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800mm,400-800mm,200-400mm,200mm,年均降水量四百毫米以下的非季风区,巴颜喀拉山,补充: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2、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地貌特点: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三山夹两盆),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内部差异,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内部差异,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内部差异,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点拨:年降水量

3、200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 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 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 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 原因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结论: 1、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的差异主要是 由 的差异而形成的,水分条件,2、表现为自东向西,受夏季风的影响程度的不同,降水随之减少,水分条件的东西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景观,总结:,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位置,干旱,3.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 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物质条件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由于由

4、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动力条件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漠化进程。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加剧了荒漠化进程。,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的进程,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由于

5、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 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 一些农牧民为了增加收入,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坏,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从事农业生产,特别在缺少防护林保护的沙质土壤区,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1)过度樵采,一些不法农民到内蒙古自治区去搂发菜, 严重破坏植被,成了沙尘暴的主要风沙源 之一。,猪毛菜,干刺,不

6、法分子在本已枯黄的草原上搂发菜。,(2)过度放牧,(3)过度开垦,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 一些农牧民为了增加收入,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坏,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从事农业生产,特别在缺少防护林保护的沙质土壤区,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塔里木盆地南缘沙漠与绿洲的进退局势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巨大变迁, 说明较长历史时期,荒漠化发展的结果惊人,以及荒

7、漠化的发展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次生盐渍化,1、图中圆内裸地表示沙层裸露或固定沙丘活化,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如a、b均为“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地区,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2、A图的荒漠化表现为 ,B图的荒漠化表现为 。,过度放牧,掘井供牲畜饮水,使井周围草地破坏严重,斑点状的荒漠圈,荒漠圈连成一片,导致大面积的草地破坏,掘井带来的负作用,答案:1.(1)地理位置:萨赫勒地区位于撒哈拉沙漠的南缘,正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 (2)2.气候:具有从沙漠气候向草原气候过渡的特征,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其月平均气温都在22以上,甚至达到33,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

8、大的.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月.其有限而集中的降水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是一个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区.客观上,这里就潜在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这是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活动P20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2.从表中可知,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从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结果必然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3.

9、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以至向牧业地区推进,结果是: 由于萨赫勒地区所处的位置可以断定,越往北气候越干旱,越不利于发展旱作农业.若在这些沙区边缘发展旱作农业,在缺少防护林的情况下,土壤极易遭受风蚀,形成流沙.,4.明显地描绘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过程。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和原则,(1)内容:,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2)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

10、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2、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林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3、西北地区荒漠防治的现状,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 荒漠化防治的内容 一是预防潜在的荒漠化的威胁 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三是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 荒漠化防治的原则 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3 措施 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重点治理已遭

11、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荒漠化的防治包括:(识记)三项内容;两条原则;一个重点;五项措施.,(封沙育草),(防沙林带),(防护林网),a生物措施绿洲地区多层防护林体系,恢复自然植被防治荒漠化 梭梭、柠条、沙拐枣、胡杨、红柳,荒漠植物一般具有强大的耐旱力,有的根系和地下茎特别发达,以便从土壤和岩隙间吸收水分;有的茎叶具毛或刺,或退化无叶,以减少蒸腾;有的具有耐盐特性。,荒漠植物的生态适应,我国西北地区创造了哪些防治荒漠化的成功措施?实施了哪些生态环境治理工程?,阅读课文最后两段回答下面两个问题.,创造出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许多成功的治理措施,我国政府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阅读P 24,1、前苏联垦荒区土壤侵蚀的潜在自然背景: (1)该区属于草原带向半荒漠过渡的草原带,多沙质土壤物质因素 (2)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量和降水变率大,干旱年份出现的频率高气候异常 (3)地势较平坦,没有任何天然屏障来自极地和西伯利亚寒风的侵袭,冬春两季常有68级大风动力因素。 人类的生产活动加剧了这个过程,主要表现为:采用快速联片的“剃光头”将作物残茬埋入土中等,破坏土壤和植被,造成土地的风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