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施工测量一、隧道平面控制测量精度要求地表控制测量复核设计洞外中线及水准施工测量洞内控制测量将校核过的洞口投点引伸入洞参见规范“隧道洞内平面控制测量等级”表“隧道控制测量的贯通精度”表二、隧道洞内高程控制测量的要求洞内的水准测量仪器可根据测量等级与两开挖洞口间水准路线长度,参考规范“各等水准测量的路线长度及所用仪器”无论洞外或洞内水准测量,凡两开挖洞口间的水准路线长度大于 5Km 时,需进行水准测量设计;水准路线长度小于 5Km 时,可不做测量设计而按五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施测,与路线定测水准精度相同。参考规范表“隧道水准测量等级及限差”三、隧道控制测量需注意哪些要点:1、洞外控制测量应在每个洞
2、口附近测设不少于三个平面控制点和两个水准点,作为洞内测量的起测依据;2、洞口投点应便于施工中线放样测量;3、当洞内有瓦斯时,应采用防爆仪器。四、洞内导线布设的一般要求1、沿中线布设,或沿中线的一侧布设;2、每一期测量的洞内导线,应构成角度闭合条件,以供检核和评定测角精度;3、导线边长应根据洞内导线测量设计要求布置(注:导线边长:隧道长度在 2Km 以下,直线部分边长按不短于 200m;隧道长度在 24Km,直线部分边长不短于 250m;隧道长度在 4Km 以上,直线部分边长不短于 400m;曲线隧道、曲线地段,不论隧道长短均按不短于 70m 考虑)衬砌地段通视良好时,宜采用设计边长二倍以上的长
3、边导线。4、当导坑用中线法延伸的长度大于二倍导线设计边长时,一般可考虑进行一次(即一期)导线引伸测量(常称为“引线” ) 。一个导线环的测角站不宜多于 6 站,测站较多时,应组成毗邻的两个或多个环。5、洞内导线点采用混凝土包铁芯桩。五、洞内施工中线测量有哪些方法隧道施工中的线路中线测量包括直线和曲线两种,根据施工步骤又可分为临时中线和正式中线。当施测双线隧道中部导坑中线和侧壁导坑中线或路线中线遇到溶洞、流沙等地质不良情况或其他情况时,可将线路中线平行侧移。六、洞内施工水准测量的要求施工水准测量主要用来掌握开挖和衬砌的高程。当隧道短于 5Km 时,施工水准测量应要保证隧道高程贯通精度;大于 5K
4、m 的隧道需按测量设计进行洞内水准控制测量,施工水准测量则在控制水准测量的基础上施测。一般要求有:1、洞内水准点间距一般在 200500m 之间,当衬砌工作面较多时,需事先将水准点加密,大约每 100m 一点,使其在任何部位置镜时能直接后视水准点传递高程;2、洞内水准测量的起标高程,必须采用洞外水准测量结果的高程或洞外水准施工复核测量后的高程;3、短于 5Km 的隧道,按五等水准测量,即每公里水准测量高差中数中误差不大于7.5mm。长于 5Km 的隧道需做水准测量设计,各等水准测量精度按规范办理。二等 1.0 mm/Km三等 3.0 mm/Km四等 5.0 mm/Km五等 7.5 mm/Km4
5、、建立施工水准点的观测方法仍是路线水准往返观测。5、结合施工的特点和需要,应在拱部、边墙施工地段至少每 100m 设一个临时水准点;临时水准点仅用于坑道掘进,不能作为衬砌工程依据,各中线点的高程则由水准基点引测。6、根据设计纵断面图,按里程称为隧道底部、路面水平、起拱线、扩大腰线、内拱顶水平等各部位每 10m 的标高,供施测时查用。在起拱线上 1米处沿前进方向伸延,用红油漆划线标示,作为立拱架掌握起拱线的高程;在边墙内侧标出路面水平,作为辅底(或仰拱)水沟、电缆线槽、大小避车洞等施工之用。七、贯通误差调整方法1、贯通导线处理的一般方法有:、当实际贯通误差在贯通限差以内时,无需在整个洞内导线上调
6、整,而只需在贯通点两端未衬砌地段的导线上调整;、贯通误差的调整方法:直伸形隧道和一般曲线隧道宜采用按导线边长改正坐标增量的方法;回头曲线隧道和转角较大的曲线隧道,可用改正导线边长方法调整。2、中线法贯通误差的调整、直线隧道的贯通误差,一般在未衬砌地段用折线法调整;转折角 5时,可作为直线线路看待;转折角 525,按顶点内移量考虑衬砌位置和线路内移量;转折角 25,则按加设半径为 4000m 的圆曲线考虑、当贯通误差的调整地段在曲线上时,可用与直线隧道导线调整相类似的方法,即按边长成比例调整实际贯通误差。3、高程贯通误差的调整实际高程贯通误差,一般在隧道贯通点的两端的未衬砌地段之水准路线上调整,
7、调整地段应有足够长度,以保证高程贯通误差的调整对线路的纵坡不发生影响。洞口施工一、洞口施工计划的实施有哪些原则1、现场进行详细调查洞口部的地形、地段、地下水、降雨等条件,充分研究在施工时发生滑坡、斜面崩坍、偏土压、地表下沉等的可能性;2、现场核对设计图纸,发现并提出问题点,按照需要进行追加地质转孔等调查,在取得可靠数据的基础上,定出施工计划;3、选择恰当的施工方法,尽量做到少扰动周边围岩,确保掌子面自稳适应地层的地基承载力、适应洞口部以内的施工。二、洞口施工方法1、按掘进方向分:、进洞法由外向内、出洞法由内向外、回头法导洞进洞后向洞口扩挖、台阶进洞法小断面开挖进洞后跟扩挖2、按预先构筑洞口区分
8、:、预先构筑明洞的方法;、预先构筑洞门墙的方法;、预先构筑超前支护的方法;、实施了几个对策后筑洞口的方法3、按超前开挖或开挖断面形状区分:、侧壁导坑方式;、上弧导坑方式;、上半部断面方式;、全断面方式隧道入口的地形、地质极不稳定的场合,采用回头法认为是安全的,在以往常有采用。但现在由于掘进机械的大型化、洞口辅助施工方法的进步等,现在采用此法的实例也少了。最近为了解决洞口附近的防噪声问题,觉得在工程上最后进行洞口开挖,也有从洞内进行扩挖的实例。三、洞口段施工要点1、洞口段施工时,应将洞口上方有崩塌之虑的表土、树木、浮动的岩石等尽量清除。在不能完全清除掉的场合,有必要采取加固基础、挡墙、防落石棚等
9、措施。2、洞口周围的地表水和渗透水要尽量排除,洞口周围的水道事先要进行迂回改道,还必须采取限制洞口斜坡上的雨水渗透或流下的措施。3、除坚硬地层情形外,洞口段必须用简单而安全的施工方法尽早开挖,用能充分承担隧道轴向荷载及偏压的刚性支撑将开挖断面全周早期闭合,尽量抑制围岩松动。衬砌也不要等待围岩位移收敛,而要尽可能快地施工。4、洞口段施工时期最好避开降雨期和融雪期。5、洞口段施工时,应进行洞口周围围岩的移动、下沉及邻近建筑变形的观察和测量;尽量做到早期发现异常情况。6、洞口周围发生异常情况时,应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发生的事故与预计相同时,应立即中止开挖,进行掌子面支撑及加强支撑,强化观察、量测,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如:用石笼、土袋等在山上加压;处理雨水、径流水、地下水;清除石棚、组编栏栅;紧急回填;限制道路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