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词解释土地 土地是地球上由空气、生物、水文、地形地貌、土壤、岩石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的活动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积温 作物生长发育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的总和。 生态包袱 是人类为获得有用物质和生产产品而动用的没有直接进入交易和生产过程的物料。 土地覆被 地球陆地表层和近地面层的自然状态,是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土地生产潜力 是指土地在用于农林牧业生产或其它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土地承载能力 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人类利用当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以及智力、技术等,在保证与其社会文化准则相符的物质生活水平下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土地经济评价 土地经济评价指从社会的和经济的角度,运用经济指
2、标通过劳动与投入的耗费与提供产品或其它效益的对比关系,对土地质量进行评定和决定出土地的适宜性类型及其适宜性等级。 生态足迹 是人口数量和人均物质消耗水平所采用的技术和生态产出能力的函数,是每种消费商品的生物生产面积的总和。 土地质量 若干土地性状综合构成的复杂土地属性。土地适宜性 指某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的适宜程度。1.土地各组成要素与土地农业利用的关系 (一)气候因素 气候是土地资源重要的形成因素。光、热、水与气在空间的差异和时间上的变化,深刻 地影响着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并使土地资源具有强烈的地域性。(二)地形因素 地形对中小范围内水热状况的再分配和物质的迁移起着重要
3、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 着土地资源的利用、农业措施的实施、土地改良的方法和土地资源开发的方向。(三)土壤因素 土壤是土地资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位于土地的上部,含有有机质和腐殖质,能够提 供和协调植物生长需要的水分、养分、气体和热量。(四)水文及水文地质因素 土地资源的水文因素主要指地表水状况,是影响土地质量和开发潜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水文状况不仅影响生活,而且也影响土地生产力。(五)植被因素 植被既是土地资源的形成要素之一,又是人类直接利用的对象,因此它具有双重性。(六)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资源的形成与演化具有十分强烈的影响。2.土地利用分类的理论基础 (一)分类依据:以服务国
4、土资源管理为目的,依据土地的自然属性、覆盖特征、利用方式、土地用途、经营特点及管理特性等因素。(二)分类原则: 1.科学性原则。依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运用土地管理科学及相关科学技术,采用多级续分法,对土地利用现状类型进行归纳、分类2.实用性原则。分类体系力求通俗易用、层次简明,易于判别,便于掌握和应用3.开放性原则。分类体系具有开放性、兼容性,既要满足一定时期管理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同时又要满足进一步修改完善的需要3.简述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国家标准土地利用分类体系。4.土地评价的原理与土地评价的基本单元一般来讲,土地评价的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针对性原则(二)三比较原则比较
5、土地利用的需求和土地质量比较土地的投入与产出效益比较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三)区域性原则(四)可持续性原则土地评价必须落到一定的地块或实体上,基 本的地块或实体单位即土地评价单元。或土地评价单元是具有专门特征的土地单位用于制图的区域,它是土地评价的基本单位。根据国内外的实践来看,土地评价单元的选择大致有五种方式。以土地类型(或土地资源)单元为评价单元,以土壤地貌植被利用现状的相对一致性 作为划分依据;以土壤分类单位(我国采用土类、土属、土种,英国、美国采用土系),划分的依据是土壤分类体系。以土地利用类型单元为评价单元,划分依据是土地利用分类体系;以生产地段或地块(我国的承包地、国外的大型农场或大
6、农场的作业地块)作为评价单元;以行政区划单位(如乡、村)为评价单元5.如何对土地利用经济效果进行分析土地经济效果分析指标技术效果指标1)农作物良种化程度;(2)适时作业率;(3)技术措施增产率;(4)保证灌溉率;(5)水井分布密度;(6)渠系分布密度;(7)草场载畜量指数;(8)造林成活率;(9)造林密度;(10)采伐率;(11)单位面积木材蓄积增长率生产消耗效果指标1)每单位物质费用的农产品产值;(2)每单位直接生产费用的农产品产值;(3)成本利润率;(4)每千克商品肥的产量;(5)施肥的边际产量;(6)每千克种子的产量6.简述美国与我国的土地潜力分类系统7.我国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8.简述
7、毛利分析和贴现现金流量分析法的原理和步骤9.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的内容和程序(一)内容1)生态评价是评价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目前及其较长时期内对土地的基本属性和生态过程的影响,是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的基础。一般研究水分循环、养分循环、能量流动和生物多样性这四过程。2)经济评价是评价一种土地利用方式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大小。常以定量指标如利润、成本、产来年感和商品率等进行评价。经济评价要以生态上适宜和社会可接受为前提。3)社会评价是评价一种土地利用方式是否符合社会的文明观、价值观和能否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常表现为社会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干预,即当一个地区选择了社会公认的具有生态可持续性的土地利用方式时,社会必须在土地征税及其他与土地生产无直接关系的生产消耗上给予减免,或对这种生态保护措施给予资金补偿和技术支持等;而对那些满足经济指标,但不满足生态指标和社会指标的土地利用方式,应进行必要的干预。(二)程序评价过程的核心就是综合生态评价、经济评价和社会评 价。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强调不同的因子,这也是决策过程中 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10.土地生态风险评价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