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测试题.docx

上传人:gnk289057 文档编号:6019293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测试题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3 分,共 6 小题,共计 18 分)1、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的终端;2、真理; 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3、经济基础; 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4、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5、绝对剩余价值; 是指在必要劳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6、无产阶级专政;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

2、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2、价值;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3、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4、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5、劳动力; 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6、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1、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2、价值观; 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

3、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3、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用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4、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食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5、抽象劳动; 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6、生产集中;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二、判断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小题,共计 20 分;只判断,不需说明理由)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4、,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3、根据生产力的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形态。( )4、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虽然诞生于 19 世纪,但没有停留于 19 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5、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政治经济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既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7、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

5、物主义二元论的根本要求。( )8、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但不是历史的“剧作者”。( )9、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10、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1、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是在马克思逝世后才开始使用的。( )2、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众多标准中最重要的一个。( )3、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4、马克思主义留给我们的大量文献典籍,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不仅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即使在今天,也当之无愧地称得上是博大精深。( )5、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6、只有既坚持唯

6、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但并非只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 )7、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并非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 )8、正确的认识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稳定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10、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表现在当它们适应所有制性质的要求时,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巩固、发展的作用,反之就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削弱、瓦解作用。(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 18 世纪,

7、但没有停留于 18 世纪。( )2、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3、一切阶级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政治利益这个轴心展开的。( )4、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5、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6、全部哲学,特别是古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7、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

8、自然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8、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社会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9、和谐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因为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10、“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 )三、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小题,共计 20 分;多选、少选均不得分)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剩余价值理论;D.劳动价值理论。2、社会主义民主的

9、本质和核心是( ABC )A.人民群众当家作主; B.对人民民主,对敌人专政;C.“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3、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ABCD )A.唯心论;B.不可知论;C.机械唯物论;D.朴素唯物论。4、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A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5、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表现在(C)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1、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涵盖以下领域(ABCD)A.政治;B.经济;C.文化;D.军事。2、以下

10、哪些观点或论述是属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 ABCD )A.认识先于物质; B.认识先于实践经验;C.认识是上帝的启示; D.认识是绝对精神的产物。3、当今世界实行当多党制的国家是( ABC )A.德国;B.日本;C.意大利;D.美国。4、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B )A歌手演唱歌曲 B农民收割水稻 C球员参加比赛 D法官审理案件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有(BCD)A.控制论 B.细胞学说 C.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D.生物进化论1、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C)A.预见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到来;B.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律;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

11、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D.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以下关于实践与认识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BC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C.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的实践服务; D.认识为实践提供了可能。3、一般而言,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ABCD )A.第一个基本原则是私有制;B.第二个基本原则是“主权在民”;C.第三个基本原则是分权和制衡原则;D.第四个基本原则是人权原则。4、下列选项中,体现矛盾双方相互转化这一哲学道理的是(A )A乐极生悲,苦尽甘来 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野火烧不

12、尽,春风吹又生5、“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这是(C)A.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宿命论的观点四、简答题(每小题 6 分,共 5 小题,共计 30 分)1、简答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的问题;(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基本途径; (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实践的。2、试答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的条件;(1)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要回到实践当中去,需要经过一定

13、的中间环节;(3)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4)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3、浅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伸长率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4、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哪些巨大的历史进步性?第一,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命力。第二,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第三,资本主义

14、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5、垄断产生的原因有哪些?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1、简答联系的特点;(1)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多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2)联系具有普遍性。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15、; (3)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2、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必须具备什么条件?(1)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得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正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2)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3)也就是说,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3、浅谈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

16、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4、浅谈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第一,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第二,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第三,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四,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5、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第二,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第三,正确理解“两个

17、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1、简答社会生活的实践性;(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实践的。2、为什么说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社会意识有哪些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4、浅谈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第一,生产的全球化;第二,

18、贸易的全球化;第三,金融的全球化;第四,企业经营的全球化。5、浅谈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四、简答题(每小题 6 分,共 5 小题,共计 30 分)试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政治、思想条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

19、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上层建筑的这种反作用的后果可能有两种: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试论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是具体的、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辨证统一的。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性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试论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试题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