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GBT - 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条件.doc

上传人:oceanpvg 文档编号:6013960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GBT - 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条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GBT - 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条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GBT - 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条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GBT - 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条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GBT - 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条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91.100.30Q 13GB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GB/T *20*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条件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征求意见稿)20*-*-* 发布 20*-*-*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 布GB/T *20*I目 次前 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4 一般规定 45 性能要求 56 原材料要求 97 配合比要求 148 生产与施工要求 189 质量检验与验收要求 21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石粉亚甲蓝值试

2、验 .24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石粉流动度比试验 .26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人工砂片状颗粒含量试验方法 .29附 录 D (规范性附录)人工砂(不含石粉)需水量比试验 .30附 录 E (规范性附录)人工砂(含石粉)需水量比试验 .32附 录 F (规范性附录)粗骨料不规则颗粒含量试验方法 .34GB/T *20*II前 言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混凝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458)归口。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GB/

3、T *20*1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条件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高性能混凝土的术语和定义、性能要求、原材料要求、配合比要求、生产与施工要求、质量检验与验收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市政、海港、铁路、交通等建设工程用的高性能混凝土。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175 通用硅酸盐水泥GB/T 176 水泥化学分析方法GB 200 中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硅酸盐水泥GB/T 1346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GB/T 1596 用于水泥

4、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 2419 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方法GB/T 8074 水泥比表面积测定方法 勃氏法GB 8076 混凝土外加剂GB/T 10171 混凝土搅拌站(楼)GB/T 12959 水泥水化热测定方法GB/T 14902 预拌混凝土GB/T 14684 建设用砂GB/T 14685 建设用卵石、碎石GB/T 17671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 ISO 法)GB/T 18046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 20491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钢渣粉GB 23439 混凝土膨胀剂GB/T 26751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电炉磷渣粉GB/T 27690 砂浆和混凝土用

5、硅灰GB/T 30190 石灰石粉混凝土GB/T 34008 防辐射混凝土GB/T *20*2GB 50164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T 50107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 50119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 50204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T 50344 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 50476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 50496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T50557 重晶石防辐射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GB/T 50733 预防混凝土碱骨料反应技术规范GB 50666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JGJ 51 轻骨料混凝土技术规程 JGJ 55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6、规程JGJ 63 混凝土用水标准JGJ/T 178 补偿收缩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 193 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JGJ/T 221 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T223 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JGJ/T 281 高强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 283 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T 315 水泥砂浆和混凝土用天然火山灰质材料JGJ/T 322 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检测技术规程JGJ/T 328 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管理技术规程JGJ/T 385 高性能混凝土评价标准JG/T 486 混凝土用复合掺合料JG/T 566 混凝土和砂浆用天然沸石粉JC/T 420 水泥原料中氯离子的化学分

7、析方法JC 475 混凝土防冻剂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高性能混凝土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以建设工程设计、施工和使用对混凝土性能特定要求为总体目标,选用优质常规原材GB/T *20*3料,合理掺加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采用较低水胶比并优化配合比,通过预拌和绿色生产方式以及严格的施工措施,制成具有优异的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能和长期性能的混凝土。JGJ/T 385-2015,定义 2.0.13.2特制品高性能混凝土符合高性能混凝土技术要求的轻骨料混凝土、高强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纤维混凝土和重混凝土。3.3 常规品高性能混凝土 除特制品

8、高性能混凝土之外符合高性能混凝土技术要求并常规使用的混凝土。JGJ/T 385-2015,定义 2.0.33.4细骨料(砂)粒径小于 4.75mm 的岩石颗粒,包括天然砂和人工砂。3.5天然砂自然形成的,经人工开采和筛分的粒径小于 4.75mm 的岩石颗粒,包括河砂、湖砂、山砂、淡化海砂,但不包括软质、风化的岩石颗粒。3.6人工砂包括机制砂和混合砂。3.7机制砂岩石、卵石、矿山尾矿或工业废渣经除土、机械破碎、整形、筛分、粉控等工艺制成的,粒径小于 4.75mm 的岩石颗粒,但不包括软质、风化的岩石颗粒。3.8混合砂由天然砂与机制砂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砂。3.9粗骨料(石)粒径大于 4.75mm

9、 的岩石颗粒,包括卵石和碎石。3.10人工砂片状颗粒GB/T *20*41.18mm 以上的人工砂颗粒中最小一维尺寸小于该颗粒所属相应粒级的平均粒径 0.45倍的颗粒。3.11含泥量天然砂和卵石中粒径小于 75m的颗粒含量。3.12石粉含量人工砂和碎石中粒径小于 75m的颗粒含量。3.13石粉亚甲蓝值用于判定石粉吸附性能的指标。3.14石粉流动度比用于判定石粉对减水剂吸附性能的指标。3.15人工砂(不含石粉)需水量比人工砂(不含石粉)与 ISO 连续级配标准砂在规定水泥胶砂流动度偏差下的用水量之比,用于综合判定人工砂级配和粒形性能的指标。3.16人工砂(含石粉)需水量比人工砂(含石粉)与 IS

10、O 连续级配标准砂在规定水泥胶砂流动度偏差下的用水量之比,用于综合判定人工砂级配、粒形和石粉吸附性能的指标。3.17粗骨料不规则颗粒卵石、碎石颗粒最小一维尺寸小于该颗粒所属相应粒级的平均粒径 0.5 倍的颗粒。4 一般规定4.1 高性能混凝土拌合物性能、硬化混凝土的力学性能、长期性能与耐久性能应满足设计要求。4.2 工程所处环境类别与作用等级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 50476 确定。GB/T *20*54.3 对于有抗裂、防渗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结构,应进行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专项咨询或论证,并采用实际工程用的原材料及配合比进行必要的试验验证。4.4 当需要加强混凝土裂

11、缝控制时,宜采用比表面积低、放热慢、早期强度发展慢、收缩小的水泥。4.5 宜采用非碱活性骨料。在盐渍土、海水和受除冰盐作用等含碱环境中,高性能混凝土不得采用碱活性骨料;对于非重要结构时,除应采取抑制骨料碱活性措施外,还应在混凝土表面采用隔离措施。预防混凝土碱骨料反应的技术措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防混凝土碱骨料反应技术规范GB/T 50733 的规定。4.6 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重视骨料的品质和骨料体系的设计,在满足拌合物性能和施工要求的情况下,宜尽量增加粗骨料用量,设计较低的拌合物工作性。4.7 高性能混凝土的在运输、浇筑过程中严禁加水。4.8 高性能混凝土的评价可按照现行行业标准高性能混

12、凝土评价标准JGJ/T 385 的规定进行。4.9 轻骨料高性能混凝土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轻骨料混凝土技术规程JGJ 51 的规定。4.10 重骨料高性能混凝土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防辐射混凝土GB/T 34008 与重晶石防辐射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GB/T 50557 的规定。5 性能要求5.1 拌合物性能要求5.1.1 高性能混凝土拌合物应具有良好的和易性,不得离析或泌水,且坍落度、扩展度、坍落度经时损失和凝结时间应满足施工要求。5.1.2 高性能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扩展度等级划分及允许偏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 50164 的规定。在满足施工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宜尽可能采用较小

13、的坍落度。5.1.3 高性能混凝土拌合物中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 50164 的规定。5.1.4 对于无抗冻要求的一般环境条件,掺用引气型或引气型外加剂高性能混凝土拌合物的含气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 50164 的规定。5.1.5 特制品的高性能混凝土稠度以及其他性能控制宜符合以下要求: 1 泵送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坍落度控制目标值宜在 S5 等级中选用,1 h 坍落度应无损失,扩GB/T *20*6展度不宜小于 500mm,倒置坍落度筒排空时间宜控制在 5s 20s。 2 自密实混凝土扩展度不宜小于 600mm,1 h 扩展度应无损失;扩

14、展时间 T500 不宜大于8s;坍落度扩展度与 J 环扩展度差值不宜大于 25mm;离析率不宜大于 15%。 3 泵送钢纤维混凝土坍落度控制目标值宜在 S4 等级中选用,坍落度经时损失不宜大于20mm/h;合成纤维混凝土坍落度控制目标值不宜大于 180mm,坍落度经时损失不宜大于30mm/h;纤维混凝土拌合物中的纤维应分布均匀,不出现结团现象,钢纤维混凝土拌合物中纤维体积率应符合试验要求。5.1.6 用于预制制品的高性能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还应满足该制品制造工艺的要求。5.2 力学性能要求5.2.1 常规品高性能混凝土强度等级划分高性能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划分为C30、

15、C35、C40、C45、C50、C55。5.2.2 特制品高性能混凝土强度等级划分5.2.2.1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划分为C60、C65、C70、C75、C80、C85、C90 、C95、C100 。5.2.2.2 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划分为C30、C35、C40、C45、C50、C55。5.2.2.3 钢纤维高性能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划分为CF35、 CF40、 CF45、CF50、 CF55、CF60、CF65、CF70、CF75 、CF80;合成纤维高性能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按立方体抗

16、压强度标准值(MPa)划分为C30、C35、C40、C45、C50、C55。5.2.3 用于预制制品的高性能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40,轻骨料高性能混凝土除外。5.2.4 强度评定规定高性能混凝土抗压强度的评定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 50107 执行。5.3 耐久性能和长期性能要求5.3.1 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能等级划分5.3.1.1 高性能混凝土的抗冻性能、抗水渗透性能和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的等级划分应符合表5.3.1.1 的规定。GB/T *20*7表 5.3.1.1 高性能混凝土抗冻性能、抗水渗透性能和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的等级划分抗冻等级(快冻法) 抗冻标号(慢冻

17、法) 抗渗等级 抗硫酸盐等级F250 F350 D150 P12 KS120F300 F400 D200 P12 KS150- F400 D200 KS1505.3.1.2 高性能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等级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a) 当采用氯离子迁移系数(RCM 法)划分高性能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等级时,应符合表 5.3.1.2-1 的规定,且测试龄期应为 84d.表 5.3.1.2-1 高性能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等级划分(RCM 法)等级 RCM- RCM- RCM-氯离子迁移系数 DRCM(RCM 法)(10 -12m2/s)2.5DRCM3.0 1.5DRCM2.5 DRCM1.5

18、b) 当采用电通量划分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等级时,应符合表 5.3.1.2-2 的规定,且高性能混凝土测试龄期宜为 28d。当混凝土中水泥混合材与矿物掺合料之和超过胶凝材料用量的 50%时,测试龄期可为 56d。表 5.3.1.2-2 高性能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等级划分(电通量法)等级 Q- Q- Q-电通量 Qs(C) 1000Qs2000 500Qs1000 Qs5005.3.1.3 高性能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等级划分应符合表 5.3.1.3 的规定。表 5.3.1.3 高性能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等级划分等级 T- T- T-碳化深度 d(mm) 10d15 0.1d10 d0.15.3

19、.2 一般环境中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能要求5.3.2.1 一般环境中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能控制要求应按表 5.3.2.1 确定。表 5.3.2.1 一般环境中的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能要求50 年 100 年 环境作用等级控制项目 I-C I-B I-C28d 碳化深度(mm) 15 10 5抗渗等级 P12 P12 P12GB/T *20*85.3.3 冻融环境中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能要求 5.3.3.1 冻融环境中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能控制要求应按表 5.3.3.1 确定。表 5.3.3.1 冻融环境中的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控制50 年 100 年 环境作用等级控制项目 II-C II-D II-E

20、 II-C II-D II-E抗冻等级 F250 F300 F350 F300 F350 F4005.3.4 氯化物环境中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能要求5.3.4.1 氯化物环境中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能控制要求应按表 5.3.4.1 确定。表 5.3.4.1 氯化物环境中的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控制50 年 100 年 环境作用等级控制项目III-CIV-CIII-DIV-DIII-EIV-E III-FIII-CIV-CIII-DIV-DIII-EIV-E III-F84d 氯离子迁移系数(1 0-12m2/s)KS150 0.33 40注:1 矿物掺合料掺量为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情况的掺量;2 矿物掺

21、合料主要为矿渣粉和粉煤灰等,或复合采用。7.5.3 高性能混凝土抗其它化学腐蚀配合比基本要求应满足下表 6.5.3 的要求GB/T *20*17表 7.5.3 高性能混凝土抗其它化学腐蚀配合比基本要求 环境条件 腐蚀介质指标 最大水胶比6.0 5.5 0.425.5 5.0 0.39水(含酸雨等)中酸碱度(pH 值) 5.0 0.3615 30 0.4230 60 0.40水中侵蚀性 CO2 浓度(mg/L )60 100 0.387.6 配合比设计时,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最大掺量尚宜分别符合表7.6-1 和 7.6-2 的规定。表 7.6-1 钢筋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最大掺量最

22、大掺量(%)矿物掺合料种类 水胶比采用硅酸盐水泥时 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时0.40 45 35粉煤灰0.40 40 300.40 65 55粒化高炉矿渣粉0.40 55 450.40 25 20石灰石粉0.40 20 150.40 35 25天然火山灰质材料0.40 30 20钢渣粉 30 20磷渣粉 30 20硅灰 10 100.40 65 55复合掺合料0.40 55 45注:采用其它通用硅酸盐水泥时,应将水泥混合材掺量 20%以上的混合材量计入矿物掺合料;复合掺合料各组分的掺量不应超过单掺时的最大掺量;在混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矿物掺合料时,矿物掺合料总掺量应符合表中复合掺合料的规定;采用硅

23、酸盐水泥时,经混凝土耐久性和长期性能试验验证,复合掺合料最大掺量可放宽 5%;石灰石粉不宜单独使用;当采用含石粉机制砂时,石灰石粉掺量应计入机制砂中的石粉含量,并经试验验证。表 7.6-2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最大掺量最大掺量(%)矿物掺合料种类 水胶比采用硅酸盐水泥时 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时GB/T *20*180.40 35 30粉煤灰 0.40 25 200.40 55 45粒化高炉矿渣粉 0.40 45 350.40 25 20石灰石粉 0.40 20 15 0.40 30 20天然火山灰质材料 0.40 25 15钢渣粉 20 10磷渣粉 20 10硅灰 10 100.40 5

24、5 45复合掺合料 0.40 45 357.7 用于预制制品的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还应符合该制品技术标准的具体要求。8 生产与施工要求8.1 绿色生产与管理8.1.1 搅拌站(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搅拌站(楼) GB/T 10171 的规定。8.1.2 生产厂址选择、厂区要求、设备设施、控制要求、监测控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管理技术规程JGJ/T 328 的规定,并应达到一星级及以上的标准。8.1.3 高性能混凝土的生产与管理宜采用实时监测、图像监控等信息技术手段,并及时封存相关信息作为备案资料。8.2 原材料进场与贮存8.2.1 原材料进场与贮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拌混

25、凝土GB/T 14902 和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 50164 的规定。8.2.2 大宗粉料不宜使用袋装方式。8.2.3 原材料的运输、装卸和存放应采取降低噪声和防尘的措施,并保持清洁卫生,符合环境卫生要求。8.3 计量8.3.1 生产计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拌混凝土GB/T 14902 的规定。8.3.2 外加剂的计量宜单独采用精度更高的计量设备或其他有效措施来提高外加剂计量精度。8.3.3 当掺加纤维等特殊原材料时,应安排专人负责计量操作和环境安全。GB/T *20*198.3.4 应严格控制计量过程中的粉尘排放,并定期对除尘装置进行滤芯更换.8.4 搅拌8.4.1 搅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26、预拌混凝土GB/T 14902 和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 50164 的规定。8.4.2 应采用强制式搅拌机,也可采用振动搅拌等先进搅拌设备。8.4.3 搅拌时间应根据混凝土配合比、搅拌设备等确定。8.4.4 生产高性能混凝土时的水泥温度不应高于 60。8.4.5 拌合物温度应采取下列控制措施:1 冬期施工搅拌混凝土时,宜优先采用加热水的方法提高拌合物温度,也可同时采用加热骨料的方法提高拌合物温度。2 炎热季节施工时,应采取遮阳措施避免骨料受到阳光曝晒,同时宜适当采用喷淋措施;搅拌混凝土时可采用掺加冰块的方法降低拌合物温度。当掺加冰块时,应采用碎冰机制备较小粒径的冰块。8.5 运输8.5.1

27、运输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拌混凝土GB/T 14902 和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 50164 的规定。8.5.2 预拌混凝土企业应制定运输管理制度,合理指挥调度车辆,并宜采用定位系统监控车辆运行。8.5.3 搅拌运输车出入厂区时宜使用循环水进行冲洗以保持卫生清洁,冲洗运输车产生的废水可进入废水回收利用设施。8.6 浇筑8.6.1 浇筑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 50164 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666 的规定,其他行业还应符合相应的行业标准规定。8.6.2 浇筑前,应根据工程特点、环境条件、施工工艺与施工条件制定浇筑方案,包括浇筑起点、浇筑方向和浇筑厚度等,在混凝土浇筑

28、过程中不得无故更改浇筑方案。8.6.3 当在相对湿度较小、风速较大的环境下浇筑高性能混凝土时,应采取适当挡风措施,防止混凝土失水过快,并应避免浇筑较大暴露面积的构件。8.6.4 入模温度不宜大于 35,不应小于 5。8.6.5 分层浇筑的间隙时间不得超过 90min,并不得随意留置施工缝。8.6.6 宽度较小的梁、墙混凝土宜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如果可以插入)并辅以附壁式振捣。8.6.7 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现浇对接处应设在低强度等级混凝土构件中,与高强度等级构件GB/T *20*20间距不宜小于 500mm;现浇对接处可设置密孔钢丝网(孔径 55mm)拦截混凝土拌合物,浇筑时应先浇高强度等级混

29、凝土,后浇低强度等级混凝土;低强度等级混凝土不得流入高强度等级混凝土构件中。8.6.8 润滑泵管的砂浆不得浇筑在重要结构上,也不得集中一处浇筑在非重要结构部位。8.7 养护8.7.1 养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 50164 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666 的规定。8.7.2 浇筑后应及时进行保湿养护。大面积暴露的水平构件、竖向构件及大体积构件宜根据构件尺寸、环境情况及施工条件确定养护开始时间及养护时长。8.7.3 当采用混凝土养护剂进行养护时,养护剂的有效保水率不应小于 90%,7d 和 28d 抗压强度比均不应小于 95%。养护剂有效保水率和抗压强度比的试验方法应

30、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混凝土养护剂JT/T 522 的规定。8.7.4 养护用水温度与混凝土表面温度之间的温差不宜大于 20;8.7.5 未经处理的海水严禁用于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养护。8.7.6 浇筑成型后,应及时对混凝土暴露面进行覆盖。梁板或道路等平面结构混凝土终凝前,应用抹子搓压表面至少二遍,平整后再次覆盖。8.7.7 用于预制制品时,养护应满足该制品生产工艺规定的养护制度的要求。8.8 特制品高性能混凝土施工8.8.1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施工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高强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 281的规定,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施工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

31、283 的规定,纤维高性能混凝土施工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 221 的规定。8.8.2 特制品高性能混凝土搅拌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应采用双卧轴强制式搅拌机,也可采用振动搅拌等其他搅拌效果更好的搅拌机,当采用其他搅拌机时,搅拌时间宜根据混凝土配合比等实际情况调整。8.9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 50496 的规定。8.10 特殊、复杂的混凝土工程施工特殊、复杂的混凝土工程施工应制定专项施工方案。9 质量检验与验收要求GB/T *20*219.1 高性能混凝土绿色生产监测控制9.1.1 高性能混凝土绿色生产监测控制对象应包

32、括生产性粉尘和噪声。当生产废水和废浆用于制备混凝土时,监测对象尚应包括生产废水和废浆。9.1.2 监测时间、监测频率、测点分布和监测方法、控制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管理技术规程JGJ/T 328 的规定。9.2 高性能混凝土原材料检验9.2.1 高性能混凝土原材料进场时应进行检验,检验方法、检验批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 50164 的规定。9.2.2 高性能混凝土原材料检验结果应符合本标准第 6 章的规定。9.3 高性能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检验9.3.1 高性能混凝土拌合物检验应为抽样检验。出厂检验应在搅拌地点取样;混凝土交货检验应在交货地点取样。9.3.2

33、 常规品高性能混凝土拌合物检验项目及其频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 50164 的规定。9.3.3 特制品高性能混凝土拌合物检验项目及其频率应符合如下规定:1 高强混凝土拌合物检验项目及其频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 50164 的规定。2 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检验项目及其频率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 283 的规定。3 纤维混凝土拌合物检验项目及其频率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 221 的规定。9.3.4 混凝土拌合物水溶性氯离子检验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检测技术规程JGJ/T 322 的规定。检

34、验结果应符合本标准第 5 章的要求。当有争议时,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检测技术规程JGJ/T 322 的规定检测硬化混凝土的氯离子含量。9.3.5 掺加引气型外加剂的高性能混凝土拌合物含气量检验频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 50107 的规定。9.3.6 高性能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检验结果应符合本标准第 5 章及相关标准的规定。9.4 硬化高性能混凝土性能检验9.4.1 硬化高性能混凝土性能应进行出厂检验和交货检验。出厂检验在搅拌地点由企业自检;交货检验在浇筑地点由第三方质检部门进行,交货检验作为验收依据。9.4.2 常规品高性能混凝土强度检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35、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 50107 的有关规定,其他力学性能检验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有关标准的规定。 GB/T *20*229.4.3 常规品高性能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检验评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JGJ/T 193 的有关规定。 9.4.5 硬化高性能混凝土性能检验结果应符合本标准第 5 章及相关标准的规定。9.5 实体结构高性能混凝土质量检验9.5.1 当需要检验实体结构高性能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时,可采用同条件养护试件进行力学性能检验,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 的规定;当对强度产生争议时,可采用钻芯法进行检验,实体结构混凝

36、土强度筛查可以采用回弹、超声等非破损方法进行检验,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 50344 的规定。检验结果应符合本标准第 5 章、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 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 50344 的要求。9.5.2 当需要检验实体结构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能时,可采用同条件养护试件进行耐久性能检验。检验结果应符合本标准第 5 章的要求。9.5.3 实体结构高性能混凝土裂缝及其它外观质量与缺陷的检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 50344 的规定。检验结果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

37、的规定。9.5.4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 的规定。检验结果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 的要求。9.6 验收9.6.1 高性能混凝土的原材料、配合比、施工以及高性能混凝土工程质量的验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 的规定。其他行业的验收应符合相应行业标准的规定。9.6.2 高性能混凝土拌合物的氯离子含量应按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检测技术规程JGJ/T 322 检验,且应纳入验收文件。9.6.3 特制品高性能混凝土的验收除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38、GB 50204 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如下规定:1 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的验收还应符合 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 283 的规定;2 纤维高性能混凝土的验收还应符合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 221 的规定。9.7 高性能混凝土预制制品的质量检验与验收高性能混凝土预制制品质量检验与验收应符合该制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标书的规定。GB/T *20*23GB/T *20*24附 录 A(规范性附录)石粉亚甲蓝值试验A.1 范围本附录规定了石粉亚甲蓝值试验的方法。A.2 仪器设备A.2.1 亚甲蓝(C 16H18CIN3S3H2O):纯度不小于 98.5%。A.2.2 鼓风烘箱:温度控

39、制范围为( 1055)。A.2.3 天平,称量 1000g,感量 1g;称量 100g,感量 0.01g。A.2.4 标准筛:规格为 75m、150m、300m、600m、1.18mm、2.36mm、4.75mm 的方孔筛各一只,并附有筛底和筛盖。A.2.5 摇筛机A.2.6 移液管:5mL、2mL 移液管各一个。A.2.7 叶轮搅拌器:转速可调最高达(60060)r/min,叶轮个数三片或四片,叶轮直径(7510)mm。A.2.8 定时装置:精度 1s。A.2.9 玻璃容量瓶:容量 1L。A.2.10 温度计:精度 1。A.2.11 玻璃棒:2 支,直径 8mm,长 300mm。A.2.12

40、 烧杯:容量为 1000mL。A.2.13 其他:定量滤纸、搪瓷盘、毛刷、洁净水等。A.3 试验步骤A.3.1 标准亚甲蓝溶液(10.0g/L0.1 g/L 标准浓度)配制A.3.1.1 测定亚甲蓝中的水分含量 w。称取 5g 左右的亚甲蓝粉末,记录质量 mh,精确到0.01g。在 1005的温度下烘干至恒重(若烘干温度超过 105,亚甲蓝粉末会变质) ,在干燥器中冷却,然后称重,记录质量 mg,精确到 0.01g。按式(A.3.1.1)计算亚甲蓝的含水率 w:(A.3.1.1)= 100GB/T *20*25式中: m h亚甲蓝粉末的质量(g) ;mg干燥后亚甲蓝的质量( g) 。注:每次配

41、制亚甲蓝溶液前,都必须首先确定亚甲蓝的含水率。A.3.1.2 取亚甲蓝粉末(100+w) (10g0.01g)/100(即亚甲蓝粉末质量 10g) ,精确至0.01g。A.3.1.3 加热盛有约 600ml 洁净水的烧杯,水温不超过 40。A.3.1.4 边搅动边加入亚甲蓝粉末,持续搅动 45min,直至亚甲蓝粉末全部溶解为主,然后冷却至 20。A.3.1.5 将溶液倒入 1L 容量瓶中,用洁净水淋洗烧杯等,使所有亚甲蓝溶液全部移入容量瓶,容量瓶和溶液的温度应保持在 201,加洁净水至容量瓶 1L 刻度。A.3.1.6 摇晃容量瓶以保证亚甲蓝粉末完全溶解。将标准液移入深色储藏瓶中,亚甲蓝标准溶

42、液保质期应不超过 28d。配置好的溶液应标明制备日期、失效日期,并避光保存。A.3.2 制备石粉悬浊液石A.3.2.1 取代表性人工砂试样,置烘箱中在 1055条件下烘干至恒重,待冷却至室温时,将人工砂试样倒入按孔径大小从上到下组合的套筛(附 75m筛和筛底) ,用摇筛机筛10min,取 75m方孔筛以下筛底石粉试样累计 100g,分两份备用,精确至 0.1g。A.3.2.2称取石粉试样50g,精确至0.1g。将石粉试样倒入盛有(5005)mL蒸馏水的烧杯中将叶轮搅拌机调整到(60060)r/min转速,叶轮距离烧杯底部约10mm 。搅拌5min ,形成石粉悬浮液,用移液管准确加入5ml亚甲蓝

43、溶液,然后保持( 40040)r/min 转速持续搅拌,直至试验结束。A.3.3 粉亚甲蓝(MB )值的测定A.3.3.1将滤纸架空放置在敞口烧杯的顶部,使其不与任何其他物品接触。A.3.3.2石粉悬浊液在加入亚甲蓝溶液并经( 40040)r/min转速搅拌1min 起,在滤纸上进行第一次色晕检验。即用玻璃棒蘸取一滴石粉悬浊液滴于滤纸上,液滴在滤纸上形成环状,中间是石粉沉淀物,液滴的数量应使沉淀物直径在8mm12mm之间,外围环绕一圈无色的水环。观察在沉淀物周围边缘是否放射出1mm宽的浅蓝色晕。A.3.3.3如果第一次的5mL亚甲蓝溶液没有使沉淀物周围出现色晕,再向石粉悬浊液中加入5mL亚甲蓝

44、溶液,继续搅拌1min ,再用玻璃棒蘸取一滴悬浮液,滴于滤纸上,进行二次色晕试验,若沉淀物周围仍未出现色晕,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沉淀物周围出现约1mm 宽的稳定浅蓝色晕。GB/T *20*26A.3.3.4停止滴加亚甲蓝溶液,但继续搅拌悬浊液,每 1min蘸取一次悬浊液进行色晕试验。若色晕在4min内消失,再加入5mL亚甲蓝溶液;若色晕在第 5min消失,再加入2mL亚甲蓝溶液。两种情况下,均应继续进行搅拌和蘸染试验,直至色晕可持续5min 。注:由于石粉吸附亚甲蓝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在色晕试验过程中,色晕可能在出现后又消失了。因此,需要每隔1min进行一次色晕检验,连续5次出现色晕为有效。

45、A.3.3.5记录色晕持续5min时所加入的亚甲蓝溶液总体积,精确至 1mL。注:试验结束后应立即用水彻底清洗试验用容器,清洗后的容器不得含有清洁剂成分。A.4 石粉亚甲蓝(MB P)值计算A.4.1 石粉亚甲蓝值(MB P)按式 A.4.1 计算:(A.4.1)10PGVMB式中:MBP亚甲蓝值(g/kg) ,表示每千克石粉试样所消耗的亚甲蓝克数,精确至 0.1;G试样质量 50(g) ;V所加入的亚甲蓝溶液的总量( mL) 。10换算系数,用于将每千克试样消耗的亚甲蓝溶液体积换算成亚甲蓝质量。A.4.2 石粉亚甲蓝(MB P)值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 0.1。附 录 B(规范性

46、附录)石粉流动度比试验B.1 范围本附录规定了石粉流动度比试验的方法。B.2 仪器设备和材料B.2.1 搅拌机应符合GB/T 17671规定的行星式水泥胶砂搅拌机。B.2.2 流动度跳桌应符合 G B /T 2419 的规定。B.2.3 鼓风烘箱:温度控制范围为(1055)。B.2.4 水泥应采用 GB 8076 混凝土外加剂检验专用基准水泥或符合 GB 175 规定的硅酸盐水泥。当有争议或仲裁检验时,应采用基准水泥。GB/T *20*27B.2.5 标准筛:规格为 75m、150m、300m、600m、 1.18mm、2.36mm、4.75mm 的方孔筛各一只,并附有筛底和筛盖。B.2.6

47、摇筛机B.2.7 砂应符合 GB/T 17671 规定的连续级配标准砂。B.2.8 水应采用自来水或蒸馏水。B.2.9 减水剂应符合 JG/T223 中标准型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的规定,含固量不大于 5%。B.3 试验步骤B.3.1 取代表性机制砂试样,置烘箱中在 1055条件下烘干至恒重,待冷却至室温时,将机制砂试样倒入按孔径大小从上到下组合的套筛(附 75m筛和筛底) ,用摇筛机筛10min,取 75m方孔筛以下筛底石粉试样累计 270g,分两份备用,精确至 0.1g。B.3.2确定流动度比的胶砂配合比应符合表B.3.2的规定。表 B.3.2 胶砂配合比胶砂种类水泥g石粉g标准砂g加水量 mL减水剂用量 流动度对比胶砂450 1350 180胶砂流动度达到 1802mm 时的减水剂用量 X1802mm试验胶砂315 135 1350 180 与对比组相同 LB.3.3按照D.1中对比胶砂组的胶砂配合比,通过调整减水剂的用量使对比胶砂的流动度达到1802mm。B.3.4按照D.1中试验胶砂组的胶砂配合比,测定试验胶砂的流动度。B.4 石粉的流动度比试验与计算B.4.1石粉的流动度比按式(B.4.1)计算:(B.4.1 )10F0PL式中:FP石粉的流动度比(%),精确至 1%;L试验胶砂的流动度,单位为毫米(m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解决方案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