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汉语,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文学院精品课程小组 张宝林,第六章 古书的注解,第一节 古注的体例,第二节 古注的术语,第三节 古注的方式,第一节 古注的体例,返回本章目录,传注体传,传:zhun,传述。以传述的方式阐明经义,故称传。 秦汉之际的注释多称传,传是最早出现的注释体例。,春秋左氏传春秋 左丘明毛诗故训传西汉 毛亨,传 注 体 传,返回本章目录,古注 体例,说 明 举 例,传注体注,注:灌注。由于古书难懂,需要解释,如同水之注物,才能使难点消散。 东汉郑玄开始称注释为注,郑玄之后,注成为训释的通称。,传 注 体 注,三国志注南朝宋 裴松之文选注唐 李善,返回本章目录,古注 体例,说
2、明 举 例,传注体笺,1笺:jin,标记,表明注释者对于前人传注的阐明、补充、说明、订正,都另行标明,不与前人传注相混杂,这种注释称为笺。 2笺,始于东汉郑玄的毛诗笺。,毛诗笺东汉 郑玄,传 注 体 笺,返回本章目录,古注 体例,说 明 举 例,传注体释例,返回本章目录,义疏体,疏,疏通,疏导。 既解释古书正文,又解释前人注解的一种方式。 也叫“正义”,正义是解释经传以得出正确含义的意思。 义疏有时简称“义”或“疏”。,义 疏 体,返回本章目录,古注 体例,说 明 举 例,义疏体释例,返回本章目录,章句体,古人往往在解释字词的基础上,分析章节句读,串讲经文大意,有的指出中心思想,这就叫章句。
3、有的在每章后附“章旨”,即本章题旨的意思,概括一章大意。,楚辞章句东汉 王逸孟子章句东汉 赵岐,章 句 体,返回本章目录,古注 体例,说 明 举 例,章句体释例,返回本章目录,集解体,解:解析。 汇集各家注释,附以己意的注释体例。 也叫集注、集传、集释。,集 解 体,返回本章目录,古注 体例,说 明 举 例,集解体释例,魏 何晏论语集解,返回本章目录,附:十三经与注疏1,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春秋 周礼 周易 尚书 诗经,公羊传 谷梁传 左氏传,孟子,汉武帝,初 唐,唐文宗,宋仁宗,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公羊传 谷梁传 左氏传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尚书诗经
4、,孝经论语尔雅 公羊传 谷梁传 左氏传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尚书诗经,孝经 论语 尔雅,返回本章目录,四 书,大学(曾子) 中庸(子思) 论语(孔子的弟子) 孟子(孟子及弟子) 周易诗经 尚书周礼 春秋,五 经汉代五经,南宋朱熹以礼 记中的大学、 中庸二篇,与论 语、孟子配合, 撰四书章句集注。 习惯上称四书为“学庸 论孟” 。四书五经包含了 除孝经、尔雅 以外的全部儒家经典。,附:十三经与注疏2,返回本章目录,(四书五经),附:十三经与注疏3,返回本章目录,宋 代十三经注疏416卷 147560字 清 阮 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 清 孙诒让十三经注疏校记, 十 三 经 注 疏,清 代十三经清人注疏 唐
5、 孔颖达五经正义 宋 朱 熹四书章句集注,附:周易与注疏,返回本章目录,周易,亦称易经、易。“易”有变易(穷究事物变化)、简易 (以简驭繁)、不易(永恒不变)等义, 相传为周人所作,故名。包括经、传两部分。经主要是六十 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爻各有说明 (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相传 伏羲画卦,文王作辞。传包含解释卦辞、 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 相传为孔子所作。周易通过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 社会的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 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 周 易 注 疏 魏 王 弼周易注 唐 孔颖达周易正义 唐 李鼎祚周易集解 清 惠 栋周易述易汉学 高 亨周易古经今注周易大传今注,
6、附:尚书与注疏1,返回本章目录, 尚 书 注 疏 汉 孔安国尚书孔氏传(简称伪孔传) 唐 孔颖达尚书正义 宋 蔡 沈书集传 清 阎若璩(q)尚书古文疏证 清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尚书,亦称书经、书。 “尚”即“上”,上代以来的书,故名。记载了上起唐虞、下迄春秋前期秦 穆公时历代史官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及 政治论文的选编,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 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是我国最早的 一部历史文献。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 (后增补尧典、皋陶谟、禹 贡、洪范等),儒家经典之一。西汉存二十九篇,即今文尚书。 另有相传汉武帝时在孔子故宅壁中发现 的古文尚书和东晋梅赜(z)所献 的伪古文尚书二种,现在通行的十 三经
7、注疏本尚书是今文尚书和 伪古文尚书的合编。,附:尚书与注疏2,返回本章目录,附:诗经与注疏1,西汉传诗的四 家,齐人辕固所传 齐诗 鲁人申培所传 鲁诗 燕人韩婴所传 韩诗 鲁人毛亨所传 毛诗,今文经学派东汉后散佚,毛诗,风(十五国风) 160篇 雅(大雅、小雅) 105篇 颂(周颂、鲁颂、商颂)40篇,诗经产生时间:西周初期(前11世纪)春秋中期(前6世纪), 古文经学派,305篇,返回本章目录,附:诗经与注疏2,西汉 毛 亨毛诗故训传(毛诗诂训传) 东汉 郑 玄毛诗笺 唐 孔颖达毛诗正义,宋 朱 熹诗集传 清 陈 奂诗毛氏传疏 清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诗 经 注 疏,注:唐代孔颖达作五经正
8、义,五经是周易、尚书、 诗经、礼记、左传。,返回本章目录,附:三礼与礼记注疏,周礼记职务(政治制度) 仪礼记仪式(各种礼仪) 礼记言意义(儒学杂编),三礼,大戴礼记西汉戴德辑录原有85篇,现存39篇。 小戴礼记戴德之侄戴圣辑录49篇,即今之礼记。,礼记注疏 汉 郑 玄三礼注 唐 孔颖达礼记正义 元 陈 澔礼记集说 清 朱 彬礼记训纂 清 孙希旦礼记集解,返回本章目录,附:三传与注疏1,三传 (春秋三传),左传 左丘明 (汉代称春秋内传)鲁隐公元年 鲁哀公二十七年(前 前 ) 隐 桓 庄 闵 僖 文 宣 成 襄 昭 定 哀 公羊传 公羊高 谷梁传 谷梁赤,返回本章目录,附:三传与注疏2,返回本章
9、目录,谷梁传注疏 晋 范 宁春秋谷梁传注疏 唐 杨士勋春秋谷梁传注疏 清 钟文烝(zhng)谷梁经传补注 清 廖 平 谷梁春秋经传古义疏(谷梁古义疏),公羊传注疏 汉 何 休公羊解诂(春秋公羊传注) 唐 徐 彦春秋公羊传疏 清 陈 立公羊义疏,左传注疏 晋 杜 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唐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清 刘 淇左传旧注疏证 清 洪亮吉春秋左传诂 杨 伯 峻春秋左传注,附:论语与注疏1,汉 初 论语,古论语 简称古论,出于孔壁,古文字写成,21篇 齐论语简称齐论,齐国学者所传,22篇 鲁论语简称鲁论,鲁国学者所传,20篇,已 散 佚,返回本章目录,东汉郑玄参考古论、 齐论,为鲁论 作注。即今
10、之论语。,论:ln,论纂,即排比资料,纂辑而成。语:语录。论语:纂辑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附:论语与注疏2,宋 朱 熹 论语集注 清 刘宝楠 论语正义 清 刘台拱 论语骈枝 杨 伯 峻 论语译注,返回本章目录,魏 何 晏 论语集解 南朝 梁 皇 侃 论语义疏(论语集解义疏) 宋 邢 昺(bng) 论语注疏(论语正义), 论 语 注 疏,附:孟子与注疏,返回本章目录,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 时邹人。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孔伋 (字子思)。主张行仁政,反对 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 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 为轻”的民本思想。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 一部书,共七篇(每篇分上下), 是孟子死后他
11、的弟子编纂而成的。 在宋以前只列于诸子之列,自宋 始列为经。南宋朱熹又把它编入 “四书” ,并为之作注。, 孟 子 注 疏 东汉 赵岐孟子章句 宋 孙奭(sh)孟子注疏(孟子正义) 宋 朱熹孟子集注 清 焦循孟子正义 杨 伯 峻孟子译注,附:老子与注疏,老子,一般认为是 春秋时楚国人老聃(dn)所 作。81章,约 5000 字,多 为韵文。老子分为上下篇。 上篇37章,为道经;下 篇44章,为德经。因而 又称老子为道德经。,老子注疏 三国 魏 王弼老子注 汉河上公(后人假托)老子章句 马叙伦 老子校诂 高 亨 老子正诂 朱谦之 老子校释 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返回本章目录,附:墨子与注疏,返回
12、本章目录,墨子注疏清 孙诒让墨子间诂(间(jin)诂,即夹注)高 亨墨经校诠谭戒甫墨辩发微,墨子,名翟(d),约前480 约前420年,战国初期鲁国人, 是一位出身于小生产者阶层的思 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倡 “兼爱”、“非攻”,主张“节用”、 “节葬”、“非乐”,减轻人民负担。墨子一书是墨子的门徒 根据他的遗教编纂而成的,现存 53篇。,附:庄子与注疏,庄子,战国时蒙(今河 南商丘)人庄周所著,现存 33 篇,其中内篇 7篇,外篇15篇, 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 所著,外篇、杂篇为庄周后学所 著。唐天宝元年二月尊称庄子为 南华真人,于是始称庄子为 南华经或南华真经。, 庄 子 注
13、 疏 晋 郭 象 唐 成玄英庄子注疏 唐 陆德明庄子音义 清 郭庆藩庄子集释 清 王先谦庄子集解,返回本章目录,附:荀子与注疏,荀子注疏 唐 杨 倞(ling)荀子注 清 王先谦荀子集解 梁 启 雄荀子简释 杨 柳 桥荀子诂释,荀子现存32篇, 多数是荀子所著,小部 分出于门人之手。荀子,名况,时人 尊称为荀卿,战国末期 赵国人,先秦诸子中的 集大成者。,返回本章目录,附:韩非子与注疏,韩非子注疏清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陈 奇 猷(yu)韩非子集释梁 启 雄韩非子浅解,韩非,战国末期韩 国公子,荀子的学生, 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被李斯、姚贾陷害,自 杀于秦国狱中。韩非 子现存55篇。,返回本章目
14、录,附:楚辞与注疏,楚 辞 注 疏 东汉 王 逸楚辞章句 宋 洪兴祖楚辞补注 宋 朱 熹楚辞集注 清 王夫之 楚辞通释 清 蒋 骥 山带阁注楚辞 姜 亮 夫 楚辞通故,返回本章目录,西汉刘向汇编屈原、宋玉 等人的作品,题为楚辞。“楚辞”是公元前四世纪至 三世纪之间,楚国诗人屈原等 在民歌基础上加工创作的一种 新的诗歌形式,具有浓厚的地 方色彩。,附:国语与注疏,国语注疏三国 吴 韦昭国语注清 董增龄 国语正义徐 元 诰国语集解,返回本章目录,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 是先秦的历史散文集,21卷。作者 旧传为左丘明,其实是春秋时各国 所记史料的汇集整理。分别记载了 周、鲁、齐、晋、郑、楚、吴、越
15、 八国自西周中期至春秋战国之交的 500年的史实。由于此书史料丰富,可与左 传相互参证,所以被汉代学者称 为“春秋外传” (左传被称为 “春秋内传” )。,附:战国策与注疏,战国策注疏 东汉 高 诱战国策注 元 吴师道战国策校注 清 黄丕烈战国策札记 诸 祖 耿战国策集注汇考 缪 文 远战国策新校注,返回本章目录,战国策是战国时代的史 料汇编,作者不可考。西汉刘向 作校理,按国编排,分为东周、 西周、秦、楚、齐、赵、魏、韩、 燕、宋、卫、中山十二国,共33 篇。初名国策,又叫国 事、事语、短长、 长书、修书等,刘向定 名战国策。,附:吕氏春秋与注疏,吕氏春秋,战国 末年吕不韦的食客们共同 撰写
16、,是先秦杂家的代表 作,也是一部诸子散文集。原书分十二纪、六论、 八览,现存160篇,20万字。 又称吕览。,吕氏春秋注疏东汉 高 诱吕氏春秋注清 毕 沅吕氏春秋校正许 维 遹(y)吕氏春秋集释陈 奇 猷(yu)吕氏春秋校释,返回本章目录,附:山海经与注疏,山海经是我国现存最早 的一部地理著作,完成于战国至 西汉时期,作者不可考。18 卷, 分为山经、海经。原文 有图,故又称山海经图,但 图早已散失。山海经记述了古代传说 中的山川、道里、部 落、物产, 还保存了近100个 神话故事,如 “精卫填海” 、“夸父逐日”、“鲧 禹治水”等。,山海经注疏晋 郭 璞山海经注 清 毕 沅山海经新校正 清
17、郝懿行山海经笺疏 袁 珂山海经校注,返回本章目录,附:淮南子与注疏,返回本章目录,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 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原书内篇 21卷,外篇33卷,今仅存内篇。淮南子本名鸿烈,刘向校 后称为淮南,隋书经籍志始 题作淮南子。此书又称淮南鸿 烈。鸿烈,东汉高诱注云:“鸿,大 也。烈,明也。以为大明道之言也。” 此书思想内容接近道家,但也杂 糅先秦各家学说,汉书艺文志归 于杂家类。书中保存了“女娲补天”、 “共工争帝” 等神话资料。,淮南子注疏东汉 高 诱淮南鸿烈集解杨 树 达淮南子证闻,附:史记与注疏,史记,司马迁著,我国第 一部纪传体通史,反映了我国汉以 前的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
18、130篇, 其中:十二本纪 (帝王的传记)、十 表(记载历代世系、列国关系等)、八 书(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三十世家 (王侯外戚的传记)、七十列传(多为 人物传记,也有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我国 有交往的国家的历史)。52万字。,史记注疏 南朝 宋 裴骃史记集解 唐 司马贞史记索隐 唐 张守节史记正义 清 梁玉绳 史记志疑 日本 泷川资言 史记会注考证,返回本章目录,附:汉书与注疏,汉书是我国第一部 断代史,记载西汉 230年的 史事。全书 100篇,包括十 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 列传。班固在兰台令史任上所 著,历二十余年。班固死于 狱中,八表由其妹班昭续成, 天文志由马续所补。,汉书注疏
19、唐 颜师古汉书注集23家注 清 王先谦 汉书补注 杨树达汉书窥管 陈 直 汉书新证,返回本章目录,附:后汉书与注疏,后汉书,南朝宋 范晔(398445)著,今 本 120 卷(范晔完成其中的 纪10卷,列传80卷;志30卷是 后人从西晋司马彪续汉书 中抽出补入的),记载东汉 近200年的历史。,后汉书注疏 唐 李 贤后汉书注 清 惠 栋后汉书补注 清 王先谦后汉书集解 周 天 游八家后汉书辑注,返回本章目录,附:三国志与注疏,三国志,西晋 陈寿(233297)著。 与史记、汉书、 后汉书并列,称为 “前四史”。,三国志注疏 南朝 宋 裴松之三国志注 清 赵一清三国志补注 清 梁章巨三国志旁证
20、卢 弼三国志集解,返回本章目录,附:资治通鉴与注疏,资治通鉴是编年体 通史,294 卷,系统地记载 了1362年(前403年959年)的历 史。主编:司马光助编:刘恕、刘攽(bn)、范祖禹用时:19年(1065年1084年),资治通鉴注疏宋 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贡献最大,与三国志裴松之注齐名),返回本章目录,附:文选与注疏,文 选(昭明文选)萧 统(501531)从隋代起成为“文选学”,高宗年间李 善 注,南朝梁 唐,玄宗年间五 臣 注吕延济 刘 良张 铣(xin)吕 向李周翰,返回本章目录,第二节 古注的术语,返回本章目录,曰、为、谓之,这三个术语相当于“叫做”。这种格式,是用下定 义的方法
21、来解释古书词义。释文在前,被释的词在后。 这种格式在连用时,往往是用来辨析同义词。,河水清且涟漪。诗经伐檀,各兴心而嫉妒。离骚,王逸注:害贤为嫉,害色为妒。,毛亨传:风行水成文曰涟。,不义不昵,厚将崩。左传隐公元年,孔颖达疏:高大而坏谓之崩。,返回本章目录,需 注 释 的 词 语 运 用 术 语 的 注 释,谓,周人作会而民始疑。礼记檀弓,天子无事。 礼记王制,恐美人之迟暮。 离骚,郑玄注:会谓盟也。,郑玄注:事谓征伐。,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返回本章目录,谓,相当于“是指”、“是说”。这种格式,是用来 解释概念比较广的词在文章中的具体含义(所指的范 围或比喻、影射的事物)。被释的词在前,释
22、文在后。,需 注 释 的 词 语 运 用 术 语 的 注 释,貌,这种格式是用来解释形容性词语,是用概 括性词语解释对某种现象或状态的具体描写。 相当于“的样子”。,维叶萋萋。 诗经葛覃,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庄子逍遥游,毛亨传:萋萋,茂盛貌。,返回本章目录,需 注 释 的 词 语 运 用 术 语 的 注 释,犹,“犹”是“等于说” 的意思。这种格式往往 是用近义词作注,或用引申义训释本义。解释 的词与被解释的词的意义不完全相同,只是近 似,因而二者不可以互训。,置之河之侧兮。 诗经伐檀,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毛亨传:侧,犹厓也。,朱熹注:直,犹但也。,返回本章目录,需 注
23、 释 的 词 语 运 用 术 语 的 注 释,之言、之为言,这种格式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 义。被释的词同用来解释的词,不仅音同音 近,而且意义上也有联系,即所谓“声训”。,身死不葬。礼记保傅,王立七庙。礼记祭法,郑玄注:庙之言貌也。宗庙者,先祖之尊貌也。,郑玄注:葬之为言藏也。,返回本章目录,需 注 释 的 词 语 运 用 术 语 的 注 释,读为、读曰,注明音读的术语。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假 借字。往往是在说明假借字时,既注音,又释 义。,而御六气之辩。庄子逍遥游,郭庆藩注:辩读为变。,播时百谷。尚书尧典,郑玄注:时读曰莳。,返回本章目录,需 注 释 的 词 语 运 用 术 语 的 注
24、释,读若、读如,注明音读的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不一 定完全同音),有时,也可以用本字来说明假 借字。,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离骚,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礼记儒行,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返回本章目录,需 注 释 的 词 语 运 用 术 语 的 注 释,衍文、脱文,古籍在流传过程中误增的文字,叫做衍文,简称 “衍”,也叫衍字、羡文。古籍在流传过程中脱漏的文字,叫做脱文,简称 “脱”,也叫夺文、缺文、阙文。,从母之夫,舅之妻,二夫人相为服。礼记檀弓,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夫”字衍文也,“二人”两字合为“夫”。,此云家人,家犹夫也,犹妇也
25、。诗经桃夭孔颖达疏,阮元校勘记:“犹妇”上当脱“人”字。,返回本章目录,需 注 释 的 词 语 运 用 术 语 的 注 释,第三节 古注的方式,返回本章目录,古注方式总说,返回本章目录,形训,仁者,人也。 礼记中庸 夫文,止戈为武。 左传宣公十二年 故文,反正为乏。 左传宣公十五年 于文,皿虫为蛊。 左传昭公元年 自环者谓之厶,背厶为公。 韩非子五蠹,返回本章目录,音训,返回本章目录,音训,小学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 求,举一可得其二圣人之制字,有 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之考 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治 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 段玉裁,诂训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王
26、念孙,返回本章目录,义训义界(界说),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 尔雅释训 口,人所以言食也。 说文解字 再,一举而二也。 (同上) 半,物中分也。 (同上) 狼,似犬,锐头,白颊,高前,广后。(同上),返回本章目录,义训直训(代言),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诗经 硕鼠,大也。郑笺事也。毛传 顾眷。郑笺 往也。郑笺曰也。郑笺,返回本章目录,义训互训,宫谓之室, 室谓之宫。 勤,劳也。 劳,勤也。 吹,嘘也。 嘘,吹也。 意,志也。 志,意也。 排,挤也。 挤,排也。 歌,咏也。 咏,歌也。 奉,承也。 承,奉也。, 宫室 勤劳 吹嘘 意志 排挤 歌咏 奉承,返回本章目录,义训同训,返回本章目录,义训递训,庸也者,用也; 用也者,通也; 通也者,得也。庄子 齐物论,返回本章目录,义训反训,徂,存也。 乱,治也。 故,今也。尔雅 释诂,返回本章目录,三者综合运用,户,护也。半门曰户。象形。说文解字,冠,絭(jun)也,所以絭髪。弁冕之总名也。从冖(m),从元,元亦声。冠有法制,从寸。 (同上),音训 义训,音训 义训形训形训,返回本章目录,汉代的训释工具书,义训汇编: 尔 雅 西 汉 沟通殊语: 方 言 西汉扬雄 形训为主: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 专用声训: 释 名 东汉刘熙,返回本章目录,感谢您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