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ppt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007985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2.6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课 悄然改变中的社会生活,一.生活中的变化,1.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19世纪70年代 19世纪末期 20世纪初期,方便人们的出行,“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1)新型交通工具传入中国,能够从哪些方面促进社会的变化?(2)新型交通工具给人力车业带来哪些冲击?如何看待这些冲击?,促进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促进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进步,人力车业生意萧条,逐渐被公共汽车替代; 先进文明必然取代落后文明。,2.新型通讯工具的出现-(1)新式邮政,中国台湾,方便人们的交流,“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驿站和民间信局,中国第一家电话公司出现于何时何地?还

2、有哪些日常用品称呼的来历类似于电话?为什么近代以来的许多科技发明都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中国科技发展的局限性;中国实行闭关锁国与自大保守; 中国实行愚民政策和奴化教育,1882年 上海,方便人们传递信息,举头铁索路行空 电气能收夺化工 从此不愁鱼雁少 音书万里一时通,2.新型通讯工具的出现-(2)电话+电报,三明治、白兰地、维他命、沙发、麦克风、卡通片等。,课堂练兵,1.19世纪70年代以后,相继传入中国的新式交通工具有( )火车 轮船 电车 飞机 自行车 A. B. C. D.,2.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7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的情形有( ) 人们出行乘坐

3、汽车 报纸上刊登德国投降的消息 留学生搭乘轮船回国 青年学生热议巴黎和会 A. B. C. D.,3.上海市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 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7.19世纪新式交通工具不断出现,整个世界都能感受到史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的影响。这主要源于( ) A.启蒙运动的发展 B.新航路的开辟 C.工业革命的推动 D.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4.中国最早采用新的邮政方式是在( ) A.清朝中期 B. 清朝末期 C.民国初期 D. 新中国初期,6.“

4、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雁帛鱼书应共妒,真气相通快胜箭,枝枝节节环四海,地面天涯连一线。”上述诗句反映的是( )的使用 A.火车 B.电报 C.轮船 D.飞机,5.中国第一家电话公司开办于( ) A.1870年 B.1880年 C.1882年 D.1905年,1876年沪淞铁路通车,中国人第一次听到火车的汽笛声。参加通车典礼的记者在申报上说:“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大半”“先闻摇铃之声”“又继以汽笛数声,车即由渐而快驶矣。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注目凝视。”根据材料说说当时中国人对火车有哪些反应?为什么?,好奇或疑惧,人们接受新事物需要一个渐进的

5、过程,第三课 悄然改变中的社会生活,二.头脑中的变化,1.精神生活的变化 -(1)读报刊,(1)阅读课文P21和下图(民国时期报刊)回答: 报纸何时传入中国?出现于什么地方?,鸦片战争后 通商口岸,“报刊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选自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1.精神生活的变化-(2)看电影,1909年,大公报载文宣传一种文化娱乐方式:“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见的一样,不妨时常看看。” 问:该文化娱乐方式是什么?,2.思想观念的变化,(1)民主思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大人,你何时回来?” “先生,小姐生病了” 老爷,北京的

6、女学生自由恋爱一定很多吧。 先生,太太请您换一件中山装。-摘自1927年女仆与男主人的通话记录,从上图称呼的变化,我们可否看出当时中国社会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它说明了什么问题?,(2)追求自由平等+婚姻自由,反对“缠足”封建陋习;追求自由平等+争取婚姻自由;,妇女地位的提高;西方自由平等观念深入人心,3.社会习俗的变化,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不缠足,(辛亥革命)推动国民的思想解放,男人剪掉辫子,女子缠足越来越少,这种变化开始的时间大致在( )后 A.1895年 B.1912年 C.1919年 D.1921年,“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一切前清官爵袍褂,一概束之高阁”

7、,人们穿衣“务趋时髦”。,4.教育体制的变化,-建立现代教育制度,两者对比看看初中生的学习内容有何不同?请说明原因?,科举制培养封建统治下的盲从者和拥护者近代教育制度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课堂练兵,1.现代意义的报纸传入中国的时间是( )后 A.鸦片战争 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2.以下是1927年上海的女仆与北京的男主人的通话记录: “大人,你何时回来?” “先生,小姐生病了。” 老爷,北京的女学生自由恋爱一定很多吧。 先生,太太请您换一件中山装。 通话记录中符合该时期时代特点的是( ) A. B. C. D. ,3.我国废除跪拜等有损人格的礼节,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

8、握手,是在( )后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戊戌变法 这项变革是希望在人际关系中树立( ) A.法治观念 B.平等观念 C.博爱观念 D.互助观念,4.清末广泛流传着一句口号:“大方天足行飞快,反觉金莲步步羞。”它反映了( )群体从旧习俗与旧观念中解放出来? A.农民 B.工人 C.妇女 D.商人,5.进入20世纪初期,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其中包括( ) 物质生活的变化 思想观念的变化 社会习俗的变化 新文化生活方式的变化 A. B. C. D. 悄然中之所以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 B.欧洲工业文明的洗礼 C.北洋军阀割据与混战 D.科学制度的继续推行,(1)图一是哪一历史事件的成果?这一事件在社会上起了什么作用?(2)图二反映出这场政治变革产生的作用是什么?(3)图三反映清末民初人们在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有哪些?,戊戌变法 思想启蒙,推翻封建帝制;推动国民思想解放,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物质生活:轮船、火车、电车、电报、电话,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看电影、听音乐、看演出、读报,社会习俗:剪辫子、放足,科学思想:废除科举制度、建立近代教育制度,民主观念:自由平等,妇女地位:夫妻平等、妇女走向社会,从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感受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感受科学技术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头脑中的变化,生活中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