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20082012 年) 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 二九年四月 前 言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有效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 滇西北地质特殊、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元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水资源、有色矿产资源和生态景观资源最富集的地区,属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和独龙江的中上游地区,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切实保护好滇西北的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遏制生物多样性锐减的趋势,云南省人民政府从 2000 年就全面停
2、止了滇西北的天然林采伐,实施了大规模的生态建设工程,建设了 27 个自然保护区以及不少其它类型的保护地,制定和颁布了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云南省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条例等法规政策,初步形成了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但是,从总体上看,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力度仍然不够,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因素依然存在,滇西北生态环境也极其脆弱。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显得更加繁重。 2008 年 2 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召开滇了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会议,发表了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丽江宣言,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为认真贯彻
3、落实若干意见,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组织了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昆明动物研究所、云南大学、西南林学院、云南省社科院、云南省环科院等单位的有关专家,编制了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20082012 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按照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和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的要求,进一步与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纲要(20082020 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作了衔接,吸收了我省在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大量研究成果,参考了国家正在修编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广泛征求了各有关州市部门和专家的意见,提出了本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重大行动和保障措施。随着
4、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各项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我们将根据情况变化对行动计划适时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目 录 第 1 章 背 景 1.1 滇西北自然与经济社会概况 1.2 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2.1 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重大 1.2.2 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艰巨 第 2 章 滇西北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及保护现状 2.1 滇西北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2.1.1 自然景观多样性 2.1.2 生态系统多样性 2.1.3 物种多样性 2.2 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 2.2.1 就地保护 2.2.2 迁地与离体保护 2.2.3 重大生态建设工程 2.2.4 法规政策建设 2.3 滇西
5、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问题 2.3.1 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亟待提高 2.3.2 资源开发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矛盾突出 2.3.3 投入不足 2.3.4 尚未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2.3.5 管理体制不顺,保护能力较低 2.3.6 科学研究滞后,缺乏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评价 2.4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与保护空缺分析 2.4.1 优先区域 2.4.2 生物多样性保护空缺分析 第 3 章 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3.1 指导思想 3.2 原则 3.3 目标 3.4 重点任务 第 4 章 主要领域与优先行动 领域一: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政策 行动 1:完善协调合作机制 行动 2:制定滇西北国
6、家级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 行动 3:全面开展生态创建 行动 4:制定滇西北生态补偿政策 领域二: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 行动 5: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行动 6:加强世界遗产地、风景名胜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 行动 7: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家公园模式 行动 8:开展高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领域三: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 行动 9:完善滇西北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繁育基地建设 行动 10:建设“云南滇金丝猴研究中心” 行动 11:加强西南野生生物种质库专项收集 领域四: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与科研支撑体系建设 行动 12:建立滇西北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库 行动 13:推进西南生物多样性实验室建设 行动 14
7、:加强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建设 行动 15:开展重要物种的极小种群保护恢复及主要入侵物种监测 行动 16:开展怒江、金沙江和澜沧江中上游水生生物调查 领域五:促进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 行动 17:药用植物和食用菌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行动 18:大力培育生态旅游产业 行动 19:加强农村新能源工程建设 行动 20:水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行动 21: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集约利用 领域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 行动 22: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 行动 23:生物多样性保护传统知识的调查与编目 行动 24: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第 5 章 保障措施 5.1 法制建设 5.2 组织领导
8、 5.3 科技支撑 5.4 资金投入 5.5 监督评估 第 1 章 背 景1.1 滇西北自然与经济社会概况 滇西北的行政区域包括云南省迪庆州的德钦、香格里拉、维西县,怒江州的贡山、福贡、泸水、兰坪县,大理州的大理市、宾川、剑川、鹤庆、洱源、云龙县,丽江市的古城区、宁蒗、玉龙县,保山市的隆阳区、腾冲县。滇西北位于北纬 24382915、东经 980510116之间,面积为 7.98 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 20.2%,占全国总面积的 0.8%。 滇西北地处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的横断山脉纵向岭谷区。自西向东排列着担当力卡山、独龙江、高黎贡山、怒江、怒山、澜沧江、
9、云岭、金沙江,其中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最近处仅 64 公里左右,形成独特的“三江并流”奇观。滇西北地区海拔 4000 米以上的山峰有一百余座,与雪山相伴的有众多的冰川和大小不等的数百个冰蚀湖。受青藏高原抬升和众多河流切割影响,纵向岭谷相间分布,山高谷深,相对高差近 6100 米,地形起伏极大,拥有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和寒带等多种气候类型,多数地区气候寒冷,地势险峻,土壤瘠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滇西北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较为滞后,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生活方式仍比较落后,是云南最贫困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之一。至 2007 年末,滇西北地区总人口约 496万人,占全省总人
10、口的 7.5%,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区内总人口的 41.8%。人均生产总值为 9397 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 89.8%;农民人均纯收入 2421 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 91.9%。区内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少数坝区、河谷地带较高的农业生产水平与广大山区普遍落后的生产方式并存,规模有限的现代工业与大量初级经济活动并存,少数相对发达的城镇与广大落后的乡村并存。 滇西北处于中原文化、藏文化与南亚东南亚文化交汇的边缘地区和过渡地带。伊洛瓦底江、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四条大江所形成的天然河谷通道将滇西北与周边各大文化区域连接起来,形成了众多民族聚居,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造就了交融互动的多元文化
11、格局,是中国乃至世界民族文化多样性最为富集、历史文化遗产极为丰厚的地区之一。滇西北生活着傈僳族、藏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等 14种少数民族,其中 6 种少数民族为当地独有。各民族之间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的差异较大,宗教信仰各异,民族风情多彩,被学术界称为“民族文化走廊”、“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一个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文化基因库”。滇西北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重要战略资源优势突出,是保障国家资源及能源安全、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蕴藏有云南 56%的水能资源、50%以上的野生动植物物种资源,是我国西部有色金属资源集中区“三江”成矿带的腹心地带;是云南旅游资源最丰富
12、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的旅游热点地区和国家生态旅游规划的核心区域,现有 5A 级旅游区 1 个、4A 级 12 个、3A 级 7 个、2A 级 25 个。 1.2 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状况和生态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强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是贯彻落实“生态立省、保护优先”战略的重要举措。行动计划的实施将有利于发挥示范作用,有利于区域生态安全,有利于保障滇西北地区优势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后代留下珍贵的绿色宝库。 1.2.1 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重大 滇西北生物多
13、样性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价值。滇西北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动植物模式标本产地之一,被多个国际组织列为全球生物多样性 25 个优先重点保护 “热点地区”之一,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列出的 17 个“关键地区”之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生态功能稳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适应区域和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的诸多机会。滇西北所承担的生态功能具有显著的外溢效应,为国内外广泛关注。滇西北地处四条亚洲著名大江河的上游地区,每年经滇西北进入邻近地区的平均水量为 1800 多亿立方米,其良好生态系统所拥有的水土保持功能和调蓄洪水作用,有利于控制江河的洪涝灾害,
14、减轻中下游的河床淤积,延长流域内重大水利工程的寿命,是下游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其生态环境状况将直接影响到下游近 300 万平方公里范围的生态安全,影响着约 5 亿人口的生存环境和生产活动。 1.2.2 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艰巨 虽然滇西北物种丰富,但大多数物种的种群数量少、自然地理分布狭窄,适应能力低,对于外界干扰非常敏感,在遇到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后,极易陷入濒危状态甚至灭绝。同时,特殊的地质构造、险峻的地形地貌、复杂的气候环境,尤其是高海拔、气候寒冷、山高坡陡、土地贫瘠等因素,导致植被恢复和演替过程非常缓慢,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破坏,极难恢复。因此,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显得尤
15、为迫切,保护任务也十分繁重。 滇西北是国家重要清洁能源基地和有色矿产等重要战略资源基地。重要战略资源的开发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乃至经济安全的重要环节,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经途径,但是必须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既满足发展的要求,又切实保护好生物多样性。 滇西北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生产方式粗放,生产力水平低,广大群众的生计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压力巨大。 虽然各级政府为保护滇西北生物多样性做了大量工作,在全国率先停止天然林采伐,持续实施大规模的生态建设工程,制定了一批法规政策,但生物多样性退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性遏制,保护工作还面临诸多挑战和不确定因素
16、。 为了贯彻落实好省政府若干意见的精神,切实保护好滇西北的生物多样性,制定并实施行动计划,显得非常重要、十分必要。第 2 章 滇西北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及保护现状 2.1 滇西北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滇西北多样而独特的自然条件,为各种生物的起源演化和繁衍提供了适宜的生境,孕育了极其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丰富的物种和基因资源。 2.1.1 自然景观多样性 滇西北的景观可以分为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两大类,其中自然景观包括 4 大类、38 小类。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景观有江河纵向并流景观、高山峡谷景观、冰川雪峰景观、火山热海景观、冷泉型碳酸盐泉华景观、高原湖泊湿地景观、典型完整的高山自然垂直带景观、干热干暖河谷植被
17、景观、高山亚高山草甸景观。许多景观具有唯一性、典型性和区域代表性,同时又十分脆弱和容易受到破坏。 2.1.2 生态系统多样性 滇西北拥有陆地生态系统的多种类型,植被类型丰富多样且保存相对完整,水平和垂直分布地带性规律明显,特殊性突出。如从植被分类系统来看,全省有 12 个植被型、169 个群系,滇西北就有 10 个植被型、98 个群系,是我国植被类型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包括了亚热带、温带、寒温带、寒带高山和干热干暖河谷、湿地和水生植被等天然植被。 滇西北是北半球生态系统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其中保存有全球面积最大的低纬度寒温性针叶林生态系统。以优势生态系统类型、气候类型与土壤特征特殊性、中国分
18、布的独特性、物种丰富度、生境类型特殊性等 5 项指标为评价标准,滇西北是全国优先保护生态系统中 18 个集中分布区域之一,包含了全国需要优先保护生态系统类型中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德钦、维西、香格里拉、贡山等海拔在 3000 米以上地区的森林占全县森林面积的 80%以上;维西、宁蒗、玉龙、福贡、兰坪集中分布在海拔20003000 米的森林占各县森林面积的 60%以上。 2.1.3 物种多样性 滇西北植物物种极其丰富。记录有高等植物(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10198 种(含种下等级),其种类占云南高等植物种总数(18322 种,含种下等级)的 55.7%;特有现象十分明显,记录有中国特有种 50
19、07 种、横断山区特有种 2988 种、云南特有种 1933 种、滇西北地区狭域特有种 910 种(含种下等级);包含中国特有属 72 个,约占中国特有属总数的 28.0%。其中地区狭域特有属 12 个,占中国特有属总数的 16.2%;分布有 49 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约占全国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 22.1%。 滇西北还是许多世界著名花卉植物类群的分布中心,资源植物种类也非常丰富。例如全球杜鹃属植物 850 种,中国有 470 种,滇西北地区有 200 余种;全球有报春花属植物 500 种左右,中国有 293 种,滇西北有 100 余种;滇西北有龙胆科植物分布约100 种,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全
20、世界的八分之一;同时滇西北还是马先蒿、绿绒蒿的分布中心,使其享有“世界园艺之母”的美誉。滇西北还分布众多资源植物,如有药用植物 2000 余种、用材树种 200 余种、饲用植物 400 余种、食用菌类近 80 种。一些药材、菌类以及其它非木质林产品成为当地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滇西北动物物种也非常丰富。记录有脊椎动物 1017 种,包括 184 种哺乳动物、580 种鸟类、65 种爬行动物、49 种两栖动物和 139 种鱼类,分别占云南省相应类群的60.3%、 68.4%、40.1%、42.6%和 26.6%;脊椎动物种数占云南种数的 52.1%、中国物种数的 24.3%,在这些物种中,有
21、中国特有动物 187 种、云南特有动物 81 种,特有种数占滇西北脊椎动物种数的 18.9%;分布有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32 种、国家级保护动物 84 种,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数约占全国的 31%;另外有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物种 29 种、附录 物种 65 种。 滇西北是物种起源中心和孑遗物种的集中分布地,也是物种的分化和分布中心。例如,全球噪鹛属鸟类共有 48 种,我国记录有 36 种,云南分布 27 种,滇西北就有 19种。一批著名的青藏高原特有种在云南仅分布在滇西北,如滇金丝猴、藏马鸡、中甸叶须鱼等。滇西北是全球众多动物种和亚种的唯一分布区或模式标本产地
22、,如贡山麂、灰头斑翅鹛、中甸叶须鱼等。 2.2 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 2.2.1 就地保护 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有效措施,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也是滇西北最主要的保护地类型。到 2007 年末,云南省已在滇西北先后建立了 27 个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 3 个、省级 10 个、州(市)级 12个、县级 2 个,总面积 9988 平方公里,占全省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 34.6%,占滇西北国土面积的 12.5%。除自然保护区外,还建立了其他多种形式的保护地类型,其中,建有 9 个风景名胜区,包括国家级 4 个、省级 5 个,总面积 11104 平方公里,
23、约占全省风景名胜区总面积的 56.7%,占滇西北国土总面积的 13.9%;建有 3 个国家地质公园,总面积 2519 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家地质公园总面积的 78.8%,占滇西北国土总面积的3.2%;建有 4 个森林公园,包括国家级 3 个、省级 1 个,总面积 78 平方公里;还建有一处国家公园(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是我国内地率先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公园,总面积 768 平方公里。此外,还拥有“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是我国继九寨沟、黄龙、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后的中国第 4 项世界自然遗产地;有 3 处国际重要湿地,即碧塔海、纳帕海和拉市海。各类就地保护地总面积约占滇西北总面积的 26%,现
24、已初步形成了以自然保护区为主,自然遗产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国家公园等其它保护地为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同时,还有许多神山、神湖、圣林等自然圣境作为保护地系统的重要补充。 2.2.2 迁地与离体保护 迁地保护是在就地保护的基础上,对于国家重点保护、受严重威胁的珍稀濒危特有或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物种所采取的一种重要的抢救性保护措施。滇西北一些迁地保护工程相继实施,如建立了丽江高山植物园、香格里拉高山植物园;在昆明建成了亚洲最大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已保存滇西北离体植物种质资源约 1000 种。昆明植物园、云南省林科院树木园、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细胞库、昆明动物
25、园、昆明野生动物园等在野生植物迁地和离体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资源物种的繁育工作也取得一定进展,如杜鹃花、杓兰、报春花、龙胆、角蒿等,探索了滇金丝猴、大紫胸鹦鹉等的人工繁殖等。 2.2.3 重大生态建设工程 滇西北先于全国两年停止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自 19981999 年天然林保护工程经过两年试点并于 2000 实施以来,保护天然林 5.01 万平方公里,占滇西北国土总面积的 56.2%,其中有 3.97 万平方公里的林地被纳入重点生态公益林进行保护。 目前,已累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1400 平方公里,累计完成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570 平方公里,澜沧江防护林建设 240 平方公里
26、。实施了以工代赈造林、农业综合开发造林、飞播造林、绿色扶贫造林以及小流域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多种形式的生态建设工程。 在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框架下,国家林业局、国家发改委批准了碧塔海、纳帕海、拉市海三个国际重要湿地和洱海、泸沽湖二个国家重要湿地的保护工程建设。洱海保护项目还被列入国家水体污染控制和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计划。 2.2.4 法规政策建设 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确立了“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发展战略。2007 年启动的“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重要内容之一,2008 年 2 月,省政府专门召开了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滇西
27、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出台了若干意见,成立了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议事协调机构,把生物多样性保护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2008 年 11 月,省政府在大理召开了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会议研究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贯彻落实情况,并对此后一段时期的主要工作任务进行了部署,印发了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和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制度。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云南省陆续制订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如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云南省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条例、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拉市海高原湿地保护管理条例、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管理条例、云南省大理白族自
28、治州苍山保护管理条例等,这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另外,一些社区为持续利用某些生物资源,制定了乡规民约,成为国家政策法规的有益补充。 2.3 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问题 云南省在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受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保护难度很大;同时,在保护管理思想上、工作中还存在认识不深、管理不力、保护不当、投入不足等问题,急需解决以应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各种挑战。 2.3.1 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亟待提高 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价值与可持续利用潜力认识不到位,部分决策者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不强,未处
29、理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发展经济以牺牲生态环境和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淡薄,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较大、利用方式不合理,并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2.3.2 资源开发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矛盾突出 滇西北目前仍未解决温饱的人口超过三分之一,发展经济是当地解决民生的首要课题,而粗放的生产方式对资源的过度依赖是威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加之近年来人口增加、工业发展、城市扩张、农村面源污染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更加大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难度,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 2.3.3 投入不足 经费投入不足已成
30、为制约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要因素。目前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能争取到有限的资金投入外,地方的自然保护区没有稳定的经费支持,保护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地方财政比较困难,分级负责的财政体制使地方政府能够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金匮乏,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能力建设、恢复保育等必要的基础工作都难以进行。 2.3.4 尚未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为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生态安全保障的滇西北地区,在生物资源保护上的投入及经济损失理应得到下游受益地区的补偿。尽管 20 多年来社会各界强烈呼吁和建议,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滇西北建立了不同级别的各类保护地,为保护当地的生物多样
31、性,使当地群众特别是保护地周边群众的经济发展机会受到了很大影响,严重挫伤了保护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其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2.3.5 管理体制不顺,保护能力较低 现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是条块分割的部门管理模式,管理资源和管理职能分散在许多部门,缺乏强有力的生物多样性协调监督管理机制。虽然建立了部门间的初步工作协调机制,但效率不高,作用有限。另外,分级负责的职责和权利不清晰,许多保护工作和法规的执行力度不够。滇西北的自然保护区面积在全省有较高比例,但多数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仍然较差,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统筹保护与发展的协调机制和明确统一的保护目标,保护管理能力较低。 2.3.6 科
32、学研究滞后,缺乏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评价 滇西北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开展了一系列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物种的专项调查和监测等科研活动,但远不能支撑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有效开展,许多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亟待解决。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技术力量不足,对生物多样性资源基本数据掌握不够全面,一些地方的生物多样性状况、生态系统的功能仍不清楚,一些物种目前的濒危状况,物种及种群的动态变化规律,生物多样性减少、生境丧失、生态系统退化所导致生物多样性变化的机理等方面仍是空白;同时,缺乏战略规划和建设项目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评价研究,以致不能够在经济建设开发活动前对生物多样性影响做出正确的评估和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33、科学研究滞后,与滇西北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地位极不相称。 2.4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与保护空缺分析 2.4.1 优先区域 (1)优先保护物种类群 滇西北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49 种,分属 37 科、46 属。其中,国家 I 级重点保护植物 7 种:玉龙蕨、南方红豆杉、云南红豆杉、长蕊木兰、光叶珙桐、独叶草等;国家 II 级重点保护植物有桫椤、贡山三尖杉等 29 种;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有 13 种。滇西北有 116 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中国家 I 级重点保护动物 32 种,II 级重点保护动物 84 种。其中一些动物属于旗舰物种、特有物种或模式物种,保护价值突出,如滇金丝猴、白眉
34、长臂猿、黑颈鹤、藏马鸡、贡山齿突蟾、中甸叶须鱼等。 (2)重点生态系统类型 高山复合体生态系统:包括高山、亚高山灌丛和草甸、高山流石滩植被,是滇西北最为特殊的植被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海拔 3600 米以上的山地,特有性极高,其中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和稀有物种较多,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保护价值突出。 亚高山寒温性针叶林生态系统:分布在滇西北的亚高山寒温性针叶林,如云杉林、冷杉林、铁杉林和大果红杉林,在上世纪 6080 年代曾是主要的商品材采伐对象,被大规模采伐,破坏较严重。该类型,特别是原生的群落在维护区域、流域生态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和作用。 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山
35、地苔藓常绿阔叶林内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种类及数量十分丰富。滇西北常绿阔叶林的分布面积相对狭小,在已经建立的保护区内也未受到很好保护,特别是起源于古地中海气候类型的硬叶常绿阔叶林具有很好的耐干旱瘠薄和适应极端条件的特性,主要分布在滇西北高山亚高山地带,对维护高山带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和保持水土有着重要的生态功能,而目前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不少地区还是当地居民主要的薪柴来源。 山地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包括天然秃杉常绿阔叶混交林、澜沧黄杉常绿阔叶混交林等是滇西北特有的植被类型,分布在险峻的峡谷陡坡,是珍稀保护植物分布较多的类型。不论从群落的特有性、珍稀性和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还是群落所
36、发挥的生态服务功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保护价值。 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滇西北的高原湿地类型丰富,数量众多,其中高原湖泊湿地和峡谷河流湿地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高原湖泊多为闭合、半闭合的断层陷落构造湖,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的特有化程度很高,生物多样性地位十分显著,生态功能极为重要,如洱海、碧塔海、剑湖、泸沽湖、茈碧湖、北海等高原湖泊湿地,这些湖泊湿地中分布有海菜花、茈碧莲和泽泻等高原湖泊湿地特有的水生植物群落,但生态系统脆弱,抗干扰能力低,保护的紧迫性十分突出。 (3)保护优先区域的确定 重点生态系统类型和优先保护物种类群分布集中的区域为保护优先地区,包括高黎贡山、独龙江流域、碧罗雪山、白马雪山、玉龙
37、雪山、哈巴雪山、香格里拉大峡谷、老君山、千湖山、大理苍山等区域,以及碧塔海、纳帕海、拉市海、洱海、剑湖、茈碧湖、云龙天池、泸沽湖、腾冲北海湿地等,这些区域约占滇西北总面积的 35%。 2.4.2 生物多样性保护空缺分析 2.4.2.1 现有自然保护区的分布格局 自然保护区现有分布格局需要进一步完善。滇西北主要的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有白马雪山、高黎贡山、大理苍山、云岭、哈巴雪山、玉龙雪山等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基本覆盖了从较低海拔到高海拔的各种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但从平面布局看,这些保护区没有能充分反映出四山(脉)夹三江的格局,高黎贡山山脉和云岭山脉保护区分布面积较大,其它两个山
38、(脉)保护区分布面积较小。为长期保持滇西北的植被分布与四(山)夹三江的地理格局相吻合,避免保护区横向分布不平衡可能会引起的地区生态系统安全问题,应加强碧罗雪山、千湖山、老君山以及香格里拉大峡谷保护区的申报建设步伐。 生物走廊和迁徙踏石亟待建立和保护。部分保护区生境较为破碎,破坏了动物迁徙交流的通道。因此,在不同片区和保护区之间急需建立生物走廊。由于人类的长期开发活动,许多大面积的自然植被遭破坏,但局部残余小面积的自然植被仍保存有许多珍稀的动植物。这些残余区由于面积太小且分布离散,不宜建立自然保护区,但可建立保护小区,就地保护珍稀动植物,也可以作为动物迁徙的踏石。 进一步加强保护和恢复重要湿地。
39、滇西北有碧塔海、纳帕海、拉市海、洱海、剑湖、泸沽湖、北海等湿地自然保护区,基本覆盖了主要的高原湖泊湿地和沼泽,主要是保护候鸟的越冬栖息地、水生植物群落、特有珍稀鱼类及其它物种。湖泊型湿地自然保护区急需加强管理,避免水体污染和湖滨沼泽的退化。河流型湿地的保护面临着更为严峻的问题,首先是水电开发使许多河段失去河流的自然形态,洄游性鱼类难以生存;其次是河流污染使水质恶化,水生生物难以生存;再者是修建公路、开采矿产等工程建设造成塌方、泥石流和选矿尾水使河流水环境改变等。因此,要重视和加强河流型湿地的保护。 加强涉及鸟类迁徙通道的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滇西北是我国西部候鸟迁徙最重要的通道之一,同时也是许多
40、候鸟越冬的重要栖息地,为保持各种鸟类的顺利迁徙和安全越冬,应加强鸟类迁徙通道的保护和管理。如候鸟迁徙过境、集结停歇的洱源罗坪鸟吊山州级自然保护区和黑颈鹤越冬的纳帕海省级自然保护区等。 2.4.2.2 保护空缺 按照国际上保护空缺分析方法,从受保护的植物和植被的分布,以及物种和生态系统在现有的自然保护区中的保护状况进行分析,目前滇西北尚有以下几个主要的空缺地区还未得到保护网络的覆盖或有效保护: (1)碧罗雪山地区。碧罗雪山从德钦县向南一直分布到云龙县,其北部为梅里雪山,南部与云岭相接。碧罗雪山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生态系统垂直系列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自然保护区,而这一地区也是
41、旅游资源和水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为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应探索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体系。 (2)老君山地区。老君山地处维西、玉龙、剑川和兰坪 4 县交界处,由亚高山寒温性针叶林、高山亚高山杜鹃灌丛、高山寒温性草甸及高山湖泊形成的一个自然景观优美、生物多样性丰富、民族特色突出的地区。有效保护该地的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护高山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维持物种多样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区域及下游地区生态安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香格里拉大峡谷。香格里拉县北部金沙江流域中段,为“康滇古陆”范围的北部,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活跃,地貌类型多样,峡谷幽深,溪流纵横,景观奇特优美,植被生态系统
42、垂直系列保持完整,是多种生物区系成分交汇过渡的荟萃之地,并且在低纬度的亚热带地区保存着我省面积最大、最为原始和完整的寒温性针叶林和大面积的黄背栎硬叶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垂直分布明显且保存较好,良好的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的物种资源。该区汇集了丰富的生物类群和复杂的区系成分,珍稀濒危动植物集中分布,物种的特有程度也较高;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属保护与发展矛盾交织的热点地区,目前在生物多样性方面尚无保护地位,属保护空缺区域。 (4)高山、亚高山冰蚀湖群。分布于香格里拉的千湖山、丽江老君山的九十九龙潭和金丝厂冰蚀湖群是滇西北高山、亚高山代表性冰蚀湖群,类型独特,孤立分散在高原面上,面积较小且相对
43、封闭,生态系统脆弱而不稳定,抗干扰能力较弱。这些冰蚀湖对于维护高原湖泊、高山亚高山森林、草甸等构成的山地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流域内水源涵养、水文调节发挥着重要功能,属重要生态功能服务型的生态系统,目前在生物多样性方面尚无保护地位。由于人类活动干扰较大,退化较严重,正在转向逆向演替,将失去其多种功能,是极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特有性突出的保护空缺。 确定重点保护目标和优先保护领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作,必须建立在大量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获取各种必要的信息和数据。并且生物多样性从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到景观层次都在随着进化及其演替过程而不断地变化,而目前对滇西北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44、还不够深入,许多应该列入优先保护的领域,应在后续的保护行动计划中逐步得到补充。 第 3 章 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3.1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按照省政府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会议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对优先保护领域和重点保护对象开展有针对性的保护行动,使滇西北生物多样性的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和敏感脆弱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展示滇西北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价值与保护地位,在加大地方投入主要保护力量的同时,争取国内外有关机构、组织的广泛支持和参与,用 5 年时间,在滇西北建立起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的生物多样
45、性保护与监测体系和管理运行机制,促进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2 原则 根据滇西北生物多样性分布的自然规律以及滇西北自然地理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从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对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功能的要求为出发点,科学合理确定行动计划的原则。突出保护的优先领域和重要保护对象,正确处理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关系、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因此,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坚持以下原则: (1)认真履行国际公约、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原则。在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中要认真遵循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国际
46、公约,履行国际义务,严格遵守我国和云南省的相关法规政策。 (2)坚持科技为先导、创新为动力的原则。充分吸收当今国际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先进理念、技术和方法,加强国内外新技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结合滇西北实际,不断创新。 (3)坚持全面保护,在主要领域实施优先行动的原则。充分考虑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的系统性、完整性、连续性及生态功能的特殊性,行动计划的实施要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以维护生态系统功能和发挥多重效益为前提,对优先保护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实施重点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安全,确保优先领域和重要保护对象得到有效保护。 (4)坚持生物多样保护与生物资源合理利
47、用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保护优先,科学利用。正确处理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资源利用的辩证关系,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建立保护与利用相协调的长效机制,重点防范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破坏,确保最重要和易受威胁的生物地理景观、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得到优先保护,实现生物资源在有效保护前提下的可持续利用。 (5)坚持专业保护与社区参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以国家和地方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实施为主导,同时动员和引导社区积极参与保护行动计划的实施,并且使社区居民从保护中受益,发挥社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中的作用。 (6)坚持与其它相关保护项目的实施相衔接的原则。在若干意见的指导下,与规划纲要相配套,并与目前已
48、经批准实施的水资源保护、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湿地保护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环境保护、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地等规划项目相衔接,行动计划相关内容与其它保护项目相协调。 3.3 目标 通过行动计划的实施,制定并不断完善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的政策,建立健全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保护区面积达到滇西北国土总面积的 13%左右;保护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在优先保护领域取得明显突破,保护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基本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的数据化和信息共享;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损失进一步降低,原始和典型的生态系统得到良好维护,绝
49、大多数珍稀濒危、特有物种和重要生态系统类型得到有效保护;公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和参与程度明显增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趋于协调发展。 3.4 重点任务 虽然在滇西北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生物多样性减少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主要原因是物种生境受到破坏、资源过度利用和不当开发、环境污染以及生产生活对资源的高度依赖等。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生态系统的就地保护、生物物种的迁地保护以及遗传资源的离体保护,强化各种生态系统功能;同时,在考虑受保护地区能公平地分享保护所带来收益的基础上,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当前,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任务是: (1)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生物多样性保护最重要和最基础的工作是保持原生境,使人为活动对其影响最小化。同时以迁地保护为补充,力争使滇西北 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滇西北地区狭域特有物种及绝大多数代表性的生态系统,能够得到有效保护。 (2)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资源开发相协调的途径。需要重点解决国家重大资源开发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不相协调的问题,急需解决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对自然资源的高度依赖问题,建立资源开发、地方经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