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卷第 1 页,总 15 页2017 届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评卷人 得分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红楼这部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经曹雪芹呕心沥血,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完成了前八十回。河西走廊曾是佛教东传的要道,这里还留存着大量的石窟群,大小石窟俯拾即是,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相互激荡,积淀下蔚为壮观的历史文明。在对待利比亚局势的态度上,英国又一次紧跟美国顺风吹火,这纯系英美关系的惯性使然,尤其显示了它们当前特别需要相互借重的一面。王校长的一席话果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与会的人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
2、解和建议。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写手逐渐作为一个职业发展起来。一时间网络平台的文坛泥沙俱下,多数作品难称文学之名。读古代典籍,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否定古代的一些人士,其实我们没有资格对古人嗤之以鼻,因为我们现在自以为是的观念意识又有多少不属于发昏之列呢?A B C D【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呕心沥血:用尽心思。俯拾即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顺风吹火:比喻乘便行事,并不费力。抛砖引玉:敬谦错位,这是谦词,不能用于别人。泥沙俱下:指泥土和沙子都跟着流下来,比喻好坏不同的人和事物混杂在一起。嗤之以鼻:指用鼻子吭气,表示看不起。【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
3、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名师点睛】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实词成语和熟语,有时还考核虚词。实词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区分,成语注意望文生义、对象错配、褒贬误用、语法搭配、似是而非的角度分析,虚词注意分析连接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符。此题考核成语,对象错配,谦敬失当,似是而非。评卷人 得分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我国书法理论诞生较早,始见于汉代。崔瑗所谓“观其法象,俯仰有仪” ,蔡邕所谓“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算是书法理论的萌芽。此后, “自然”二字出现频率极高,且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有着不
4、同的内涵。汉代的书论中, “观物取象”意识普遍存在。在此观念下,当时的书论家不但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而且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面貌。到了魏晋,书论对点画的描述更加微观细致。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 “点如高峰坠石” ,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中的“屈脚之法,弯如角弓之张” ,则揭示了书法点画形状与自然物象之间的相似性。这种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紧密相连的理论,属于第一自然“眼中自然” 。在后世有关“永字八法”的讨论中,这种理论被进一步细化,但对自然内涵的拓展上并没有多大进展。用这一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具体可感,真实可信,但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
5、毕竟有限。因为,它只能停留在书法具体点画外形的层面,一旦超出点画外形,进入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办法就陷入了尴尬。于是,书法理论的构建中就出现了“第二自然” ,即“胸中自然” 。“胸中自然”基于生命意识与书法审美。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个人风格,并以此来表达不同书家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象,如梁武帝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 “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 。到了唐代,孙过庭书谱中讲到书法“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 ,这就是说,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简单的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而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需要感受与体悟。怎样将
6、胸中的“第二自然”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呢?这就进入了基于法道观念与心性表现的“第三自然”“手中自然” 。宋代以后,在尚意思潮的影响下,书法的主要追求已经不是妙悟自然,更不是眼观自然,而是心性的自然流露,以及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 。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便是他本人真性情、真情感的流露。此类作品,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一切都自然而然。自然而然即为自由自在,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必然是书法的最高境界。历代书家正是在观察、体悟、回归自然的过程中,提炼了书法的点画样式,丰富了书法的生命意象,升华了书法的审美境界,终将书法内化为书家的人格修养和心性表达。(摘编自史忠平中国古代书
7、论中的“自然”变迁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代崔瑗的“观其法象,俯仰有仪” 、蔡邕的“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证明我国书法理论在很早以前就诞生了。B.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紧密相连,这种理论不断细化并影响了历代对“永字八法”的讨论。C. 用“眼中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如果遇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方法就陷入了尴尬。D. 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体现了尚意书法追求的心性的自然流露和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汉代的书论家不仅关注汉字点
8、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还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面貌,这说明当时已存在“观物取象”的意识。B. 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 “点如高峰坠石” ,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对点画的描述微观细致。C. 梁武帝评价王羲之的字“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韦诞的字“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 ,这是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不同风格和流露出的不同的生命意象。D. 孙过庭书谱认为,在感受与体悟之后,可知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简单的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而且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自我国书法理论萌芽后, “自然”二字出现频率很高,它的内涵在不同时段
9、、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存在着不同之处。B. 古代书法理论中的“眼中自然” “胸中自然” “手中自然”三个阶段互为因果,体现了从偏重自然精神到偏重人格精神的发展过程。试卷第 3 页,总 15 页C. 宋代书法在尚意思潮影响下,主要追求心性的自然流露以及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 ,以“一切都自然而然”为书法的最高境界。D. 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体悟与回归,历代书家对书法的认识不断深化,由注重点画形状,到注重生命意象和审美风格,再到注重心性表达。【答案】2 B3 D4 B【解析】试题分析: 2试题分析:原文为“在后世有关 永字八法的讨论中,这种理论进一步被细化 ”,意为“永字八法的讨论”影响“这种理论”
10、 ,题干表述为“这种理论影响了历代对永字八法的讨论” ,转述错误。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此题原文为“在后世有关永字八法的讨论中,这种理论进一步被细化” ,意为“永字八法的讨论”影响“这种理论” ,题干表述为“这种理论影响了历代对永字八法的讨论” ,转述错误。3试题分析:原文中书谱 讲到了书法与自然的关系,所用关联词是 “不是” “而是” ,为并列关系,选项中转述中变为“不仅是” “而
11、且是” ,为递进关系,句间关系错误。4试题分析:原文中并没有信息表示“眼中自然” “胸中自然 ”“手中自然”三个阶段是“互为因果”,理解表述错误。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小题。“铁拐李”传奇陈圣芳他,拄着拐杖,个子瘦瘦高高的,是一个流浪乞丐,身背很多口袋的褡祾,每天走村串户地乞讨,像一个行脚僧,人们背地里都叫他“铁拐李” 。“铁拐李”讨米很特别,用手抓的米他是断然不会要的。原来一个刁顽尖滑的大嫂,把一只紧捏的空手放进米袋子,然后从他袋子里面带出一大把米来。铁拐李乞讨没有定性,走哪是哪。天黑了,随便睡在学校或者队屋廊檐下,将身子蜷缩成大虾米,囫囵睡去。当天放明时,又不知所踪了。而一方方的墙壁上,
12、却用土坷垃划写满了诗文。湾子里的斋儒老先生曾经教过私塾,他一手捻着他那稀稀落落的几缕白胡子,一边摇头晃脑地吟哦着,一脸的陶醉。“铁拐李”他有时也会给湾里的剃头匠几分钱,让剃头匠将他那乱茅草一样的头发理得顺顺当当的,但是他那飘然若仙的胡子他是一定不会剪的,而且,他每次去河边洗碗时,都会把胡子润湿,对着水面捋了又捋。然后把碗刷的贼亮,像猫子舔了似的。“铁拐李”虽然疯癫时六亲不认,举起拐杖见人就打,见狗就追。一旦安静下来,他又特别喜欢孩子。那天他在苕货家门口发现苕货在写字,便蹑手蹑脚笑眯眯地走了过去,在后面认真地端详着,并且细声细气地告诉苕货:你发倒笔了,这个勾是“利刀勾” ,这个不是这样的,是“宝
13、盖头” ,上面没有一点他告诉苕货很多以后,当再遇见苕货时,他还不忘在他的草稿纸上教几个字,过几天他回来时,他一定会考考苕货,如果苕货回答正确了,他会像变戏法一样,变出一把把花花绿绿的豌豆糖来,赏给苕货。有段时间, “铁拐李”突然不疯癫了,他居然背了一个上面印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毛泽东”的书包,一步一拐地走学校赶乡集,卖他用澴河潭坡上的泥巴做出来的口哨。那泥巴做的口哨的确精妙绝伦,有高音的,有中音的,也有低音的,五颜六色,煞是好看。如果哪个小朋友吹的好,他会摸摸他的小脑袋,笑眯眯地说,拿去吧,不要钱。得到哨子的孩子像过年般的高兴,于是刹那间,满湾子从南到北都是“蛐蛐”般忽高忽低的泥巴口哨声。不过
14、,他尤其喜欢苕货,他看见苕货往往会送他几个五颜六色的泥巴哨,并且还要当面给苕货做示范,同是“蛐蛐”几声,却别有一番韵味。等到学生上课后,他就默默地站在教室的廊檐下,看着琅琅读书的孩子,一脸笑意。有一次,他在走廊小黑板前伫立良久,然后捡起地上的粉笔头,在黑板上涂改起来。一个老师发现了,便吼了几声,吓得铁拐李一溜烟跑了。那老师过来一看却愣住了,原来他修改了一处语法错误。从此以后,这位老师便特别关注起铁拐李来。有一天,他路过铁拐李寄住的废砖窑时,看到一个漂亮的城里女子,对着铁拐李声泪俱下地说着什么,而他却有滋有味吃着讨来的米饭,理也不理。后来那女子伸手去拉铁拐李,不料一下子惹恼了他,他挥舞着拐杖,吼
15、道:“你滚,你滚,我不要你管”那位老师忙躲到一边,看见那女人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废砖窑。后来听人说铁拐李原来是一所大学的教授,因为说错了一句什么话划成右派,加上妻子闹离婚,所以就成了流浪的疯子;还有的人说,那个女人是他的学生,很是崇拜他,知道了恩师落脚地后,踏破铁鞋不远千里赶到这里打这天起,铁拐李就突然从人们的视线里悄然消失了。开始还有人念叨一下:铁拐李好长时间没有来讨饭哩?再后来,铁拐李这个名字就像从澴河上游冲下来的一截树枝,在河湾汊里打个转顺流而下,一去无踪。而当“铁拐李”这个名字,再次被人提起时,已是十几年后的一天了。那天,已考取博士生的苕货,给家里寄来一张他和导师以及师母的合影。邻居们呼
16、啦一下子围过来看,马上有人说:“咦!师母好年轻啊,怕要比导师年轻不少哩。”突然有人叫了一声:“这苕货的导师,有点像铁拐李呢。 ”大伙围过来一看,“呵呵,别说,还真有点像哩!”马上就有人说了:“瞎说,一个要饭的,一个是导师,八竿子也打不着呀!”苕货娘说,那好办,我打电话问问就知道了。于是苕货娘在一圈人的注视下,拨通了电话:“喂,苕货,我问你一件事情哈”(选自2015 年中国小小说精选 )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小说第一段,运用白描手法,简要勾勒了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和生活状况,并交代了“铁拐李”这一外号的由来。B. 小说中的“苕货”其实并不“苕” ,是理
17、解作品的重要线索人物。 “铁拐李”教他写字,送他泥巴哨子等情节,很好地凸显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C. “铁拐李”虽以乞讨为生,但却不要手抓的米,还在墙壁上写满诗文,表现了他的孤高自傲以及与时代的格格不入。D. 小说中的多处细节描写,如“铁拐李”背的书包、漂亮的城里女子的出现等,暗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揭示了“铁拐李”人性扭曲的社会原因。E. 该小说讲述了“铁拐李”颠沛流离的生活。全文结构紧凑,情节不蔓不枝,语言朴素精炼,体现了作者较高的叙事技巧。6 “铁拐李”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7 这篇小说在构思上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试卷第 5 页,总 15 页【答案】5 CD6
18、不修边幅,举止特别。瘦高个,居无定所,以乞讨为生,头发虽理得顺当,却不剪胡子。能诗能文,学识渊博。经常在墙壁上题写诗文,还帮学校老师改正语法错误。对孩子有爱心和耐心。一笔一划地教“苕货”识字,用豌豆糖奖励孩子的进步。富有生活情趣。潦倒落魄时,用泥巴做口哨,还吹出不同的声音。7 伏笔设置巧妙自然。能写诗文暗示“铁拐李” 与众不同,纠正老师的语法错误再显人物特别,漂亮的城里女子的来访,更为人物身份的揭示与命运的转变设伏。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主人公“铁拐李”乞讨时的艰难处境让人怜悯,帮助孩子时的满足让人心生敬佩,突然的消失让人忧虑, “苕货”寄来的照片让人释然。结尾留白耐人寻味。 “铁拐李”如今的境况
19、并不直接说出,而是通过一张照片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使小说更有可读性,使作品的主题更加深刻。【解析】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C 项“表现了他的孤高自傲以及与时代的格格不入”错,应为“表现了铁拐李虽为乞丐却保持自己的尊严以及暗示了铁拐李的特殊经历” ;D 项, “人性扭曲”言过其实,且漂亮女子出现与时代背景无关联,主要是暗示或交代铁拐李的特殊经历,推动情节发展。6试题分析:本题是变相的考查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不修边幅,举止
20、特别;能诗能文;对孩子有爱心和耐心;富有生活情趣。7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探究题,探究小说的构思特色。主要是设置悬念,阐述的时候有波折,结尾留下想象的空间,耐人寻味等。点睛:小说的结构特点: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使结构紧密、完整。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不写远方,直接处理问题诗人西川读鲍勃迪伦南方周末记者 刘悠翔“这人写的什么?”鲍勃迪伦获得 2016 年诺贝尔文学奖后,诗人西川的朋友这样问。也有很多人大摇其头:诺贝尔文学奖不应该给鲍勃迪伦,应该奖给专业作家。1995 年,朋友送西
21、川一本七百多页厚的鲍勃迪伦的英文歌词集。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的西川很喜欢这些歌词,尽管他当时并不知道,大部分歌词唱起来什么样。多年后,他在美国听了一场 U2 摇滚乐队的演唱会。经历过那个“群情激奋”的音乐现场,西川了解到鲍勃迪伦的“读法”:“不是我们过去一个人安安静静地读诗, (而是)灵魂深处有一个激荡。 ”南方周末:从诗的角度分析,鲍勃迪伦写的歌词有创新吗?西川:这些年来,中国诗歌界所接受的外国诗歌,基本上都是书面的、精英化的,越复杂越好。从一个读精英诗歌的人的角度,可能会觉得鲍勃迪伦的趣味正好相反。我们喜欢的大多是那种语言、思想都有一定复杂性的诗。但是在西方,在非洲,有一套东西,叫 Lyrl
22、cs,中文翻成抒情诗,实际上就是歌词。如果我们按照评价 Poetry(诗歌)的方式来看鲍勃迪伦,你一定看不出好坏。鲍勃迪伦写的是 Lyrics,它跟歌唱有关系,当然迪伦往里边附加了价值观,表达了他对世界的看法,表达了他的情趣。你要是读非洲好诗人的诗歌,全是像歌一样的节奏。那些不是艾略特、庞德、叶芝的序列,是另外一个序列,这个序列跟表演、歌唱这些东西有关。鲍勃迪伦能和叶芝比吗?叶芝有象征主义的那一套东西在那儿。Lyrics 不是那个东西。美国有一个教授,说鲍勃迪伦的才华,可以和莎士比亚相比。当然不是说戏剧才华。是把鲍勃迪伦的歌词和莎士比亚戏剧里的诗歌作比。另外,我觉得这次奖给鲍勃迪伦,实际上不是
23、给他一个人,应该是给他那一代人。列侬,包括垮掉派的诗人金斯堡、加里施奈德,当然也包括小说家凯鲁亚克。我们每一个人都被他们改变了。二战以后,他们对于世界文化的塑造,他们所起到的那个转向的作用,非常大。南方周末:如果照诗歌的标准衡量,鲍勃迪伦的歌词足够得诺贝尔吗?西川:诗人可以从他那儿获得一种启发。鲍勃迪伦的歌词,有时候主题挺重,但是语言使用很巧。有些字词搭配很巧,使他的语言有一种飞扬感,能让重的东西飞起来。不光写诗,写小说的时候,我们都可以从他那儿获得启发。卡尔维诺在千年文学备忘录里写过,文学有轻重之分。鲍勃迪伦其实是用飞扬的语言来处理一个个往下坠的主题。比如这首你准备好了吗 。 “你已经准备好
24、见耶稣了吗?”这么重的东西,见耶稣, “世界末日,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见耶稣了吗?你是不是在你要去的那个地方?耶稣见到你的时候能认出你”多棒。他有首讲命运的歌。一般的歌手哪敢唱命运呢,中国歌手唱的,不是我爱你就是你不爱我,或者咱一块儿去西藏、远方所谓远方,就是不处理问题。鲍勃迪伦是处理问题的人,他直接处理的,全是这个世界上的问题。鲍勃迪伦和他那一代人扭转了战后整个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中国没有这样的人。鲍勃迪伦那一代都是发明性的诗人,小说家,音乐人,歌手。中国的摇滚也是从西方来的,民谣也是受到西方的影响。不光是音乐人,中国好多方面都缺少发明性的人物。【相关链接】
25、2016 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鲍勃迪伦,有人认为这与迪伦“抗议歌手”的标签不无关系。台湾乐评人张铁志认为:“鲍勃迪伦是一个拥有众多面具并且可以回到过去、顸示现实的魔术师。他有个特殊意义:将整个流行音乐跟文学结合在一起,他是最重要的转化者。 ”他结合了两种传统,一是作为正统文学的传统,比如惠特曼、 “垮掉的一代” ,另外是关于草根民歌的传统。从来没有人像他这样把两种传统结合。颁奖词里说:“鲍勃迪伦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开创了新的诗性表达。 ”其实民谣在鲍勃迪伦之前,文字都比较简单。很少有人像他有这么多绮丽的意象,把真实的历史人物与虚构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大家带到一个很难想象的新世界。再比如他早期的
26、作品暴雨将至 ,在民歌叙事传统中加入了很多超现实的意象。(摘自南方周末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鲍勃迪伦,是因为他在美国歌曲传统中开创了新的诗性表达,也是为了表达对以他为代表的那一代人的肯定。B. 鲍勃迪伦的诗歌风格跟中国诗歌界所接受的外国诗歌相比,风格有很大不同,他的诗跟演唱有关,跟象征主义不是一个类型。C. 虽然西川 20 年前一接触鲍勃迪伦的诗歌就非常喜欢,但直到鲍勃迪伦获得诺奖的今天,依然有很多人认为诺奖颁错了对象。D. 诗人西川和台湾乐评人张铁志都认为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鲍勃迪伦当之无愧,试卷第 7 页,总 15 页但对于他获得诺奖
27、的原因,二人的认识不尽一致。9 诗人西川如何评价鲍勃迪伦对世界的影响?请简要分析。10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鲍勃 迪伦有充分的理由。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答案】8 A9 对世界文化的塑造上。鲍勃迪伦的歌词不是书面的、精英化的、传统的诗歌,而是用来歌唱、表演的,他和他那一代人在这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转向作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上。鲍勃迪伦是“直接处理问题”的人。他和他那一代人扭转了二战后整个一代人的生活方式。 10 鲍勃迪伦的歌词,跟表演、歌唱有关,表达了他的情趣和他对世界的看法;鲍勃迪伦的创作是用飞扬的语言来表达严肃的主题。他的歌词主题挺重,但使用的语言很巧,读者从中能获得一种
28、启发。鲍勃迪伦将正统文学的传统和草根民歌的传统结合起来,他是将整个流行音乐跟文学结合在一起的转化者。鲍勃迪伦的歌词意象绮丽,把真实的历史人物与虚构人物交织在一起,给读者创造一个很难想象的新世界。【解析】8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的分析。A 项“也是为了表达最以他为代表的那一代人的肯定。 ”错,这只是诗人西川的个人解读。9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信息筛选。诗人西川如何评价鲍勃迪伦对世界的影响的,立足文本,主要从两个大的角度分析,对世界文化的塑造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上等。10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探究题,既有对文本的分析,也需要拓展。文学创作的角度看,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鲍勃迪伦有充分的理由,抓住
29、“文学创作”分析,找出鲍勃迪伦的创作成就及创作影响等。如鲍勃迪伦的歌词,表达了他的情趣和他对世界的看法;鲍勃迪伦的创作,读者从中能获得一种启发;鲍勃迪伦是将整个流行音乐跟文学结合在一起的转化者等。点睛: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本题理解鲍勃迪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就是如此,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评卷人 得分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也。幼随从梁武帝。帝性好棋,每从夜至旦不辍,等辈皆寐,唯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从平建邺,稍为主书,散财聚士,恒思立效。除奉朝请。普通七年,安西将
30、军元树出征寿春,除庆之假节、总知军事。魏豫州刺史李宪遣其子长钧别筑两城相拒,庆之攻拔之,宪力屈遂降,庆之入据其城。大通元年,隶领军曹仲宗伐涡阳,魏遣常山王元昭等来援,前军至驼涧,去涡阳四十里。韦放曰:“贼锋必是轻锐,战捷不足为功;如不利,沮我军势,不如勿击。 ”庆之曰:“魏人远来,皆已疲倦,须挫其气,必无不败之理。 ”于是与麾下五百骑奔击,破其前军,魏人震恐。庆之还共诸将连营西进,据涡阳城,与魏相持,自春至下冬,各数十百战。师老气衰,魏之援兵复欲筑垒于军后。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仲宗壮其计,乃从之。魏人掎角作十三城,庆之陷其四垒。九城兵甲犹盛,
31、乃陈其俘馘,鼓噪攻之,遂奔溃,斩获略尽,涡水咽流。诏以涡阳之地置西徐州。众军乘胜前顿城父。武帝嘉焉,手诏慰勉之。中大通二年,除南北司二州刺史,加都督。庆之至镇,遂围县瓠,破魏颍州刺史娄起、扬州刺史是云宝于溱水。又破行台孙腾、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于楚城。罢义阳镇兵,停水陆转运,江湘诸州并得休息。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仓廪充实。又表省南司州,复安陆郡,置上明郡。大同二年,魏遣将侯景攻下楚州,执刺史桓和。景仍进军淮上,庆之破之。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是岁豫州饥,庆之开仓振给,多所全济。州人李异等八百人表求树碑颂德,诏许焉。五年卒,谥曰武。(选自南史 ,有删节)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
32、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B. 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C. 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D. 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麾,指将帅用以指挥的旗帜, “麾下”意为将帅的旗帜之下,后引申为部下,或是将帅的谦称。B. 刺史,又称刺使,职官。汉武帝始置, “刺”有检核问事之
33、意,刺史巡行郡县。C. 都督,是中国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兴于三国,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明以后成为中央军事长官。民国初年各省也设有都督,兼管民政。D. 仓廪,指贮藏米谷的仓库,如史记中就有记载:“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庆之深谙用兵之道,北魏来犯,韦放认为不宜出战,陈庆之则认为北魏军远道而来早已疲惫不堪,这正是挫伤他们锐气的好时机。B. 陈庆之擅长心理战术,他把被杀的北魏军俘虏的左耳陈列在城前,并鸣鼓呐喊,敌军溃败。C. 陈庆之体恤百姓,他担任南北司二州刺史时,解散镇守义阳的士兵,停止水陆运输,使江湘地区各州郡得
34、以休养生息。D. 因为陈庆之善于用兵,屡打胜仗,所以豫州百姓上表要求为陈庆之树碑来称颂其功德,朝廷下令同意了。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帝性好棋,每从夜至旦不辍,等辈皆寐,唯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2)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是岁豫州饥,庆之开仓振给,多所全济。【答案】11 C12 A13 D14 ( 1)梁武帝生性爱好下棋,经常从晚上下到次日清晨还不停止,同僚都睡觉了,只有陈庆之不睡,一听到呼唤就立即到达,很是被亲近赏识。试卷第 9 页,总 15 页(2)当时下着大雪,天寒地冻,侯景抛弃了大批军用物资逃走。这一年豫州发生饥荒,陈庆之打开粮仓救济灾民,保全救活了很多人
35、。【解析】李延寿,唐代史学家,今河南安阳市人。11试题分析:根据上下文,可知曹仲宗要打退的是北魏军,而不是陈庆之,“庆之”不能做“退”的宾语,另外如果“庆之”做“退”的宾语,那么“曰”的主语就是曹仲宗,根据后面“庆之别有密敕” ,可知,这句话是陈庆之说的,排除 AD 两项。BC 的区别点在于“庆之别有密敕”的“别”字是否需要断开,如果断开, “别”字就理解为“告别” ,另外会有密诏来。此处应该理解为陈庆之是带着皇帝的密令来的,若果曹仲宗打算退兵,他就要用皇帝的密诏来压制他,排除 B 项。点睛:断句方法较多,主要采用“通文意”一法,只有理解了上下文的意思,再借助断句其他的一些方法,才能准确断句。
36、此句正确断句为“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 ”大概意思为曹仲宗等人怕腹背受敌,打算退兵。陈庆之持节来到军门,说:“必须等到北魏军包围圈合拢,然后才能与他们战斗;如果打算退兵,我陈庆之另外有皇帝的密令。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A 项“麾下”指对将帅的敬称。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D 项因果不当,豫州百姓上表要求树碑的原因是他用侯景遗留的物资救活了百姓,而不是因为他善于用兵。1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
37、1) “每” 译为常常, “辍”译为停止,“见”译为被。 (2) “辎重”译为物资, “振”通赈,赈济, “全济”译为保全救活。【参考译文】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幼年曾随从梁武帝。梁武帝爱好下棋,经常从晚上下到次日清晨还不停止,同僚都睡觉了,只有陈庆之不睡,一听到呼唤就立即到达,很是被亲近赏识。跟随梁武帝平定建邺,逐渐升为主书,他散耗家财,团结了一批有用之士,常想建立功业。被任命为奉朝请。 梁武帝普通七年,朝廷派安西将军元树出征寿春,任命陈庆之为假节、总管军事。北魏豫州刺史李宪派遣他的儿子李长钧另修筑两城来抵抗,陈庆之攻破其地,李宪力气用尽而投降,陈庆之就进入占据了寿春城。 梁武帝大通元
38、年,陈庆之跟随领军曹仲宗攻伐涡阳,北魏派遣常山王元昭等人来支援,先头部队到达驼涧,离涡阳四十里。 (陈庆之打算出征迎战)韦放说:“敌军的前锋必定是轻装精锐部队,如果战胜不算有功;如果失败,则破坏我军士气,不如不要出击。 ”陈庆之说:“北魏军队远道而来,都已疲惫不堪,必须挫伤他们的锐气,这定然没有打不败他们的道理。 ”于是带领部下五百名骑兵迅速出击,打败了敌军的先头部队,北魏士兵十分震惊恐惧。陈庆之回来后与其他将领连营向西进军,占据涡阳城,与北魏军相对峙,自春天到冬天,经过了几十上百次的战斗。部队已十分疲劳,锐气也减弱了,北魏的援兵又想在梁军后面修筑营垒。曹仲宗等人怕腹背受敌,打算退兵。陈庆之持
39、节来到军门,说:“必须等到北魏军包围圈合拢,然后才能与他们战斗;如果打算退兵,我陈庆之另外有皇帝的密令。 ”曹仲宗很佩服他的计谋,于是就同意了。北魏军在十三城布阵,形成掎角之势,陈庆之攻破他们四座城垒。其他九城兵力还很强大,陈庆之把被杀的敌人的左耳陈列到城前,然后鸣鼓呐喊发起进攻,敌人一下就逃跑溃散了,其中大部分都被斩杀和俘虏了,连涡水好像也在呜咽。梁武帝下诏在涡阳地区设置西徐州。大军乘胜向前到达城父。梁武帝嘉奖他们,并亲笔写诏书慰问和勉励陈庆之。 中大通二年,被任命为南北司二州刺史,担任都督。陈庆之到任后,就包围了县瓠城,在溱水打败北魏颍州刺史娄起、扬州刺史是云宝。又在楚城打败行台孙腾、豫州
40、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他解散镇守义阳的士兵,停止水陆运输,江湘地区各州郡都得到休养生息。开辟农田六千顷,两年以后,仓库里堆满了粮食。又上表要求撤去南司州,恢复安陆郡,设置上明郡。 大同二年,东魏派大将侯景攻下楚州,俘获了刺史桓和。接着,侯景进军淮上,陈庆之打败了他。当时下着大雪,天寒地冻,侯景抛弃了大批军用物资逃走。这一年豫州发生饥荒,陈庆之打开粮仓救济灾民,救活了不少人。豫州百姓李异等八百人上表要求为陈庆之树碑以称颂其功德,朝廷下令同意。 (大同)五年,陈庆之去世,谥号为“武” 。评卷人 得分四、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灞上 秋居马 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
41、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注】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郊,为作者寓居之地。15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有误的两项是( )A. 首联描写了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B. 颔联写诗人他乡秋夜,独对寒灯,以乐景衬哀情,与首联相互映衬,对比强烈,形成一种无限凄婉的情调。C. 颈联中, “空” “孤”二字虽是白描,却很好地衬托出凄凉、清冷的环境氛围。D.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进取无门、孤寂难耐的愤懑,感情真实,读来颇为动人。E. 本诗前三联借景抒情,为尾联作者悲愤情感不能自已的爆发蓄势,尾联直抒胸臆,情绪昂扬
42、愤激,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16 这首诗哪两个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答案】15 BE16 “独 ”与“久”最能抒发诗人孤苦无依的情感。面对急飞的雁群,诗人触景生情,引发了乡思之情;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人独对寒灯,一“独”字写尽了他乡的孤独。尾联直接说出心中的感慨:寄居已久,却不知何时才能找到机会?率直地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楚和希望的渺茫【解析】1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分析及表达技巧鉴赏。B 项,颔联是以哀景写哀情;E 项,前三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点睛:此类题目主要考查的内容有表达技巧、情感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分析选项的时候要注意结合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分析。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1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炼字,找出最能抒发诗人情感的字。结合诗人、注释内容、关键语句等分析诗人的情感, “寒灯” “独” “他乡” “雁” “孤壁野僧邻”等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