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1大气的受热过程.ppt

上传人:11xg27ws 文档编号:5997268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46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大气的受热过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1大气的受热过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1大气的受热过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1大气的受热过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1大气的受热过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新课标人教版课件系列,高中地理 区域地理阆中中学校地理备课组 2011年11月10日,大气与气候,大气及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垂直分层(P19),太阳辐射(短波辐射): 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太阳高度越大,相同能量的太阳辐射散布的面积就越小,单位面积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就越多;此外,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就越短,被大气削弱得就越少。就大气透明度而言,大气越清洁,透明度越高,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就越弱,太阳辐射就越强。,波长范围: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是地面的直接热源。包括紫外线(波长小于0.4u

2、m)、可见光(波长0.40.76um)和红外线(波长大于0.76um),其中主要是可见光部分。,影响地面辐射(长波辐射)的主要因素 (1)纬度因素:地面辐射从低纬向高纬_。 (2)下垫面因素:影响_比例。 (3)其他因素:其中_的影响最大。,递减,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气象因素,大气辐射(长波辐射) 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向地面的部分 波长比较: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一.气温的日变化规律 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主要由大气得到热量 (地面辐射)和失去热量 (大气辐射)的差值决定。 地面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短波辐射;大气(对流层)的热量直接来自地面长波辐射,如图所示:,太阳辐射 最强时为当地地方

3、时12时。 地面辐射 当地时间12时时,地面所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大于地面损失的辐射热量,地面热量盈余,地面温度仍在升高。 当地大约午后1时左右,地面热量由盈余转为亏损的时刻,地面温度为一天中最高值。,大气温度当地大约午后2时左右,地面已经通过辐射、对流等方式把热量传给大气,此时气温达到最高值。 随后,太阳辐射继续减弱,地面热量持续亏损,地面温度不断降低,气温随之也不断下降。至日出后,地面热量由亏损转为盈余的时刻,地面温度达到最低值,气温也随后达到最低值。因此,气温最低值总是出现在日出前后。,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 臭氧:主要吸收波长较短的_

4、。 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波长较长的_。 对能量最强的_吸收得很少。 (2)反射:无选择性。_和较大颗粒的尘埃反射作用明显。 (3)散射:有选择性。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射的辐射方向,_中波长较短的_、_色光最易被散射。,紫外线,红外线,可见光,云层,可见光,蓝,紫,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要结合实例来理解掌握。例如: 反射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散射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吸收臭氧层因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升温; 大气逆辐射有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温暖。 记住并理解了这些典例后就可以迁移应用。例如,晚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人造烟幕防御霜冻(加强大气逆辐射),教室无太阳

5、直射光线但明亮(散射)。,气象谚语有“霜重见晴天”的说法。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 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 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解析 晴朗的冬夜,天空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近地面大气降温幅度很大,易形成霜。 答案 D,练习:,2大气的温室效应 (1)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_。 (2)大气温室效应:大气把_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_还给地面。 (3)影响:减小了_,形成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环境。,地面,地面,大气逆辐射,气温日较差,温室(效应)原理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可以绝大部分穿透玻璃到达温室地面,使得温

6、室地面增稳,而地面产生的地面辐射因为是长波辐射,很少能穿透玻璃,这样使得大部分的热量没有损失而保留在温室内。,大气受热基本过程如下图所示,大气的保温作用 (1)经过大气削弱后的太阳辐射到达地球使地面增温,地面增温后,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放射地面辐射,近地面空气吸收了地面辐射后,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从而使大气增温。 (2)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量后,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射向地面,补充了地面能量的损失,称为大气逆辐射。正是由于大气逆辐射的存在,才使地面能量损失较少,地球温度不至于过低。,大气受热基本过程中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关系,三、全球的热量平衡 1表现:

7、就整个地球多年平均状况来看,地球_的热量和_的热量是相等的。 2现状:人类活动使大气中_等气体增多,大气的温室效应增强,导致全球_。,收入,支出,二氧化碳,气候变暖,例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表示_,B表示_,C表示_。 (2)该图主要表示的大气的热力作用是_。 (3)当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增多时,图中字母C将发生变化,其趋势是_,结果是_,造成的危害是_。,解析:从图中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箭头指向可判断A表示太阳辐射,B表示地面辐射,C表示大气逆辐射;图中体现大气热量还给地面,因此应为大气的保温作用。当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时,保温作用会增强,可导致全球变暖。 答案:(1)太阳辐射

8、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2)保温作用 (3)增强 全球变暖 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地区;影响全球降水及干湿状况变化,例2: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1)青藏高原气温比同纬度四川盆地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和较小 B和较小 C和较小 D和较小 (2)与青藏高原小麦产量高、质量好有关的是( ) A小大 B大小C小大 D大小,解析:分别表示太阳辐射、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和大气逆辐射,青藏高原因为地势高而空气稀薄,所以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少,同时大气保温作用差(即大气逆辐射差),导致气温较低;但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作物的光合作用条件好,利于作物有机质的积累和品质的提高;同时大气逆辐

9、射差,夜晚温度低,作物呼吸作用小,有机质消耗得少,更利于产量的提高。 答案:(1)B (2)B,例3:(2009年高考广东卷)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有效辐射。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1)关于甲、乙、丙三地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由甲地向乙地急剧增加 B由乙地向丙地急剧增加 C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 D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减少,(2)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 B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弱 C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 D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掌握一般等值线的判读方法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的特点。第(1)题,分析甲、乙、丙三地附近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等值线分布状况可知,甲、乙两地的有效辐射介于26002700MJ/m2之间,丙地小于2000MJ/m2。从图示有效辐射的变化看,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从乙地向丙地逐渐减少,从丙地向乙地逐渐增加,从甲地向乙地变化不大,比较选项叙述,只有C项正确。第(2)题,地面辐射的强弱除与地面温度有关外,还和下垫面的性质有关。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强;天空云量越多,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也越强。 【答案】 (1)C (2)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