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 湾 镇 志1994 年 10 月陈海铨石湾镇志目录序图照大事记第一章 自然地理第一节 镇域沿革第二节 地理位置第三节 气候土壤一 气候二 土壤第四节 资源物产一 动物二 植物三 旅游资源第五节 自然灾害第二章 政党群团第一节 政党中国共产党第二节 群团组织一 妇女联合会二 共青团(含少先队)第三节 兵役司法一 兵役二 司法第三章 政权建设第一节 共产党的基层政府第二节 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第四章 经济建设第一节 农业一 土地制度二 农田基本建设三 农业科技第二节 林业第三节 牧副渔业第四节 石湾农业的重要地位第五节 工业一 概述二 主要基础设施建设三 新时期工业的飞跃发展四 电力第六节 交通邮
2、电一 交通二 邮电第五章 文化教育第一节 教育第二节 文化一 文化站二 广播站三 古迹文物第六章 社会人口第一节 人口姓氏一 人口分布二 人口构成三 人口生育四 姓氏分布第二节 社会风俗 节日第七章 人物石湾镇志序(修志始末)石湾镇历史悠久,有灿烂的古代文明,而历代无志。 博罗县志中有关石湾的史料,起于唐终于清,零散而不系统,语焉不详。民国迄今 80 余年间,石湾史实更无专书记载。及至 20 世纪 80 年代,石湾在改革开放中迈上现代化康庄大道,为了更好地鉴古通今,规划未来,1993 年 1 月,中共石湾镇委书记刘达兴提出“要写石湾的昨天、今天、明天” ,以适应改革开放和教育下一代的需要。于是
3、镇办公室着手搜集资料,石湾、铁场、中岗等管理区召开了父老座谈会,进行调查。石湾中学教师陈海铨在此基础上,于 1993 年 3 月写成石湾史话 (上编) ,上溯远古至民国止。1994 年 7 月,在博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指导下,石湾镇镇志编写组正式成立,何来副镇长主其事,全镇群策群力,广集资料,编年梳理,分类纂写。10 月, 石镇镇志定稿,凡七章,约三万字。 石湾镇志记载了翔实的地情资料,叙述了石湾伟大的历史变迁和石湾人民为祖国的进步和发展所作出的英雄业绩,是一部社会主义的新方志。 石湾镇志经编载,是石湾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社会产义精神文明的又一个新成果。图 照一、石湾 (用石湾镇大桥图,
4、见经济开发区投资指南 )二、石湾镇总体规划图之 域区规划村镇体系规划三、罗浮山东江大桥工地四、石湾宾馆五、石湾中学六、金华康乐园工地七、铁场市场(见铁场广告小册子)大事记约五、六千年前 铁场苏屋岗和何屋岗贝丘遗址,出土有新石器陶器等。约二、三千年前 铁场,青铜文化。出土有东周青铜编钟等青铜器,青绿釉色的 纹陶罐等陶器。秦始皇三十三年(前 214 年) 隶属南海郡傅罗县。公元一到二世纪 受到中原文化很深影响。铁场苏屋岗东汉墓群,中岗岗头岭东汉大墓(属“熹平四年四月” 175 年 ) 。出土有大量铜器、陶器和文字砖等。八世纪后半叶 唐玄宗敕立的“明月戒坛”刻石立于铁场。铁场成为东江中下游出家僧人的
5、递度受戒之所。唐僖宗乾符六年(879 年)九月 黄巢起义军从福建进入粤东,经过石湾地区进攻广州。至今境内有相传的“黄巢墩”多个。十到十一世纪 宋朝时,惠州郡守黎岩在铁场村建伏波庙。宋朝时,石湾建有三大书院:清湾书院、擢桂书院和白沙书院。宋太平兴国四年(979 年) 僧人自眸在石湾护国寺。宋雍熙二年(985 年) 僧人守容在铁场建寺,因掘地得到“明月戒坛”刻石,遂将新建寺取名“明月寺” 。宋绍至元年(1094 年)九月 苏轼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惠州,从省城取水道乘舟入西沙河,在源头派泊头圩登岸,廿八日乘肩舆先到明月寺,后上罗浮山。宋景炎元年(1276 年) 南宋二王行朝进入广东,沿潮州、惠州
6、、东莞向珠江口撤退,曾路过铁场、石湾。元至元廿一年(1284 年)五月 区钟等率起义军在石湾截击元军粮道,执杀护饷的元大将合剌普华于中心岗(今中岗) ,震动元廷。明洪武四年(1371 年) 建石湾巡检司,驻在石湾,主管缉捕盗贼等事。石湾正式行政建制。明隆庆四年(1570 年) 倭寇流劫铁场村一带。大饥荒,瘟疫流动。县建石湾社仓,主管平 赈济等事。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 年) 知县孙章在石湾增建五马公书院。清嘉庆七年(1802 年) 羊屎坑陈四起事,焚掠石湾。清嘉庆十四年(1809 年) 知县马德滋首倡捐“膏火” (教育赠款)给清湾书院,又“判乡中官荒一区,将租银归院” 。清咸丰十年(1860
7、 年) 基督教传入博罗,伦敦公会牧师于铁场竹园设“福音堂”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 年) 石湾周、姚二姓大械斗。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 省筑广九铁路,西从增城红花地入县界,经石湾南部的大涌瓦窑,南跨东江过石龙。1925 年 10 月 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6 月周恩来到石龙,东征军先遣队经石湾、苏村进攻博罗。1938 年 10 月 16 日 日本侵略军攻占石龙,石湾随着沦陷。石湾一带处于日军直接控制之下,铁场以北地区,日军控制力较弱,为半游击区。1942 年 12 月 中共博罗县委书记(特派员)黄慈宽把县委机关搬到石湾湖山乡,直接领导石湾地区的抗日斗争。1943 年夏 东江纵队通过
8、“博西青年自修会”成员,冯敬儒等人的关系,组织了源头、西头、西埔、滘吓和中岗等地的群众实行联防,开展反对李潮伪军的斗争。东纵独立二大队韦伟、曾文中队,在石湾袭击了伪县府,消灭了伪县警第一中队的一个排。1943 年 11 月初 东纵独立二大队智袭铁场邹屋祠堂的伪县警第二中队,俘敌 50 多人,缴获机枪 1 挺,步枪 50 多支。1944 年 4 月 百余日军和二百余李潮伪军,围攻源头茹屋。茹屋组织起120 多名武装民兵,配合东纵独立二大队的宋晋小队,奋战了三昼夜;三百余红军在西埔集中,三路赴援,打退了日伪军多次的增援和进攻。击毙日军自少佐以下 70 余人,伤敌一批,源屋茹屋以“南抗日英雄村”的美
9、名载入史册。1944 年 10 月下旬 李潮伪军攻占鸾岗,企图劫收稻谷。独立二大队星夜开赴鸾岗、滘吓、中岗的联防队立即驰援,炸毁敌人占据的碉楼,赶走伪军一个中队,并击退数百增援伪军的反扑,保卫群众将粮食抢收完毕。此役毙伤伪军 60 多人,缴枪 20 多支。1945 年 8 月下旬 石湾光复1945 年冬 独立三大队炸掉永宁圩自卫队的炮楼,缴获机枪 2 挺,步枪几十支。1946 年初 里波水人刘祥在石湾创办新兴华火柴厂,生产“麒麟牌”火柴,拥有 2 台造火柴机。它是石湾第一间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1947 年夏 大洪水,石湾头造失收。洪水过后, “沙河围防洪复堤委员会”开始组织筑建沙河围(增博围博
10、罗段的前身) 。1949 年 10 月 14 日 石湾解放,建基层人民政权。石湾属第五区,有两个乡:清湾乡和铁场乡。清湾乡第一任乡长周江,铁场乡第一任乡长朱文广。1950 年冬 开始土地改革,历时六、七十天,铲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广大农民分得土地。石湾成立沙河围水利会,在里波水堵口筑闸。1953 年上半年 土改复查完毕,确立了劳动农民土地所有制。1953 年冬 在珠江水利局领导下,开始修建增博大围。1954 年夏 开始农业合作社化运动,建立初级农业合作社。1954 年 5 月6 月 东江暴涨,石湾尾堤围崩决。民工万人上堤,筑成石湾新围。1955 年夏 开始高级农业合作社运动。到 1956 年冬
11、实现高级农业合作社化,基本上是一个自然村成立一个高级农业合作社。劳动农民集体土地所有制确立。1957 年夏 石湾在机关单位、学校开始反右派运动。1958 年 10 月 1 日 罗浮山人民公社成立,辖石湾。1959 年 1 月 铁场人民公社成立。1959 年 6 月 16 日 东江特大洪水,高程 7.36 米,流量 12300 立方米/秒(东江历史上最大流最) ,石湾为重灾区,全部堤围没顶。7 月,洪水退后,全面动员复堤堵口。1959 年冬 始建设小电排站。至 1963 年先后建成石湾、里波水和源头圩 3 个小电排站。开始架设电力线,石湾成为全县第一个用电的地区。1961 年 8 月 石湾鸾岗一
12、带大内涝,晚造没有插秧。 “三年自然灾害”效果最严重的一年,部分地区饥荒。1962 年 国民经济得到比较顺利的恢复和发展。1963 年上半年 各大队全面通电。铁场一带大旱,联和水库的水放清,大部失收。1964 年冬 开始挖铁场排洪渠,以解决排除内涝问题。1966 年基本完工。1964 年 开始搞“四清”运动1965 年 5 月 开始搞“无产阶段文化大革命运动” 。1966 年冬 开始挖联和排洪渠。1967 年基本完工。1968 年 7 月 26 日 县级机关、单位、厂矿、学校“清理阶级队伍” ,人员集中在石湾批斗,号称石湾“大牛栏” 。1970 年冬 开始兴建第二批电排站,校大的有里波水电排站
13、(新建9台机级,约 1400 千瓦) 、中岗电排站(6 台机组,约 780千瓦) 。1972 年冬 开始统一排涝指挥。1974 年 开始农田田园化建设。1977 年 石湾电排站系统初具规模,内涝灾害基本排除。1978 年秋 从铁场公社分出九潭公社。1979 年秋 第一个“三来一补”企业铁场彩灯厂开办,揭开对外开放的序幕。1980 年 8 月 中共铁场公社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原副书记刘达兴当选为党委书记,周应富任公社管委会主任,开始全面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1980 年冬 发动实行家庭联户承包责任制,迈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步。1981 年 11 月 发动筹备铁场人民公社委员会迁到石
14、湾,以适应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新形势。1982 年底完成。在各大队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 年 4 月 成立石湾农工商发展公司,开始建立经济实体,办实业,搞活经济。1983 年 12 月 撤销人民公社,土地归乡(村)农民集体所有。1984 年 撤销铁场人民公社,成立石湾区人民政府,刘达兴任区党委书记,周东良任区长。此为行政体制的重大改革。166 年生产队变为 475 个村。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幅度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开始大种林果,发展商品农业,推行农村定产达标投包制度。1985 年 9 月 新石湾中学(完全中学)基本建成,正式开课。以石湾中学为中心的新的教育布局形成。1
15、985 年秋 四大商品农业基地形成;粮食基地 9.6 万亩(双造计), 蔬菜基地近万亩, 塘鱼基地 5000 多亩, 林果基地 23 千亩。1986 年 石湾东江大桥奠基。这是自力集资举建大型基础设施的开始。1987 年 3 月 石湾镇建制。中共石湾镇委员会成立,刘达兴任书记。石湾镇人民政府成立,周东良任镇长。1988 年初 石湾镇房地产公司成立。正式筹办城镇建设。1989 年 7 月 1 日 石湾东江大桥正式通车。主桥长 142 米,引桥长559米,全长 701 米,桥面宽 12 米,中间车道宽 9 米,主桥桥身距离江面 15.8 米,耗资 1700 多万。石湾的对外交通根本改观。1990
16、年秋 石湾福田公路建成。全长 17 公里。以石福公路为主干,形成全镇的水泥路网,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1990 年底 全镇工农业总产值 1.3 亿元,其中工业产值 7450 万元,农业总产值 5800 万元。工业比重历史上第一次超过农业,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格局结束。石湾镇成为亿元镇,走上了工业化道。1991 年 2 月 石湾镇公安分局成立。1991 年 4 月 石湾镇公安分局被评为广东省公安系统先进集体。1991 年 6 月 石湾镇党政大楼建成。程控电话大楼土建工程竣工。1991 年底 农田耕作和运输手扶拖拉机化。拥有手扶拖拉机 2443 台/27232 马力。1992 年 石湾镇建设
17、总体规划经惠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实施。石湾镇的城镇建设走上科学化、规划化的道路,向着“到 2000 年建成现代化的中等滨江城市”的目标迈。石湾镇建设总体规划1993 年荣获广东省“建制镇规划方案”一等奖。大型商住楼宇金华康乐园等动工兴建。金华康乐园占地 1000 亩,计划投资 30 亿元。湖山管理区集体经济结硕果,年收入 120 万元,首先实行农民退休制(男 60 岁,女 55 岁退休,每月由管理区发退休金)和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学生免费入学) 。1992 年 12 月 2450 门国际线路程控电话开通使用。提前达到“实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1993 年 设立石湾人民政府常驻香港
18、办事处。通过在香港举办招商会等多种渠道,大力吸引外资。香港金华(亚太)有限公司投资 30 亿元的“金华康乐园” 、香港东泰电子有限公司投资 6 亿元的“东江第一城” 、台湾华迪亚建股份公司投资 3000 万元的“福祥名厦花园城” 、香港新宁投资有限公司投资 3 亿元的“石湾花园”等大型商住楼宇区均在蓬勃兴建中。兴建石湾大道。石湾大道由石湾东江大桥直达铁场管理区竹园村,接连广汕公路,宽 40 米。计划投资7500万元。1993 年 6 月 石湾第二自来水厂动工兴建。第二自来水厂设在西田管理区永宁村,计划投资 3000 万元,设计日供水量 5 万立方米。引罗浮山联和水库之水,为将发展为 20 万人
19、口的明天的石湾提供充足的生活及工业用水。1993 年 12 月 罗浮山东江大桥横跨西沙河和东江,桥长 1400 余米,宽23 米,计划投资 1 亿元,是迄今东江流域规模最大的大桥。永石大道动工兴建。永石大道宽 60 米,南连罗浮山东江大桥,北达西田管理区永宁村与广汕公路相接,计划投资 7500 万元。第一章 自然地理第一节 镇域沿革石湾镇原是罗浮山下西沙河与东江环抱的一个港湾,故名石湾。明代属石湾巡检司社护都(二、三、五、八、九各图) 、仙都(十二图)。村约有:石湾约、北镇围、里(李)陂水、中冈、上坊、滘下、鸾冈、洪圣坊、源头、上滘、泊头、铁场、白沙、西埔、黄塘等。清末划于第十二区。民国 27
20、 年(1938 年)为正义乡,包括铁场、滘下、元头、梅村、西埔、黄西、竹园、田心、新冈、鸾岗、石湾市、湖山、李(里波水) 、中冈(中心冈) 、牛头洲、黄塘等。沙迳、白沙则入礼义乡。新中国建立后,1949 年 10 月,石湾属第五区,分清乡和铁场乡。镇域包囊赤沥,而析出永宁、竹园属福田,源头茹屋属东博,白沙属九潭。1952 年 5 月,石湾属第十一区,两大乡改为 8 个小乡(清波、中湖、鸾滘、黄西、西田、源头、铁场、赤沥) ,永宁归属西田,茹屋归属源头。1956 年 4 月,为铁场区,下设 3 个中乡:石湾、铁场和九潭,九潭中乡包括赤沥、佛岭、义合和凤山。1958 年 1 月,铁场区改为铁场乡。
21、1958 年 10 月 1 日,成立罗浮山公社,本地区归属之,原 3个中乡改为 3 个管理区。1959 年 5 月,原 3 个管理区合为铁场公社。1961 年 4 月,铁场公社分为铁场、石湾和九潭 3 个公社。1963 年 1 月,原 3 个公社合为铁场公社。从 1956 年 4 月到 1978 年 4 月,虽名称屡易,分分合合,而镇域不变。1978 年 5 月,从铁场公社析出九潭公社。1981 年 11 月,公社管理委员会从铁场迁至石湾。1983 年 12 月,铁场公社改为石湾区。1987年 3 月,石湾区建制为石湾镇,镇政府设在石湾,下辖 11 个管理区(石湾、湖山、里水、中岗、鸾岗、滘吓
22、、铁场、源头、西埔、西田和黄西) ,1 个居委会。自 1978 年 5 月迄今,石湾镇域一直是包括现在11 年管理区的地方。第二节 地理位置石湾镇,位于北纬 23725,东经 1135147。镇域面积83 平方公里。处于东江下游北岸,东江与沙河水交汇于此,沿江岸线长约 12 公里,属珠江三角洲的主体范围。石湾镇在博罗县的西南端,西部与广州市郊增城市接壤,南部隔东江、西沙河与东莞市石龙镇和本县园洲镇相望,东连潭镇,北邻福田镇。石湾镇介于罗浮山与东江之间,地势由北向南平缓倾斜,是东江的冲积平原。平原面积约占总面积的 99%,少数低平浑圆的丘陵错落其间(飞鹅岭、苏屋岗、何屋岗、鸾岗、中岗等) 。石湾
23、镇南濒东江,东南临西沙河,西部有浮水东支经石湾尾入东江,三面环水。浮水的一支里陂水自增城跳鱼石经欧阳洞南流入境,经过源头、铁场汇成铁场潭,再从里水管理区处入西沙河。境内河涌纵横,水塘里罗棋布,构成稠密的水网。第三节 气候土壤一、 气候石湾镇气候温暖湿润。气温 年平均气温在 20-22.2之间,最高气温高于 20的天数,年平均 238 天;低于 15的天数,年平均 5060 天。据 19691983 年的气象记录,月平均气温在 21-22.9。1972 年最低,为21.8, 1973 年、1977 年和 1982 年最高,为 22.9。1 月、2 月低温,为 13-14,7 月、8 月高温,达
24、28.529.5。年积温在 8000-8300之间。降雨量 据 19691983 年的气象记录,年平均降雨量1600.02MM。新中国建立后,年降雨量最多的是 1973 年,为2395.4MM,最少的是 1963 年,为 972.2MM。日最大降雨量达426MM(在 1981 年) 。4 月到 9 月多暴雨。光照 据 19691983 年的气象记录,年平均日照小时数在18402404 小时之间。无霜期 360 天以上,在有霜的三几天,凝霜的时间不过 56 小时。综合言之,石湾镇降水量足,气温高,无霜期长,日照一般。石湾镇北有高大的罗浮山挡住朔北寒流,南高珠江口较远,较少受台风强袭之害。主导风向
25、是东南风。8 月到 11 月有多次 8 级以上的台风。二、土壤石湾镇的土壤属东江系,为罗浮山的丘陵冲积壤和东江灌滩沉积壤合成。据 1980 年的土壤普查资料,冲积壤以沙质壤、泥质土为主,沉积壤以沙泥土和泥土为主。全镇 10 万多亩土地,泥田、沙泥田和沙质田地各占 1/3 上下。土壤的分布 从北向南,从东向西呈沙壤沙泥泥土的规律性分布。冲积壤与沉积壤的分界线在白沙、铁场、西埔、滘下之间。土层由浅到深,土色由灰黄到灰黑,肥力由瘦到肥。石湾镇河流较多,地下水充足,故土壤的侧渗现象明显, “怕水不怕旱” 。附:石湾土壤调查表类别项目泥田 沙泥田 沙质田地荒地、岭岗、村庄面积(亩) 24800 2900
26、0田 14000地 670023500耕作层厚度(公分) 12.514.5 10-13 8-11含有机质(%) 2.43 1.95 1.76含氮(%) 0.15 0.09 0.08含磷(%) 0.08 0.06 0.07土壤肥力 含钾(%) 1.40 2.40 2.53水稻每亩年产量(斤) 1200-1500 800-900 800 斤以下土质属赤红壤,主要由花岗岩发育而成。第四节 资源物产一、动物由于人口密度较大,耕作制度程度较高,复种指数达 240%,所以野生动物稀少,无特殊的野生动物。一般动物人工饲养外,多以小动物、小昆虫。羽之属、鸡、鹅、鸭较多。毛之属,猪、牛、羊较多。鳞之属,家鱼较多
27、。水生动物较多。昆虫类较多。二、 植物由于土地开发,种植面积比例大,一无山,二无荒,所以人工栽培的植物多,野生植物稀少。谷之属,以稻谷为大宗,小麦、豆类次之。蔬之属,小白菜、蕹菜、藤菜、菠菜、芥菜、芥蓝、刀豆、黄瓜、丝瓜、节瓜、匏瓜、茄子、西红柿、甘薯、马铃薯、苋菜、芹菜、黄芽白、生菜、西洋菜、韭菜、葱、蒜等较多。果之属,龙眼、荔枝、橙、柑、桔、甘蔗、芭蕉等较多。竹之属,主要是黄竹。三、旅游资源1罗浮古道自东晋葛洪开辟罗浮山以来,从省城到罗浮山朝拜和游览的香客、游客,都是取东江水道乘舟入西沙河,在源头泊头镇或铁场潭登岸,再雇乘肩舆车马径铁场梅花村明月寺所在之处上罗浮山。2梅花村、明月寺梅花村在
28、铁场,古多梅树,村侧有铁场潭,梅花绕屋、深潭印月,风景秀丽。唐柳宗元的龙城记载隋朝赵师雄游罗浮、醉卧梅花村,艳遇梅花仙子,即出于此。自此“师雄醉卧梅花”在中原传为佳话。梅花村是罗浮古道登山的第一站,故称“罗浮初地” 。唐朝中期,唐玄宗敕立的“明月戒坛”刻石立于梅花村,梅花村成为东江中下游出家僧人的剃度受戒之所。宋太宗雍熙二年(985 年)僧守容在此建寺,掘地得“明月戒坛”刻石,因取名明月寺。明月寺依岗峦体势而建,宽 80 米,长 60 米,占地 4800 平方米。四周围墙高筑,古木成荫。明月寺殿堂三进,拾级而升。大雄宝殿凭岗南面,规模宏敞,气势轩昂。罗浮王寺古观名闻遐迩,从登山程途上,以明月寺
29、为先,故称“罗浮第一寺” 。明月寺建成后,成为罗浮道释迎送名人骚客的宾口站。宋朝大文学家苏轼于宋绍圣元年(1094 年)九月乘舟来上罗浮,在源头泊头镇登岸,当是明月寺建成后所接待的第一位大名人。梅花潭水邀明月,明月梅花映清潭的田园丽景,本已迷人,加以明月寺古佛梵音,更诱发诗人墨客桃源之旅的遐想,留下了许多赞美梅花明月的诗篇。著名的有清代诗人缪时鸣舟从明月寺出泊头 ,陈志 明月寺 、张隽过铁场潭访梅花村故址和登凌去阁等。第五节 自然灾害石湾镇地理条件优越,自然灾害少。新中国建立以来,较大的灾害有:1959 年 6 月,大水灾,东江最高水位 7.5 米,石湾的堤围全部温顶。1961 年 9 月,鸾
30、岗以下至石湾,内涝,晚造没有插秧。1963 年上半年,铁场大旱,有 6 成田插不上秧。石湾地势低,水网稠密, “怕水不怕旱” 。50 年代前,既怕外水又怕内涝;60 年代增博大围增高后,主要怕内涝;70 年代排灌系统(联和排洪渠和铁场排洪渠,里水电排站和中岗电排站等)建成后,洪涝灾害基本解决。第二章 政党群团第一节 政党一、中国共产党1、解放前党的活动1925 年,国民革命年第一、第二次东征,在石湾地区作过革命宣传,播下革命的种子。1941 年 10 月,中共博西特支委成立。到 1942 年下半年,博西区共有 40 多个党员,其中有一个是石湾姓李的。1941 年 7、8 月间,中共组织了“博西
31、青年自修会” 。后来,东纵通过石湾地区的自修会成员冯敬儒等人的关系,组织了源头茹屋、西埔、西头、中岗和滘下等地的群众实行联防,开展反李潮伪军的斗争。1942 年 12 月,县城第三次沦陷。年底,中共博罗县委书记(特派员)黄慈宽把县委机关搬到石湾湖山乡。石湾人民一直把县委机关严密地掩护于敌伪的鼻子底下。县委的交通站就设在地下党员周江和唐韵琴家。党员周九、周江、张苏(七嫂)等肩负起秘密掩护和联络接待的重任。曾参加达大革命的老党员邹秀东,抗战时期多在老家铁场邹屋落脚,负责东纵从宝安到福田的地下交通联络工作。党员马列(马帜昌)在石湾开设西医院为掩护,进行地下工作。被敌伪发现后,转移到西埔开办“为民医院
32、” ,医治东纵伤病员。西埔成了博西最重要的一个地下医疗站。中共博罗县委于抗日战争后期,组织石湾人民配合东江纵队在敌后进行四次战斗,给日伪军警以沉重的打击,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这四次战斗是:1943 年夏,在石湾奇袭伪县府;1943 年 11 月初,铁场战斗;1944 年 4 月,茹屋抗击战;1944 年 10 月下旬,夜袭鸾岗。 (见“大事记)2、解放后党的建设第一时期,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1949 年 10 月1966 年 5月)博罗解放,党即领导在全县建立各级的人民政府,党的基层组织也在相应的范围内建立起来。此后,石湾一直在区、乡、公社一级党委领导下,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革和开始全面建设
33、社会主义。在清匪反霸、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恢复国民经济、农业合作化和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中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在调整经济,克服三年经济困难中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经受住严峻的考验。附:时间 党委名称 书记姓名 党支部情况 党员人数1950.31952.5 第五区区委 李回1952.61956.3 第十一区区委 李回、高萍、彭国祥1956.41957.12 铁场区委 高萍 2 个中乡党支1958.11958.9 铁场乡委 骆耀泉1958.101959.4 罗浮公社党委1959.51961.3 铁场公社党委 骆耀泉 22 个大队支部铁场公社党委 戴进来 18 个大队支部1961.41
34、961.12石湾公社党委 李东源 10 个大队支部1963.11966.5 铁场公社党委 骆耀泉、祝万青 17 个大队支部第二期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 年 5 月1976 年 10 月) ,由于“文化大革命”这一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石湾地区的党的建设、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遭到建园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党和人民同左倾错误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艰难曲折的斗争,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国民经济仍然取得了进展。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时 间 党委名称 书记姓名 党支部情况 党员人数1966.51975.5 铁场公社
35、党委 林道传、祝万青、莫启定 17 个大队支部1975.51976.10 铁场公社党委 周应富 19 个大队支部第三时期 “文革”后到拨乱反正初期(1976 年 101980 年 8 月)粉碎江青反革命的胜利,使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石湾地区的党组织和政权机构的整顿,冤假错误的平反,开始部分地进行,工农业生产、教育文化工作也开始走向正常。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在上级的领导下,石湾地区的党组织调整和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开始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推行联产计酬责任制,恢复农村集市贸易,发展多种经营,更开始引进“三来一补”项目等,开始了伟大的历
36、史转折。时 间 党委名称 书记姓名 党支部情况 党员人数1976.101978.3 铁场公社党委 周应富 19 个大队支部1978.31980.8 铁场公社党委 黄 锋 17 个大队支部第四时期 改革开放时期(1980 年 8 月1993 年 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四年,是石湾人民在党领导下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十四年。石湾镇党委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自觉贯彻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加强廉政建设,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成为团结和带领群众进行改革和建设的战斗堡垒。使石
37、湾镇在(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创办乡镇企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开发“三高农业” ;(二)利用外资,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三)大规模展开交通通讯,能源和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四)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五)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方面,都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到 1990 年,石湾镇的工业产业产值开始超过农业产值,由一个农业区跃为一个工业镇、迈上了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时 间 党委名称 书记姓名 党支部情况 党员人数1980.81983.3 铁场公社党委 刘达兴 22 个大队支部1983.31987.3 石湾区党委 刘达兴11 个乡支部1 个居委会
38、支部1987.3现在 石湾镇党委 刘达兴11 个村支部1 个居委会支部3、基层党的代表大会新一届党委会名 称 召开时间 党代表 名额 代表党员人数 党代会决议名称委员人数 书记姓名中共铁场公社第三次代表大会 1970.3 227 人 19 人 祝万青中共铁场公社第四次代表大会 19731 227 人 15 人 祝万青中共铁场公社第五次代表大会 19786 207 人 15 人 黄 锋中共铁场公社第六次代表大会 19808 151 人 13 人 刘达兴中共石湾镇第七次代表大会 19873 124 人 12 人 刘达兴第二节 群团组织一、妇女联合会石湾妇女占总人口的半数。在旧中国妇女社会地位低下。
39、40 年代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出现了妇女的觉醒,有先进的妇女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新中国成立后,石湾妇女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力量,妇女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的保障。1943 年底,中共博罗县委机关搬到石湾湖山乡,县委的交通联络站就设在七嫂(张苏)家和琴妈(唐韵琴)家,七嫂、七嫂的婆婆周大妈和琴妈秘密接待和联系同志,为东纵掩蔽文件、枪枝和传送信件。有一次,日军来湖山搜捕,对群众施以酷刑,迫死 3 人。日军用刺刀顶着七嫂背部,要她供出共产党。七嫂临危不惧,只是说:“不知道” ,挫败了敌伪的阴谋。1950 年 3 月,石湾地区妇联成立,首届妇联主任陈英,此后历届主
40、任为叶微、李秀娟、叶美好(副) 、关美添(副) 、方四妹、蔡淑英、郑珍爱、李爱梅、吴作红。新中国成立后,石湾妇女一直战斗在革命建设的第一线,特别在上堤修水利的民工中,妇女占半数上下。在兴建增博大围工程中,石湾西埔村黄建娣荣获省颁“水利模范”称号。改革开放以来,基层妇女组织日益健全,现在全镇的管理区、村都配齐了妇女干部。从 1989年开始,80%劳动妇女投身“十项女能手”大赛。湖山村妇女干部张秀萍、里波水管理区妇女主任刘带顺被评为市、县级的“十项女能手” 。张秀萍到广州果树研究所等地拜师学艺,掌握了一整套果苗嫁接和管理技术,办起大面积的果苗场,培育石碣龙眼、鸡心黄皮等优种果苗,成活率达 97.5
41、%;刘带顺承包鱼塘,在实践中总结出“优质鱼和常规家鱼混养法” ,减少了优质鱼的自相吞杀,使桂花鱼、白仓鱼的成活率达70%以上。石湾妇联积极宣传和贯彻婚姻法 、 妇女权益保障法 、 未成年保护法和计划生育条例等,维护妇女权益,每年组织两次妇科普查,执行幼儿定期预防注射制度,协调各方力量办好 17 个学前班和 4 间幼儿园,普遍开展“文明家庭”的评比学习活动等,对石湾镇两个文明的建设作出重要的贡献。二、共青团(含少先队)石湾共青团组织在石湾青少年中,积极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青少年,加强团、队组织的建设,使石湾青少年的精神面貌发生重大变化,取得了显
42、著的成绩。石湾镇团委多次被评为县、市级先进团委,1984 年1987 年连续被评为县级先进团委,1985 年、1986 年被评为地区级先进团委。石湾镇团委在新时期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深化团的各项独立活动。广大团员和青年活跃在科技兴农、科技致富、办好文化教育和工企业等条战线上,涌现出一大批“四有”人才。源头茹屋青年茹连森,1988 年被授于“惠阳地区先进小庄园主”称号,他在 1983 年即种植橙柑 5 亩,是带头种植林果的少数农户之一,他刻苦钻研农业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到 1992 年已拥有 150 亩橙柑和 170 亩鱼塘。石湾水产服务公司青年姚少裘,1991 年被授于“省农村 星火计划带头
43、人”称号,他掌握了高体易育银鰂孵化技术,培育出金鲈、桂花鲈等一批优良品种。石湾中学青年教师张树辉、铁场中学青年教师蔡树成,勤奋教学,教书育人,分别于 1992 年、1993 年被省教育厅评为“南粤教坛新秀”附:石湾镇共青团基本情况年份14 周岁到 28 周岁青年数基层团委数团支部数 团员数其中女团员数团员入党数受县级以上团委表彰的团支部数1984 6632 1 10 591 208 231988 6609 1 53 1090 599 91990 7626 1 53 1385 601 51992 8226 1 38 1517 628 5 31993 9320 1 20 1381 538 5附:石
44、湾镇少先队基本情况少先队辅导员年份 少 年儿童数 在校少儿数 少先队员数 人数 一级职称以上大专毕业中专毕业1984 5295 5274 52741991 5145 5145 5145 163 40 1 1031993 4905 4905 4905 173 16 6 129镇教委办公室黄海荣 1988 年被评为市优秀辅导员标兵第三节 兵役司法一、兵役1、民兵1993 年,全镇民兵 3351 人,其中基本民兵 324 人,普通民兵 3027人。在基本民兵中,排级或排级以上干部 24 人,退伍军人 21 人,训练合格率达 98.8%;在普通民兵中,排级或排级以上干部 35 人,退伍军人 17 人,
45、训练合格率达 45.1%。民兵建制是 3 个连,8 个排。2、兵役1993 年,适龄服兵役数为 304 人,送检 54 人,完成了下达征兵 11人的任务。石湾镇一贯以来出色完成征兵任务。抗美援朝运动时,全石湾的志愿兵有 32 人,甘钟来烈士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现役军人有 41 人,其中军队干部 6 人,志愿兵 1 人,义务兵 34 人。据不完全统计,全镇复退人累计有 150 多人。二、司法1、石湾的司法管理于 1980 年建制,设司法助理 1 人。1981 年冬,铁场公社人民法庭成立,第一任庭长梁时稳。司法工作包括法制宣判、司法调解、公证律师等。人民法庭处理民事诉讼。1987 年增设法律
46、服务所。2、派出所、公安分局石湾派出所始建于 1965 年 3 月,是博罗县较早的一个公安基层派出所。在派出所期间,曾两度设公社公安特派员(1967 年 7 月1969年底,1973 年 5 月1975 年底) 。随着石湾的发展和治安形势的需要,1991 年 2 月,经省公安厅批准,成立石湾公安分局。近三十年来,石湾派出所(公安分局)为捍卫石湾乃至全县的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促进经济腾飞,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多次被评为县市级公安先进单位,两次被省公安厅授于集体三等功和二等功。1991 年 4 月,被评为广东省公安系统先进集体。石湾派出所第一任副所长温林清,全所警力 4 人,所址设在石湾第
47、庵。石湾公安局局长张观海、教导员吴作斌、副局长梁柱根,全局干警32 人。第三章 政权建设第一节 共产党的基层政府基层政府沿革表区一级 片一级时间名称 首长 名称 首长大乡一级乡(村)一级 备注1949.101952.5 铁场乡石湾乡 朱广文周 江1950 年 3 月1951 年 7月属第五区1952.51956.38 个小乡:清波、中湖、鸾滘、黄西、西田、源头、铁场、赤沥1956.41957.12 铁场区 李立民铁场中乡石湾中乡钟渠明刘泽球1958.1-1958.91958.10-1959.4 铁场乡 周根石湾营铁场营黄西营刘达兴钟渠明莫启定属罗浮山公社1959.51961.4 铁场公社 骆耀
48、泉 22 个大队1961.4-1962.12石湾公社、铁场公社李容德邓自治10 个大队18 个大队1963.11983.12 铁场公社周根骆冠明莫启定周应富黄锋刘达兴17 个大队19 个大队17 个大队22 个大队,1 个居委会1983.121987.3 石湾区 周东良 11 个乡,1个居委会1987.3现在 石湾镇 周东良徐建辉11 个管理区,1 个居委会第二节 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石湾的基层人民代表大会是逐步发展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当家作主,在区、乡、村中产生县人大代表,参加县人民代表大会。到 1980 年,开始组织公社一级的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由人大联络小组主持大会事务,自 1990 年起
49、,始设人大主席团主持日常工作。附:历届基层人民代表大会概况名 称 召开时间 代表要数 领导机构铁场人民公社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1980 年 4 月 74 人 铁场公社人大联络组石湾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1984 年 3 月 74 人 石湾区人大联络组石湾镇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1987 年 4 月 74 人石湾镇人大联络组,组长黎才石湾镇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 1990 年 4 月 74 人石湾镇人大主席团、主席周应富石湾镇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 1993 年 4 月 74 人石湾镇人大主席团,主席周应富第四章 经济建设第一节 农业一、土地制度1、私有制新中国成立前,封建土地所有制占统治地位,地主占有的土地和由地主豪绅族长掌握的祖偿田占大部分,农民仅占有少量土地。地主收取佃祖剥削农民,最大地主为铁场梅村的朱维嘉,占有田地 1000 多亩,年收租谷千担以上。新中国成立后,即开展清匪反霸,1952 年冬,石湾地区开始土地改革,各地成立农会,农民发动起来,斗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