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知识点展示,(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知识概览,历 史 观,经济基础,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存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社会基本矛盾运
2、动,社会意识,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反作用,决定,决定,反作用,反作用,1.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如影随形(2013浙江高考27) 2. 人的欲望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2013浙江高考27) 3. 先进的社会意识具有超越时代和历史条件的特性(2013海南高考17) 4. 先进的社会意识总是社会中的主导性意识(2013海南高考17) 5. 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2013江苏高考32) 6.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和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2012新课标全国卷23) 7.符合规律的社会意识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2012福建高考34) 8.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 (
3、2012新课标全国卷19) 9. 人的有目的的意识活动引领社会历史发展 (2012海南高考22) 10. 人与社会的矛盾决定并改变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2012海南高考22),易错点,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1.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二、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
4、社会存在的反映。,人们必须首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恩格斯,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辛酸,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老太爷一样鲁迅,“网络反腐”“海推直选”“阳光政府”等热词折射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新态势。这说明(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D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相互制约,C,对漫画加强学习所反映的问题,认识错误的是A人的思想动机产生的物质原因是社会存在 B人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和目的的 C社会存在是由人的意识决定的 D所有的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
5、存在的反映,C,对农村进城务工者认识的变化?,盲流,打工仔、打工妹,民工,城市建设者,以人为本的社会要求我们观念更新,给农民工、异乡人、乞讨者以更多的宽容和爱心。,北佬,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乐于骑自行车上班。自行车已不再像以往那样仅仅被作为一种代步工具,骑自行车还能“骑”出健康,“骑”出个性时尚。人们认为骑自行车上班并不是“丢份儿”,反而是体现车主够年轻、够健康、够自信的时尚标签。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追求时尚的心理变化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推动作用C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D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D,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6、,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不同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作用不同),A.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社会存在决定作用第一位),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不是亦步亦趋),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要么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 (2)要么认为是由天命、神、绝对精神决定的。实质: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
7、终原因。,唯物主义历史观,(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归纳总结,【高考警示钟】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属于高考常考点,复习备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具有双重性。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错误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前进。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不同于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它是指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易错点】认为“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因此,社会存在一旦发生变化,社会意识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
8、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社会意识会发生或早或晚、或大或小的变化,社会意识的变化不一定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完全同步。这种不完全同步性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社会意识的变化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二是某些社会意识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出现。如先进的社会意识由于反映了社会存在的发展规律与趋势,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作出的某种预见。,前提正确,结论绝对,(2012课标全国)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解决当前我们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
9、。”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为先进的社会意识( ) 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可以正确预见和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 与社会存在在变化发展上具有同步性 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A. B. C. D.,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为先进的社会意识本身是一种正确的认识,而且可以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正确。 而不是因为其和社会存在的先后问题以及是不是同步的问题, 与题干不符。,【典例】,看漫画问候的变化(作者毛铭三),回答下题。,2013浙江文综,27漫画所蕴含的哲理有( ) 任何社会意识的产生都有物质原因 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人的欲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0、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如影随形 A. B. C. D. ,A,2013海南单科,17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提出,极大地激励着中国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中国梦”之所以能激励人民,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 先进的意识具有超越时代和历史条件的特性 先进的意识总是社会中的主导性意识 先进的意识是人的实践发展的精神动力 先进的意识能够通过人的实践变成客观现实A. B. C. D. ,D,三、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反作
11、用,上层建筑,决定,反作用,思维导图,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 会的低级阶段),(约几百万年),(约3000年),铁制工具,(约1163年),蒸汽机电力计算机 原子能空间技术,社会化大生产,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 发展状况的规律(示意图),(约230年),石器,金属工具,生产力,生产关系,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含义: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
12、础有反作用。,(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我国现行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是在2001年后逐步形成并定型的。由于缺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建立统一高效的监管体制的经验,现行的体制仍存在诸多问题,已经直接影响了安全生产监管的有效性。因此,必须进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体现了( )A生产关系应适应生产力的要求B政治制度决定社会实践的变化C上层建筑应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D社会意识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C,哲理总结,(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
13、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2)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高考警示钟】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与基本规律原理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区别所在,既是教学难点,也是考试重点,尤须注意以下几点: (1)矛盾具有特殊性,在阶级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不同,有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矛盾的区别,所以,解决基本矛盾的方法不同,因而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不同。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哲学依据。,实
14、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是中国人民的跨世纪梦想。回答下题。2013江苏单科,32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是因为 (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借鉴 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A B C D,B,(2011山东文综)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八)。该修正案首次将飙车、醉驾、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严重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这次刑法修改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 ) A.生产关系
15、应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B.政治制度决定立法实践的变化 C.上层建筑应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D.社会意识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内容。刑法修正案属于上层建筑,不涉及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故C切题,A不切题,答案选C。B错,政治制度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它不能决定立法实践的变化;D错,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它不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典例】,四、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发展,基本矛盾,阶级斗争 (在阶级社会里),改革(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总趋势:人类
16、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到高级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2012天津文综,改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12年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20周年。20年来,我国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优势结合起来,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2)20年来,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也取得可喜的进步。运用生活与哲学相关原理阐述,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解析】由题干中的“社会主义”,考查有关“社会制度”的知识,由此想到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中的社会基本矛盾的相关知识;题干中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考查“发展”、“创新
17、”,以及与“发展”、“创新”有关的“辩证的否定”等有关的内容。结合材料组织答案即可。,【典例】,【答案】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其实质是“扬弃”。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否定,通过改革推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改革就是改变生产关系中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使之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最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全面进步。20年来,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体现。,五、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历史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体现
18、在:,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2013新课标全国卷,212013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唯物史观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 ) 是顺应群众期盼、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 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教育的重要形式 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举措 以宣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观点为根本目的A B C D,C,(1)人民群众是社会 物质财富的创造者,A.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
19、与发展的基础。 B.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田园诗人陶渊明如果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穿、住、用,那他就不但没有酒喝,而且没有饭吃,只能饿死在东篱旁,哪里还能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呢?,(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A.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B.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高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C.人民群众直接创造出社会精神财富,在我国解放战争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中,支前民工就有490多万,支前粮食就有40多万吨,从而有力的保证了战役的胜利。,(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实现方式: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不断创造和改变
20、社会关系,2012年9月28日下午, 北京市启动了重阳节“敬老月”活动,并为万名“孝星”和千家为老服务示范单位命名。在今天公布的万名“孝星”中,家庭孝老之星占到绝大部分,比例高达80%;社会养老之星和行业养老之星各占10%。“孝星”年龄跨度大,其中年纪最大的89岁,年纪最小的只有8岁。每位“孝星”将获得由政府颁发的1 000元奖金。这一材料主要说明( )。A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D农村居民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B,本题考查社会历史的主体的相关知识。生产方式决定并改变社会的性质和面貌,故错误。引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须是先进的科学的意识,故
21、错误。 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B。,【典例】,(2012海南)马克思说,人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下列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 人的有目的的意识活动引领社会历史发展 人与社会的矛盾决定并改变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人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客观社会条件的制约 A. B. C. D.,六、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要 求(方法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意 义,两个重要保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共同回忆一下吧!,【高考警示钟】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地位与作用的观点属于政治、哲学、文化之间的交叉知识,是文综考试的敏感地带,必须结合党的性
22、质与宗旨、政府的职能与原则等知识系统掌握: (1)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在现阶段,我国人民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2)无论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还是精神财富的创造,都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统一。物质财富的创造,越来越需要智力的贡献;精神财富,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要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上述要求的哲学依据是( )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群众利益的满足是和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
23、础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A. B. C. D. ,C,(2012广东)在某报社“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总结会上,与会人员分享了“接地气抓活鱼”,“一头汗两腿泥才能写出好新闻”等心得体会。这集中反映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要求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过程 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B. C. D. ,本题考查唯物论与历史观方面的内容。“接地气抓活鱼”与“一头汗两腿泥”均说明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切题,不切题,答案选A。“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为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故排除。,【典例】,寻觅社会的真谛,两个基本规律,一个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课堂小结,共同回忆一下吧?,三个重要关系,一个基本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