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范进中举教学设计教学设想:范进中举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节选自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其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极具辛辣嘲讽意味,笑声背后透着深深的悲凉。本课的设计体现“以学为主”的理念,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尊重学生独特体验。遵循小说创作艺术规律,体现小说教学特点。重视情节梳理,人物形象解读,典型环境分析。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品味小说语言基础之上。教学目标:1感受、理解范进的形象及典型意义。2体会典型环境对人物的影响。3品读辛辣嘲讽的语言。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一、 导入新课引出“中举” 。同学们,科举制是封建社会人才选拔的重要制度。对于读书人而言,一旦中举
2、,命运将发生极大变化。 (板书:中举)在你的想象中读书人中举会有怎样的表现?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一位已近垂暮之年的中举者范进。 (板书:范进)看一看,他有怎样的表现,或许你会有许多新的感悟。二、 知识链接作家、作品。1本文选自哪部书,谁能学生根据自己对科举的了解,自由言说读书人中举后的表现。好奇于范进中举后的表现,激起阅读兴趣。学生介绍儒林外史及作者吴敬梓。介绍一下?2你对作者了解多少?三、 整体感知“好了!”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范进中举时的表现,标出最能反映他中举心情的一句话。2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 能从上下文中找出根据吗?(教师倾听,适时引导,总结胡屠户、众相邻、张乡绅的形象,分析典型
3、环境对范进的影响)四、 问题探究真的“好了”吗?1让我们将目光投向一派喜庆与繁华的背后,冷静思索一下:范进中举后,他的人生真的都“好了”吗?其余同学适时补充吴敬梓对科举制的态度。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范进发疯”一段,标出“噫!好了!我中了!” ,举手回答。学生同位交流,围绕范进“欣喜若狂”、 “愁苦一扫而光” ,他认为自己“身价倍增” 、 “荣华富贵指日可待”讨论。阅读课文,从上下文中找出根据。(胡屠户、众邻居、张乡绅对范进前后态度变化)班上交流。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的言行前倨后恭:例如,胡屠户两次贺喜的表演,同一地点,对同一对象,评价截然不同。前面是说“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
4、,不知累了我多少”;后来“现世宝”成了举人,成了老爷,语言立刻变化,说“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众相邻在范进中举前对他漠不关心,中举后热心相助。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前对他不屑一顾,中举后竭力拉拢。学生再读课文,用心思考四人一组交流班上发言。并非一切都好了:(细读课文,找出(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参与集体交流,适时引导,总结范进形象)2范进中举仅是个人的悲剧吗?(揭示主题: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五、 品味语言笑声背后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你认为可笑之处,想一想:它可笑在哪里,笑声背后隐含着什么?有关语句,适时总结)1、耗费了大半生的光阴,青春不
5、再。2、多年失败使其心灵麻木、人格卑怯、尊严丧尽。3、醉心功名,利欲熏心,无真才实学。4、家庭困窘,亲人受苦范进: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 (可从范进对待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判断) ,热衷功名受封建文化毒害。中举前唯唯诺诺,中举后则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张乡绅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会的新贵,特权阶级的人员。 (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报录人在范进发疯后镇定的提出了解救方法,可见他见过类似的情形。 )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言。不仅是个人的悲剧,还是民族的悲剧,国家的悲剧。科举制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心灵,使其丧失了独立人格和自由的灵魂。培养了醉心功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社会风气,使世风日下。知识分子、整
6、个民族都会丧失创造力。学生标画可笑的语句,思考其深刻的讽刺性,感受笑声背后的悲凉。例如:那中了举人的范老爷:“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丑态之一)“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六、拓展延伸“再塑生命”假如你是范进,假如人生可以重来,你将怎样生活?七布置作业的水。”(丑态之二)“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丑态之三)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举人老爷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这个形象却是:穷酸、疯颠、荒唐。对比十分强烈,岂能不教“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笑声的背后我们感受到了范进从精神到肉体都为科举制所摧残。学生思索后,自由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