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郯城三中集体备课九 年级 语文 备课组主备人 陈瑞课型新授时间 分管领导 课时1验收结果:合格/需完善第 13 周 第 1 课时 总第 13 课时 教学目标:1能自己搜集资料,运用学过的小说知识基本读懂课文;2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3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知识迁移,学习如何写一个人。重点、难点1 学生能自己基本读懂课文; 2 学会如何描写人物。 教 学 过 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改意见(一)导入设计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
2、上添花!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古人云:人生四大乐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 (二)检查预习 1 作者简介。 2关于作品3.注音 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作者吴敬样(17011754) ,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儒林”的丑恶形象。 作揖(y) 带挈(qi) 相
3、 (xing)公 醺醺(x n) 行(hng)事 长(zhng)亲 腆(tin)着 啐(cu )抛(p o) 嗑(k) 亚(y)元 解(ji)元 绾(wn) 桑梓(z ) 4. 疑难词语补充解释。 进学:科举时代,童生应岁试、科试而考中入县学,称为进学,即文中所说的中了相公。 “相”读,不读;“中”读,不读。 烂忠厚:过分忠厚。 闯将来:闯来。将,助词,没有实义。 五更鼓:打五更的时候(天亮以前) 。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击鼓报时。 权变:随机应变。 见外:当作外人看待。 果不其然:果然不出所料。 5、为什么古代的白话小说中有这么多难懂的词? 一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好多当时通用的习惯用语
4、,现在已被淘汰,如古代称“妻子”为“浑家” ,称秀才为“相公” 。 二是文言文对口头语言的影响。如“谨具贺仪”“华居”等。所以,我们在阅读古代白话小说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以免产生歧义。 (三)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2提问: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 讨论并归纳: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轩(xun)敞 锭(dng)子 拙 (zhu)病 商酌(zhu) 讨论并归纳:全文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l2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第二部分(3结束):写范进中举后情景。 第一层写昏厥。 第二层写疯跑。 第三层写跌倒。 第四层写疯走集上。 。 3.速读
5、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四)讨论: 1. 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2.提问: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1)社会原因: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选拔驯顺的爪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2)个人原因:范进 20 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 54 岁才中了举人。几十年的痴情的追求,一旦功名到手惊喜得发了疯,这是有其必然性的。(从病理学
6、分析:范进多年屡试不第,中了秀才后又中举人,连自己也不敢相信,所以神经受不了刺激,便发疯了。这种发疯是一种心理变态的表现。)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3.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4. 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打他一个嘴巴” ,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极端痛恨的情感流露。范进热衷于功名,以致发疯。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信奉者。这一巴掌打在范进脸上,却印在科举制度的 “心”上。正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无情鞭挞。 5.范进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试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
7、 讨论并归纳: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穷困潦倒,到 54 岁才考进秀才。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他中了秀才社会地位才有所改变,可是胡屠户对他的态度仍然十分粗野傲慢,臭骂他,训斥他,他总是习惯的“唯唯连声” ,逆来顺受,甘受屈辱。范进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1、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2、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 , “才把银子收下” 。可张乡绅刚走, “范进即将这银子交
8、与浑家打开看, ”可见推辞是假意。两个人思想本质是一样的。在封建社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政变就使他惊喜得发了疯。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范进的喜疯病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后,他回忆疯额中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 。课文刻画了范进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 6.孔乙己沦为乞丐,可范进中举了“老爷” ,两个人的命运相反,为什么说范进中举一文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 7.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
9、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 (五)拓展延伸,师生继续讨论,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这两篇小说你更喜欢那一篇?为什么。我们将两篇文章从三方面进行比较: 1 人物和主题思想。 会,下层知识分子凭科举道路而改变社会地位的只是极少数,若范进考不中,命运也将是凄惨的。所以写范进中举后而发疯正是从另一个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范进与孔乙己同是读书人,一个到晚年终于中举而发疯,一个始终没有进学,潦倒而
10、死。从思想性格方面来说,他们都热衷于功名,迂腐可笑,疯的不知为何而疯,死的不知因谁而死,麻木不仁,可悲可怜。因此,这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摧残他们的精神,摧残他们的肉体。 2 作者的态度和讽刺夸张手法。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运用了讽刺手法,但又有区别。前者是对主人公(范进)尖锐的嘲笑,那“抱着鸡,手里插了草标”的形象,那“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后者对孔乙己的嘲讽,严厉而冷峻,却并不显露,那又脏又破的长衫,那“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的神情,描绘得那样淋漓尽致。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呢?吴敬梓对笔下的人物是的尖锐的嘲笑,无情的鞭挞,因为他痛恨封建科举制度;鲁迅对他笔下的人物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因为作者希望他能从麻木中觉醒,以便拯救中华民族。由此可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由作者对该形象的态度所决定。 3.表现手法。 范进中举主要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而孔乙己则选取人物一生中几个富有表现力的片断,放在一个典型的环境里,去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小结(教学反思)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