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隐私和隐私权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隐私的内涵,隐私权的内容;澄清隐私即丑事的错误观点。能力目标:能主动的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分析教材和日常生活中的相关案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人格独立观念,具有隐私意识。教学重难点本课重点是让学生对个人隐私的保护,这是进一步学习尊重和保护隐私权的基础。难点是隐私和隐私权的含义,其理论性强,学生学起来有一定困难。教学准备1、搜集有关隐私权的事例,了解相应的法律知识。2、准备一个信封。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教学环节 教师导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教学过程 辩论质疑导新课教师今天收到一个同学给我的纸条,内容是:老师:你好,我最近心情很
2、不好,原因是我最近喜欢在网上和我的同学和朋友们在网上侃一些问题,我父母知道后,非要我的 QQ 密码,看我聊的内容。你说我该怎么办?(辩论)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隐私和隐私权(板书)这一课,通过学习我们看能不能帮老师给这位同学一个回答。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引发学生的好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针对“是否可以把密码告诉父母?”这一问题,认为可以的站在一边,认为不可以的站在一边,双方进行辨论?解惑引路刚才大家辩论的实质就是一个隐私的问题。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的秘密,这就是隐私。那么,什么是隐私?隐私是指公民不愿意为人所知或不愿意公开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私生活秘密。它包括三个方面内
3、容:私人信息、个人私事、私人空间。使学生初步了解隐私及隐私的类型。让学生举例说明哪些是属于隐私,哪些不是隐私。判断标准是什么?活动一辩论隐私不是丑事同学们能说出哪些是隐私,哪些不是隐私,老师这有一句话“好事不背人,背人不是好事”想请你们判断一下有没有道理?通过辩论,澄清隐私就是丑事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正方:隐私就是丑事;反方:隐私不是丑事活动二隐私危机虽然隐私不是丑事,但还是有很多隐私被泄露的事,我们来看一组数字(出示相关链接的数据)和一幅漫画(出示因科技发展而出现的隐私危机一幅漫画) ,并配有内心表白的录音(何处是安身之处?深山老林!) 。(多媒体)看了后同学们
4、现场模拟表演。让学生明白保护隐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学生们仔细听、看、想后进行模拟多媒体中被暴露隐私的表情(可以夸张) 。让其他同学进行描述。再让学生用词语来描述隐私受保护的心情。活动三报社侵权案刚才大家知道这幅漫画有点杞人忧天,我们的隐私是受法律保护的,是不会这样严重的,不过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还是有这样的事例,我们来看一案例:某影视明星的年收入和婚恋情况未经本人同意便被刊登在某晚报上。你说说这家报纸侵犯了明星的隐私权吗?(多媒体)教师归纳:报社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可以维护个人的人格独立和人格自由,
5、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安定。那么,公民的隐私权包括哪些内容哪?通过分析案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隐私权及为什么要保护公民的隐私权。(1)讨论报纸应不应该在个人隐私上做文章?(2)讨论该报刊登这一文章是否构成侵权?(3)学生对类似事件进行讨论交流。活动四警察进家就合法吗从刚才的案例中我们看到,可能不经意就侵犯了别人的隐私权,你们想想执法机关会不会侵犯公民隐私权呢?这还有一案例:某派出所以“扫黄打非”为名,对某小区住房进行全面搜查。请你对派出所的行为进行分析。教师归纳: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派出所在没有搜查证的情况下,搜查公民住宅是非法的,侵犯了公民的住
6、宅权。 (教师结合“相关连接”讲解搜查权的相关知识)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行使搜查权要严格依法进行。(1)对派出所的行为是否合法发表自己的看法?(2)结合相关链接的内容,说明派出所应该怎样做?(3)讨论:认识了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活动五现场招聘会你们到过人才市场吗?感受过招聘的味道吗?我就来一个应聘保姆招聘会好不好?想一想,一般老板会问些什么问题。 (你多大了?有男(女)朋友了吗?你有多高等)使学生明确公民还享有个人信息保密权。(1)让学生当场表演招聘会的情景。(2)讨论招聘者能不能这样问?(3)应聘者应该怎样做?活动六现场拆信请同学们想一想,在
7、隐私权中除了前面两种权利还有什么权吗?(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权)老师这里有一封刚收到的信件,是我们班上某某的。曾听有人反应过她在谈谈爱,我为了教育她,我想看看信的内容行不行?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公民有权对自己的通信内容保密,个人通信保密受法律保护。(1)讨论这种行为是否合法,自己是否有过类似的遭遇,感受如何?(2)讨论说明通信的方式除了信件外还有哪些方式?(3)思考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侵犯他人通信秘密的情况?回顾体验我们学习本节课,同学们你们学了过后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新的认识?(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小结本节课所学知识,让学生自己来归纳与小结,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学生分组讨论,作好记录,形成材料在班上宣读。结束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会换位思考,就能与人为善。 ”让学生思想得到升华。记住这句话并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转化为实际行动。板书设计隐私和隐私权(一)人人有隐私(二)让自己的心灵有个家的权利1、隐私的内涵1、隐私权的含义2、隐私不是丑事2、隐私权的内容3、保护隐私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