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三年中考真题(08-10)【内容标准】(1)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一.选择题1.(2010聊城学业考试)“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诗句反映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的推行直接相关(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答案:C2(2009天津中考)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于(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朝答案:C3.(2009宜宾中考)科举制度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它正式诞生于( )A隋文帝统治时期 B隋炀帝统治时期C武则天统治时期 D唐玄宗统治时期答案:B4.(2010重庆中考)我国的科举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
2、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度正式创立于( )A隋朝 B康朝 C明朝 D清朝答案:B5.(2009湘西中考)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你知道中国通过考试选官的制度从何时开始的吗( )A.秦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解析:选 C。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隋唐时期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的科举制,是中国最早的选官制度。6.(2009芜湖中考)“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高明的这首琵琶记描述的是我国古代的( )A禅让制 B分
3、封制 C科举制 D郡县制解析:选 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由“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可知,读书人可自由报考,且有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考中新科进士是男儿最高荣誉的象征,这符合唐朝科举制的特点。7.(2009连云港中考)“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一现象,与下列哪项制度的推行直接相关( )A.禅让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答案:D8.(2009广东中考)孙中山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其历史依据是我国古代实行的(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科举制解析:选 D。本题
4、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禅让制 、分封制 、世袭制 都是政治制度,科举制是中国最早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9.(2009揭阳中考)科举制度在我国实行 1300 多年,初期在选拔人才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它最早诞生于( )A南北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答案:B10.(2009长沙中考)下列情形可能在唐朝发生的是( )A兵部接到金国入侵的消息 B商人用交子在扬州购买丝绸 C儒生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D私塾先生教授资治通鉴解析:选 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辨能力。A、B、D 三项都是北宋时期的。11.(2009内江中考)高考作为我国高校选拔人才的主要形式,到 2009 年已经恢复 32 年了。那么,你知道唐朝
5、主要采用什么制度选拔人才吗( )A世袭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八股取士答案:C12.(2009威海学业考试)青年周凯武艺高强,尤擅于骑射,后被当地州官选送参加武举考试,结果考中。此事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高祖 D.武则天答案:D13.(2009菏泽中考)下列有关我国古代科举制的表述,错误的是( )A.隋朝时期,科举制创立 B.唐朝时期,科举制进一步完善C.宋朝科举考试的范围是四书五经 D.明朝科举考试的答卷分八个部分解析:选 C。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科举制是隋朝时期创立,唐朝时期进一步完善,明朝时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并且答卷必须分八个
6、部分,也就是“八股文”。14.(2009宁波中考)唐太宗曾得意地说:“天下英雄都在我的掌握中了。”他主要凭借的是( )A.郡县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答案:B15.(2009温州中考)一次,唐太宗看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尽在我的掌握中了”。这表明他选拔人才的方法是( )A.科举考试 B.罢黜百家 C.焚书坑儒 D.百家争鸣答案:A16.(2009徐州中考)唐朝时,科举制度得到很大发展,其基本特征是( )A能言善辩,委以重任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C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D品评人才,注重门第答案:C17.(2008福州中考)我国用考试方法选拔官员的科举制
7、正式诞生于(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宋朝答案:C18.(2008玉林中考)隋朝在历史上的作用,不能因其时间短促而忽视。下列属于隋朝在制度方面革新的是( )A.科举制度 B.行省制 C.厂卫制度 D.军机处解析:选 A。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隋朝时设立科举制度;元朝时实行行省制;明朝时实行厂卫制度;清朝时设立军机处。19.(2008威海学业测试)在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皇帝: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该皇帝是( )A.秦始皇 B.孝文帝 C.隋文帝 D.隋炀帝解析:选 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隋炀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同时他在位时对历史
8、也有重大贡献,那就是开凿大运河和开创科举制。20.(2007连云港中考)历史小话剧赶考途中是这样设计的:“时间:地点:去京城赶考的路上人物:张公子、李公子书童旁白:张公子,世家大族子弟,带着书童张二,去京城赶考。”该剧所反映的这一现象最早开始于( )A秦朝 B.西汉 C.隋朝 D.唐朝解析:选 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由“去京城赶考”可知,这是指中国最早的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科举制,隋朝时开创。21.(2008岳阳学业水平测试)唐朝选拔人才的主要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答案:D22.(2008临沂中考)元代高明在琵琶记中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
9、天下知。”这句话反映的社会现象在中国最早出现的时期是(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答案:B 23.(2008汕头学业考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了我国古代比较完备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它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推举制 D科举制答案:D24.(2007湘潭中考)唐朝的读书人为了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最佳途径应该是( )A.参加科举考试 B.辛勤耕作C.作战立功 D.经商致富答案:A25.(2008徐州中考)徐州市的户部山有条状元街,“状元”一词和下列哪种制度有关( )A分封制 B科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三省六部制解析:选 B。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
10、能力。科举制是隋朝时期开创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到明清两代,科举制中殿试一二三名,确定其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26.(2007连云港中考)唐太宗看到很多中举士子鱼贯而出时,高兴地说:天下人才都为我所用了。这一记载( )A反映了我国古代帝王的奢侈生活 B能说明唐朝科举制实施情况C属于后人杜撰且不符合当时情况 D说明了唐太宗善于虚心纳谏答案:B27.(2007常德中考)关于科举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正式形成于隋炀帝时 B唐朝时分为明经科和进士科C明经科是做高官的主要途径 D明朝时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解析:选 C。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明经科主要考查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进士科中的策
11、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查治理政事的能力。28.(2007威海学业考试)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于隋朝 B殿试开始于唐太宗C明朝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 D清朝末年科举制度被废除解析:选 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武则天时开创殿试制度。28.(2007汕头中考)隋唐时期,青年李进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骑射好手。一天,他告别父母,满怀信心地赶赴洛阳参加武举考试。这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位皇帝统治时(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答案:D二.材料解析题1.(2009锦州中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外国学者论中国的科举制度最初的考试完全是综合性的,
12、强调儒家的经典著作,但也包括其他科目。渐渐地,这些考试集中于文体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相反,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美)斯塔夫利亚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开始于什么时期?(2)后来科举考试逐渐形成四个阶段,请任意写出其中的两个阶段。(3)科举考试科目繁多,一般以什么科为重要?答案:(1)隋唐时
13、期(2)童试、乡试、会试、殿试(任意写出两个即可)(3)进士科2.(2009眉山中考)材料一 一位唐朝官员说:“国这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材料二 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材料三 “科第之设,草泽(普通百姓)望之起家,簪绂(世家大族)望之继世”。王定保唐摭言上述是有关科举制度的材料,阅后请问答:(1)科举制度最早出现在哪一朝代?(2)根据材料,你认为在唐朝占主导地位的科举考试科目是什么?(3)材料反映了科举制度的什么作用?你认为科举制对教育有什么影响?(4)阅读下列诗句,找出相关诗句,将代号填在括号内。与实施科举制的背景有关的诗句:(
14、)与科举考试落榜有关的诗句:( )A.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C.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D.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E.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2)题结合所学可直接回答;第(3)题要理解材料,并结合教材作出回答;第(4)题要理解准诗句的含义。答案:(1)隋朝。(2)进士科。(3)作用: A.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B.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C.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 影响:a 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
15、风气盛行。b 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试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4)B、D3.(2008威海学业测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图一 图二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异)方,指意不同”,人君就无法维持统一。“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材料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图一为秦统一货币图,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图二为秦统一文字图,秦始皇把 确立为规范文字。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推行了什么制度?为加强思想控制,他采取了什么措施?(2)根据材料二,为加强
16、思想上的大一统,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3)材料三描写的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繁荣景象,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 ”。他在位时, 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4)上述材料中涉及的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的相同点是( )A.都是开国皇帝 B.都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C.都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 D.都采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和利用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准确识图的前提下回答第(1)题;结合教材回答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第(3)题考查再现知识的能力;第(4)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在位期间都曾采
17、取有效措施,促使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促进了当时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故应选 B.答案:(1)圆形方孔铜钱;小篆;郡县制;“焚书坑儒”(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3)开元盛世;诗赋(4)B4. (2007扬州中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作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摘自人教版历史教材(七下)第 4 课(第17 页) 材料二 唐代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摘自人教版历史教材(七下)第 4 课(第 1
18、8 页)请回答:(1)为改变材料一所反映的弊端,隋文帝和隋炀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2)材料二中提到的“长策”是指什么?它对唐朝的教育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1)答: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2)“长策”指科举制度。影响:a 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b 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试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三.问答题(2007宜宾中考)唐朝时,凡新科进士及第,先要一起在都城长安的曲江参加国宴,然后登临大雁塔,象征从此步步高升,并题名留念,被称为“雁塔题名”。请回答下列
19、问题。“新科进士及第”是我国古代哪一重要选官制度的内容?这一制度创建于我国哪一朝代?概述这一选官制度在唐朝时的积极影响。答案:(1)科举制度; 隋朝。(2)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一.选择题1. (2010台州学业考试)“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唐太宗吸取了隋亡的教训,励精图治,在位期间出现了清明的统治时期,史称(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文景之治 D光武中兴答案:A2.(2010日照学业考试)“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被唐太宗誉为“一面镜子”的著名谏臣是
20、( )A房玄龄 B杜如晦 C姚崇 D魏征答案:D3(2009盐城中考)房玄龄富于谋略,杜如晦善断大事,唐太宗重用他们做宰相,这表明唐太宗( )A重视发展生产 B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注意任用贤才 D提倡节俭答案:C4.(2009湛江中考)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提出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观点。它最适合作为以下哪部电视剧的主人公的台词( )A汉武大帝 B武则天 C贞观长歌 D三国演义解析:选 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李世民亲眼看到庞大的隋朝在农民战争风暴中迅速崩溃,受到极大震撼,因此他虚心纳谏、选贤用能、知人善任,并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措施。5.(2009龙
21、岩中考)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的繁荣景象,历史上称为(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答案:C6.(2009贵港中考)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他的年号是( )A.开皇 B.贞观 C.开元 D.大业答案:B7.(2009绵阳中考)电视剧贞观长歌深受观众喜爱,创下了很高的收视率。你认为不可能在该剧中出现的画面是( )A唐太宗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B唐太宗轻徭薄赋,精减机构C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亲 D唐太宗鼓励大臣直言皇帝的过错解析:选 A。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618 年,李渊在长安建立唐朝。BCD 都和李世民有关。8.(2009福州中考)电视剧贞观长歌再现了唐朝
22、贞观年间社会经济的繁荣景象,当时在位的皇帝是(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答案:B9.(2009宿迁中考)为了解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典范,小龙在学校图书馆借了一本贞观政要,他是为了探究下列哪一位皇帝的政绩( )A汉武帝 B唐太宗 C唐玄宗 D宋太祖答案:B10.(2009淄博中考)时刻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而自省,终成“贞观之治”的皇帝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元世祖答案:C11(2010成都中考)“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这是资治通鉴对唐朝哪一位最高统治者的评价(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答案:A12.(2009
23、宜宾中考)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统治者,他在位期间( )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虚心纳谏 委派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了赵州桥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增进了汉藏友好关系 派遣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A B C D解析:选 B。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了赵州桥发生在隋朝派遣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发生在唐玄宗时期。13.(2008重庆中考)小明将参加学校组织的“话说唐太宗政绩”的知识擂台赛,他准备的下列史实中不正确的是( )A任用魏征等贤臣 B重视人才的培养 C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D创立科举制度解析:选 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ABC 三项都和唐太宗有关,隋炀帝
24、在位期间创立科举制度。14.(2008佛山中考)唐太宗告诫臣下:“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种思想源自( )A 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答案:A15.(2008成都学业考试)唐朝采取的治理国家的机构是( )A郡县制 B三省六部制 C丞相制 D军机处解析:选 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关键处是“治理国家的机构”, 郡县制是秦朝以后在地方推行的措施;丞相制是秦朝以后在中央推行的;军机处是清朝在中央设立的。16.(2007成都中考)由于推行开明务实政策,唐初出现了什么样的社会局面?( )A开皇之治 B开元盛世 C贞观之治 D康乾盛世解析:选 C。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开皇之
25、治是指隋文帝统治时期;开元盛世唐中期唐玄宗统治时期;贞观之治唐前期唐太宗统治时期;康乾盛世是指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统治。17.(2007泰州中考)从电视剧贞观长歌中可以看出: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从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位统治者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答案:C18.(2007台州中考)下列属于唐太宗主要活动的有( )沿袭和完善三省六部制 颁布推恩令 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 统一文字和度量衡A B C D解析:选 D。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沿袭和完善三省六部制和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都是唐太宗的主要活动;颁布推恩令是汉武帝的措施;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是秦始皇
26、的措施。二.判断正误题1.(2007湘潭中考)唐太宗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因此非常重视选官和用人。答案: 三.填空题(2009内江中考)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唐朝时,高僧鉴真不畏艰险,东渡 (国名),传播中国文化。答案: 武则天;日本;四.问答题1.(2009株洲中考)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关乎国家稳定,社稷安危。秦始皇、唐太宗都是中国古代史上很有作为的封建帝王,然而两人在民生问题上采取的政策截然不同。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唐太宗在民生问题上分别采用的是哪家学派的思想主张,这些学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2)、简述秦始皇、唐太宗在民生问题上采取的不同政策
27、及其结果。(3)、学习历史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发挥历史的史鉴功能。从上述结果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经验教训?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归纳能力。主要考查秦始皇、唐太宗在对待民生问题上采取的不同政策及在当时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回答第(1)(2)题,第(3)题属开放型题目,可以是经验、启示或教训等,符合题意即可。(1)秦始皇:法家,韩非(子); 唐太宗:儒家,孔子(或:孟子)。(2)秦始皇:政策:实行暴政,严刑峻法,赋役繁重。结果:民不聊生,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唐太宗:政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提倡节俭。结果:促进了唐朝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3)关注
28、民生,爱惜民力,王朝强盛;不恤民情,滥用民力,王朝衰亡。(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2.(2009襄樊中考)汉朝和唐朝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影响深远。据此回答:(1)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汉朝出现了大一统局面?(举两例)(2 分)(2)“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才能够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把这一时期叫做什么?请再列举一例汉、唐出现的盛世局面。(3)汉唐时汉族同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合同为一家”,请举出一例。(4)举例说明“唐朝对外友好往来密切。”答案: (1)措施:政治上实行削藩,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抑商政策;军事上大力反击匈
29、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民族关系上(外交上),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意思对即可)(2)开元盛世;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贞观之治等。(3)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金城公主嫁给吐蕃。(任一即可)(4)鉴真东渡;玄奘西游;唐与新罗的政治、商业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唐与朝鲜音乐方面的交流等。(答对任意一点即)3.(2007岳阳中考)我国唐朝具有繁荣和开放的特点,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许多国家至今还有“唐人街”。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 唐太宗的哪些重大措施,促成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
30、?(2) 大诗人杜甫在忆昔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该诗描写了唐朝哪位统治者前期的景况?请你概要描述这一时期的政治和经济方面的状况。(3) 电视剧西斿记中的唐僧是依据哪一个历史人物原型创作的?他为唐朝与哪个国家的友好交往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你从他的身上感悟最深的精神品质是?答案:(1)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提倡节俭;任用贤才,虚心纳谏;完善科举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实行开放的对处政策。(2)唐玄宗,政治清明,经济繁荣(3)玄奘,天竺(或印度)不畏难险(3)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一.选择题1.(2009耒阳中考)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A.武则
31、天 B.慈禧太后 C.西太后 D.宋庆龄答案:A。2.(2009滨州中考)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武则天遗言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A.她是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 B.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C.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 D.重用有才能的人解析:选 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肯定一个人物对历史的作用,主要看他是否对人类的发展作出贡献。武则天虽然“诛杀公卿,独断专权”,但她在位期间采取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并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所以史学家肯定武则天。3.(2009济宁中考
32、)唐朝全盛时期的最高统治者是( )A唐高祖李渊 B唐太宗李世民 C女皇武则天 D唐玄宗李隆基答案:选 D。4.(2010东莞学业考试)王谠在唐语林中写到“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留心理道”的皇帝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中宗 D唐玄宗答案:D。5(2009河南中考)“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该诗反映了下列哪位皇帝统治前期的社会繁荣景象( )A隋文帝 B唐太宗 C唐玄宗 D武则天答案:C。6.(2009成都中考)“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杜甫诗中的“开元”指唐朝哪一位皇帝统治时期的年号(
33、)A唐太宗 B唐玄宗 C唐高祖 D武则天解析:选 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是“开元”,后期的年号是“天宝”。7.(2009泰安中考)杜甫在忆昔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一景象产生于谁统治时期(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解析:选 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由“忆昔开元全盛日”中的开元,可知是唐玄宗统治时期。8.(2009莆田中考)杜甫在忆昔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诗中反映的是唐朝的盛世风采,当时在位的皇帝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34、答案:D。9.(2009兰州中考) 在旧金山纽约等地人们把华侨、华人聚居的地方称为“唐人街”,可见唐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A.文景之治 B.开元盛世 C.开皇之治 D.贞观之治解析:选 B。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唐玄宗统治前期,其年号是开元,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时期汉文帝和汉景帝的统治;开皇之治是指隋朝隋文帝的统治;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10.(2010聊城学业考试)某同学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展览。下列图片应该入选“盛唐篇的是( )地动仪模型 曲辕犁 筒车模型 罗盘针模型 A B C
35、 D答案:D。11.(2010龙岩学业考试)史 书 记 载 “水 激 轮 转 , 众 筒 兜 水 , 次 底 下 倾 于 岸 上 以 灌 稻 田 , 日 夜 不 息 , 绝 胜 人 力。”如右图,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 )A东汉 B曹魏 C唐朝 D北宋解析:选 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筒车是唐朝时期发明的灌溉工具。12.(2009济宁中考) 右边城市平面图反映的是( )A.隋朝都城长安B.唐朝都城长安C.北宋都城东京D.元朝都城大都答案:B。13.(2009孝感中考)(多选)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局面,如唐朝时期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清
36、朝前期的“康乾盛世”等。从这些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有( )A.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B.统治者的励精图治是盛世局面出现的政治保证C.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直接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解析:选 ABC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辨析能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离不开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统治者的励精图治,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因素。14.(2009黄冈中考)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资冶通鉴对她的评价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当时“亦竞为之用
37、”的“英贤”有( )A房玄龄、杜如晦 B姚崇、宋璟 C卫青、霍去病 D宋濂、郑和解析:选 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房玄龄、杜如晦是唐太宗是的名相;姚崇、宋璟、狄仁杰是武则天提拔的人才;卫青、霍去病是汉武帝是的大将;宋濂、郑和都是明朝的人物。15.(2008宜昌毕业)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史称(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答案:D。16. (2007龙岩中考)历史上把唐朝的全盛时期称为(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答案:C。17.(2007黄冈中考)在封建的男权社会中,武则天作为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引发了时人和后人更多的关注和
38、争议。下列这些评论中,最准确的是( )A严刑酷法,实行残暴统治 B颇有作为,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C奢侈腐化,心狠手毒 D选贤任能,政治清明,创“开元盛世”解析:选 B。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评价一个人物要一分为二,武则天虽然实行严刑酷法,那是借此打击大族控制政局、垄断高官的局面。她曾大力发展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选拔优秀人才;创立了殿试制度;还采取各种措施,减轻农民负担。所以 B 项叙述最准确。18.(2007宜昌中考)杜甫的“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诗句反映了唐朝的( )A经济繁荣 B政治清明 C对外开放 D文化昌盛答案:A。19.(2007成都中考)杜甫的诗句“忆昔
39、与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是描述哪一位皇帝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 )A唐玄宗 B唐太宗 C隋文帝 D武则天答案:A。20.(2008成都学业考试)唐朝户数从贞观末年的 300 万户到开元末年增加到 841 万户,这是( )A贞观之治的成效 B农业发展的结果 C开元盛世的成效 D任用贤能的结果答案:C。 21.(2007芜湖中考)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在探究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时提出了以下意见,其中正确的是( )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时出现的 统治者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都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 都重视生产技术的改进A B C D解析:选 D。本题考查学生的归类比较能力。“
40、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还有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等,这些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都和三项有关,不符合题意。二. 判断题(2008苏州中考)唐太宗贞观年间,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完美规章制度,开创了唐朝的繁荣时代,史称“开元盛世”。 ()三.问答题(2009苏州中考)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古今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民族心理素质的养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和谐社会是对某种以人为本的、彼此合作与宽容而没有冲突的社会形态的美称,也是人类社会一直竞逐不息的理想追求。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
41、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请回答:(1)下图这位东方先哲孔子,他的哪些思想观点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有一些合理成分或值得借鉴的地方?(2)为了巩固政治统一,汉朝哪位皇帝开始用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并在思想领域采取了什么措施使汉朝形成“大一统”的政治格局?(3)唐太宗是大唐盛世的奠基人。他在位时采取了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开创了唐初的繁荣时代,史称什么?(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儒家思想的精华是什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时政回答历史知识的能力。第(1)(2)(3)题属简单题目,考查识记能力;第(4)题要突出儒家思想的特点。答案: (1)提出“仁”、“礼”的学说,主张以
42、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2)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贞观之治”。(4)仁政、民本思想。(4)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一.选择题1.(2009咸宁中考)7 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什么地方( )A.阿尔泰山一带 B.青藏高原 C.松花江流域 D.苍山洱海一带答案:B。2(2010青岛学业考试) “年少从军不为苦,长戟短刀气如虎。男儿志在立功名,青海西头擒赞普”。诗中“赞普”是对我国古代哪一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呼( )A回纥 B南诏 C靺鞨 D吐蕃答案:D。3.(2009嘉兴中考)改变自古以来“贵中华、贱夷狄”的观念,对各少数民族一视同仁的古代皇帝是( )A
43、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明太祖答案:C。4.(2009揭阳中考)唐蕃联姻的故事是我国千古佳话,请回答唐太宗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公主是()A 金城公主 B王昭君 C西施 D文成公主答案:D。5.(2009扬州中考)“不要怕过宽大的草原,那里有一万匹好马欢迎您!不要怕过高大的雪山,那里有一万头驯良的耗牛欢迎您!”这首藏族民歌中的“您”指的是( )A. 王昭君 B.文成公主 C. 李清照 D.黄道婆解析:选 B。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由“藏族民歌”可知这是指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的歌谣;西汉时的王昭君嫁给匈奴首领;李清照是两宋之交的词人;黄道婆是元朝劳动妇女,发明了新的棉纺织技术。ACD 三
44、项与题干无关。6.(2010重庆中考)今年 4 月,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地震后,全国各族人民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互助的赞歌。翻开历史画卷,不乏讴歌民族团结的光辉篇章。下列人物中,为民族团结做出贡献的是( )A玄奘 B文成公主 C郑和 D戚继光答案:B。7.(2009娄底中考)右图的两位历史人物体现了唐朝与哪一少数民族间的友好关系( )A.吐蕃 B.回纥 C.南诏 D.突厥答案:A。8.(2009黔东南中考)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加强了汉族与哪个少数民族的友好往来 ( ) A.突厥 B.回纥 C.吐蕃 D.靺鞨答案:C。9.(2010宜宾中考)右图所示为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
45、治州的文成公主庙。该庙始建于 1300 多年前,系当地人民为纪念文成公主人土蕃路经此地,向当地人民传播中原文化,造福于当地而建。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派文成公主人吐蕃的统治者是武则天文成公主吐蕃的最终目的地是罗些当时吐蕃的赞普是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吐蕃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A. B. C. D.答案:D。10.(2009淮安中考)我国历史上的“和同为一家”指的是( )A.汉朝和匈奴的关系 B.唐朝和新罗的关系C.唐朝和靺鞨的关系 D.唐朝和吐蕃的关系解析:选 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唐太宗时的文成公主、唐中宗时的金城公主分别嫁给了吐蕃的松赞干布和尺带珠丹;后来唐蕃两个政权相约盟誓,互不侵犯,在拉萨还建立了“甥舅会盟碑”, 唐朝和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了。11.(2008连云港中考)“正月十五那一天,公主答应来西藏。莲花大坝不用怕,百匹骏马迎接您。”这一材料涉及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唐玄宗时期 B.唐高祖时期 C.唐太宗时期 D.武则天统治时期解析:选 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由“公主答应来西藏”可知这是指文成公主入藏,此事发生在唐太宗时期。12.(2008重庆学业考试)8 世纪初,唐朝和吐蕃已“和同为一家”。吐蕃是今天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 )A.回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