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繁荣一时的隋朝一、教材分析地位与作用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它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为我国封建经济和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短暂而繁荣是隋王朝历史的特点,从年杨坚建隋至年李渊建唐,隋朝仅存在三十八年。唐朝承袭了隋朝的政治制度,所以说隋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处理经过近一年的历史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初步具备历史比较、分析的能力,既有对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也具备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趣味性与学科严谨性、科学性相融合。通过创设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技能。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识
2、目标: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及其作用”等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问相关地理知识导入新课。通过史料分析掌握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在学习“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这一内容时,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和信息,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把握大运河开通的目的、作用等重点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隋朝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繁荣”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3、,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伟大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据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三、重点和难点重点 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难点 隋初经济的繁荣。分析、评价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作用。四、教法与学法教法 导学法、激趣法、问题教学法、归纳法学法 阅读、讲述、讨论探究、合作学习五、教学设计:总体设计思路根据本课教学重点、难点总体思路是: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这一内容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化难为易。首先,教师可设置一些可操作性强、指向性强的问题;其次,引导学生从教科书中多渠道获取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并与教师精当的讲解相结合。 隋初经济的繁荣
4、。这一内容教材写得比较概括,学生较难感受和理解,因此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史料和数据,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繁荣表现” 。分析、评价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作用。初一年级学生要辩证、全面地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通过问题的设置、史料的提供、方法的传授、正确的引导、到位的总结等途径突破难点。教学过程设计(一) 导入:让学生观察以下三幅运河图,说出运河名称。提问学生最长的运河是哪一条?隋朝时为什么要开凿这条大运河?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设计意图:学生结合地理知识进行回答,实现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二)新课:依据下表师生共同回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西魏 北周 隋(统一)魏 西晋 十六国 北
5、朝:北魏东魏 北齐三国 蜀吴 东晋 南朝:宋 齐 梁 陈通过以上的师生共同回顾和老师的表述引出第一目内容:一、南北重归统一1、学生阅读课文第一段落,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1 )隋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定都哪里?隋朝的建立:时间:581 年建立:杨坚都成:长安(2 )隋朝何时统一南北,统一的标是什么?隋朝的统一:时间:589 年标志:隋灭陈2、请一位同学结合课文小字部分,说一说隋灭陈的简单经过。教师:隋朝的统一给社会带来了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加之隋朝统治者励精图治,发展生产,隋朝因此繁荣起来。3、隋朝繁荣的表现:(用以下材料说明,学生讨论完成结论内容的回答)材料一:项目 隋初 隋盛时 结论人
6、口 三千多万 四千六百多万 人口激增垦田 一千九百多万顷 五千五百多万顷 垦田扩大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洛口仓粮仓丰实材料二: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 设计意图:1、 温故而知新,形成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2、 提取有效信息,完成知识要点的归纳,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手段。3、 帮助学生通过分析大量历史资料,来分析问题,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为后面为什么能够开通大运河的学习做好铺垫。老师:隋朝繁荣的表现除了经济的繁荣外,还表现在当时开通了雄伟的大运河(由此引入第二目内容的学习) 。二、大运河的开通1、结合以下地图和本目正文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完成运河知识要点归纳:(1)隋炀帝
7、为什么要开通运河?(2 )结合 P4 动脑筋回答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3 )大运河的概况,如何扼要地概括?(4 )大运起到什么作用?根据以上提问,学生形成如下知识归纳:目的 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 条件 经济实力 国家统一 古运河为基础过程 605 年 “三点” “四段” “五河”作用 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2、学生完成填图巩固知识3、 学生讨论回答以下问题:(1) 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你能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再想一想,水运粮食在中国古代为什么重要?教师小结:中国古代在没有铁路、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条件下,陆路运输粮食只能利用车、马、靠人力、畜力运行,运量
8、小,速度慢,费用大。而水运粮食比起陆运,运量大,速度快,费用小。(2) 比一比:观察以下两图,今天的大运何和隋朝的大运河有什么区别?涿郡(今北京)洛阳余杭(今杭州)教师小结:今天的运河不经过洛阳今天的运河北段已不通航,现正在逐步修通(3)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补充以下史料便于学生作出回答)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材料二: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李敬汴河直进船材料三:尽道亡隋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教师小结:总的来说是好事,但只用一个“好
9、”字或一个“坏”字来评论大运河的作用太简单了。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说的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够全面。不过,说是好事的,还是看到了问题的主要方面。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但当时为开凿大运河,的确是过度役使了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设计意图:1、完成对学生的学法指导。2、图文结合,增强教学的直观性3、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4、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史料,培养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四)小结:学生画简单的示意图来表示大运河,并标注出重要的位置。通过展台展示给学生看,如:涿郡洛阳海河黄河淮河永济渠通济渠设计意图
10、: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对知识的直观性理解、记忆。(五) 布置课后探究题:当今,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东线输水的绝大部分渠道都是延用了京杭大运河的河段,作为传承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京杭大运河,被赋予了新的历史含义。你认为它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哪些新的贡献?设计意图:根据史实联系现实,启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学以致用。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总体来看,课堂效果比较好,达到了预期目的。但如何根据教材的变化、学生的不同,设计符合课堂教学需要的教学活动,更合理的教学方法,来辅助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 ,让历史课堂生动、有趣,让学生有强烈的探知欲望,是我今后思考和努力的方向。比如:如果讲古代水利工程,如何处理得更加符合初一学生年龄特点? 余杭长江钱塘江刊沟江南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