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 2难点:认识并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还记得学过的饮酒这首诗歌吗?(生齐背诗歌)那还记得这首诗歌的作者是谁吗?是哪个朝代的人呢?诗歌展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二、了解作者、作品、时代背景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年,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施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才 41 岁,从此过着“
2、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羸疾一起折磨着他,63 岁去世。后人称之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就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永初二年(421 年) ,陶渊明约 57 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
3、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记”是古代一种文体,本文就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 。三、朗读文章第一节和第二节,理解重要的文言词语及语句1重要字词 夹(ji)岸 俨(yn)然 豁(hu)然 阡陌(qinm) 垂髫(tio) 怡(y)然 邑(y )人 便要(yo)还家 刘子骥(j)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2)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琅琅上口3自主学习
4、,合作交流(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 “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 “异”:诧异。“穷”:穷尽。 “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 “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 “悉”:全。 “怡然”:快乐的样子4重点词句,着重讲解学生全文翻译后,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文言文知识。教师引导归纳。1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 四、精读研讨、探究质疑 (结合课文理解(含品味欣赏等))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完成下面任务:1
5、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2赏析第 1 段,思考: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3赏析第 2 段,思考: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见到了怎样的景致?4 “黄发” “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大声朗读课文,思考并交流,得出结论:1. 发现桃花林(第 1 段) 。进访桃花源(第2、3 段) 。寻找桃花源(第 4 段)离开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2.“忘路之远近”说明渔人走了很远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忽逢”说明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 。 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一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桃花源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3. 进入桃花源不容易:“林尽”“一山”“小口” “入”“极狭”“复行” ,这表明桃花源的隐蔽,与世隔绝,难于发现。渔人见到的景致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见到的人“悉如外人” “怡然自乐” ,说明桃花源环境清幽,人们生活美满安宁,丰衣足食。作者用句整齐,音律和谐,生动地勾画出一幅祥和安宁的田园图画。4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展现了桃花源祥和,古朴的田园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