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年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第二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考前模拟语文试题.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597659 上传时间:2018-04-1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第二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考前模拟语文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6年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第二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考前模拟语文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6年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第二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考前模拟语文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6年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第二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考前模拟语文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6年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第二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考前模拟语文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高三语文试题 2016 年 4 月第 I 卷 (选择题 36 分)一、 (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济南历城,南依泰山,北临黄河。舜曾经耕作的历山,即今日的千佛山,座落在泉城的东南隅。昨天上午,我趁兴登上了千佛山。这是一处超然世外的所在,不但可以近瞰城郭,俯窥街道,还可以 。但那是过去式了,因为雾霭迷离,云气氤氲,仅勉强辨出城区的(大概/大致),至于地平线上的黄河,以及其它什么峰,什么峦,皆隐而不现,只能向记忆深处(搜寻/搜求)了。兴冲冲上山,怏怏下山,将登缆车,忽见在城东北方位的一角,雾破云开, 。瞬间怔住,脑筋急转,立马联想到学界有关“ 华夏”二字的诠

2、释。此番做客泉城,也拟效仿前人,为它留下一幅文字的(掠影/剪影) 。那天登千佛山,就是想借它的高度,鹰瞵鸟瞰,寻找某种创作的新鲜意象。争奈天公不作美,只好怅然下山。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座落 近瞰(kn) B雾霭 氤氲(wn)C诠释 俯窥(ku) D做客 怅然(chng)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大概 搜寻 掠影 B大概 搜求 剪影C大致 搜寻 剪影 D大致 搜求 掠影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远眺黄河,极目“齐烟九点” 一柱擎天的华不住(华山) 显现出来B远眺黄河,极目“ 齐烟九点” 露出一柱擎天的华不住(华山) C极目“齐烟九

3、点 ”,远眺黄河 露出一柱擎天的华不住(华山)D极目“齐烟九点”,远眺黄河 一柱擎天的华不住(华山) 显现出来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美国西部,特别是加利佛尼亚变成了路人皆知的 “新开始的地方 ”,在这里,任何背景、社会地位和种族的人,只要努力再加上一点运气都可以成功。B3 月 5 日上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与会代表洗耳恭听,会场秩序良好。C中国封闭式小区的形成原因,从历史文化、审批政策,到市场运作等方面不一而足,人们的思维模式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方式,越是封闭的小区越安全。D历史可以证明,台湾同胞和大陆同胞的命

4、运始终是紧紧相连的,我们共同经历过五风十雨,对于祖国的繁荣强盛、对于台海的和平稳定有着共同期盼。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不仅是中国、俄罗斯、韩国,就连美国的不少专家也认为,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不仅会使矛盾更加复杂,反而无助于朝鲜半岛局势的改善。B我们要实现“ 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C今年年初以来,日元升值和股市下跌使得日本经济前景蒙上迷雾,日本执政党自民党内部出现了要求动用财政措施,称应投入 5 万亿日元刺激经济。D由管虎执导,冯小刚、许晴、张涵予等主演的电影 老炮儿票房突破 9 亿

5、元,刷新了现实主义创作的市场纪录,更提振了业界对现实主义创作的决心。二、 (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要所在,其语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它勾勒出周易中所蕴含的具有原始象征与本体思维的天人合一之境界。“自强不息” 在周易里成为人类觉醒与人性建构之路,具体而言, “自强不息”在品德展开上表现为三个维度。一是自觉性。既然我们的善秉赋于天道,那么效法天道的“自强不息”,也就是自我觉醒便成为了一种必然选择,这种品德的实现原动力来自于人类自身,也只有通过自我努力才可以实现这一品德。 “自强不息”表明

6、人类善良本性的显示是一种品性的觉醒,而非规范约束的结果。二是过程性。人类完善自身的品德需要自强不息的精神, “自强不息”是一个过程性的表述,它是一个手段而并非目的。它代表了人类在不断契合天地之道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自我修正性, “厚德载物”则强调人类在契合天地之道的过程中品德与社会公共道德的融合性。只有将“ 自强不息”与 “厚德载物 ”相连并视为一个整体,人们才能够真正理解何为自我觉醒。三是发展性。 “自强不息”的“ 不息”表明这种品德的发展是没有尽头的,也是对于自身觉醒的一种规范。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在“自强不息”的引导下实现自我觉醒,人类的自我觉醒也只能是效法天地之道。 周易中对于自然宇宙的表

7、述并非说明人们已经或者能够认知自然,更从未妄想征服自然,其所强调的是在天道之下建立人道,人道所求即是天道的部分实现。“自强不息” 代表了一种人类觉醒过程中的自我修正精神;“厚德载物”则代表了一种反省精神,除了提醒人类要清楚了解自身知识相较于无限宇宙的局限性,也是人类为追求进步,更新自身品德之后的具象落实。 “自强不息”的发起者为修德者自身,尽管在“自强”的过程中也会受制于各种条件,但其核心依然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厚德载物”的出发点则是客观事物,“厚德”与“载物 ”并非充要条件。简言之, “自强”必可“ 不息”, “厚德”未必“载物”。 “自强不息”表现了天地之道的宏大与深远, “厚德载物”则

8、更为明确地突出了天地之道人所不能为的方面。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结合直接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天地之道基础上构建自身人伦之道的特质。(节选自文道育关于华夏民族精神的若干思考 ,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要所在,它勾勒出天人合一的境界。B.只有将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视为整体,人们才能够真正去理解自我觉醒的含义。C.“自 强 不 息 ”代 表 了 人 类 觉 醒 过 程 中 的 自 我 修 正 精 神 ,“厚 德 载 物 ”则 代 表 了 反 省 精 神 。D.“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 的结合直接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构建自身人伦之道的特

9、质。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自 强 不 息 ”这 种 品 德 的 实 现 原 动 力 来 自 于 人 类 自 身 , 只 有 通 过 自 我 努 力 才 可 以 实 现 。B.人类在契合天地之道过程中,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相融合为社会公共道德。C. 周 易 中 对 于 自 然 宇 宙 的 表 述 强 调 在 天 道 之 下 建 立 人 道 , 人 道 所 求 即 天 道 的 部 分 实 现 。D.“厚德载物”的出发点是客观事物,它更明确地突出了天地之道人所不能为的方面。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绛先生乐观面对人生的浮沉坎坷,百岁高龄依然笔耕不辍,

10、留给世人宝贵的精神财 富,体现了“自强不息” 的品德。B.史铁生双腿残废后一度颓废,他在地坛中感受到万物的生生不息,撞开了一条写作之路,展现出品德的自我修正性。C.鲁迅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初学医后从文,希望以此改变国民麻木的精神及中国贫穷落后的局面,是规范约束的结果。D.邵逸夫在家道中落时创办影业公司,从 1985 年开始每年都捐赠巨额资金支持内地社会公益事业,表现出品德的发展性。三、(12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张公讳英字敦复,康熙六年进士,选庶吉士。累迁侍读学士。十六年,上始选儒臣置左右。设南书房,命公入值,赐第西安门内。当是时,三番扰乱。凡战陈兵饷方略一

11、皆取断宸衷。而上尤勤学问,故事经筵有常期。上日御乾清门听政,后即适懋勤殿召儒臣讲论经义无期。时公率晨入暮出,暂退辄复宣召,或辍食趋宫门,小心慎密,久之,上益器重。每巡幸辄以公从。一时典诰之文多出公手,迁翰林学士。充经筵讲官。迁工部尚书,再调礼部。公自跻卿貳至典秩宗,皆兼掌院学士并管詹事府。寻坐不祥审编修撰拟谕祭都统佟国纲文引用悖谬。罢尚书,仍管翰詹教习庶吉士。三十一年复职,先后充国史馆方略 、 一统志 、渊鉴类函 、 政治典训总裁官,三十六年会试正考官。再乞休,不允。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主知立朝数十年未尝一日去上左右介特内含绝远权势虽异趣者莫能媒孽其短。上尝语执政,张英始终敬慎,有

12、古大臣风也。公为人淡静寡欲,自壮盛,即有山林之思。四十年冬,遂请告归。濒行,赐宴畅春园。公既归里,冬日城居,自余三时多在龙眠双溪间,自是徜徉山中者。凡七年,为聪训斋语、 恒产琐言 ,教子弟以务本力田随分知足之义。四十二年,圣祖南巡,迎谒行在至江宁。上将返跸,公再留宿。是时总督阿山愈加钱粮耗银供南巡。江宁知府陈公鹏年持不可。总督既积怒知府素强项,欲是以罪,供张故不办,扈从王大臣及侍卫多言知府诽谤巡遊,罪不赦。及公见上,盛称鹏年,总督意沮,陈公得免罪,反以是见知,竟为名臣。四十七年薨,年七十有二。赐祭葬,谥文端。(选自马其昶桐城耆旧传卷八,有删改)张文端公老家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

13、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闻之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选自姚永朴旧闻随笔)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上尤勤学问,故事经筵有常期 故事:旧例B再乞休,不允 休:退休C教子弟以务本力田随分知足之义 务:从事D总督既积怒知府素强项 强项:强横10填入下列句子“” 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自壮盛 上将返跸,公再留宿 欲是以罪A其 为 于 B其 为 因 C以 而 于 D以 而 因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14、/ 主知立朝数十年 /未尝一日去上/左右介特内含/绝远权势/虽异趣者莫能媒孽其短 /B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主知立朝数十年未尝/一日去上/ 左右介特内含/绝远权势/虽异趣者/莫能媒孽其短/C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主知立朝数十年/未尝一日去上左右/介特内含/绝远权势/虽异趣者莫能媒孽其短/D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主知立朝数十年未尝/ 一日去上左右/介特内含/绝远权势/虽异趣者/莫能媒孽其短/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英才华横溢,学问精深 。他担任皇帝的经筵讲官,先后担任国史馆方略等多部书籍的总裁官,也担任会试的正考官。B张

15、英恭敬谨慎,勤勉政事。他多次随从康熙皇帝巡行,皇帝多次赐宴畅春园。康熙皇帝称赞他“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C张英淡泊名利,重视家教。他致仕回家后,以山水为性情,怡然自乐。他谆谆以务本力田、随分知足的道理告诫子弟。D张英平和谦让,敦睦友善 。他写信平息桐城老家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的争端,于是才有了“六尺巷” 的佳话。第卷(非选择题,共 114 分) 四 (24 分)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时 公 率 晨 入 暮 出 , 暂 退 辄 复 宣 召 , 或 辍 食 趋 宫 门 , 小 心 慎 密 , 久 之 , 上 益 器 重 。( 5分 )(2)及公见

16、上,盛称鹏年,总督意沮,陈公得免罪,反以是见知,竟为名臣。 (5分)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8 分)江 上王安石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江 上董 颖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注:董颖是宋代一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1)两首诗的第二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4 分)(2)两首诗寓情理于景物之中,请结合诗歌的后两句简析其中蕴含的情或理。 (4 分)15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论语讲到志士仁人“ , ”,这种杀身成仁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重要组成

17、部分,必将世世代代薪火相传。音乐是中国诗词里的常见内容,苏轼赤壁赋中侧面表现客吹洞箫的音乐效果的两句是“ , 。 ”短歌行中“ , ”,句是曹操化用诗经中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从此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五 (12 分)16下面是苏州名园西园的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内容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 (4 分)上联:最难得过来人,相逢香火有缘,即色即空,正婆娑春梦一场,苏台归鸟。下联的内容(已被打乱)为:却仿佛西湖三月,大好园林无恙,花港观鱼,宜晴宜雨,何处寻干净土?调整后的下联为: 17下列 5 句话存在错误(标点、成语、病句) ,请找出 4 处写出相应的序号,并对错误加以修改。

18、(4 分)小诗在重庆新民报一经发表,立即不胫而走,纷纷转载。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头,一边是高官政要们奢侈豪华,挥霍无度,一边是最高当局高喊着“一滴汽油一滴血, ”要国民勒紧裤带。 比之于杜牧的过华清宫 ,这首小诗自然更带点打油的味道,但对权贵讽刺之辛辣,却着实令人拍案而起。写诗的文化人是位小说家,他叫张恨水。序号: 改为 改为 改为 改为 18请仔细观察下面一幅漫画, 根据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4 分)(1)根据漫画内容,为漫画拟定一个标题,不能用漫画中的文字,不超过 10 个字。(2)点明这幅漫画的寓意。要求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30 个字。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2 题

19、。(18 分)梅贻琦:永远的清华校长1931 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并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在他的领导下,清华在十年之间一跃而跻身国内名牌大学之列。梅贻琦,1889 年 12 月生于天津。其父中过秀才,后家境每况愈下, “除去几间旧房庇身以外。够得上是准无产阶级了”。但他父亲始终没有放弃对子女的教育。梅贻琦自幼熟读经史,且善背诵。他毫不自夸地说过:“假如我们之中有谁背诵任何中国古经传有错漏,我可以接背任何章节。 ”梅贻琦后来成为天津南开学堂张伯苓的得意门生,也是首批清华招考的留美公费生。其同届同学徐君陶回忆,学校招生放榜的时候,见一位不慌不忙,不喜不忧的同学也在那儿看榜。看他那种从容不迫

20、的态度十分淡定,后来才知道他就是梅贻琦。同为 1904 年南开中学第一期学生,他与周恩来交往甚密。当时周恩来经常到梅家找梅贻琦温习功课,有时通宵达旦。1908 年梅贻琦因“庚子赔款”留学美国。当时人们留美选的都是中国人熟知的学校。梅贻琦却单独去了伍斯特理工学院。徐君陶后来才听说,那是一所有名的工业大学,认为梅贻琦的选择确和一般人不同。梅贻琦后来告诫行将赴美的学生:“诸君在关的这几年许多学说或要变更。我们应保持科学家的态度,不存先见,不存意气,安安静静地去研究。才是正当的方法。 ”留学美国的经历影响了梅贻琦。在他获得电机工程硕士学位回国后,于 1916 年担任清华大学物理教授,先后任教务长,教育

21、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当时的清华是一所留关预备学校,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1931-1948 年,梅贻琦任清华大学校长,也是清华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梅贻琦个性沉静,寡言、慎言,为人重实干。梅贻琦认为“身教重于言教” 和“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他任校长后,奉行“教授治校” 原则。他的一生仅仅做成了一件事,即成功地出掌清华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这主要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师资人才的严格遵选和延聘;二是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民主制度由教授会、评议会和校务会议组成的行政体制。梅校长对清华大学的成长贡献巨大,受到所有清华人的崇敬。 当时,国内情势风雨飘摇,学潮起荡,尤以北大清华为甚。

22、驱逐校长的运动此起彼伏。赶教授更是家常便饭,校长在任时间都不长。有人问梅贻琦有何秘诀,梅风趣地说:“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是没有人愿意倒梅(霉)!”他的能力没人愿意倒他。清华校史专家黄延复一直抱着“苛求”的心理,搜寻人们对梅的“ 异词”或“谤语”,但却迄无所获。1948 年 12 月,北平即将解放。国民党政府再三邀请梅贻琦入阁,梅贻琦维持了一贯的中间立场,始终婉谢,依然属意教育。梅贻琦离校那天,当时也在清华任教的吴泽霖教授在校门口碰见他,吴教授问梅校长是不是要走,梅校长说:“我是为了保护清华的基金。 ”1955年,梅贻琦到台湾,开始用清华基金会利息筹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这就是台湾新竹清华

23、大学的前身。梅贻琦在日记中表达了自己的中间立场:“余对政治无深研究,则以为应追随蔡元培兼容并包之态度,以恪尽学术自由之使命。 ”梅贻琦认为这是“将来清华之为清华”的根本。长沙临时大学期间,学校请来名人演讲,各种人物都有,如陈独秀、湖南省主席张治中、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等。对于学生,梅贻琦一律采取爱护的态度。“对知识分子心态了解之深,当时少有如他的人。 ”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回忆。梅贻琦在礼聘教师方面,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曾亲自到火车站接赵元任先生。延揽人才的诚意在华罗庚身上得到了极好的体现,华罗庚从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人,先做小学教员,后为店员,被破格招进清华大学加以培养,经中间的进修并被破格聘为教

24、授,大多是在梅贻琦的亲自过问下实现的。梅贻琦特别鼓励中西学术交流,积极支持教师出国讲学与在国外发表论文。他实行休假制度教授工作一定年限后,可以休假一年,可赴欧美研究,学校开支一半薪水,还给予往返路费。这个传统在西南联大时结出硕果:西南联大的教师名士如云。梅贻琦因为一手奠定了台湾的清华的基础,被称之为“两岸清华校长”。1962 年 5 月 19日,梅贻琦病逝于台达医院。他逝世后,秘书把他在病中一直带在身边的一个手提包打开,原来是清华的基金帐目,一笔笔非常清楚。梅贻琦后来葬于新竹清华大学校园内,取名为“梅园”,园内有校友集资兴建的花木,曰“梅林”. 梅贻琦纪念奖章成为台湾清华大学毕业生的最高荣誉。

25、(选自人物周刊)相关链接;梅贻琦一生服务清华长达 47 年,担任校长 31 年,在两岸清华人的心中,是当之无愧的“永远的校长” 。 (选自先生)他领导的清华为世界贡献了李政道、杨振宁、李远哲三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新中国培养了 14 位“两弹一星” 功勋科学家,涌现出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钱钟书、华罗庚、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等一位位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的学术大师。(梅贻琦:一个时代的斯文)19按照要求完成下列两题。 (4 分)(1)赏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2 分)梅风趣地说:“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是没有人愿意倒梅(霉)!”(2)解释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2 分)梅贻琦认为这是

26、“将来清华之为清华”的根本。20结合全文,举例分析作者是如何介绍梅贻琦这个人物的。(4 分)21从梅贻琦身上可以看到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 分)22梅贻琦为什么受到所有清华人的崇敬,被称为“永远的清华校长”?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 分)七 (60 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60 分)近日,有网友上传一段疑为大妈碰瓷玩具车的视频。一小女孩的玩具车刮到了 78 岁的老人,女孩父母第一时间将老人送医检查,确诊桡骨骨折。大多数网友一看图片中老人坐在地上,而一边只是一辆儿童玩具车,就想当然地认为老人这是在碰瓷,然后对图片中的老人

27、展开口诛笔伐,甚至准备对老人进行“人肉”。实际上。老人并没有敲诈勒索,还婉拒了女孩家人更多赔偿的提议。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高三语文试题 答题卷 2016.4四 (24 分)班级 姓名 考号 考场 装 订 线 13 (1) (5 分)(2) (5 分)14 (1) (4 分)(2) (4 分)15 (6 分) (1) , 。(2) , 。(3) , 。五 (12 分)16 (4 分)17(4 分) 序号: 改为 改为 改为 改为 18 (4 分)10字(1 )(2 )30字六 (18 分)19(4 分)(1) (2 分)(2) (2 分)20 (

28、4 分)21 (4 分)22 (6 分)高三语文试题 答案一、 (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1.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A.“座落”应为“坐落”;B.“氤氲”应读 yn; D.“做客” 应为“作客”。2.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重点是区分实词虚词的近义词。“大概 ”大致的内容或情况, “大致”大体上。 “大概”有名词的意义和用法, “大致”则没有,文中是名词的意义,所以应选“大概”。 “搜寻”,到处寻找;“搜求”,想方设法求得。 “搜寻”的对象可以是人或事物,而“搜求” 的一般是物。

29、这里应用“ 搜求”。 “掠影”一掠而过的影像,指某些场面的座号大致情况(多用于标题) ;“剪影”比喻对事物轮廓的描写。此处用“剪影” 比较合适。3.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要考虑句式和短语的结构的前后一致,前一句是“近瞰城郭,俯窥街道”,这一句应是“ 远眺黄河,极目齐烟九点”。 要考虑紧接前句“ 雾破云开” , “露出”也比“显现出来”效果好。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考生应正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全面把握用法,从词语意义、感情色彩、使用对象等角度思考,特别注意近义成语细微差别的辨析。A.“路人皆知”,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原成语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30、”,含贬义。应为“人人皆知”。B. 洗耳恭听:洗干净耳朵恭恭敬敬听别人讲话。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一般形容自己。指专心地倾听,态度谦卑。注意近义成语的差别。应为“倾耳而听”( 侧着耳朵,细心静听的样子)。 C. “不一而足”,原指不是一事一物可以满足的;现指同类的事物不止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使用正确。D. 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望文生义。应为“风风雨雨”。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 项,语序不当, “会使矛盾更加复杂”应放到“无助于朝鲜半岛局势的改善”后;C 项,成分残缺, “出现了” 缺少宾语,应在“措施”后添加宾语“的呼声” ;D 项

31、,搭配不当, “提振”和“决心” 不搭配,应该是“ 信心”。二、 (9 分,每小题 3 分)6.答案:A 解析:(A.出自第一段,由总起句概括而成。B.陈述的是理解“自我觉醒” ,也就是“自强不息” 的过程性。 C.是过渡性语句,陈述“自强不息”与“ 厚德载物”的区别。D.是总结语,是一种补充陈述)7.答案:B 解析:(“相融合为社会公共道德”有误)8.答案:C 解析:(C.应是“ 品性的觉醒”而不是“ 规范约束的结果”) 三、 (12 分,每小题 3 分)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总督阿山与江宁知府陈鹏年有旧怨,陈鹏年是正直的大臣, “强项

32、” 应该是褒义词, “刚正,不为威武所屈”之意。10.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第句应为“其”,代词,他。第句应为“为” ,介词,被。第应为“因” ,介词,凭借。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等断句。句中的官职名“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等,都是断句的重要参考因素。正确的断句为“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主知立朝数十年,未尝一日去上左右。介特内含,绝远权势,虽异趣者莫能媒孽其短。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一是采用

33、题文对照的方式,将选项与原文内容认真核对,发现不准确、不正确、不全面的概括与分析;二是注意命题者设置错项的方法,如张冠李戴,程度、时间错位,无中生有、以偏概全等。B 项“赐宴畅春园”应是在张英致仕之后。 “多次”原文没有表述。四、 (24 分)13、参考答案:(1 )当时张英都是很早进来很晚出去,刚刚退朝总是又被召见,有时停止吃饭就奔向宫门,小心谨慎细致周到,时间久了,皇上更加器重他。(2 ) 等到张英见到皇上,大大称赞陈鹏年,总督阿山感到沮丧,陈鹏年得以免罪,反而因此受到皇上知遇,最终成为著名的大臣。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在疏通大意的基础上,逐字对译。特别注意关键词的翻译,如(1)中的“ 率”( 一概,全都) 、 “辄”(总是) “趋” (奔向) 、 “慎密”(细致周到) 。 (2 )中的“ 盛”(大,极力) “沮”(沮丧,失望) “见知”(受人知遇) “竟”(最终)等。评分标准:(1)句重点词“ 率”“辄”“ 趋”“慎密”,每个1分;句意 1分。 (2)句重点词“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