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不求甚解 邓拓,自学目标: 1、分析文章的论证方式,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2、理解“不求甚解”和“会意”之间的关系。 自学重点: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式,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自学难点: 理解“不求甚解”和“会意”之间的关系。,进入新课学习: 我们早就在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知道“不求甚解”这个词了,当时我们就对这个词加以了讨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也对这个词加以了自己的见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一、作者简介: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
2、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二、自读课文 1、理解课题 原意是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必在字句上花费太大的工夫。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现代汉语词典 2、读准字音,要诀,咬文嚼字,豁然贯通,jio,ju,hu,3、理解词语 (1)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2)不求甚解:,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3)狂妄自大:,极其放肆,自高自大,目中无人,(4)因小失大 :,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5)豁然贯通:,为了小的利益,
3、造成大的损失。,(6)开卷有益:,开书本,总有益处。多读书就会有得益。,4、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再次,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更明确地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三、阅读课文,完成题目。 1、对方的观点是什么? 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反驳的? 4、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明确: 1、对方的观点是什么?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不能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 3、作者是
4、怎样反驳的? 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不求甚解”出处,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欣然忘食。,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 虚心,别骄傲自负。 不咬文嚼字,前后贯通。 再次,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更明确地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 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竖靶子引出处释新义援例子引语录结上文,4、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法,诸葛亮的读书方法,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
5、略”,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诸葛亮的读书观:,引用论证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语录 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平平读:平心静气的读 意思:不懂处暂且放过,不 因小失大。 总结: 本文先树靶子,将所要反驳的观点摆出来,然后追根溯源,从对渊明“不求甚解”的原意的分析谈起,阐述了自己对不求甚解的理解,提出了对方观点的偏失。,三、把下面成语翻出新意。 1、见风使舵 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 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
6、文章可做吗? 2、班门弄斧 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 的新意。,3、滥竿充数 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细水长流,请同学们好好读书!,研讨与练习 一、你读了近十年书,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已经有了一些认识。熟读这两篇短文,在关于读书的这些问题上,你有什么进一步的认识? 【意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体验学习这两篇短文,把两篇短文中的精华化为自己的东西。不妨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在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上,都值得一谈。】 二、揣摩谈读书中的下边两段文字,说说它们的观点是什么,又是怎样阐述这些观点的。,、从“读史使人明智”到“
7、皆成性格”。 、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 【意在引导学生把握谈读书一文中的某些观点,以及了解作者是怎样论证观点的。推而广之,期望学生能掌握或者了解两篇短文的所有观点和证明观点的方法。】 1、观点: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用归纳法证明观点。先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2、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用比喻证明观点。,三、不求甚解中说:“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然而也有相反的看法:“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顺着作者思路,就能把握文意。对这两种意见,你是怎么看的?
8、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先介绍有关资料,引导学生充分准备后,才有可能讨论得起来。】,叶圣陶先生在读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强调阅读就是顺着作者思路,进入作者胸境。这样甚解可致,原意也不难重逢了。 叶老批评陶渊明“疏狂不可循”,是因为他推崇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阅读理论。他说过,阅读是通过文字这道桥梁,与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叶老认为,文本意义是确定的,它先于阅读已潜藏在文本之中,就像矿藏埋于地下,苹果核包在苹果里头,只要用适当的方法(工具)取出即可。,由此可见,叶老批评陶渊明,是儒道两种阅读方法之争,也是阅读理论中的作者理论与读者理论之争。,四、把谈读书中的名言警句摘抄下来,并选出你最喜欢的一条作为论点,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写成一篇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