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推进师范类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971193 上传时间:2019-03-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进师范类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推进师范类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推进师范类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推进师范类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推进师范类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推进师范类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文/程光旭 姚若侠 孔祥利师范类高水平大学在国家实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战略中,完全可以大有作为。师范类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流学科,不能脱离中国国情,必须彰显中国特色。在师范类高水平大学教师教育特色与综合性、研究型并不矛盾。我国现有 2500 多所普通高等学校,其中,师范类高校近 200 所。不同层次的师范院校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尤其是定位于建设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具有一流水平和一流学科的师范大学,还承担着培养卓越教师和教育家,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教育最新研究成果,引领和推广先进教育理念的重要使命,这些师范大学代表了我国师范教育的最高水平。近年来,国家建设一流大学和

2、一流学科的步伐在明显加快,力度越来越大。师范类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适应高等教育变革发展的潮流,以深化学科建设综合改革为契机,在一流学科建设中具有世界眼光、彰显中国特色和坚持教师教育属性。师范类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应该具有世界眼光在国际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需要以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实施和教育现代化作为智力支撑。世界高等教育强国无不拥有数量众多的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在于一流学科。师范类高水平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培养质量决定着基础教育的培养质量,进而决定着人才的质量和民族的

3、整体素质。因此,从这一意义上看,师范类高水平大学更应该开展一流学科建设,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从而促进教师培养质量的提升。师范类高水平大学在一流学科建设上,既有综合类高水平大学学科建设的共性,亦有其自身的特性。其共性决定了师范类高水平大学的学科建设要遵循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其特性在于师范类高水平大学不但要着力发展出一流的教师教育学科,而且要建设出一批与教师教育密切相关、能够支持教师教育学科的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然而,无论是共性还是特性,其一流学科建设都需要世界眼光,必须确立世界一流的标杆,以世界一流的学科群、学科专业、学科团队为追赶目标,坚持世界眼光和开放办学。自“985”、“211”重点建设工程

4、实施以来,我国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已经迈出了较大的步伐,SCI 学术论文总数已跃居世界第二。但同时我国一流学科建设亦暴露出很多不足,学术论文的篇均被引率仍然与世界平均水平有着不小的差距,世界一流学科的数量与拔尖领军人物严重不足。当然,这种差距一方面与我国高等教育起步较晚、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发展停滞有关,但同时亦与缺乏开放的世界眼光不无关联。国内师范类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国际化视野不够。总喜欢与自己的过去比、与国内的同行比,缺乏争创世界一流的标杆与勇气,学科建设的高度不够。二是一流学科建设缺乏开放性。长期囿于传统师范专业的学科限制,新型学

5、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发展滞后,无法跟踪学科前沿。三是教师与学生的国际化程度太低。相对而言,师范类高校的部分教师外语水平有限,在境外的学习、进修、交流机会不多,来华任职的外籍教师少;师范类高校学生,来自偏远地区的多、视野有限,家庭经济困难的多、就业优先,各种原因导致部分学生学术志向不高,参与国际交流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少,且来华留学的外国学生人数有限。师范类高校师生的国际化程度影响了一流学科的建设。四是一流学科建设的投入不足。师范类高校大多以文理基础学科见长,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偏见,似乎师范类高校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不需要多少经费,相对于应用性较强的工科类高校来说投入严重不足。造成的结果是,人才培

6、养的生均经费少、拔尖领军人物培养与引进力度小、学科建设与平台搭建投入少、拿大项目出大成果的能力弱、由学科支撑的服务社会功能不强。在学科评估的诸多指标中,科研经费的短板,是影响评估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师范类高水平大学有优良的办学传统、有较强的师资队伍、有较好的学科平台与积累、有优质的本科生生源、有较强的研究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这类大学在国家实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战略中,完全可以大有作为。第一,师范类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一定要坚持“研究型”的定位,坚持以一流为目标的学科高起点,打造更多能够与国际对接的学科高地,用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和教师教育,要站在国际科技发展的前沿,瞄准

7、国际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开放的世界眼光对传统师范学科进行重新布局,重点建设,实现一流学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第二,师范类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需要更加包容、开放的学术环境,积极跟踪世界教育变革的趋势与潮流,运用世界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加速实现传统师范学科的资源整合与升级改造,引进国际高端学术人才和科研团队,建立“为我所用”的人才机制,同时利用学科平台培养自己的高端学术人才,打破西方一流大学垄断高端学术人才的困局;第三,师范类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要注意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评价、成果转化的经验,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和彰显学术研究本质的学术制度,

8、通过建立以同行评议制度为核心的学术评价制度与学术权力防范制度,在内行评价内行的同时,利用合理的制度设计防范学术权力的误用甚或滥用,从而从根本上调动师范类高校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的积极性;第四,师范类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要注意防止和避免传统师范院校中存在的科学研究“单打独斗”、学科建设“画地为牢”的做法,在“大科学”、“大数据”时代,必须要有国际大视野,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科团队,构建“伞状”的交叉学科平台,实行开放动态的聘任机制,为国内外不同学科的学者提供“碰撞”的机会,在相邻或相近学科领域的边缘地带寻找新的学科增长点,以交叉学科的发展带动相关学科的大面积、纵深化发展;第五,师范类高水平大学一

9、流学科建设,要善于和勇于冲破传统师范院校办学思维的束缚,学会和适应在参与国际竞争中争取国际国内两种学科与学术资源,将开放办学和竞争性获取资源作为一种常态。师范类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应该致力中国特色师范类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流学科,不能脱离中国国情,一流学科建设必须彰显中国特色。就师范类大学而言,学科建设的中国特色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上体现。首先,从指导思想上讲,在中国办的是社会主义大学,必须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即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坚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方向,由政治家和教育家办学。其次,从学科布局上看,必须坚持教育

10、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我国师范类院校的学科设立都与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开设相对应,基本适应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与此相适应,在一流学科建设中,与基础教育相对应的学科都应纳入主体学科或重点学科建设之中。虽然中国语言文学、政治学、历史学和地理学等学科无法公平参与世界大学各类学科排名,但是,这些学科是服务基础教育、提高人文素质、文化传承的基础学科,我们必须建设好。再次,从教育规模上说,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师范教育的模式与西方绝大多数国家不尽相同,需要直接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面向基础教育的教师,教师教育学科设置必须适应这种特色,加之,对现有 1200 万中小学教师

11、的继续教育,是师范类高水平大学在建设一流学科中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还有,从学科内涵上论,师范类院校一般都是以文史类基础理论学科见长,这与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与历史积淀传承不无关系,文以言志、文以抒怀、文以化人的家国情怀,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师范类高水平大学进行一流学科建设,除了面向世界外,更要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接受其浸润与涵养,孕育其生机与活力,彰显一流学科的中国特色。最后,从培养对象上看,师范类高水平大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师范类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应高度重视与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相关学科的建设,为学生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通过一流学科平台培育学生独特的中国气质。发展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师范类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必须契合与引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常态。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进入到了以“增速放缓、结构优化、动力转化”为特征的新常态。新常态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要求空前高涨,对进入大众化阶段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党和国家敏锐地洞察到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提出了“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明确方向,高等学校会更加注重内涵发展,更加注重特色发展,更加注重创新发展和更加重视需求导向,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内涵发展的核心就是提高质量,也就是提高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质量,所有的工作都必须围绕这一目标来开展。

13、特色发展就是要强调教师教育特色,这是师范大学相对于其他高校最大的优势和特色;创新发展就是要紧跟甚至引领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改革校内不利于教师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探索新时期师范教育的新特性,拿出推进教师教育发展的新举措;需求导向就是要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基础教育的切实需要开展工作,真正服务于基础教育的水平提升和可持续发展。陕西师范大学地处十三朝古都西安,从建校之日起就与中国的悠久文明和传统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学校围绕传统文化和中国问题,相继建立了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中国哲学、中国民族史等学科,这些学科在 2012 年的教育部学科评估中都排名较前。多年来,这些学科围绕传统文学艺术、古代制度与思想文

14、化、民族形成与演变、历史环境变迁等问题,产出了一大批有重大影响的成果,逐渐形成了以古今中国研究为中心的一流人文学科群,成为我国西部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镇。学校在对我国高等教育形势和自身的整体情况做了认真的分析后,及时对学科发展的思路和资源配置的方向做出调整。根据“服务需求、学科优势、分层分类、效率优先、动态开放”五大原则,层层筛选,确定了重点建设 11 个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学科,8 个国内知名学科和 5 个特色发展学科的一流学科基本架构,同时大力扶持新兴交叉学科的成长,希望经过 10 年左右的努力,形成以一流学科为核心的若干学科群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学科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学科体系,基本实现

15、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宏伟蓝图。师范类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应该坚守教师教育属性秉承中国师范教育的历史传统和人口大国对教育的巨大需求,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庞大的师范教育体系支撑了世界上最大的教育规模和受教育人口,为人类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一个时期中,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全国不少地方的师范类院校,出现了“去师范性”的现象。还有一批高水平师范类大学,在迈向更高水平或建设一流大学的过程中,陷入了“师范性”与“研究型”的纠结之中,有人认为,提升学校的科学研究水平(即“研究性”)与开展教师教育(即“师范性”)相互对立,一方的加强势必会削弱另一方。更有甚者,甚至把“师范性”与

16、低水平划等号。上述错误观点和认识,势必会削弱师范性质,影响教师教育特色。其实,在师范类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过程中,其教师教育特色与综合性、研究型并不矛盾。如前所述,师范类高校普遍都具有综合性的特征,这主要是面向基础教育、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少不了综合性,只不过师范类高校的综合性更具有育人的特点;教师教育既是一种人才培养的系统综合体系,又是一个学科体系和学科群,教师教育的水平决定于教师队伍的水平,而教师队伍的水平依赖于学科发展的水平,而学科发展的水平,取决于科学研究的广度、深度,科研产出以及科研成果的运用程度。因此,高水平师范类大学必须具有研究型的属性,

17、用高水平的科研支撑高质量的教师教育,一流学科建设就是高水平教师教育的载体、平台与支撑。教育奠基未来,教育优先发展。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要靠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来完成。教师教育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培养数以亿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关键在教育,关键在教师。所以,高水平师范类大学必须以培养优秀教师、未来教育家以及国家急需的各类人才为己任,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继续坚守、强化师范性和教师教育特色,在推进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手段、教育管理、教师素质现代化,在加速传统社会向学习型社会转型,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机制,实现人与社会同步发展、人的全面

18、发展,在提升我国人力资源发展水平、发展能力、发展潜力和发展贡献等方面,发挥引领与主导的排头兵作用。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形势的变化,一批师范院校,尤其是国内高水平或一流的师范大学均提出了向综合性和研究型转型的办学思路,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些大学又始终高举着师范的旗帜,将教师教育特色放到了显著的位置。如北京师范大学将“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办学特色,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写入学校章程。近年来,国内一些师范类高水平大学,在一流学科建设中,比较好的坚持和彰显了教师教育特色,主要表现在:一是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以教师教育相关学科为支点,组建“教师教育创新特色

19、学科群”,形成了以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教育制度研究为主线的教师教育学科链;二是通过优化人才梯队,强化优势领域研究,彰显研究特色,构建了跨学科的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加强教师教育学科不同专业的综合建设;三是以深化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和培养优秀中小学教师为核心,大力加强教师教育学科的科学研究和教材建设,同时,通过广泛深入开展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及教学研究,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教师教育学科力量。实践证明,一流学科建设与教师教育特色并不矛盾,处理好了,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相得益彰。作为教育部直属、国家“211 工程”和 985 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的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顺应教育形势、国家定位和自身

20、特点,确立了建设“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并先后写入学校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和陕西师范大学章程,得到了师生的广泛认同。在一流学科建设中,学校注重强化教师教育特色,不断加大对教师教育学科的投入力度,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学科、团队和平台建设。学校着力打造以名师为标杆,以创新拔尖、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为主体的专业化教师队伍,以确保教师教育学科在区域的领先地位和在全国的竞争力,为学校建设一流的教师教育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师范类高水平大学应高举师范的大旗,彰显教师教育特色,在一流中显特色。一是组建教师教育学科群。以教师教育相关学

21、科为支点,组建教师教育创新特色学科群,形成以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教育制度研究为主线的教师教育学科链,并在此基础上,成立“教师教育发展研究院”,整合教师教育专业力量,加大引进国外教师教育领域创新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形成一流学科建设的人才高地。二是积极推进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平台建设和国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围绕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大力开展免费师范生学科专业能力拓展及创新实验中心建设,全面优化整合教师教育资源中心,努力打造全国知名的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培训和教学技能培训与开发平台,努力成为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示范学校和优秀教师培养的重要基地。三是加大教师教育队伍建设

22、力度。在一流学科建设中,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好老师的四个标准,整合现有教师队伍资源,培养一批专业水平高、精通学科、熟悉教师教育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以一流学科创设科研平台,以项目为牵引,引导教师深入基础教育一线,开展研究与实验,促进学科发展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四是继续提升学校服务和引领基础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把一流学科建设的成果运用于实践,不断拓展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实施以“提升基础教育师资队伍水平、改善办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任务的教育共建工程。五是一流学科建设应积极引入“互联网+”技术。加快建设新型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体系,为人才培养和基础教育、学习型社会提供比较丰富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保障。在一流学科建设中,充分彰显教师教育的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