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21998年敦煌小方盘城出土的一批简牍涉及的相关问题每磐云(敦煌市博物馆,甘肃敦煌736200)摘要:本文就1998年敦煌小方盘城出土的一批简牍中涉及到的玉门置、甘露二年将军起居簿、边塞挈令、举书等几个同题进行了初步的撂讨,证实了玉门王的存在,补证了悬泉汉简中所记敦煌有九置而“总数缺一”之记录;甘露二年将军起居簿则是反应破羌将军辛武贤在敦煌玉门关一带活动时的重要证据;边塞挈令第六是为处理北方边塞上一些与军事相关的具体问题而使用的袖珍版的资料汇编;举书举荐的是一个名叫江君的张掖农都尉被举荐为礼乐长的事情。这些内容都是以前敦煌简牍中没出现的问题,对于填补敦煌汉代历史的空白具有重要价值。关键词:
2、敦煌;小方盘城;出土简牍中图分类号:K87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252(2009)020132071998年,敦煌博物馆在小方盘城南侧废墟文化层中出土了一批木简,依简文分析这批木简涉及玉门都尉府上报文书、仓廪责任、私人信件、粮钱簿、边塞挈令、里程、置驿等内容,其中玉门置、将军起居簿、边塞挈令等问题是较为重要的新发现,现撰文逐一予以介绍(见图版),请学界同仁指正。、 关于玉门置的问题1玉门隧长口崇言军书到玉门置守啬夫庆卒赵固2。口籴九粮粟二斗口罚玉置(98DXT5:19)(图1)收穗日期:20081218作者简介:李岩云(1967一)男。甘肃敦炷人。敦煌博物馆羽馆长、馆页主要
3、从事敦煌史地研究。万方数据1998年敦煌小方盘城出土的一批简牍涉及的相关问题 133(98DXT6:08)(图2)置为古时之驿站,古籍中关于置的记载颇多。:“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焦循正义:“置、邮、传三字,同为传递之称,以其车马传递谓之置,邮谓之驿。其传递行书之舍,亦即谓之邮,谓之驿。”:“太仆见马遗财足,余皆以给传置。”颜师古注:“置者,置传驿之所,因名置也。”:“羌虏桀黠,贼害吏民,攻陇西府寺,燔烧置亭。”颜师古注:“置谓置驿之所也。”后汉书和帝纪:“旧南海献龙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侯,奔腾阻险,死者继路。”唐代:“教之者逾于激电,传之者速于置邮。”宋代苏轼荔枝叹里写道:“十里
4、一置飞尘灰,五里一侯兵火催。”范成大麻线堆诗云:“舟楫避潢漆,置邮疾飞驰。”按古制,置为马递,邮为步递,后来混合使用。1990-1992年,悬泉置遗址的发掘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保存最完好、出土文物最多的一处汉魏驿置机构。据出土的简文记载,悬泉置当时全称为“敦煌郡郊谷悬泉置”,是效谷县下辖的一处邮驿机构。敦煌郡当时有皮置9所,吴扔骧先生指出:“据敦煌悬泉遗址出土的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敦煌太守檄书(1190DXT0115so-82),传马360匹。其中除已知的渊泉县置、广至县置、冥安鱼离置、效谷悬泉置、遮要置、敦煌县置、龙勒县置等7置外,尚有2置不知设于何地。”接着又说:“或许广至、敦煌两县,
5、由于管辖驿过长,亦如效谷县,一县设两置。”张德芳先生在简论悬泉汉简的学术价值一文中列出了汉代敦煌郡所辖9所驿置中的8所驿置名,除悬泉置外,尚有鱼离置、遮要置、龙勒置、广至置、效谷置、冥安置、渊泉置等,将冥安鱼离置考证为冥安、鱼离2置,与吴先生“7置之说”多一冥安置,并解释“总数缺一”。李正宇先生也指出汉代敦煌郡辖有9廒置。那么,除了张先生考证的8所驿站之外,第9所驿站又到哪里去了呢?驿站名字叫什么?98DXT5:19与98DXT6:08两简都提到了玉门置,98DXT5:19说的是玉门隧长口崇写给玉门置守啬夫庆、士卒赵l新J的军书。98DX 1“6:08是一枚与粮食有关的记录,因木简残缺,简文损
6、毁较多,无法全面了解其含义,从仅存的文字来理解推测,可能是看管粮食的基层官吏未能看管好粮食,受到了玉门置的处罚,简文中的“玉置”二字当系玉门置的简写。在此之前,从未在各种史书和出土的简牍中涉及到关于玉门置的记录。玉门置的出现,使小方盘城周围的各种军事机构变得异常复杂起来。这是否补证了悬泉汉简中汉代敦煌郡有9所皮置而“总数缺一”之空缺呢?如果说玉门置真的存在,那么它的具体位置在什么地方呢?它与玉门都尉、玉门关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其运吴扔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57页。张德芳。上海古籍出版杜,2001年第201页。李正宇敦煌以东以西公路沿线人文景点解说,敦煌文史资料)第5辑
7、第4l页。万方数据134 敦煌学辑刊 2009年第2期作方式、管理机构又如何呢?(一)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小方盘城为玉门置的置址呢?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各级官吏所居之所和各级行政军事机关治所之大小都有严格的规制,其规制是不可僭越的。礼记坊记:“古制,国不过千乘,都不过百雉。”郑玄注:“雉,度名也。高一丈,长三丈为雉,百雉为三百丈。”左传隐公元年记载祭仲日:“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汉代也不例外,汉书武帝纪:“为列侯食邑者,皆佩之印,赐大第室;吏二千石,徙长安,受小第室。”汉书叙传下:“营都立宫,定制修文。”以上所列举的史实都说明不管是秦汉以前诸侯国的国都也好
8、,还是汉代封赐于列侯的居室也好,因官员的品秩高低和爵位等级而有大有小,有严格规定。毫无疑问在汉代,郡治、县治、都尉治所、传置治大小也应有一定的规格和区别,必合法度,不可随意而建。悬泉置遗址的发掘对于我们全面了解汉代传置的结构提供了实物依据。据发掘报告称,悬泉置遗址坐西向东,为5050m的正方形院落,其墙基宽度为15qm,其墙基由048 x02802m的土坯砌筑,外抹草泥,涂白色。坞院内还有长方形和方形的房屋建筑共27间,正方形角楼两座,坞院南墙外还马厩等设施。小方盘城全由黄胶土版筑,其墙基宽在3m左右,为24264m长方形建筑,总面积超过630m2,城内并无隔墙痕迹,其规制与悬泉置相差甚远,做
9、玉1“-3置所似乎规模过小了些,不能满足置所需要。如若小方盘城为玉门置之一部分,而悬泉置坞墙内最大建筑仅为48m,小方盘城面积则远远大于悬泉置遗址坞墙内之最大房屋。据此,小方盘城做玉门置所似不可能。(-)既然小方盘城不是玉门置的治所所在,那么,玉门置的置所又在何处呢?98DX T5:19明确指出此简是从玉j-j隧发往玉门置的一份军书,这对于确定玉门置之位置意义重大。那么玉门隧又在哪里呢?据出土简文所知玉门都尉下辖tl-J、大煎都二候官,玉门隧属玉门候官所辖,设燧长统领之。但余查阅大量资料,在此前正式公布的敦煌出土简牍中,关于玉门燧的记录少得可怜,其具体位置也很模糊,无明确结论。现姑且不论玉门燧
10、在何处,仅从98DXT5:19简文来分析,玉门燧与玉门置的关系十分密切,此份军书应说已经到达了玉门置。98DXT6:08是玉门置下达的处罚决定,从悬泉置出土的简文可知,驿置设有仓禀,设仓啬夫及吏卒具体负责管理。云梦睡虎地秦简效律中记载凡粮食发霉、变质、缺斤少两将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这两枚木简均出土于小方盘城墙外南侧275m处,将二者的意思结合起来考虑,很显然玉门置就2000年第l期。张德芳汉简所反映的边塞制度和烽隧制度(载敦煌阳关玉门关论文选粹,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08页)指出:玉门侯官可确定的侯长有显明候长、诛虏侯长、临泽候长、玉门侯长、虎猛候长、大福候长、西寒候长、将侯候
11、长、将口候长;所属亭隧有显明隧、临泽燧、广明燧、诛虏燧、威严燧、千秋燧、临要燧、侯官燧、广汉燧、却适燧、当谷燧、止寇燧、远望燧、玉门燧、虎猛隧、宜秋燧、勇敢燧、察适燧、富昌燧、受降燧、仓亭燧、止奸燧、推贤燧、者偷燧等。万方数据1998年敦煌小方盘城出土的一批简牍涉及的相关问题 1 35应在小方盘城附近。但具体位置只能有待于以后的新出土文物得以证明和确定了。不过,依据小方盘城周围的地形地貌和出土的汉简,对玉门置的大致位置及模规,我们可作如下推断:从地域上看,这一地区属汉代敦煌郡龙勒县所辖,从“敦煌效谷悬泉置”可知,汉代置由所在县所辖,玉门置应当属龙勒县。由此看来,汉敦煌龙勒县辖2置(另一为龙勒置
12、),与吴先生推断完全相符。余前已撰文指出小方盘城为西汉玉门都尉府驻址,即玉门都尉治所,其西侧150m为汉玉门关,是敦煌西北军事战略要地,锁控西域门户,是西汉时期通西域的重要关隘。劳干先生认为汉魏时经敦煌出阳关、玉门关前往西域的道路共有五条,在此五条道路中,到西域的路实是以玉门关为中心的,商旅、行人、使团、驼队等多从此出入西域,其繁忙程度可想而知。无庸置疑,作为在此附近承担传递邮件、传达命令、接待宾客任务的玉门置应有相当规模,建筑面积应不会小于悬泉置。1992年岳邦湖、钟圣祖二同志和敦煌博物馆对小方盘城进行勘察时,在小方盘城东墙外l 15m的外障墙处发现有上万平方米的灰层,汉遗存十分丰富,二同志
13、认为是玉门关城,余推测可能是玉门置址。有人认为这里在汉代有积水,不能住人,但从此处出土汉简情况来看,应该能供人居住,仅仅是潮湿一些而已,否则汉简早已霉烂,保存不到现在。(三)从里程上来判断,在小方盘城附近设置玉门一置也是合乎情理的。李正宇先生于1990年11月28日、1991年5月31日两次对从敦煌市到大方盘城(斯坦因定名为河仓城,实为汉代昌安城)的实际距离进行了测量,李先生走的路程是从敦煌市党河大桥东头起,西行,折北复折西,经孟家桥芒硝矿一碱泉子一南泉一石门子一土门子一捷门子一大泉一西园湖一酥油土一波罗湖至大方盘城这条路线,也就是汉代人所走的路线,得出的结论是从党河大桥至大方盘城的距离70k
14、m。2003年12月,在玉门关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实际测量大方盘城至小方盘城的实际距离为1218kin。这样算来,从敦煌党河大桥东头(此处约相当于汉敦煌郡城东端)至小方盘城的实际距离为8218kin。汉代悬泉置西距敦煌市64km,在悬泉置与汉敦煌郡之间还有一置,应为遮要置。从置设置的里程上来看,在敦煌郡周围,每约40kin左右就设有一置。依次推测,从汉代敦煌郡城到玉门关(小方盘城),应设有两置,玉门置应为其中一置。由此看来,余以为西汉敦煌郡所设置应超过9个。甘露二年将军起居簿3甘露二年十二月将军起居簿(98DXT4:11)(图3)拙作,第95页。李正字。敦煌阳关玉门关论文选粹,第195页。万方
15、数据136 敦煌学辑刊 2009年第2期该简出土在第四探方,记录的是在甘露二年十二月接待一将军日常起居的日程安排。甘露是西汉宣帝刘询的年号,甘露二年是公元前52年。汉书百官公卿表云:“前后左右将军,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绶。汉不常置,或有前后,或有左右,皆掌兵及四夷。有长史,秩千石。”甘露年号共有四年(前53前50),余查汉书、资治通鉴等资料,这四年中西汉派往敦煌的将军只有一位,那就是破羌将军辛武贤。当时因乌孙内部发生动乱,肥王翁归靡胡妇子乌就屠,后遂袭杀乌孙狂王,自立为昆弥。“汉遣破羌将军辛武贤将兵万五千人至敦煌,遣使者案行表,穿卑疑侯井以西,欲通渠转谷,积居庐仓以讨之”。后冯嫁持
16、节诏乌就屠诣长罗侯赤谷城,立元贵靡为大昆弥,乌就屠为小昆弥,皆赐印绶。“破羌将军不出塞还”。资治通鉴系此条于甘露元年(前53)。98DXT4:1l简文提到的“将军”可能是破羌将军,甘露元年将军已至敦煌玉门关,其衣食起居可能由玉门关附近的玉门置负责,玉门置有可能是他的临时指挥部,他由玉门置派兵到玉门关以西的卑辊候井以西穿渠转谷积居庐仓,准备讨伐乌孙。悬泉汉简有“破羌将军、西河太守臣武贤请假及长史以下”(0114:214A),此简为辛武贤请假,但缘何请假不明。汉书赵充国传末云:“辛武贤自羌军还后七年,复为破羌将军,征乌孙至敦煌,后不出,征未到,病卒”。0114:214A简以辛武贤甘露年问出兵敦煌因
17、病请假的可能性较大,或正可与史书相印证。同时98DXT 4:1 1简也是证明小方盘城附近设置玉门置的一条有力的材料。根据简文分析辛武贤到小方盘城附近居住时间较长,若无玉门置这样的专门机构负责接待,哪又是由谁来行使将军起居之事的呢?另据简文和史书记录等各种材料综合分析,辛武贤病卒时间当在甘露三年至四年(前52一前50)之间。因为甘露二年十二月辛武贤还在敦煌,甘露四年以后汉书再没出现辛武贤的名字。三、边塞挈令4北边挈令第六从卫尉博德行丞相事郎中令自为行从御史大夫JI(98DXT4:5)(图4)该简出土在第四探方,简文前面的小圆点表示一篇或一段的开始。在敦煌、居延汉简中多见诏令、津关令、遣令、缉令、
18、击匈奴降者赏令、烽火品约令等,用途和使用方法各不同。余查在此之前敦煌、居延出土汉简,见北边挈令第四,未见北边挈令第六。说文糸部:“式,乐浪挈令,织。”段玉裁注:“挈当作架,架,刻也。乐浪郡粱于板之令也。”汉书张汤传:“乃请博士弟子治尚书春秋,补廷尉史平亭疑法,奏谳疑,必奏先为上,分别其原,上所是,受而著谳法,廷尉挈令,汉书卷96下西域传下,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907页。卷19上,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47页。薛英群居延汉简通论,第147页。张德芳,第320-326页。薛英群居延汉简通论,第134页。万方数据1998年敦煌小方盘城出土的一批简牍涉及的相关问题作者: 李岩
19、云, LI Yanyun作者单位: 敦煌市博物馆,甘肃,敦煌,736200刊名: 敦煌学辑刊英文刊名: JOURNAL OF DUNHUANG STUDIES年,卷(期): 2009,“(2)被引用次数: 0次参考文献(15条)1.吴礽骧 河西汉代驿道与沿线古城小考 20012.张德芳 简论悬泉汉简的学述价值 20013.李正宇 敦煌以东以西公路沿线人文景点解说4.敦煌悬泉置遗址发掘简报 2000(01)5.张德芳 汉简所反映的边塞制度和烽隧制度 20036.汉代玉门关址考期刊论文-敦煌研究 2006(04)7.劳干 两关遗址考8.李正宇 敦煌大方盘城及河仓城新考9.汉书卷96下西域传下 19
20、6210.资治通鉴 196211.汉书卷19上百官公卿表上12.薛英群 居延汉简通论 199113.薛英群 居延汉简通论14.张德芳 汉简所见边塞地区的官吏组织与候望系统15.薛英群 居延汉简通论相似文献(2条)1.期刊论文 侯晓星 西汉玉门关遗址质疑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4(2)长期以来,甘肃省敦煌市西北处的小方盘城,被大多数学者认定是西汉玉门关.但从西汉将军李广利留驻敦煌,小方盘城的规模、地理奈件,西汉末年发生的二王逃奔事件,祁连山自古也产美玉,悬泉置遗址的新发现,史书中道路距离单位“里“是否精确六个方面对小方盘城玉门关说进行考察,西汉玉门关实际应在敦煌以东.2.期刊论文 李岩云.傅立诚.LI Yan-jun.FU Li-cheng 汉代玉门关址考 -敦煌研究2006,“(4)全文公布了1998年敦煌小方盘城出土的一部分简牍,通过对相关汉简的分析考证,认为现小方盘城为玉门都尉府,而汉代位于敦煌西北的玉门关址在小方盘城西侧150米处的长城线上.此文对汉代玉门关址的位置进行了再探讨,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看法.本文链接: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