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优质课核舟记教学实录 教 师:张廷昌单 位:肇东市德昌中学校年 级:初三年级学 科:中学语文教学目标:1、体会准确,生动,简洁 的语言。 2、通过对说明文的学习探讨作者如何选材组材为中心服务的特点。3、了解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 教学重点: 1、作者为何先写船舱再写船头?引用苏轼赤壁赋语句的目的何在? 2、人物形态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最后一段似乎跟主题无关,可否去掉? 教学难点:作者文章中蕴涵的深层思想。 教学方法:讨论、引导、评述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复习前一节课相关文言常识。 (出示幻灯片)二、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活板这篇古文
2、,了解了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印刷术的有关知识。其实,除了四大发明以外,我国的工艺美术水平也驰名中外,别的不说,单说那微雕艺术,就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你能想象到在一颗小小的桃核上,我们的微雕艺人,能创造出怎样的世界吗?让我们走进核舟记 ,来看看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吧。这节课,我们的主要学习任务是:(教学目标)三、新课:1、作者介绍魏学洢(约 1569-约 1625) ,字子敬,明朝嘉善县人。他自幼生性孝顺,七岁就能做诗,是当地有名的秀才。成年后以文章闻名乡里,尤擅长作赋,颇受世人欣赏。记,是一种文体。在上学期,我们曾学过柳宗元写的小石潭记 ,根据小石潭记的内容和本文的标
3、题推测,记,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2、文体知识根据本文的标题和小石潭记的内容,推测“记”的文体特点。同学们刚才说得很好,老师再给大家归纳一下。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它原先是一种专事记录的文章体式,发端于六朝,盛行于唐宋,到了明清时期,逐渐成熟稳固。它涉及的内容极广,有人物事件、山川草木、名胜古迹、历史掌故、遗文轶事、社会风俗、读书杂记等。这类文章表现手法也很灵活,除记叙外,可说明,可议论,可描写,形式多样。如小石潭记是一篇游记,是叙事性的;而本文介绍的是具体事物,是说明性的。今后,我们还要学很多篇古代的“记” ,如桃花源记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等,到时大家对这种文体的认识会更加深刻。记是古代的一种文
4、体,又称杂记文。它涉及面广,表达方式多样,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也可抒情。下面,请大家听一遍课文的录音,要仔细听,把原来不认识的字试用汉语拼音标注在课文相应的生字下面。听课文录音,把不认识字的读音用汉语拼音注在课文下面,注意朗读中的句内停顿,并用/线标出停顿。下面听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朗读一遍,并对照屏幕,看看你刚才的注音都注对了吗?1、读准字音罔 wng 贻 y 轩敞 xun chng 箬蓬 ru peng 诎 q 黍 sh 糁 sn 髯rn 褶 zh 椎髻 zhu j 篆 zhun文言文朗读时要注意朗读节奏。刚才听录音时,老师要求大家标出句内的停顿。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的句子,对一对,
5、你读出节奏了吗。读准节奏1.盖/大苏泛赤壁/云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3.其/两膝相比者4.中/轩敞者/为舱,箬蓬/覆之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下面,我们就一齐读一遍课文,读准节奏,读对字词。先在座位上放声读,然后在全班读,读完后要相互评价。读准节奏2、 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明有奇巧人 特别手巧 罔不因势象形 无不 模拟(如 象形字) 石青糁之 涂 其两膝相比者 靠近 (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珠可历历数也 清清楚楚(如“历历在目” ) 3、 比较多义词的用法: 为宫室/ 中轩敞者为舱/ 为人五 (刻是刻有) 能以径寸之木/ 以至鸟兽、木石 (木头树木,如“草木皆兵” ) 高可
6、二黍许/ 珠可历历数也 (大约可以) 能以径寸之木/ 闭之/ 石青糁之/ 左臂挂念珠倚之 (的窗涂左膝) 4、 找出句中通假字。 长约八分有奇 “有”同“又” 左手倚一衡木 “衡”同“横” 诎右臂支船 “诎”同“屈” 前边我们扫除了字面障碍,简单明确了本文总分总结构及主体部分以空间方位(船舱船头船尾船背)为顺序的说明顺序,也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了苏轼及其赤壁赋 ,今天我们来讨论同学们段篇质疑中提到的几个问题:(幻灯片显示) 1、作者为何先写船舱再写船头?引用苏轼赤壁赋语句的目的何在? 2、人物形态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最后一段似乎跟主题无关,可否去掉? 4、本文似乎是一篇简单的说明文,好像没表达
7、什么更深的感情,是这样的吗? 老师:首先请同学们来看问题 1作者为何先写船舱后写船头?(同桌讨论) 学生:思考,但一时没有答案。 老师:齐读一下课文第一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总结一下作者笔下的核舟特点: 学生甲:小巧 老师:学会从文本中找有代表性的词语来表达 学生:奇巧、灵怪 老师:为什么说它奇巧、灵怪? 学生:那么小一个核舟,刻了那么多人和物。 老师:请同学们边看核舟的图示(幻灯片显示) ,边思考核舟的大小(长八分有奇,八分,不足 3 厘米,高两黍许,即两个黄米粒高。这么小的一个空间内王叔远刻了什么? 学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蓬;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三十有四
8、。 老师:是不是刻画东西多,刀法精细就可以称为“灵怪、奇巧”? 学生:摇头,但不能说出所以然。 老师:雕刻出来的材料多但不能说明精,充其量只能说明他技术高超而不能说明他艺术性强。如果作品缺乏主题也就缺了灵魂。大家看核舟的主题是什么? 学生:苏轼泛舟赤壁 老师:王叔远赠送核舟时明明确确告诉作者雕刻主题了吗? 学生:没有 老师:那他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猜测出来的,他用了一个“盖” 老师:根据呢? 学生:船舱部分对联的描写“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句子是赤壁赋中的句子。 老师:那么这两个句子的作用是什么呢? 学生甲:是苏轼两次游览赤壁的环境描写,秋季和夏季 学生乙:它交代了苏
9、轼仕途不得意时泛舟看到的美好景色,在这样的美好景色里他才能忘却忧愁。 学生丙:很像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和钴姆潭西小丘记里的环境和感情吧? 老师:很好,能联想到刚刚学过的柳宗元,柳和苏相似的经历,相似的环境。赤壁赋中“耳得之为声,目遇之成色”的环境与钴姆潭西小丘记多么相似。请同学们回忆 “清泠之状与目谋,瀴瀴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齐声背诵) 老师:好,眼前有多少恬淡与美好,心中有多少块垒之气不能宣泄呢!那么现在可以总结出两副对联的作用和作者先写船舱的用意了吧? 学生甲:交代环境,利于突出主题 学生乙:打破时空局限,移来江上风月 老师:很好很好,有了这样的背景,兴趣相投而又
10、神态各异的人物出场就合情合理了。 老师查过一些资料,桃核舟是雕刻的禁区,因为纹路比较粗,而且多有小孔通内部,能用的材料万中选一,明清只有极少的人敢向桃核下手。王叔远也只雕出了两三枚核舟。又因为传说桃木能辟邪,一如我们学过的王安石元日中的描写“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样,所以桃核雕一般存于宫廷,贵于金银。你觉得王叔远把这么珍贵的核舟送给作者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他们关系好吧。 老师:除了这一点,还有吗?学生:王叔远觉得作者能读懂他,能理解他的苦心吧。 老师:很好。知己。下面看作者怎么样读懂王叔远的。请同学们思考第 2个问题人物刻画有什么作用? 学生沉思。 老师:音乐家通过音乐说话,舞蹈
11、家通过形体说话,文学家通过语言说话,那么雕刻家通过什么来说话呢? 出示幻灯片课文第三自然段。老师范读,请学生上台表演三个主要人物的动作神态。注意人物的细微差别。 学生三人上台,分别模拟苏轼、鲁直和佛印。其余同学互相提醒学生突出“执卷端,抚鲁直背,如有所语,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诎又臂”等动作。 老师:能分析三人的动作神态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甲:三人都比较放松,自然。好象心情也都比较好。 老师:对,宽松的气氛里能看出他们豁达的胸怀。但我们看过赤壁赋 。里边交代过苏轼与谁游赤壁吗? 学生:只说过“客” ,但没说谁。 老师:那么我们可以看出来,王叔远有意识地把仕途不得意、有退隐思想的苏轼
12、与好友鲁直和皈依佛门的佛印请到了一起,可见他真是读透了赤壁赋读透了苏轼。这样的三个人物面对如画的江月,很自然能产生“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思想。同学们再来看,三位主人公神态一样吗? 学生:不同。苏轼和鲁直更为谨慎一点,而佛印是目中无人了。 老师:为什么会如此呢? 学生:苏轼和鲁直毕竟还在做官,而佛印已经出家。 老师:对。前两位并未退出官场,也未脱出红尘,从他们“共阅一手卷”的如痴如醉可以看得出,而佛印已看破红尘,所以能放浪形骸。 主人公如此,两个舟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下面再请两个同学来模拟两“舟子”的神态。 学生两人上场,根据理解和老师的朗读来做动作。
13、学生互相提醒“锥髻仰面,攀右趾,若啸呼状;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的神态刻画。 老师:两个舟子是随从人物,写他们两个是否多余? 学生:不是,应该也是一种衬托。船浆闲置不用,水手没有在岗位上,一个仰天吹哨,一个平静如水。可见真是“泛舟” ,可见主人给他们的环境也是很轻松的。 老师:对,水手如斯,可见主人更是如斯。这样愉悦的环境,这样优美的景色,人本是自然的一部分,能与自然溶为一体,物我合一,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我想两个舟子也是王叔远向主人公送去的会心的微笑吧。下面请大家再来看文章最后一段,思考最后一个问题最后一段与核舟关系不大,能去掉吗? 学生:不能,是在总结。 老师:好。老师现在也来总结一下 有
14、苏轼泛舟赤壁,方有了赤壁赋 ,有了赤壁赋 ,方有了核舟,有了核舟,方有了核舟记 。一根红线穿了几粒明珠,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实属罕见。魏学洢看似在一板一眼地介绍核舟,但全文却充实而又光辉。作为雕刻艺人,王叔远捕捉并刻画了瞬间的人物形象,让人物的组合在默然无声中说话,他读懂了苏东坡。而魏学洢又读懂了王叔远,他在审视核舟时聆听了这种奇妙的“说话” ,借助了一系列的动词来为人物添色。我认为他在构思本文时,胸中有赤壁的如画江山,有苏轼为之神往的人生佳境,有审视和赞赏“灵技”的灵感,有把这一切混沌起来加以升华、融如自我的创造力。 (幻灯片)他在文章结尾处连用了九个“为”字,我们可以设想,他是怎样掰着手指头,
15、如数家珍第一一点算。这里边有有朋如此的自豪,有对这一微雕精品的真诚而又热烈的赞叹。同学们,魏学洢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一枚小小的核舟,他还教会了我们如何阅读:不仅用眼睛看,还要用心来思考。请同学们在划分段落的基础上,再分析一下各段之间的关系,看看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安排结构的。其实,根据上面的分析,全文的结构已很清晰地呈现在大家面前,这就是全文按总分总的逻辑顺序,局部按空间顺序。总分总舟首尾中(轩敞者) (右窗、左窗) 空 整体局部船头(中、右、左) 间 中间两边舟尾(居右者、居左者) 顺 船头船尾船背 序 正面背面经过这堂课的学习,我想同学们对文章的结构、顺序、大意已经有了把握,每个同学在
16、心里是否能做到条理清晰呢?让我们课后再去巩固这堂课所学,完成以下:作业(1)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背诵。(2)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苏轼游赤壁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 ,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有毁谤朝廷的意图,被捕入狱半年。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到任后,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一次是在农历 7 月 16 日(“壬戌”日) ,一 次是农历 10 月 15 日,写下了前后赤壁赋 ,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文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正是两次游览中所见之景,也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文章中雕刻家虽取材于这件事,去不受这件事的拘束。以上材料不难看出,苏轼游赤壁是
17、一次心境的释放。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课后可借助工具书自己去阅读苏轼的前后赤壁赋 ,进一步去感受一下苏轼的豪放、潇洒吧!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也有一颗敏感的心,从上面两个片段与原文的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以下几点:1、时间巧合,联想自然。2、场景相衬,突出主题。3、突出主角,配角烘托。除了佛印和东坡,剩下的一个就是鲁直了,那么,雕刻家:为什么选用“共阅手卷”这个细节?侧面烘托:闲适生活、旷达心情构思精巧 :主题所在、 “泛舟”由来东坡和鲁直神情那么专注于这幅手卷,上面肯定有精彩的内容,现在,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像。奇思妙想想像手卷上会有些什么内容?请用 100 字左右的语言描绘一下。(现场老师组织学生
18、思考,时间 2 分钟)同学们的想像十分精彩,也符合当时的场景,再看船尾:舟子只能算陪衬人物,作者却把他们刻画得如此细致,为何?请与主要人物比较异同点。现场老师组织学生思考,时间 3 分钟)居右者:若啸呼状 化静为动风助船行居左者:若听茶声然 使“泛舟”意味更浓鲁直:如有所语 化静为动风景变换佛印:矫首昂视 使“泛舟”人情更浓情态呼应,意境暗合,表现主题五个人物,恬静安适,遥相呼应,真是性情中人,那么,第 4 段:开头一句介绍“楫”有无必要?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思考,时间 2 分钟)“一楫横卧” ,静中有动,突出“泛舟”之状探索创作构思苏轼游赤壁是在“壬戌”日,艺术家雕刻的时间也在“壬戌”日,可
19、见,苏轼被流放游赤壁一事对雕刻家来说是多么深刻,恐怕在心境上也有某种相似吧?请看文章第 5 段。回答下列问题:时间巧合,联想自然船背上刻了什么? 题名、篆章抓住什么来写? 颜色清晰度如何? 了了历历(现场老师组织学生思考,时间 2 分钟)苏轼两次游赤壁,时间不同而景亦无穷,最能反映赤壁美景,突出主题的恐怕就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了。请思考:场景相衬,突出主题。山高月小”等 16 字为何脍炙人口? 暗示点题, “赤壁江上” 。 雕刻者刻这 16 字在上面,有什么意图? 船上所见,精练形象。一只小小的船桨,也是雕刻家精心构思的。那么,文中还有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雕刻家艺术构思
20、精妙之处呢?请同学们回顾全文:小结雕刻家艺术构思精妙之处。(现场老师组织学生思考,时间 2 分钟)1.选材巧妙,因材制作。2.人物突出,主题鲜明。人物众多,主次分明。人物神情,静中有动。3.诗句点题,空间广阔。4.借助工具,暗示主题。四、归纳写作特色刚才同学们全面赏析了核舟的语言特色,同学们都没有看见过这只核舟,为什么能作出这样的赏析呢?很显然,这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分析感受到的,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归纳一下本文的写作特色。再读课文,归纳本文的写作特色(现场老师组织学生归纳,时间 5 分钟)同学们归纳得很好,下面老师再和同学们交流一下:1、描写细致,形神兼备。2、层次井然,重心突出。3、富于想像,艺术再创。古代艺术家技术高超,让我们叹为观止,那么,我国民间手工艺家还有哪些杰作呢?下面请欣赏:天津泥人张彩塑是一种深得百姓喜爱的民间艺术品,它创始于清代道光年间,至今已有 180 年的历史。它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道具、色彩,形成独特的风格。注意:语言生动,条理清晰,突出重点。300 字左右。同学们,古代艺术家能“以我手刻我心” ,我希望同学们也能在今后的生活中,善于观察,善于发现, “以我手写我心” ,呈现出你的精彩来。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