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再说“见谅”之“见”语文知识2005 年 5 期有傅炳民老师的见谅原谅一文,文中认为“自己已经不可能见谅于毛泽东”中的“见谅”使用有误,应改为“自己已经不可能得到毛泽东的原谅” 。马兰刚同志在也说“见谅” (语文知识2006 年第 2 期)一文中认为这一观点值得商榷,并认为“见谅于”属于文言被动句式,而笔者认为前者的说法是正确的,马兰刚的说法反而更为不妥,就此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由,以就教于方家。 在古代汉语中, “见”确实经常用于表示被动,这里的“见”属于助动词,放在动词前面,和后面的及物动词一起构成“见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例如: 才高而见屈,遭时而然。(论衡) 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
2、我独醒,是以见放。(楚辞) 在需要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时经常使用“见于”的句式。例如: 先绝齐而后责地,则必见欺于张仪。(史记) 毫无疑问, “见于”属于一种比较成熟的被动句式,所以在文言文中有着较为普遍的使用,为大家所熟知,所以才会把“见谅于”这种错误的说法看成是文言被动句式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其实在“见谅”这种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中, “见”已经不是表示被动的助动词,而是副词。因为古汉语中表被动的助动词“见”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演变为副词,用在及物动词前,表示对他人所发动作行为的接受,有指代宾语的作用。可译为“我”或“自己” ,例如: 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见仇”即仇恨我或
3、自己) 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见用”即录用我)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见恕”即原谅我) 以上例证足以说明, “见谅”中的“见”决非表示被动的助动词,最后一例最有说服力, “见恕”是“原谅我” ,而不是“被原谅” ,而这种具有指代宾语作用的副词“见”放在动词前面时是无须用“于”引出什么行为的主动者的,因为它根本不表示被动。 我们再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看一下这个问题。在现代汉语中并非所有的动词都可以用于被动句,只有处置性较强的动词才可以,并且动词后面多有补语或别的成分。例如: 自行车被我弟弟骑了。 小鸡被黄鼠狼叼了一只。 “原谅”在现代汉语中不能用于被动句,我们只能说“得到了的原谅” ,而不说“被原谅” ,更不能说“被原谅一次”等。 总之,无论是古代汉语的“谅”还是现代汉语的“原谅”都不能用于被动句,我们常说的“见谅”是“请对方原谅我”的意思,而不是被对方原谅, “见谅于”的说法是错误的,是对这一表达方式的误解。 (作者单位:德州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