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 年葫芦岛市普通高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意境吕玉华在中国古代艺术批评及评论中,意境的地位并不突出。自近现代以来,却成为当今艺术评论与批评中常用的词语,文学、绘画,书法、音乐、舞蹈几乎什么艺术形式都可以用意境来评判。在各类艺术批评语境中,意境是一项评价标准和工具概念,一般来说,有意境为优,无意境则劣。 。“意境”产生于唐代,佛经翻译事业发达助推了这个术语在唐代出现。唐代各类艺术的繁荣兴盛又为理解“意境”提供了天然的材料,艺术成就辉煌的诗歌,更是可靠的文学阐释基础和语料。 “意境”首先就是一个诗学术语,而且是以唐诗为论述对象的。后代人对于意境所做的种种理解,
2、以唐诗的艺术特点为意境的基本内涵,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可以说, “意境”令后人信服,正是因为它产生在一个创作与理论两相适宜的年代,为后人的阐释提供了坚实的作品基础和想象升华的空间。“意境”一词,在目前所见的诗学文献中,是唐代王昌龄诗格的首次运用: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王昌龄认为,物境是对实有的山水进行艺术化描写,侧重于景。情境是对情感或情绪的描写,侧重于情意境传达的是思索,侧重在事理,要求真实不虚。它们是根据诗歌抒写的内容来命名的,此处的意境确实不能统摄物境和情境,与后二者相比,意境并无明显的优越性。“意”和“境”这两个字的意义含蕴都是无限的,二者组合,其实际的审美包容量远远大于“三境说
3、”中的意境。中国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重体验,具有模糊性、可延展性,意境也不例外。正是因为“意”这个语汇具有统摄性, “意”可以认识“物”和“情” , “物”和“情”却无法涵盖“意” ,尽管“三境”原本是并列的关系,在传递式的继承中,意境能够包容的内涵却更加深广。王昌龄对“意境”下了一个判断,又因为他本人以及后人对“意”的广泛运用,客观上使得“意境”内涵超越了其原本的規范。一首诗中,应该有景物,能传达意兴, “凡诗,物色兼意兴为好。若有物色无意兴,虽巧亦无处用之” 。所谓“意兴” ,应该是感兴起意,是“意”的一种表现方式。只是单调写景,不能传达“意” ,无法感兴,写得再巧,终究不为好。对于诗来说,
4、 “意”好是最重要的。唐诗作为中国古代艺术最辉煌的存在之一,能体现中国特有的审美文化,对唐诗之美的界定,也完全可以推广到其他艺术领城。这是意境理论在唐代诗学中建立,最终又推广到其他艺术领城的基础。后人继承并发扬意境理论的时候,即使对意境的具体内涵理解不同,均不脱离作品分析。意境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诗学美学概念进行现代代化转型的一个范例。从它的普遍应用来看,平常人也能掌握它的内在含义,并且能恰当应用,使之成为一个活跃的沟通古今的审美词汇。这是意境理论对于当今文化思想建设的价值与意义所在。(节选自文史知识依诗立论2016 年第 7 期)1. 下列关于“意境”基本内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
5、一项是( )A. 意境,首先是一个诗学术语,而且是以唐诗为论述对象的。所以,意境内涵与诗歌的艺术成就息息相关。B. 意境传达的是思索,侧重在事理,要求真实不虚。此处的意境约等于物境、情境之外的意识活动。C. 意境重体验,具有模糊性,可廷展性,在传递式的继承中,比物境、情境能够包容的内涵更深广。D. 意境是重要的审美术语,意境进入了当代艺术批评的操作层面,平常人也能掌握它的内在含义。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主要运用比较论证的方法阐明意境的发展演变过程,最后阐明意境理论在当今的价值与意义。B. 文章首先论达了意境在中国艺术批评和评论中地位的变化,并分析了其产生
6、的背景。C. 第三段运用比较论证的方法,论述了物镜、情境、意境的不同,意在表达意境在中国古代艺术批评和评论中的地位并不优越。D. 第四、五、六段分别阐述了 “意”的审美包容量及其在诗中的重要性,以及后人对其的继承和发扬。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意境”这一术语在唐朝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唐代佛经翻译事业的发达、各类艺术的繁荣兴盛以及唐诗的辉煌等,再加上这些内容为理解术语“意境”提供了材料。B. 若把现代社会中对意境系统中使用的词汇认定为外延语境,是意、境的合理延伸和发挥后的归类的话,就必须以王昌龄“三境说”中的“意境”为核心语境。C. 因为“意” 、 “境”两个汉字的
7、含义特别丰富,所以组成术语“意境”后的审美容量也大于王昌龄所下的定义,客观上也使术语“意境”的内涵超越了其原来的规范。D. 王昌龄所说的“三境”各自侧重点不同,物境偏重于山水的描写,情竟偏重于情感和情绪的抒发,意境偏重于事理的传达。【答案】1. D 2. D 3. C【解析】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阐释的细微差别,题中 D 项答非所问,说的是外延,是应用,不是内涵。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
8、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 D 项, “后人对其的继承和发扬”错,原文第六段阐述的是后人对意境理论的继承和发扬。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 C 项, “客观上也使术语意境的内涵超越了其原来的规范”错误,由原文“又
9、因为他本人以及后人对意的广泛运用,客观上使得意境内涵超越了其原本的规范”可以看出, “意境”内涵超越原本的规范是因为王昌龄本人和后来人对“意”的广泛运用,而不是意、境两个词语含义的丰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晒出一片秋实洪忠佩篁岭村的日子滑入秋天,家家户户的晒楼使展现出一幅幅晒秋图,明艳、质朴,既有齐白石画中的笔墨意趣,又有印象派画家笔下的新鲜生动。鳞瓦、屋檐,恰到好处地成了画框,布局简单,却在交叉中有变化,搭配得近乎完美,走进篁岭村的一刹那,我的双眼立即被这样的画境吸引住了,甚至忘了看村口花圃的颜色,以及木坊上“渔樵耕读”的雕饰。其实,篁岭的出身平凡,只是婺源石耳山上的一个典型山村,一百
10、多户人家,挤挤挨挨地蛰居在山腰上。在久远的年月里,满山翠竹青松,水口林立着红豆杉、香櫃、香樟、枫香, “其地多竹,大者径尺” ,历史上,此地的竹海也相当壮观。篁岭山陡路窄,很难看到一块宽敞的平地,村庄依山而建,房屋错落有致,大多是两层的结构:墙脚山石砌起,一层大门口朝着路,二层开后门架天桥临着山,屋顶鳞瓦,墙体斑驳,大体是黑白色调,也有黄泥红砖裸露的砖墙。而五桂堂、怡心楼、书院、客馆,无不精雕细刻,称得上是村庄有名的“大屋” 。山村周围,茂林修竹,屋宇之间,鸡犬相闻,依然透着原始村落的生活气息。秋日的篁岭,天蓝得纯净,树绿得清亮,环境、空气都可以养眼洗肺。村庄一家一户楼堂前的晒栏,几乎都是用
11、16 根或者 18 根杉木从楼堂前抵墙而出面朝天空,平整,伸展,放上竹编的晒簟晒盘就成了无遮无拦的晒场,当地人称之为晒楼。篁岭人家晒作物没什么讲究,山里种的、地里长的,什么赶上就晒什么,辣椒、紫苏、稻谷、黄豆、皇菊、柿子一年又一年,循环往复,他们恨不得把整个山野田地的收成都晒起来。而晒楼上色彩最为浓烈的,当属辣椒和稻谷粉墙黛瓦,配上那一盘盘红色的辣椒、金色的稻谷,正是一幅明艳而恬淡的画卷。如果说,鳞瓦与马头墙展现的是篁岭徽派建筑的“密” ,那么天井与晒楼无疑是村落民居的“透” 。在篁岭,农家的收成是不必问的,一看晒楼就知道。秋日里,我在天街边走近一位坐在长凳上切辣椒的老妪,她看上去有 50 多
12、岁,头系方格子的阳袱。她把两个或者三个辣椒并拢按在刀板上,一刀接着一刀,刀法娴热,切下的辣椒一圈一圈的,散在刀板上,水滋滋的,鲜润得很。等装辣椒的竹篮够上一晒盘了,就搬到晒楼上去晒,于是,空气中飘浮着一股辣辣的气味。色泽诱人的辣椒经不住晒,阳光一照就蔫了,本满当当的晒盘晒簟里便留出了许多空隙。篁岭女人的美是呈现在日常劳作中的,她们永远是晒楼的主角。趁着好天气晒作物,虽然忙前忙后,她们的言谈举止中却有闲适自得的一面。她们觉得生活很简单,日子就是春播、夏种、秋收、冬藏,一年四季有饭吃有事做就够了。往往,她们关注更多的是一家人餐桌上的鲜香。从一家两家,到一百多户人家纷纷把晒盘晒簟里的辣椒晒出来,那是
13、何其壮观的场景!穿过高低不平的巷子,平视或者俯视,我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篁岭的晒秋图,感受篁岭人家对农耕文明最原生态的表达。在篁岭村水口至木坊的青石板路边,有一组二十四节气的石雕。是的,一茬一茬,田地作物在生长轮回,还有什么比生命更有奥妙呢?二十四节气石雕的对面,是篁岭人家的开山之作一层层叠起的梯田,每年秋天,这里都蓄势一场稻浪。在稻子收割的日子里,篁岭人家的晒楼更加丰盈明艳。晒秋,一个多么形象的词。面对篁岭人家晒出的一片秋实,我看到了村人农耕生活的质朴,以及这片土地的殷实。(选自光明日报2016 年 10 月 21 日)4.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徽派
14、建筑的“密”和村落居民的“透”都渗入到篁岭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他们忙于秋收,却也满足于这样简单自适的生活。B. 文章倒数第 2 段提到一组二十四节气的石雕和层层叠起的梯田,意在说明算岭人晒秋习俗的因袭沿革。C. “我在天街边走近一位坐在长凳上切辣椒的老妪”的描写,说明“我”对篁岭人的晒秋习俗充满好奇,要一窥究竟。D. 文章融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为一体,语言典雅不失厚重,有较深的文化意蕴,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算岭晒秋图的赞美之情。5. 文章第 2 段详细描述篁岭山村的情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 者深情地诠释了晒秋的多重含义,请结合全文加以简要分析。【答案】4. A 5. 点明了篁岭山村的地理位置,
15、交代了篁岭人山陡路窄的生活环境,揭示了其晒秋习俗形成的内在原因。引出下文,为展开晒秋习俗的具体场景做铺垫。 6. 从字面义看,晒的是收成,指篁岭人秋收时将收成放在晒楼晾晒的习俗。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晒的是篁岭女人的勤苦耐劳,展现她们的劳作之美。从主旨来看,反映的是篁岭人平淡质朴、殷实富裕的农耕生活图景,作者对此充满赞美之情。【解析】4.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 ABC 项考核文章的内容,D 项考核手法,其中 B 项,说明篁岭人勤勤恳恳,不辞辛苦,年复一年的春播、夏种、秋收、冬藏;C 项,借对老
16、妪的描写引出对篁岭女人的赞美,并不是好奇;D 项,文章语言鲜明生动,并不厚重。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的能力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答出情节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内容和读者的角度分析其作用。题目要求回答“第 2 段详细描述篁岭山村的情况在文中的作用” ,首先答出语段的内容,通过“只是婺源石耳山上的一个典型山村”“历史上,此地的竹海也相当壮观”“ 山村周围,茂林修竹,屋宇之间,鸡犬相闻,依然透着原始村落的生活气息”等可知是“点明了篁岭山村的地理位置,交代了篁岭人山陡路窄的生活环境,揭示了其晒秋习俗形成的内在原因” ;从结构看下文写“晒秋习俗的具体场景” ,此段为此作铺垫。点睛:分析
17、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的词语的含义的题目,要求回答“晒秋”的含义,注意从情节上分析表层含义, ,然后结合内容和主旨分析深层含义,从情节看,晒的是收成,指篁岭人秋收时将收成放在晒楼晾晒的习俗;从内容看,晒的是篁岭女人的勤苦耐劳,展现她们的劳作之美;从主旨来看,反映的是篁岭人平淡质朴、殷实富裕的农耕生活图景,作者对此充满赞美之情。阅
18、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想当年,大教育家孔子倾其一生,弟子不过三千,现在一门“慕课” ,上万人平常稀松。2011 年,斯坦福大学教授吴恩达把课程搬上了互联网,一门课的注册学生就突破了 10 万人。即便孔老夫子在天有灵,恐怕也会自叹弗如。“互联网+教育” ,推倒了学校的“围墙” ,各种在线教育资源得以轻松共享,在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学校,英语老师周敏轻点几下鼠标,登录“一起作业网” ,来自全国重点名校的 30 万道最新真题题库便呈现在眼前。不大会儿,一套高水平的试卷执组合好了,不久后,周敏便拿到了学生的电脑答卷成绩,不仅有得分,还有每个学生的失分点。 “以前我们都用上学期的试卷,习题远远没有网
19、上的试卷灵活和贴近时效。有了互联网,效率和质量都大幅提高!”“现在的教育时代是一个没有边界的时代。在未来,谁能把教育做得边界无限,谁就占据了教育的制高点。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俞敏洪一语中的。小王是华中师范大学的大三学生,家境贫寒,勤工俭学挤占了他大量时间。这不,4 月 11 日一大早,他就挤上了公交车,靠着一个栏杆站稳,便打开了云课堂手机客户端,一堂课学完,他也正好到站。有了移动互联网,人们零零碎碎的时间就有了新的价值,等车、候机、排队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的知识,聚沙成塔,谁说不能做成大事呢?说起来,教育不仅仅是在校学生的事情,终身学习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互联网提供了
20、种种可能。这不,某知名品牌化妆品销售员赵力勤已经受益匪浅。上岗不久,大量顾客对林林总总化妆品的功效、适用年龄、适用肤质等提出诸多疑问,她显然力不从心。移动学习及时“解救”了她,公司在每个销售员的手机上安装了业务培训系统,不仅能让这些天南海北、很难集中到一起的销售员随时随地学习,还能让销售员把顾客信息发回公司控制中心,从而实时接收详细的美容指导。(摘自张烁“互联网+” ,催生打破时空的新教育 )材料二2015 年中国从事在线教育的企业数约 2400-2500 家,拥有数十万门在线教育课程,用户达到了近亿人次。这些在线教育企业如同蘑菇那样速生,也如同烟云那样很快消散,其原因当然有多种,但其共性的原
21、因是他们并不真正了解教育,采取了外科于术式的“互联网+教育”方式,互联网并没有真正加到教育深层。3 月底,一则在线教师时薪 18 万元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人们在感到互联网的巨大力量的同时,每一个教育当事人都意识到,如何与互联网相处正成为教育不得不直面的现实问题,已有的学校、教育机构和管理部了如何应对互联网也成为决定其自身未来状态的转换关键:选择得当就会给自身开辟宽广道路,选择不当就会让自己的路起走越窄。(摘自“互联网+教育”还是“教育+互联网”? ,2016 年 4 月 19 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一边是“互联网+教育”的“荒漠” ,老师都还摸不着头脑;一边却是互联网的“天堂” ,各式新鲜的教学
22、方式正逐渐走进课堂。面对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实,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孟繁华表示, “互联网+教育”将改变教育,但是不会颠覆教育,更不会颠覆学校的现有体制。中关村新兴网络教育开发研究院院长李洪波也认为,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是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直至最终融合为一的关系, “传统教育不是一无是处,互联网教育仍然需要吸收传统教育的精华为其所用,而不是另起炉灶或砸烂传统教育、彻底重建。 ”李洪波认为, “就算在互联网特别发达的美国,目前仍处于互联网教育的探索阶段,没有形成有效的、公认的模式和案例。 ”所以, “互联网+教育”有一个过程,还有一段很长的路需要我们去继续探索和尝试。的确,顺应互联网潮流是教育领
23、域无可选择的选择,但是必须认识到,教师才是教育的根本,互联网只是工具和手段。(摘自豆俊杰、王强“互联网+教育”:冰火两重天 )7. 下列关于“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更有优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互联网+教育”推倒了传统教育的“围墙”使大家可以共享各种在线教有资源。B. “互联网+教育”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挣脱了时间的枷锁。C. “互联网+教育”使各种新鲜的教学方式逐渐走进课堂,终将颠覆学校现有体制。D. “互联网+教育”不仅可以在校学习,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为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 )A. 材料一
24、将孔子弟子“三千”与斯坦福大学教授吴恩达学生“十万”相比较,说明了“互联网+教育”具有时间和空间的优势。B. 材料二从教育企业的角度谈了“互联网+教育”存在的问题,材料三从教师的角度谈了“互联网+教育”存在的弊端。C. 在线教师时薪 18 万引发了社会关注,每一个教育当事人都意识到只有与互联网相处融洽,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D. 文章举华中师范大学的学生小王之例,意在鼓励大学生勤工俭学,因为“互联网+教育”可以让人随时随地学习。E. “互联网+教育”虽然带来许多机遇,可能引发教育的大变革,但当前“互联网+教有”还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应引起思考。9. 传统教育如何实现在“互联网+教育”形势下
25、的自我发展?请结合材料三谈谈你的理解。【答案】7. C 8. AE 9. 传统教育认识自身的优点,坚守精华所在,积极应对互联网各式新鲜的教学方式。传统教育与互联网教育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直至最终融合为一。传统教育顺应互联网潮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传统教育必须抓住教师这个根本,不断提高教师的能力。【解析】7.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 C 项, “终将颠覆学校现有体制”错误,由原文“互联网+教育将改变教育,但是不会颠覆教育,更不会颠覆学校现有的体制”可知。8.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
26、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 B 项, “从教师的角度谈了互联网+教育存在的弊端”错,应是“从教育家和研究者的角度谈了互联网+教育的融合和存在的问题” ;C 项, “只有与互联网相处融洽,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每一个教育当事人都意识到,如何与互联网相处正成为教育不得不直面的现实问题” ;D 项, “意在鼓励大学生勤工俭学”错误,举小王之例只是为了说明“互联网+教育”打破了时间限制。9.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中的内容概括要点,然后整合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建议
27、,重点注意专家、学者的观点。此题要求谈“传统教育如何实现在互联网+教育 形势下的自我发展” ,此题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互联网+教育将改变教育,但是不会颠覆教育,更不会颠覆学校的现有体制”“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是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直至最终融合为一的关系”“传统教育不是一无是处,互联网教育仍然需要吸收传统教育的精华为其所用,而不是另起炉灶或砸烂传统教育、彻底重建”“顺应互联网潮流是教育领域无可选择的选择,但是必须认识到,教师才是教育的根本,互联网只是工具和手段”概括答题要点。点睛:新闻调查提建议、谈看法的题目一般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概括,不是针对此现象信马由缰,海阔天空,甚至提出和文章内容不相关或
28、相悖的观点,而是对文中相关的专家的观点的概括和总结。同时注意介绍的一些成功的案例会存在的问题,成功的地方坚持,存在的问题要避免。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柳恽字文畅,少有志行。好学,善尺牍。与陈郡谢沦邻居,深见友爱。沦曰:“宅南柳郎,可为仪表。”初,宋时有嵇元荣、羊盖者,并善琴,云传戴安道法。恽从之学,特穷其妙。齐竟陵王子良闻而引为法曹行参军,唯与王暕、陆杲善。每叹曰“暕虽名家,犹恐累我也。 ”雅被子良赏狎。子良尝置酒后园,有晋太傅谢安鸣琴在侧,援以授恽,恽弹为雅弄。子良曰:“卿巧越嵇心,妙臻羊体,良质美手,信在今夜。岂止当今称奇,亦可追踪古烈。 ”为太子洗马,父忧去官,著述先颂 ,申其罔极
29、之心,文甚哀丽。后试守鄱阳相,听吏属得尽三年丧礼,署之文教,百姓称焉。还除骠骑从事中郎。梁武帝至建邺,恽候谒石头,以为征东府司马。上笺请城平之日,先收图籍,及遵汉高宽大之义。帝从之。徙为相国右司马。天监元年,除长兼侍中,与仆射沈约等共定新律。恽立性贞素,以贵公子早有令多,少工篇什,为诗云:“亭皋木叶下,垄首秋云飞。 ”琅邪王融见而嗟赏,因书斋壁及所执白团扇。武帝与宴,必诏恽赋诗。尝和武帝登景阳楼篇云:太液沧波起,长杨高树秋。翠华承汉远,雕辇逐风游。 ”深见赏美。当时咸共称传。历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秘书监,右卫将军。再为吴兴太守,为政清静,人吏怀之。于郡感疾,自陈解任。父老千余人拜表陈请,事未
30、施行,卒。初,恽父世隆弹琴,为士流第一,恽每奏其父曲,常感思。复变体备写古曲。尝赋诗未就乙以笔捶琴坐客过以箸扣之恽惊其哀韵乃制为雅音后传击琴自于此。恽常以今声转手古法,乃著清调论,具有条流。梁武帝好弈棋,使恽吕定棋谱,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第其优劣,为棋品三卷。恽为第二焉。帝谓周舍曰:“吾闻君子不可求备,至如柳恽,可谓具美,分其才艺,足了十人, ”恽著卜杖龟经 。性好医术,尽其精妙。(选自南史柳恽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尝赋诗未就/乃以笔捶琴坐/客过以箸扣之/恽惊其哀韵/乃制为雅音/B. 尝赋诗未就/乃以笔捶琴坐/客过/以箸扣之/恽惊其哀韵/乃制为雅音
31、/C. 尝赋诗/未就乃以笔捶琴坐/客过/以箸扣/之恽惊其哀韵/乃制为雅音/D. 尝赋诗末就/乃以笔捶琴/坐客过/以箸扣之/恽惊其哀韵/乃制为雅音/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子洗马也简称为洗马。是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员,即东宫官,是太子的随从官员。洗,通假于“先” ,洗马也就先马,意思是在马前做先导。B. 忧,指父母之丧;丁,是遭逢、碰到之意。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丧,这叫丁忧,也叫夺情。C. 尺牍,古人书写的工具。是一种用一定规格的木板(少数用棱形木柱)经刻写文字后制成的书籍形式。D
32、. 秘书监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府设置的专掌国家藏书与编校工作的机构和官名。12.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柳恽少年时就很有志向而且多才多艺,善于写书信,同时具有音乐天赋。曾跟随嵇元荣、羊盖学弹琴,很快能掌握他们弹琴的的真谛。B. 柳恽崇尚孝道。父亲去世后,他写作了述先颂 ,表达他无尽的哀思,后来代理鄱阳相,遇有属官父母去世就听凭其尽孝守丧,这些都受到百姓称赞。C. 柳恽具有很高文才。武帝参加宴会,必定要下诏让柳恽赋诗。他曾经与武帝相互唱和,所作诗篇深受赞美,被当时人们争相传诵。D. 柳恽对棋艺有很高的鉴赏水平。他曾受爱好下棋的武帝委托并遵照武帝制定的品评棋艺的
33、标准,评定了二百七十八位棋手的等级,为此受到武帝的夸赞。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子良尝置酒后园,有晋太傅谢安鸣琴在侧,援以授恽,恽弹为雅弄。(2)帝谓周含曰:“吾闻君子不可求备,至如柳恽,可谓具关。分其才艺,足了十人。 ”【答案】10. D 11. B 12. D 13. (1)萧子良曾经在后花园里设下酒宴,当时有一架晋朝太傅谢安(曾用过的)鸣琴放在旁边,便拿来交给柳恽,柳恽弹了一支雅曲。(2)武帝对周舍说:“我听所君子不可以苛求完备,至于像柳恽,可以说完美了。如果把他的才艺分开,足以成就十个人。 ”【解析】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
34、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末就”是“赋诗”的结果,不要断开;“坐客”一个词语,不要断开;“之”是“扣”的宾语,不要断开。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
35、、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B 项, “也叫夺情”错, “夺情”是皇帝下诏,强行停止“丁忧”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 D 项,说“柳恽品评棋艺遵照武帝制定的品评棋艺的标准” ,文中无据。1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侧:旁边;援:拿来;授:交给;雅弄:雅曲;备:完备:具:完美;了:成就。参考译文:柳恽字文畅,少年时就很有志向。好学习,善于写书信。与陈郡的谢沦是邻居,受到谢沦深深地友爱。谢沦说:“宅南的柳郎,可以作为楷模。 ”起初, (南朝)宋的时候有嵇元荣、羊盖两个人,都善于弹琴,说是传承的戴安道技法。柳恽跟随他们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