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哀美与殡葬哀美初探.pdf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957730 上传时间:2019-03-22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306.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哀美与殡葬哀美初探.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哀美与殡葬哀美初探.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哀美与殡葬哀美初探.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哀美与殡葬哀美初探.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1年第24期总第302期前沿Forward PositionNo24 2011Sum No302哀美与殡葬哀美初探孙树仁(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殡仪系,北京101601)摘要哀美,伴随着人们的感情产生而存在,发展而丰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领域。目前学者对哀美的研究只限于文学艺术的哀美,且成果无几,至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哀美,还是一块没有开垦的处女地。本文追溯了哀美的起源与发展,阐述了殡葬哀美“真与善”的统一和主客体统一的观点。提出了殡葬哀美的概念,分析了殡葬社会活动中哀美的实践路径及其在殡葬社会活动中注入哀美现代元素,对提升人们殡葬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所具有的价值。关键词

2、哀美渊源;殡葬哀美内涵;殡葬哀美实践【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11)24017803一、哀美的渊源(一)哀美的源起“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J,哀美最早出现在文学艺术之中。屈原所著离骚是楚文化的代表,就包含着悲壮哀美的元素,成为中国哀美的渊源。时至魏晋六朝,面对社会分裂,许多文人墨客满腹牢骚,感于心而咏于言,以阮籍为代表的诗,首首氛围枯寂,情感低沉,“所咏唱的内容,不像从来的五言诗那样是个人性质的哀欢,而是扩展到广大人类全体的问题”旧J,“哀美开始成为当时艺术审美的风尚,成了文人自觉的追求”p。(二)哀美的发展六朝之后,哀美在文学艺术领域得

3、到了空前的发展。在我国先后出现了以哀美为艺术特征的以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词派,以关汉卿的窦娥冤为代表的十大悲剧等。哀美在日本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日本紫式部所著的源氏物语,就是日本以“物哀美”为文学艺术特征的文学艺术巨著。在近代川端康成的雪国更是以淡淡的哀愁,温柔的伤感,将日本的“物哀美”运用到哀伤玩艳的最高艺术境界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不仅在亚洲,在欧洲哀美的美学艺术形式也是大放异彩。从古希腊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三大悲剧家的作品,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莎士比亚所著的哈姆雷特等作品,都因强烈的哀美感染力和震撼力而成为传世佳作。综观古今中外,哀美发源于文学艺术,并且

4、成为文学艺术领域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正如美国诗人爱伦坡所说的那样“一切真正的美必然会被染上忧伤的色彩”。哀美在文学艺术领域里具有普适性,即便是喜剧、小品、相声等艺术作品,一旦离开哀美的渲染,也会黯然失色。哀美已经作为不可或缺的美的表现形式,被广泛运用在文学艺术领域之中。二、殡葬哀美的内涵(一)关于哀关的研究人们对哀美的研究,据有限资料是从1991年张业敏教授发表从悲慨到哀美六朝怨文学发展一瞥一文开始的。随后又有2004年聂济冬教作者简介孙树仁(1957一),男,副教授,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殡仪系系主任,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生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178万方数据授发表的中唐爱情传奇哀美情趣成因探析

5、、2008年蒋广平教授发表的浅论(雪国)语言之哀美等艺术评论的文章,这些文章都使用了“哀美”这一概念。近年来人民大学的程丽娜博士发表“哀美”的民族形式特征与魏晋六朝诗歌文章,一该文研究了魏晋六朝文学艺术领域形成“哀美”这一文学艺术风尚的原因、哀美的文学艺术特征及其在文学艺术中的美学价值等。文学艺术学者对“哀美”的研究,对于丰富文学艺术美的内涵,提升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学品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二)殡葬哀美的特征殡葬哀美的本质特征是殡葬活动的“真善美的统一”。关于美的本质有着不同的学术观点,但多数学者普遍认为美的本质特征是“真善美统一”,站在美学本质这一学术理论的背景下,我们也认为,殡葬哀美的本质特

6、征则是殡葬活动中“真善美的统一”。殡葬活动中的“真”,是指人的死亡这一不可逆转的客观现实。殡葬活动中的善,是指通过组织殡葬活动中达到人的生命的“优死”。所谓“优死就是在死亡问题上的生命自然属性死亡和生命社会属性传承和谐统一;生命个体优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逝者优死和丧者优丧和谐统一,生命个体优死与社会和谐有机统一”。H o殡葬活动中的美是指人的死亡这一客观事实与人们举办丧事,使得逝者获得“优死”的过程中,给人们的一种愉悦的感受。殡葬活动中“真善美的统一”这就是殡葬哀美的本质性特征。殡葬哀美的另一个特征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所谓殡葬哀美的主体是指参与殡葬活动的人们,殡葬哀美的客体是指殡葬活动的过程。

7、殡葬哀美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就是参与殡葬活动的人们(主体),面对生命的死亡(客体),在殡葬活动中所产生出的对生命的敬畏和珍重的感受。殡葬哀美不同于其他美的形式主体与客体统一来的那么自然和直接。殡葬哀美的客体是一种悲伤的现实,却又要使殡葬哀美的主体从悲伤中感悟到生命的美感,按照一般的思维这是难以实现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殡葬哀美正是在参加殡葬活动主体获得美的感受与生命死亡悲伤的客体这一强烈的反差之间架起融通的桥梁,从而实现殡葬哀美主体与客体的有机统一。殡葬哀美正是靠着这种强烈的反差美,才更富有感染力和美学魅力。可以设想,当我们的殡葬活动中充分发挥殡葬哀美的作用,整个殡葬业的形象和内涵必将发生深刻

8、的变化。殡葬哀美语境下的殡葬活动既庄严肃穆又不失温馨高雅,既有优秀的民族传统又不乏鲜明的时代气息,殡葬哀美背景下的殡葬社会活动会成为具有现代性的一种时尚美感。(三)殡葬哀美的内涵何谓殡葬哀美?所谓殡葬哀美是指在殡葬活动中,通过运用自然美、社会美、文学艺术美等美的形态,使参加丧事活动的人们在哀伤的情景下获得的美的感受。按照殡葬哀美构成来看,殡葬哀美又分为殡葬自然哀美、殡葬社会哀美和殡葬文学艺术哀美。如不保留骨灰的树葬、海葬等自然葬法、墓地园艺与景观、艺术墓穴建造以及灵堂的花艺布置都依赖于殡葬自然哀美。在殡葬活动中,丧亲者通过守灵、告别仪式等殡葬活动释放悲伤的心情,参加殡葬活动的人们通过逝者的生平

9、介绍,观看逝者人生小电影以及参加人殓礼、守灵礼、吊唁礼、起灵礼、告别礼、安葬礼、祭奠礼等各种殡葬活动,获得生命启迪与生命教育的感受,这就是殡葬社会哀美。再如在殡葬活动中具有文学艺术特点的挽联、挽幅、挽幛以及碑文、墓志铭、悼亡诗词的撰写,以及荣获第32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高大奖、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项的日本电影入殓师的拍摄、2011年中央电视台以“生命与怀想”为主题举办的2011清明诗会等,则是殡葬文学艺术哀美。三、殡葬哀美的实践(一)殡葬自然哀美及其实践殡葬自然哀美是以自然美为基础,凭借自然事物赋予殡葬活动一种哀美的感受。殡葬自然哀美在实践中分为两种:一种是“从自然生态系统

10、的审美意识出发,按照园林景观生态学理论营造自然空间和环境,在生态群落和审美基础上进行艺术配置”o的景观哀美。如我国倡导的生态墓建设就是把荒山秃岭加工成墓园园林和艺术景观,就是殡葬景观哀美的形式。另一种是原生态的自然哀美形式,也就是未经改造的原生态的自然事物成为哀美的载体。如现在出现海葬、草原葬、森林葬、山川葬等自然葬法就是原生态的殡葬自然哀美的形式。无论是墓园还是灵堂的布置,都离不开自然哀美,自然美之所以能转换成自然哀美,就在于具有生命文化、自然哀美素养的人们的艺术创造。(二)殡葬社会哀美及其实践殡葬社会哀美是以殡葬礼仪为基础的,凭借各种殡葬礼仪给予参加殡葬活动的人们一种哀美的感受。首先,殡葬

11、社会哀美的实践在于给予人们尊重逝者生命的感受。目前,由于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忌讳,在殡葬活动中往往不能给予逝者足够的尊重。其实“人类每一种文化中都存在着死亡纪念仪式,它是为人类固有的需要服务的”。61。西塞罗也179万方数据曾假借马尔库斯加图说道:“既然她已经把人生戏剧的其余部分写得有声有色,在写最后一幕时她是绝不会像某些懒懒散散的诗人那样随随便便、漫不经心的。”“o人的一生从降生、成长到最后的谢幕,不知经历多少风风雨雨,含辛茹苦,或者波澜壮阔,或者平凡自然,他们有着得到人们尊重的愿望。作为逝者多么想一生的努力和成就能得到家人和社会的肯定,又多么希望在最后的时候能得到亲朋好友的依依惜别。按照殡葬

12、社会哀美的要求就是在殡葬活动中围绕着逝者的生平,创意出尊重逝者生命个性化的殡葬礼仪和殡葬环境。上海殡葬文化研究所所长诸华敏曾介绍到上海殡葬葬礼富含文化内涵的个性化葬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其次,殡葬社会哀美在于让丧亲者悲伤情绪得到舒缓。“人不仅是一种欲望主体,而且还是一种情感主体”旧。目前,人去世后,就很快送到医院或者殡仪馆太平间将遗体冷藏起来,现代化的冷藏技术不失为一种遗体保护的现代技术,另一方丽这一“现代工业化、技术化的对遗体的处置方式更加深了中国人透心凉式的恐惧”归J,这就不利于丧亲者悲伤心理的舒缓。因此,目前各地纷纷增加了守灵服务,以“适当延长从死后到追悼会的时间间隔,增加心理疗伤的服

13、务,防止草率治丧引发新的一1、5,理障碍,是十分必要的”。殡葬哀美就是通过创造一种温馨、尊严、肃穆的哀美环境与文化背景,让丧亲者通过守灵和接受人们的吊唁等活动,慢慢地接受亲人去世的现实,为丧亲者舒缓悲伤情绪提供一种哀美的空间和时间。再次,殡葬社会哀美在于让人们获得一次生命的教育。一个人一生参加葬礼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如此真切地走近死亡,是难得的生命教育的机会。现实中不少殡葬活动是在简陋和低俗的殡葬环境下进行的,人们参加这样的葬礼只能是加重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无任何美感可言。殡葬社会哀美语境下的殡葬活动,将给予参加葬礼的人们庄严肃穆又不乏温馨感人的环境,如果说“死亡是给予哲学灵感的守护神和它的美神

14、”1。,那么殡葬社会哀美就能尽最大可能地给予所有参加葬礼的人们感受到生命尊严的美感和获得生命价值的灵感。在这种情景下,“死亡的真实更能让人珍惜生命的价值,在意识到死亡的情境中更会迫使自己抓紧时间创造”2I。当看到逝者的家人的哀痛与依恋,激发着人们去热爱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孝顺长辈,抚育后代,建构自我血缘和亲缘生命,获得爱情和亲情。逝者单位的同事、战友、校友潸然泪下送逝者最后一程的场景,教育人们要善待别人,建构良好的人180际关系和社会关系获得人情和友情。当人们看到逝者奋斗的一生,留下了不朽的精神生命,成为家人的骄傲、受到社会的尊敬和崇拜,又激励着人们努力奋斗,使得生命具有丰富的社会价值,使自己精

15、神生命永存,万古流芳。哀美作为美学范畴的一种形式客观地存在于自然界、文学艺术和殡葬社会生活中。文学艺术哀美,使得文学艺术作品更加丰富感人,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文化生活。殡葬哀美,可以将人们视为阴森而恐惧的殡葬社会生活,转变成高雅而哀美的社会生活,从而提升人们殡葬生活的素质和质量。殡葬社会生活中的殡葬哀美,目前还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需要美学、生命文化科学、殡葬学等相关的学科和学者,关注殡葬哀美的研究,探讨殡葬哀美的内在规律,丰富殡葬哀美的理论成果,为殡葬哀美的社会实践提供理论的滋养。殡葬教育界应该注重培养出具有殡葬哀美素养和能在殡葬社会活动中创意和实践殡葬哀美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殡葬行

16、业管理部门应该按照殡葬哀美的要求,为殡葬行业实践殡葬哀美提供社会环境,设计合乎殡葬哀美理念的殡葬服务规范和服务标准,不断地增加和丰富殡葬哀美,促进我国殡葬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殡葬服务机构则应该积极吸纳具有哀美素养的专业人才,在殡葬服务中勇于创意和实践殡葬哀美。参考文献】1周振甫,编著文。b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92日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423程丽娜魏晋六朝诗歌“哀美”崇尚之成因J理论界,2010(09)4孙树仁生命优死的探讨A2011生命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台北:国立台北教育大学,2011:4505杨宝祥殡葬环境保护概论M北京:社会出版社,20

17、11:3026藤野生命不可逆转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1:1487古罗马西塞罗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M徐奕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58段德智主体生成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79郑晓江生命与死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510王宏阶上海殡葬业转型中的科技战略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10:1811波兰叔本华叔本华人生哲学M李成铭,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30612苏少壬,编著感悟生命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1万方数据哀美与殡葬哀美初探作者: 孙树仁作者单位: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殡仪系,北京,101601刊名: 前沿英文刊名: Forwar

18、d Position年,卷(期): 2011(24)参考文献(12条)1.周振甫 文心雕龙今译 19992.吉川幸次郎 中国诗史 20013.程丽娜 魏晋六朝诗歌“哀美”崇尚之成因 2010(09)4.孙树仁 生命优死的探讨 20115.杨宝祥 殡葬环境保护概论 20116.藤野 生命不可逆转 20117.西塞罗;徐奕春 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 19988.段德智 主体生成论 20099.郑晓江 生命与死亡 200110.王宏阶 上海殡葬业转型中的科技战略研究 201011.叔本华;李成铭 叔本华人生哲学 200312.苏少壬 感悟生命 2010引用本文格式:孙树仁 哀美与殡葬哀美初探期刊论文-前沿 2011(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