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玉米叶斑病的发生及防治,新疆广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部王建华,玉米叶斑病的种类,玉米大斑病 玉米小斑病 玉米弯孢霉菌叶斑病 玉米褐斑病 玉米细菌性条纹病 玉米叶鞘紫斑病 玉米链格孢菌叶枯病 玉米圆斑病 玉米斑枯病 玉米灰斑病 玉米轮纹斑病,玉米大斑病,异名 玉米条斑病、玉米煤纹病、玉米枯叶病、玉米叶斑病 简介 玉米大斑病是世界各玉米产区分布较广、为害较重的玉米病害。在我国,大斑病主要分布东北、华北春玉米区和南方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的山区。,玉米大斑病图片,玉米大斑病症状,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一般先从底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步向上扩展,严重时能遍及全株,但也有从中、上部叶片发病的情况。
2、受侵染的叶片上形成大型核状病斑,在田间初为水渍状青灰色或灰绿色小斑点,扩展后为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者灰色的棱形或长纺锤形大斑,一般长510cm,宽1.01.5cm,潮湿时病斑上有明显的黑褐色霉层,严重时病斑联合纵裂,叶片枯死。,玉米大斑病病原物,病原为大斑凸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有性态为玉米毛球腔菌,在自然条件下一般不产生。形态。分生孢子梗褐色,顶端颜色较淡,直或膝曲,不分枝,基细胞较大,具28个隔膜,大小(35160)um(611)um。分生孢子褐色,梭形或长梭形,大小(45126)um(1524)um,具27个隔膜,顶细胞钝圆或长椭圆形,基细胞尖锥形,脐点明显,突出于基细胞外部。子囊壳黑
3、色,椭圆形至球形,大小(359721)um(345497)um。子囊圆柱形或棍棒形,大小(176249)um(2431)um,具短柄。子囊周围有拟侧丝。子囊孢子初无色透明,老熟后呈褐色,纺锤形,大小(4278)um(1317)um,多为3个隔膜,隔膜处缢缩。特性。本病菌与高粱大斑病病菌是同一个种1个不同的生理专化型。高粱专化型不侵染玉米,但玉米专化型能侵染高粱。,玉米大斑病的侵染循环,越冬。病原菌以休眠菌丝体在病株残体内越冬,成为第二年的主要初侵染来源。其分生孢子还可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种子也能带少量病原菌,这也是侵染来源之一。侵入。玉米生长季节,越冬病菌产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
4、上,适宜温、湿度条件下萌发入侵。感病品种上,病菌侵入后迅速扩展,约14天左右,即可引起局部萎蔫,组织坏死,进而形成枯死病斑。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病斑上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因素,气候因素。气候条件是病害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温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利于病害发展。从拔节到出穗期间,若降雨集中,田间湿度大,再加上气温适宜,可造成病害流行。在北方玉米产区,67月降雨量均超过80mm,雨日较多,加之8月份雨量适中,病情发展严重。栽培因素。玉米孕穗、出穗期间氮肥不足,发病较重。单种玉米比套种玉米发病轻。连作地、排水不良的低洼地以及田间密度高、通
5、风不良的田块,发病重。品种抗病性是影响大斑病流行的重要因素。玉米连茬地及离村庄近的地块,由于越冬菌源量多,初侵染发生的早而多,再侵染频繁,易造成流行。,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方法,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玉米秸秆不要堆放田头。轮作倒茬,避免重茬。适当早播,培育壮苗,注意肥水管理,氮磷搭配使用。早期摘除下部病叶。玉米收获以后,彻底清除田内外病残组织。化学防治:在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喷药防治。药剂选用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80%速克净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5%达科宁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苯菌灵乳
6、油800倍液,或40%克瘟散乳油8001 000倍液,或0.5%施特灵水剂2 500倍,或20%草酸青霉水剂稀释50倍液。每隔10天防1次,连续防治23次。,玉米小斑病,异名 玉米斑点病 简介 玉米小斑病为我国玉米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一般造成减产15%20%,减产严重的达50%以上,甚至绝收。,玉米小斑病图片,玉米小斑病的为害症状,玉米整个生育期内都可发生,但以抽雄、灌浆期,发病重。主要为害叶片,但叶鞘、苞叶和果穗也能受害。叶片上病斑小,但病斑数量多。初为水浸状,以后变为黄褐色或红褐色,边缘颜色较深,椭圆形、圆形或长圆形,大小(510)mm(34)mm,病斑密集时常互相连接成片,形成较大型枯斑
7、。多雨潮湿天气,有时在病斑上可看到黑褐色霉层。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先发病,向上蔓延、扩展。,玉米小斑病的类型,叶片病斑形状,因品种抗性不同,有3种类型:(1)不规则椭圆形病斑,或受叶脉限制表现为近长方形,有较明显的紫褐色或深褐色边缘。(2)椭圆形或纺锤形病斑,扩展不受叶脉限制,病斑较大,灰褐色或黄褐色,无明显、深色边缘,病斑上有时出现轮纹。(3)黄褐色坏死小斑点,基本不扩大,周围有明显的黄绿色晕圈,此为抗性病斑。高温潮湿天气,前两种病斑周围或两端可出现暗绿色浸润区,幼苗上尤其明显,病叶萎蔫枯死快,叫“萎蔫性病斑”;后一种病斑,当数量多时也连接成片,使病叶变黄枯死,但不表现萎蔫状,叫“坏死性病斑”。
8、,玉米小斑病的病原物,病原为玉蜀黍平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有性态为异旋孢腔菌。形态。子囊座。黑色,近球形,大小(357642)um(276443)um。子囊。长条形,大小(124.6183.3)um(22.928.5)um,顶端钝圆,基部具短柄,内含24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长线形,在子囊里缠绕成螺旋状,有隔膜,大小(146.6327.3)um(6.38.8)um。分生孢子梗褐色至褐色,直或呈屈膝状,大小(80156)um(510)um,基部细胞大,具隔膜318个。孢痕明显,生在顶点或折点上。分生孢子长椭圆形,多弯向方,褐色或深褐色,具隔膜115个,大小(14129)um(517)um,脐点明
9、显。特性。病菌产生分生孢子的最适温度为2325,最低温度为15,最高温度为33。,玉米小斑病的侵染循环,侵染源。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株残体内外越冬,在地面上能存活12年。带菌种子也可导致幼苗发病。侵入。第二年越冬病原菌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到田间玉米叶片上。如遇田间湿度较大或重雾,叶面上结有游离水滴存在时,分生孢子48小时即萌发产生芽管侵入到叶表皮细胞里,34天即可形成病斑。以后病斑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重复侵染。玉米收获后,病原菌又随病株残体进入越冬阶段。,玉米小斑病的发生因素,品种因素。种植感病品种是小斑病大面积流行的重要因素。 气候因素。发病适宜温度262
10、9。遇充足水分或高湿条件,病情迅速扩展。玉米孕穗、抽穗期降水多、湿度高,容易造成小斑病的流行。 栽培因素。夏玉米比春玉米,发病重。低洼地、过于密植荫蔽地、连作田,发病较重。,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方法,农业防治:可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注意合理布局和轮换,避免长期种植单一品种。适时播种,使抽穗期避开多雨天气。施足底肥,适期、适量合理追肥,促进植株生长健壮,特别是必须保证拔节至开花期的营养供应。发病制种基地实行大面积轮作,把病原基数压到最低限度,减少初侵染来源。集中清理底部病叶,带出田外处理。收获后,清除地面病株残体,把带菌残体充分腐熟,最好不用于玉米制种田。病田应实行秋翻,使病株残体埋入地下10c
11、m以下。 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洒药剂防治,每隔710天防治1次,连防23次。药剂可选用50好速净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80速克净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玉米弯孢霉菌叶斑病,异名 玉米黄斑病 简介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在主要玉米产区普遍发生,是玉米的重要病害。,玉米弯孢霉菌叶斑病图片,玉米弯孢霉菌叶斑病为害症状,发生在玉米成株期,主要危害叶片,有时也危害叶鞘和苞叶。初生褪绿小斑点,逐渐扩展为圆形至椭圆形褪绿透明斑,中间枯白色至黄褐色,边缘暗褐色,周围有浅黄色
12、晕圈,成熟病斑一般长25mm,宽12mm,大的可达7mm3mm。湿度大时,病斑正反两面有灰黑色霉状物。该病症状变异较大,在一些自交系和杂交种上,有的只生一些白色或褐色小点。,玉米弯孢霉菌叶斑病病原物,病原为新月弯孢霉,属半知菌亚门。 形态。分生孢子梗褐色,较直,也有的弯曲,有隔膜,不分枝,大小(52116)um(45)um。分生孢子暗褐色,弯曲,或呈新月形,大小(2030)um(816)um,具隔膜3个,中间2细胞膨大,两端细胞稍小,颜色也浅。 特性。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为3032。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温度为2830,相对湿度在90%以上才可萌发,玉米弯孢霉菌叶斑病侵染循环,病菌以分生孢子在玉米
13、秸垛内越冬,以菌丝体在玉米垛、田间地表、土壤、堆肥中越冬。玉米秸垛、田间地表的病残体是病菌的主要初侵染源。,玉米弯孢霉菌叶斑病发生因素,气候因素。该病属高温高湿型病害,78月高温高湿或多雨的季节利于发病和流行。农业因素:播种晚、土壤贫瘠,发病重。,玉米弯孢霉菌叶斑病防治方法,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注意品种间的合理布局和轮换。秸秆还田或高温堆肥、垫家畜圈、做烧柴,避免用秸秆做篱笆,村边、地头不留玉米秸秆。适时早播、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与中矮秆作物间作等均可减轻病害的发生程度。 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洒40%福星乳油8 0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12.5%烯唑酮可湿性
14、粉剂3 00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1 000倍液,或80%大生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玉米褐斑病,玉米褐斑病原是玉米生产上的次要病害,虽然各地均有发生,但损失不大。近年来,该病在我国玉米产区普遍发生,造成大面积流行,危害十分严重,其中,在华北地区和黄淮流域的河南、河北、北京、山东、安徽、江苏等省危害更重,已经成为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玉米褐斑病图片,玉米褐斑病为害症状,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田间症状有整株黄点型和局部褐斑型2种。 整株黄点型
15、。一般是整株叶片发病,叶片上出现密集及大小分布较均匀的小黄点,使叶片和植株呈现失绿发黄,密集的小黄点老熟后变成褐色的孢子堆,内有休眠孢子。孢子堆不破裂。 局部褐斑型。主要发生在叶鞘、叶主脉上。病斑浅褐色,叶肉组织变为红黄色。主脉发病,病斑红褐色,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散出褐色粉末。,玉米褐斑病的病原物,病原为玉蜀黍节壶菌,属鞭毛菌亚门。休眠孢子椭圆形,大小(2245)um(1830)um,一端扁平有盖,萌发时盖开启,内生具乳头状突起无盖的排孢,释放出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大小(57)um(34)um,具单尾鞭毛。孢子囊长椭圆形至长卵圆形,薄壁。,玉米褐斑病侵染循环,越冬。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在病残体
16、上或土壤中越冬。 侵入。第2 年病菌靠气流传播到玉米植株上,遇到合适条件萌发产生大量的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在叶片表面上水滴中游动,并形成侵染丝,侵害玉米叶片和叶鞘。,玉米褐斑病发生因素,气候因素。高温高湿、阴雨日较多的天气条件,有利于病害发生。栽培因素。一般连作地块和低洼潮湿地块发病较重,土壤瘠薄和缺肥地块较肥沃地块病害发生重。,玉米褐斑病防治方法,种子处理: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5的34卫福胶悬剂拌种。 农业防治:实行3年以上轮作。推广旱播与配方施肥技术。合理密植,施足底肥,适当追肥。始见病叶时及时摘除,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及时深翻。 药剂防治:玉米45叶期喷洒20三唑酮乳油3 000倍液,或
17、12.5%烯唑醇乳油1 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800倍液,或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玉米细菌性条纹病,异名 玉米细菌性条叶枯病、玉米细菌性叶斑,玉米细菌性条纹病为害症状,主要为害玉米叶片、叶鞘。初生褐色至暗褐色条斑或叶斑,沿叶脉纵向扩展逐渐融合,有的病斑呈长条状,致叶片呈暗褐色,干枯脱落。湿度大时,病部溢出很多菌脓,干燥后成褐色皮状物,易被雨水冲刷脱落。,玉米细菌性条纹病病原物,病原为须芒草假单胞菌(高粱细菌条纹病假单胞菌) 。 形态。菌体杆状,大小(l2) um(0.50.7 ) um,有1根具鞘的鞭毛,很少2根,单极生。
18、特性。不产生荧光色素,革兰氏染色阴性,不抗酸,好气性。在肉汁洋菜培养基上菌落圆形,光滑,白色有光泽,稍隆起,生长迟缓,粘稠。生长适温2230,最高3738,最低56,48经10分钟致死。,玉米细菌性条纹病侵染循环,病原细菌在病残组织中越冬。翌春经风雨、昆虫或流水传播,从伤口或寄主气孔、皮孔处侵入,病菌逐渐深入内部,植株显症。,玉米细菌性条纹病发生因素,高温多雨季节、地势低洼、土壤板结易发病,伤口多,偏施氮肥发病重。,玉米细菌性条纹病防治方法,农业防治: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避免偏施氮肥,多施磷钾肥,培育壮苗。适时适量灌水,地势低洼多湿的田块雨后及时排水。玉米秋收后清除田间病残体,带出田外集中销
19、毁,减少来年菌源。 药剂防治。在植株封行期、最迟于病害始见期开始,喷施30%氧氯化铜悬浮剂600倍液,或77%可杀得悬浮剂800倍液,或20%喹菌酮可湿性粉1000倍液,或25%叶双青可湿性粉600800倍液,23次或更多,隔715天一次,交替喷施,喷匀喷足。,玉米细菌性条纹病防治方法,种植抗病品种:淘汰种植在田间表现感病的玉米品种,种植抗病品种能够有效防止病害的严重发生。 药剂防治:一旦发生病害,应尽早在全株喷施药剂,能够起到一定的控制病害进一步发展和传播的作用。主要可选择的杀细菌药剂有农用链霉素。,玉米叶鞘紫斑病,简介 玉米叶鞘紫斑病在玉米产区均有发生。七、八月气温高,蚜虫发生猖撅有利于该
20、病的发生和扩展。,玉米叶鞘紫斑病为害症状,玉米灌浆中后期,中上部叶鞘或苞叶上产生绿豆大小的黑褐色斑块,有的稍带紫色,后在叶鞘及苞被上产生不规则或近圆形紫斑。,玉米叶鞘紫斑病病原物,病原为玉米壳二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埋生在病叶或茎组织内,壁膜质,基部分化程度较浅,具孔口;分生孢子双细胞,无色或有时略带浅色,大小(8.513.5) um(34.5) um。该病与叶鞘内群聚蚜虫有关,尤其是天气转冷时,蚜虫分泌的糖液、排出的粪物混合在内发霉,造成外面的块块斑痕,蚜虫在叶鞘内繁殖迅速。,玉米叶鞘紫斑病侵染循环,病菌以分生孢子器、菌丝体潜伏在病残组织上留在土壤中越冬,翌年产生分生袍子进行初侵染
21、,玉米发病后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玉米叶鞘紫斑病发生因素,七、八月气温高,蚜虫发生猖撅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扩展。,玉米叶鞘紫斑病防治方法,抽雄前防止蚜虫向叶鞘转移是防治叶鞘紫斑病的关键。因地制宜种植抗病品种。玉米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来年菌量。改善耕作制度。采用麦子套种玉米栽培法比麦后播种的玉米提早10-15天,能避开蚜虫繁殖的盛期,可减轻为害。种子处理。用玉米种子重量0.1的10吡虫啉可湿粉剂浸拌种,播后25天防治苗期蚜虫、蓟马、飞虱效果优异。,玉米叶鞘紫斑病防治方法,玉米进入拔节期,发现中心蚜株可喷撒0.5乐果粉剂或40乐果乳油1500倍液喷施。当有蚜株率达30-40,出现“起
22、油株”时应 进行全田普治,撒施乐果毒砂,每亩用40乐果乳油50g对水500L稀释后喷在20kg细砂土上,边喷边拌,然后把拌匀的毒砂均匀地撒在植也可喷洒25爱卡士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每亩用药量50g或喷撒1.51605粉剂,每亩22-3kg。在玉米大喇叭口末期,每亩用3呋喃丹颗粒剂1.5kg,均匀的灌入玉米心 内,若怕灌不均匀,可在呋喃丹中掺入2-3kg细砂混匀后进行。此外还可在喇叭口内撒施1605颗粒剂每亩25kg,颗粒剂制法用501605乳剂500g,拌入颗粒50kg,可兼治蓟马、玉米螟、粘虫等。,玉米链格孢菌叶枯病,简介 玉米链格孢菌叶枯病在各玉米种植区均有发生。,玉米链格孢菌叶
23、枯病为害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叶鞘及苞叶。发病初期,病部出现水渍状小圆斑,后逐渐扩展成椭圆形至近圆形的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红褐色,病健交界明显。病斑大小(48)mm(613)mm。后期病部长出黑色霉层,严重时整株叶片病斑满布,呈撕裂状干枯坏死。,玉米链格孢菌叶枯病病原物,病原为链格孢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淡褐色,直或稍弯曲。分生孢子36个串生,梭形、椭圆形、卵形、倒棒状,形状不一致,褐色至淡褐色,无咏或喙短,喙长不超过孢子的13,分生孢子光滑或具瘤,孢痕明显,大小为(1368) um(713) um,具横隔膜17个,多为45个,隔膜处缢缩,纵隔膜03个。喙大小为(020.8) um(
24、05.2) um,分隔数01个。在病组织上分生孢子梗单生或34根丛生,淡褐色至褐色,顶端细胞色淡或上下色泽均匀,多屈曲状,少数直,不分枝或少有不规则分枝,孢痕明显,基细胞膨大,具28个分隔。该菌寄生性不强,但寄主范围广。,玉米链格孢菌叶枯病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在病残体上或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该菌寄生性虽不强,但寄主种类多,分布广泛,在其他寄主上形成的分生孢子,也是玉米生长期中该病的初侵染和再侵染源。一般成熟老叶易染病,雨季或管理粗放、植株长势差,利于该病扩展。,玉米链格孢菌叶枯病发病因素,种植密度大,株、行间郁敝,通风透光不好,发病重,氮肥施用太
25、多,生长过嫩,抗性降低易发病。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地,土壤得不到深耕,耕作层浅缺少有机肥;田间病残体多;肥力不足、耕作粗放、杂草从生的田块,植株衰弱,发病重。种子带菌、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机肥带菌或肥料中混有本科作物病残体的易发病。地势低洼积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湿易发病;苗期低温多雨,成株期高温、高湿或长期连阴雨的年份。,玉米链格孢菌叶枯病防治方法,适时早播,早间苗、早定苗、早培土、早施肥,及时中耕培土,培育壮苗。 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开好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达到雨停无积水;大雨过后及时清理沟系,防止湿气滞留,降低田间湿度,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虫严重的田块,在播种前撒施
26、或穴施灭菌杀虫的药土。 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不用带菌肥料;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力,有利于减轻病害。 地膜覆盖栽培;合理密植,及时摘除茎部最低处23片叶子,增加田间通风透光度;及时清除病株、老叶,集中烧毁,病穴施药。,玉米链格孢菌叶枯病防治方法,及时喷施除虫灭菌药,防治好蚜虫、灰飞虱、玉米螟及地下害虫,断绝虫害传毒、传菌途径;防止病菌、病毒从害虫伤害的伤口进入而危害植株。 高温干旱时应经常灌水,以提高田间湿度,减轻蚜虫、灰飞虱危害与传播。严禁连续灌水和大水漫灌。 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27、、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l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715天1次,防治23次,玉米圆斑病,简介 玉米圆斑病主要为害果穗、苞叶和叶鞘,吉林、辽宁、河北等省均有发生。,玉米圆斑病图片,玉米圆斑病为害症状,叶片。病菌侵染叶片形成圆形、卵圆形病斑。病斑散生,初为水渍状淡绿至淡黄色小点,以后扩大为圆形或卵圆形斑点,有同心轮纹,中央淡褐色,边缘褐色,具黄绿色晕圈,大小(0.31.0)cm(0.10.3)cm。有时数个病斑汇合,变成长条斑,导致叶片局部或全部枯死,表面亦生黑色霉层。穗部。在玉米果穗冒尖期开始侵染穗顶部和穗基部的苞叶,以后病害由外层苞叶逐步向里扩展蔓延,侵害玉米籽粒和穗轴,
28、病部变黑凹陷,导致果穗变形弯曲,籽粒和穗轴变黑,籽粒完全失去发芽能力,后期籽粒表面和苞叶上长满黑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苞叶病斑初为褐色斑点,以后扩展为圆形大斑,有同心轮纹,后期表面长满黑色霉层。叶鞘。叶鞘发病后症状与苞叶相似,但形状不甚规则,表面也生黑色霉层。,玉米圆斑病病原物,病原为玉米生离蠕孢,属半知菌亚门。有性态为炭色旋孢腔菌。 形态。分生孢子梗暗褐色,顶端色浅,直,或有膝状弯曲,两端钝圆,基部细胞膨大,大小(64.499)um(7.39.9)um,有35个隔膜。分生孢子深褐色,长椭圆形,中央宽,两端渐窄,大小(33105)um(1217)um,具隔膜410个。孢壁较厚
29、,顶细胞和基细胞钝圆形。 特性。该菌在535下均可生长,15以下30以上生长较慢,38菌丝停止延伸,最适生长温度为25。分生孢子在540均可萌发,5以下40以上分生孢子的萌发率很低,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8。,玉米圆斑病侵染循环,越冬。病菌以休眠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和病种子上越冬。 侵入。条件适宜时,病菌产生分生孢子靠气流、雨水传播,进行侵染。播种带菌种子可引起烂芽或幼苗枯死。发病后,病斑上产生的病原菌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引起叶斑或穗腐。,玉米圆斑病的发生因素,78月份雨水多、湿度大的年份,发病重。地势低洼,田间通风透光不良,容易发病。重茬地、早播地发病重。,玉米圆斑病的防治方法,种子
30、处理: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2的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拌种。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使用无病种子,适当晚播,合理密植,合理施肥,注意排水。秋收后彻底清除田间残株落叶。实行轮作倒茬。 药剂防治:玉米吐丝盛期向果穗上喷药,以减少穗期发病,隔710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2次,减轻损失。药剂可选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 000倍液。,玉米斑枯病,简介 玉米斑枯病在各玉米种植区均有发生。,玉米斑枯病为害症状,玉蜀黍生壳针抱和玉蜀黍壳针抱引起的斑枯病主要为害叶片。初生病斑椭圆形,红褐色,后中央变为灰白色、边缘浅褐色
31、的不规则形斑,致叶片局部枯死。两者常混合发生,较难区别。,玉米斑枯病病原物,病原为玉蜀黍生壳针孢 和玉蜀黍壳针孢,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玉蜀黍生壳针孢分生孢子器扁圆形,生在叶片两面,散生或聚生埋生,孔口微露,器壁褐色,炭质,大小69135um 。分生孢子近圆柱形或圆柱形至针形,无色或略带浅绿色,直或稍弯,基部近截形,端稍尖,具隔膜14个,大小(1333) um(2.53.5)um 。玉蜀黍壳针孢分生孢子器大小90210um 。分生孢子线形或鞭形,无色透明,顶端较尖,基部钝圆,微弯至弯曲,具隔膜8个,大小(4280) um(22.5) um。,玉米斑枯病侵染循环,两菌均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或
32、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一般分生孢子器吸水后,器内胶质物溶解,分生孢子逸出,借风雨传播或被雨水反溅到植株上,从气孔侵入,后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扩大为害。,玉米斑枯病发生因素,冷凉潮湿的环境利其发病。,玉米斑枯病的防治方法,农业防治:及时收集病残体烧毁。化学防治:结合防治玉米其它叶斑病,及早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l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50复方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l2次。,玉米灰斑病,异名 玉米尾孢叶斑病、玉米霉斑病 简
33、介 玉米灰斑病是近年来我国玉米生产上发生的一种重要病害,在北方玉米产区危害性很大,是不容忽视的玉米新的叶部病害。,玉米灰斑病图片,玉米灰斑病为害症状,主要危害叶片,也侵染叶鞘和苞叶。发病初期,病斑椭圆形至矩圆形,无明显边缘,灰色至浅褐色病斑。随后,病斑受叶脉限制逐渐扩展成矩形。后期病斑中间灰色,边缘褐色,大小(0.560)mm(0.56)mm,严重时病斑相互融合连结成片,可使叶片枯死。潮湿时叶片两面生出灰色霉状物,以叶背居多,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玉米灰斑病病原物,病原为玉蜀黍尾孢,均属半知菌亚门。 形态。分生孢子梗褐色或暗褐色,顶部屈曲,大小(50140)um(46.5)um,不分枝或罕
34、有分枝,有14个隔膜,孢痕明显。分生孢子倒棍棒状,无色,较直或稍弯曲,基部倒圆锥形,有脐,顶端较细,稍钝,大小(78180)um5.6um,有110个隔膜,多数为56个隔膜。 特性。适宜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2025,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2030。空气相对湿度在80以上,分生孢子才能萌发,近饱和状态或有水滴存在,最有利于萌发。,玉米灰斑病的侵染循环,病原菌随病残体越冬,为初侵染源,进行重复侵染。病原菌在干燥条件下,能够在地表的病残体上安全越冬,但在潮湿的地表层下的病残体上不能越冬。,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因素,气候因素。降雨量大、相对湿度高、气温较低,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栽培因素。轮作地,发病重
35、;田间湿度大,发病也重。,玉米灰斑病的防治方法,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倒茬,实行间作套种,合理密植,改善田间小气候。适期播种,加强田间管理,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施足底肥,适时增施磷钾肥,及时追肥,防止后期脱肥。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株残体,带出田间集中焚烧处理。 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克瘟散乳油8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1 0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叶斑病特效药,30%苯醚甲环唑(显粹)实现了只用少量而达到卓越防治效果,降低应用成本。具保护、治疗、铲
36、除作用,药剂可以通过根、茎、叶迅速进入作物全身快速杀死潜入病菌。悬浮率较高、粘着力较强、耐雨水冲刷、持效期较长。叶斑病稀释2400-3600倍喷雾在发病初期使用效果最佳,如病害严重可适当加量,喷药3次。大风天或预计1小时内降雨,请勿施药。,叶斑病特效药,醚菌酯氟环唑23%总有效成份及含量:23%醚菌氟环唑醚菌酯11.5% 氟环唑11.5% 本品为氟环唑和醚菌酯的混配杀菌剂,兼具三唑类及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优良特性,具有很好的保护、治疗、铲除及渗透功能。早期使用可阻止病菌侵入,并延缓抗性的产生。具有较宽杀菌谱和高杀菌活性,做预防处理可防治水稻纹枯病等病害。持效期长,推荐剂量下对作物安全。无交
37、互抗性,正常使用技术条件下对环境安全。 用法用量:叶面喷雾稀释1000-1500倍液,叶斑病特效药,41%聚砹嘧霉胺特加1%含量的稀有砹素,有强烈的杀灭细菌、真菌的能力。用法用量:叶面喷施稀释:8001000倍灌根稀释:600800倍浸种或拌种稀释1200倍可与一般农药混用,显著提高药效,喷施应避开烈日和阴雨天。,叶斑病特效药,43%代森锰锌杀菌范围广,不易产生抗性,防治效果明显、持久,同时具有促壮、增产作用。不用其他任何药剂完全可以有效控制病害发生,质量稳定,让作物叶片或果实表面更光洁,耐雨水冲刷,使用时间更为灵活。为提高防治效果,可与多种农药、化肥混合使用,但不能与碱性农药、化肥和含铜的溶
38、液混用。,叶斑病特效药,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 )甲基硫菌灵是一种高效、广谱、低毒、低残留、内吸性杀菌剂,能防治多种作物病害,具有保护和治疗两种作用。其作用机理是该药喷施于植物表面并被植物吸收后,在植物体内经一系列生化反应转化为多菌灵,干扰菌的细胞分裂,使病菌不能正常生长从而达到杀菌效果。喷使后在作物表面有良好的粘附性,耐雨水冲刷,比可湿粉剂型药效更高,效期更长。与代森锰锌配用,效果更好。,。,叶斑病特效药,56%嘧菌酯.百菌清总有效成分含量:56% 嘧菌酯16% 百菌清40% 本品为高效、广谱、低毒保护型农药杀菌剂,具有内吸传导、预防保护治疗等多重作用,用于叶面喷雾防治多种作物上的叶片和果实病害。对子囊菌和半知菌等多种病菌引起的病害2-3小时杀菌,2-3天控制病情,杀菌非凡。用法用量: 叶面喷施稀释1000-2000倍液,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