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人善任的艺术 刘劭人物志探微,彭新武,目录,一、人物志:中国第一部人才学论著 二、“情性”说:刘劭人才学的理论基石 三、“中和之德”的理想人格诉求 四、“量能授官”的用人之道 五、“人才鉴识”中的言辞与论辩 六、“八观”:人才考量的系统方法 七、“二难”:识人知难的基本表现及成因 八、“七缪”:识人过程中的常见谬误 九、“谦让进取”的处世之道,一、人物志:中国第一部人才学论著,三国时期魏人刘劭的人物志(又名辨经、鉴人智源)是一部系统辨析和鉴识人物的宝典,中国第一部关于人才学的专著。 该书专讲识人之术,素有“识人宝鉴”之响誉。清代著名学者臧琳把人物志与刘勰的文心雕龙、刘知几史通相提并论,称为“
2、千古绝作”。甚至有人这样评价:帝王以辨经得天下,将相以辨经得长久,商贾以辨经得富贵,常人以辨经得朋友。 相传,曾国藩曾置人物志于案头,朝夕研磨,参较时事,其心得融入冰鉴一书,而成清末柱石;“红顶商人”胡雪岩周旋于官府、商界和洋人之间,纵横驰骋,游刃有余,也得益于人物志。,人物志的产生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两汉时期,选拔官吏是将人物道德性情的修养作为衡量选择人材的标准,主要采取“察举”和“征辟”的方法。察举、征辟制的推行,使当时的品评人物之风勃然兴盛。 到了东汉末年,朝廷由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局日趋黑暗,察举、征辟制日益沦为各级官吏拉帮结派、营私舞弊的工具。歌谣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
3、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于是一批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慷慨激昂,批评朝政,形成了所谓“清议”。这种清议活动,因激起了“士人”阶层与阉宦之间的激烈对抗,而最终酿成“党锢之祸”。,随着察举选官制的没落,以德取人的选材标准也越来越不能适应现实需要。东汉末年的三国角逐,使各国都把争取和延纳人才作为自身发展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曹操曾四次颁发“唯才是举”的求贤令,起用那些虽有不仁不孝之名却有真才实学的人。求贤令的推行,使衡量人的标准逐渐从看重道德伦理转为关注人的才能、性情,从而一度强有力地冲击了当时的门阀政治。其后,魏文帝曹丕进一步制定和推行任用官员的“九品中正制”。 人物志就是在这种背景
4、下形成的一部系统品鉴人物才性的理论著作。,该书适应“九品中正制”量材授官的现实需要,通过人物的言语、体貌、行为等方面的特征来考察人物的才能与性情。这种“检形定名”的做法正是名家(也称为刑名学)精神的体现。 人物志实际上融合了儒、道、法、名、阴阳诸家思想。其理论却独具一格,别开生面。该书对人的本性、道德、才能、性格以及识别、选取、任用人才的理论和方法作了一次全面论述,是一部将人才学、心理学、伦理学和政治学融于一体的论著。人物志的出现,大大促进了名家、法家、儒家以及道家的相互融合,也对后来魏晋玄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思想准备。,二、情性说:刘劭人才学的理论基石,宿命论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信仰:人们相信,
5、冥冥之中总有一种命数在支配着自己的活动,决定着成功与失败。从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出,“受命于天”的刻辞不止一次出现。孔子也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五十而知天命”。孟子、列子、鬼谷子等人对此谈及的也不少。 刘劭则认为:“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情性之理,甚微而玄;非圣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九征) “情性”是决定一个人的根本;当然,由于人的这种“性情”极为微妙而幽隐,只有具备特殊材质的“圣人”才能担当此任。 “情性”说从人的现实物质条件出发来解释人才的本质,是对以往各种宿命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1、从“五行”到“五物”。 刘劭利用古代的阴阳五行说对人的“情性”进行诠释,认为“凡有血气者,莫不
6、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苟有形质,犹可即而求之。” (九征) 所谓“元一”是指天地未形成之前的原始之气。这种原始之气后来分化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清轻的,上浮为天;一部分是重浊的,下沉为地。清轻的气就是阳气,重浊的气就是阴气。人含“元一”以为“质”,就是说,只要根据人所含的阴气、阳气的多少,就可以决定各人不同的“性”。 阴阳二气又生发出五种元素:水、火、木、金、土,称为五行。而人的形体( “五物”)正是五行的具体体现:骨是木的体现;筋是金的体现;气是火的体现;肌是土的体现;血是水的体现。,2、从 “五物”到“五质”、“五常”。 “五物” 体现出人的“情性”(“五质”),也构成了
7、人的道德品质(五常)的基础或内涵: 骨骼直正而柔韧者,心胸博大而坚强持久(“柔”),这是仁之品质; 气息清淳而舒畅者,文采粲然而有条不紊(“畅”),这是礼之根本; 肌体端庄而不虚者,正直稳重而坚守节操(“贞固”),这是信之基础; 筋脉劲挺而精秀者,勇武不屈而果敢决断(“刚”),这是义之标准; 气色平正而顺畅者,通达事理而明察秋毫(“明”),这是智之本原。,3、“五质”外化为“容、仪、言、神”。 “五质” 体现在人的心态容貌,外现于人的声音气色、神态。从而由人的外观征象就可以了解到其内在品质的:内心忠诚耿直,容貌显得坚强而稳健;内心美善而果断,容貌显得进取而勇猛;内心平和而理智,容貌显得安逸。
8、容貌体现出不同的仪态、气度。比如,忠诚耿直的人,勇武而刚健;潇洒果断的人,强健而步若飞扬;庄重理智的人,肃穆而令人敬仰。 仪容的变动从心气中产生,表现为清浊高下不同的声音。并进一步表现于各自的神情,比如,仁爱的人,定然有温和宽容的神情;勇敢的人,定然有慎重奋发的神情;智慧的人,定然有开明通达之神情。 神情的变化能够通过人的目光表露出来,比如,仁爱之人的目光,诚实而端正;勇者之人的目光,明朗而坚强。,4、 “九征”说。 刘劭将“五物”(骨、筋、气、肌、血)与“神、仪、容、言”相结合,全面提出“九征”说。即如下九个方面来探究人物的性情及其变化: 心性平淡与否表现于“神”,聪明与否表现于“精”,勇敢
9、与否表现于“筋”,坚强与否表现于“骨”,文静与否表现于“气”,乐观与否表现于“色”,端正与否表现于“仪”,心正与否表现于“容”,性情缓急表现于“言”。,然后,以人的“九征”的“至”(达到)和“违”(远离)为尺度,将人才划分为“兼德、兼材、偏材、依似、间杂”五个等级: (1)兼德之人(可称之为“大雅”,具备九种资质,心性质朴素雅而平和澹泊,内心睿智而外表爽朗,筋脉刚劲而骨骼坚硬,声音清正而表情愉悦,仪态端正而容色直诚); (2)兼材之人(兼具多方资质,但又不十分完善); (3)偏材之人(偏执于某一资质且达于最高程度,又称之为“小雅”); (4)依似之人(即似是而非的伪人才); (5)间杂之人(就
10、是善恶参浑,心无定见,变化无常之人)。,“九征”说根据人的内在情性来推断人的资质与才能,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尽管一个人的智愚善恶可以作一些后天的努力补救工夫,但人的天赋禀质乃至性情品格确实很难转变,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但是,这种解释过份强调人的先天禀赋,带有浓厚的“生物学决定论”色彩。不仅如此,刘劭忽略了人的“情性”外化为“才能”、“道德品质”的实践环节,而不能够对人的先天禀赋与后天生理、心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作出恰当解释。,三、“中和之德”的理想人格诉求,人物志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儒家“中和”或“中庸”思想的强调和推崇。刘劭指出:“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 并具体阐述了这种中庸
11、之质所具备的基本特征:“五常既备,包以澹味,五质内充,五精外章。”(九征)就是说,五常完全具备之后,以平淡之气味加以包容;五种资质充实于内,五种精神显露于外,交相辉映,神采奕奕。 换言之,这种“中庸之德”,其资质难以准确言说,好像平淡无味实则五味俱全,美丽无比却没有颜色,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既威严又慈悲,既善辩又口讷;变化无穷,无规律可循,而只以通达事理作为其评判的依据,过于“抑制”或“张扬”都有悖于这种中庸之德,等等(见“尹文子论中庸”)。,尹文子论中庸,人才应具备“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能欲多,事欲少”六个特征。 “心小”,是说性格要谨慎周密,在祸患没发生时,就能考虑到预防的
12、措施;灾祸刚显露出征兆时,就有所戒备;最根本的对策是不放纵内心的欲望。 “志大”,是说立志要宏大,以实现天下大同为己任,在错综复杂的是非面前,不偏不倚、公正无私; “智圆”,是说智慧要圆融无隙又能包容四方,像地底深处的泉水,永远不会枯竭; “行方”,是说行为要正直端方,不屈不挠,纯洁清白,出污泥而不染,在贫穷的煎熬下决不改变情操,飞黄腾达又不被冲昏头脑。 “能多”,是说才能要达到文武兼备,不论是在有所作为还是静默孤独时,都能使自己的言行合乎道德规范。 “事少”,是说善于把握事物的要领和关键,做到举一发而动全身,以一机治全局,以静制动,以静待躁。,刘劭指出,“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
13、变化应节。是故,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九征) 由于具备中庸之德的人其各方面都是平衡发展,不是哪一方面特别突出,所以看起来似乎是“平淡”。唯其如此,他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调整自身,以应付事物的发展变化。由此,考察一个人的资质,定要先察明其是否平和淡泊,然后探讨其是否耳聪目明。 在刘劭那里,人才的最高准则是“内中和,外平淡”。所谓的“圣人”,也就是具有中庸之质的人,即“兼德之人”。除此之外,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偏材之人。然后他又将这种偏材分为十二种:,强毅之人:刚强果断;心性凶悍、刚愎自用,以顺从为示弱;可以立法,难与入微。 柔顺之人:宽宏大量;过于宽容、优柔寡断、以果断为冒进;
14、可以循常,难与权疑。 雄悍之人:敢作敢为;任性莽撞、易生忌恨,以和顺为怯懦;可以涉难,难与居约。 惧慎之人:谦虚谨慎;谨小慎微、畏首畏尾,以勇敢为轻率;可以保全,难与立节。 凌楷之人:坚定正直;盛气凌人、刚愎固执,以善辩为虚伪;可以持正,难与附众。 辨博之人:能言善辩;花言巧语、恣肆不羁,以正直为束缚;可以泛序,难与立约。,弘普之人:胸怀博大;交游混乱,善恶混淆,以拘谨为自束;可以抚众,难与厉俗。 狷介之人:安分自守;思虑狭隘、是非不分,以弘大为污秽;可以守节,难与变通。 休动之人:进取好动;疏阔杂滥、好大喜功,以沉静为停滞;可以进趋,难与持后。 沉静之人:深思缜密;思虑繁多、行动迟缓,以进取
15、为轻率;可以深虑,难与捷速。 朴露之人:质朴无华;粗野率直、过于单纯,以谋略为欺诈;可以立信,难与消息。 韬谲之人:足智多谋;虚伪欺诈、背离正道,以真诚为愚昧;可以赞善,难与矫违。,四、“量能授官”的用人之道,1、刘劭发扬了儒家的用人方针(儒家认为,在举贤时,要不论贵贱,不分亲疏,唯贤是求,有仇必举;在用人时,要因能授职,量才授官,扬长避短,用其所长,不求全责备,并做到人尽其才),认为,人的材质与智能之大小不同,只有根据其才能大小而授予其职责,才会使各自所承担的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他特别强调,不同的人才都有各自相适宜的职位,不能说能做大事的就不能做小事。比如说,能治理大的郡国,则也能治理小的
16、郡县。因此,在用人问题上,一个关键问题是某人之材质是否适合其职位,而不是只论才能大小:“人材各有所宜,非独大小之谓也。”(材能),2、人君的品质的特点,就是“平淡”,表面上平平无奇,不表现什么才能,他的才能就在于他能任用有才能的人,让他们各得其任、各得其所。人君与人臣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臣以自任为能,君以用人为能;臣以能言为能,君以能听为能;臣以能行为能,君以能赏罚为能。所能不同,故能君众材也”。 3、刘劭特别强调:“若道不平淡,与一材同好,则一材处权,而众材失任矣。” 只有人主之道得以确立,臣子才可按部就班,各自确立和履行自身的岗位职责。若人主之道不能平淡,偏向于某一种材质的人,使其得到权势
17、,则会使其他材质的人得不到重视,从而不能履行职责。这一思想既是“合理分工、各司其职”的现代管理原则的体现,也认识到在管理过程中领导者的“偏倚偏重”的极大危害性。,五、“人才鉴识”中的言辞与论辩,受汉魏时期人才鉴识比较强调容貌和言谈、论理的社会文化气氛的影响,认为,无论是具体做事还是制定某种规则,都需要“依理而定”。 而要明了这些“理”,有赖于人的材质。然而,由于“理多品”、“人材异”的客观存在,从而常常出现探理不明而事与愿违的现象。 1、刘劭将这种“理失而事违”的现象概括为九个方面(所谓“情有九偏”):,(1)刚烈粗疏之人,博识大体,不能理会微妙之理; (2)亢直严厉之人,自律公正,却不能迂回
18、变通; (3)坚韧执着之人,善于辩驳事理,若涉及大道则狭隘直露; (4)夸夸其谈之人,辞意繁多,虑事不周; (5)人云亦云之人,满足于博识多闻,却不能把握事务的精要; (6)思虑肤浅之人,轻信他人,毫无主见; (7)宽容谦逊之人,论仁义之道则恢弘雅正,遇事急却常常迟缓; (8)温顺柔弱之人,体味道理平顺通畅,遇疑难则优柔寡断; (9)崇尚奇巧之人,遇权宜、诡谲之事能挥洒自如,探究“无为之道”却往往偏离常理。,2、“流有七似”:是指在谈论时往往会产生七种貌似而实非的情况: (1)貌似天马行空,实则陈词滥调; (2)貌似博识创见,实则言多理少; (3)貌似理解赞赏,实则曲解迎合; (4)起初一声不
19、吭,最后才赞成大家所认可的意见,貌似兼听明断; (5)貌似胸有成竹,实则不知其解; (6)貌似反应敏捷、心领神会,实则糊里糊涂、一无所知; (7)表达思想随心所欲而背离常情,理屈词穷还依然强辩,甚至有时不得不将与自己相矛盾的解释也看成是合理的。,3、“说有三失”,是指在论辩时出现的三种过失: (1)“以辞胜”。论辩应该是以道理取胜,然而以言辞取胜者,往往排斥正理而追求异见,导致失去正理。 (2)“不善接论”。性情相同的人能相互理解,性情相反的人则互相非难,性情相杂的人则互相包容而丧失原则。此所谓:“同则相解,反则相非,杂则相恢。”因此,善于论辩的人,会估量自己之所长而与之论辩。如果经多次劝说而
20、对方无所变动,就不再劝说;如果周围无人能听从,就不再问难。而不善于论辩者,会以错杂或相反之论劝说对方,从而很难让人接受。 (3)“不善喻”。善于解说事理者,用一句话就能说明几种事理;而不善于解说事理者,虽用许多话也不能说明一种事理。,4、“难有六构”,是指双方在相互辩论和诘难时容易引起的六种对立情绪: (1)善于辩难者,言简意赅,以理服人;不善于辩难者,舍本而逐末,陷入无意义的争论。 (2)善于辩驳强手者,懂得避其锋芒,抓住要旨而依次攻驳;反之,则抓住谬误挫其锐气,构成意气用事。 (3)善于矫正他人失误者,只指出其失误之处;反之,则会趁机使对方屈服,使对方怨恨不满。 (4)急切使人明白道理,而
21、对方往往不明白,却以为对方愚蠢,从而使对方气愤难平。 (5)善于辩难者,对他人的失误不可再施加压力,使之重新解说;反之,则会因对方失误而欺凌、挑衅,即使对方想要修正,也毫无退路,从而造成妄言狂辩。 (6)双方辩论时,一方因专心思考而被对方指责为愚钝难喻,从而构成怒气填胸。,5、“通有八能”,但凡识人、用人者,必须做到: (1)善于听人见解,辨别条理; (2)善于运筹,合乎实际; (3)善于明察,预见玄机; (4)言辞机警,通情达意; (5)迅捷行事,及时纠正过失; (6)善于坚守,应对自如; (7)进攻凌厉,夺人之所守; (8)善于夺人所守,为我所有。,六、“八观”:人才考量的系统方法,关于如
22、何知人的问题,也是刘劭在人物志中研究最多的问题之一。他提出的“八观”,就是一个极其系统的人才考量方法。,1、“观其夺救,以明间杂”,在人的情性中所具有的善、恶因素如果配合不当,就会出现“恶情夺正”和“善情救恶”两种情况。 所谓“恶情夺正”,是指性情恶的一面战胜了善的一面,从而使好的品德和行为无法表现出来。比如说,有“慈而不仁者”,见到可怜者便流泪,而当要把自己的东西给予时却又舍不得;有“仁而不恤者”,看到危险与急迫情况便有恻隐之心,而要投身去救助时却畏惧起来;还有“厉而不刚者”,遇到空谈大义时便表现出严厉之情,而涉及私利时则又顾忌起来了。 所谓“善情救恶”,是指“好心做坏事”。 总之,通过观察
23、“恶情夺正”和“善情救恶”这两种情况,就可以察明一个人是否有疏漏与杂乱之性情。,2、“观其感变,以审常度”,人的性情深藏于复杂外表之中,不易识别,但通过观察一个人遇到各种突发事件后的谈吐、神色变化,就能知晓其性情特征。刘劭从“观其辞旨”和“察其应赞”两个方面来说明。 “观其辞旨”是指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辞意旨,把握其性情和能力,辨析善恶。比如说,如果一个人言辞和悦而神色不悦,说明其心中充满矛盾,在违心而论;如果一个人虽言辞乖张,然而表情诚实可信,说明其辞不达意;如果一个人言未发而已显怒色,那是愤怒填胸的缘故。 “察其应赞”是指通过观察一个人的应答与评判,考究其智慧能否与其所言相称。比如说,一个人
24、如果心有忧患而现于言表,说明其修养不足而胸无主见;暴烈急燥之情现于言表,说明其内心混乱等。,3、“观其至质,以知其名,刘劭认为,偏材之人的性情能在两方面达到最高境界,这两种最好之质相生互发,便能美名远扬。例如,骨骼直正、气色清朗,就具有仁和礼的品性,从而仁爱之名远扬;气质清醇、筋力强劲,就具有义和礼的品性,从而刚烈之名远扬;智力相兼而精于道理,就具有义和智的品性,从而才能之名远扬;智慧正直而强毅诚恳,就具有智、仁、勇、信的品性,从而就有了能担当重任的美名。 仁义礼智信集于一身,就会成就美好的品德。因此,观察一个人的各种品性,便可知其名声产生的原因以及名实是否得当。,4、“观其所由,以辨依似”,
25、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就可以判断其是否为似是而非的“依似之人”。 比如说,轻易承诺看似刚烈,实则缺少诚信;表面上举重若轻看似能力强,实则难有效用;锐意进取看似精干,实则很快会退缩;常常呵责他人看似能够明察,实则心烦意乱;斥责他人又施以恩惠看似能施惠于人,实则难有成就;表面顺从看似忠诚,实则阳奉阴违等,这些都是似是而非的情况。 还有许多“似非而是”的情况,如“大权似奸而有功,大智似愚而内明,博爱似虚而实厚,正言似讦而情忠。” 只有辨明了性情所依附的假象,那么这些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情况就可以知晓了。,5、“观其爱敬,以知通塞”,人的性情在“爱”和“敬”两方面最为显著。如果爱心少于敬意,则缺少
26、节操者会前来依附,而众人却不拥戴;而如果爱心多于敬意,即使缺少节操者不喜欢,而热衷于节操者却可为之效命。 因此,观察一个人的爱敬是否诚挚,就可以知道其日后是否通达。,6、“观其情机,以辨恕惑”,人之常情通常有六个方面的表现(即“六机”): (1)“杼其所欲则喜”,即投其所好则满意。 (2)“不杼其所欲则怨”,即不投其所好则愤怒。 (3)“以自伐历之则恶”,即自我矜夸会遭人厌恶。 (4)“以谦损下之则悦”,即谦逊礼让会使人高兴。 (5)“犯其所乏则婟”,即把别人对自己短处的批驳当成鄙视自己。 (6)“以恶犯婟则妒”,即凭借己所长而驳斥他人之短,会导致嫉妒和仇恨。 因此,洞悉人之常情,就可以判明一
27、个人情感发生变化的真实情况和原因。,7、“观其所短,以知所长”,偏材之人虽然都有其短处,但是正是有了这些缺点,才使其保持了自己的特色。 比如说,耿直之人如果不斥责邪恶,就无法显示其耿直;既然喜欢其耿直,就不要责备其直言不讳。刚正之人如果态度不严厉,就不能成就其刚正之名;既然喜欢其刚正,就不要非议其严厉。和蔼之人如果不有所畏惧,就无法保持其和蔼;既然喜欢其和蔼,就不要非议其畏惧之心。有节操的人如果不有所拘泥,就无法坚守其节操;既然喜欢其节操,就不要非议其拘泥,等等。 因此,有时通过观察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短处,就可以推知其长处。,8、“观其聪明,以知所达”,智慧产生于明达事理。事理越明达,则见识越
28、长远。如果不聪明智慧,则无事能成就。 比如说,喜爱声名而无其实则显得空疏,喜爱论辩而不达礼则显得烦琐,喜爱法令而无远虑则显得苛刻,喜爱法术而无充实的计谋则显得造作。 总之,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聪明程度,就可以明了其日后所能成就事业的情况。,9、小结,纵而观之,“八观”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一观”和“三观”指志向,“二观”和“四观”指行为,“五观”和“六观”指德性,“七观”和“八观”指才智,满足对人才测评全面考察的要求。 其基本特点是,它并不是在抽象地研究人才,而是立足于社会和现实,努力把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社会发展趋势与人才成长的规律统一起来。,七、“二难”:识人之难的基本表现及其成因,刘劭在提
29、出一套系统的鉴识人物的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识人之难”的具体表现、成因及常见偏颇与谬误。 刘劭指出,知人并使之得到合理的使用,主要存在两种基本困难:一是“难知之难”,二是“无由居间之难”。,1、“识人之难”的基本表现,(1)“难知之难”是指难以了解的困难。这是由于一般人在察识人物时,往往不能全面把握而各自设立标准和尺度所导致的。 这具体表现为八个方面:或仅观察其形容,或仅观察其举止,或仅观察其办事过程,或仅观察其做事动机,或仅抓住细节进行推论,或对其过错疏忽计较,或仅考察其言论,或仅考察其办事效果。 这八种情况相互混杂,就必然产生一经接触就被其谈吐、外表所迷惑的失误。,为此,刘劭指出,一
30、定要通过观察一个人的为人处事来对其进行识别,即鉴识人材须做到“五视”:“居,视其所安;达,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取。”(效难) 意思是说,考察一个人的日常居家以何为满足;发达时推荐什么人;富庶时帮助什么人;潦倒时做什么事情;穷困时如何对待财物。这一方法是通过观察一个人所处的不同环境下的行为表现来全面考察其品行,因而其效果具有较强的真实性。,但是,这种五视之法只能了解一个人在常态下的基本性情而难以掌握其变化状态,而且这种方法仅仅通过了解一个人的品行,并不足以了解其谋略,况且天下之人,不可得都能接触。因此,需要特别注意人的志趣随着环境而会发生变化的情况。 比如说,一个人对
31、未谋面的人心生向往,可一经接触则会很快改变初衷;有的人仕途困顿时努力不懈,而一旦志得意满则会放纵任性等。这些都是仅凭借观察其日常的品行所不能得知的。 如此看来,在鉴识人才时,要做到既知常情,又知变通,确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2)“无由居间之难”是指虽了解人才却无法对其进行举荐的困难。比如说,有些人在年幼贫贱之中,才能未及显露,或已经显露而未提拔,却已丧命;有的人曲高和寡,虽经推荐却得不到赞美和重用;举荐者地位卑下,人轻言微,其言论不被世人重视,或不能容于时代潮流而不能得到信任;举荐人本身没有处在举荐人的位置上没有办法提拔,或即使在那个位置上却受到别人的压制而无法举荐,等等。总之,真正识别一
32、个良材是一件万不遇一的事。 同时,既能识别而又身处其位的伯乐,也是百无一有。 此外,有的人能够识别人才,却不欲举荐;有的好举荐,却不能识真。结果往往是:真正识别人才的人,担心不能达到举荐的目的;而不能识别人才者,却以为没有遇到真正的人才。,2、识人之难的基本原因。,其一,人在主观上难以克服的“自以为是”,即自以为可以了解他人。 所谓“能识同体之善,而或失异量之美。”就是说,一般人虽能够识别与自己性情相同的人的优点,但对于与自己不同者的长处却往往失察。各种人之间互相非难、攻驳,无人肯相互肯定。这都是由于各自从自身的单一角度和狭隘立场出发来识别人才的结果。 只有打破这种单一视角和狭隘立场,才能够真
33、正全面地认识到各种人才的优劣。此所谓:“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识二流之美。尽有诸流,则亦能兼达众材。”,其二,“不欲知人”。偏材常犯的错误是:以深奥之言来说浅显道理,图谋使人惊异;不能听取别人的相反意见,却进行非难。比如: 把别人所陈述的真知灼见当作是在炫耀; 将对方不表明意见当作思虑空乏; 对方一旦强烈坚持自己的意见,则认为其不知谦让; 对方一旦不断谦让,又会认为其浅陋; 对方若说自己只有一方面的长处,则以为不够渊博; 对方若逐条阐发众多新奇之论,则又认为其头绪混乱; 对方若只顾自己表达意见,则以为是在抢自己的风头; 对对方的失误进行非难,以为其不可理喻; 对方若陈述不同意见,
34、以为是在跟自己较劲; 对方对异杂之事进行广泛阐释,又以为其不知要点; 而只要对方认同自己的意见,便喜形于色,呈现亲昵之状。,关于“识人之难”,关于识人问题,历来多有阐释,大都无不表明知人之难。 如庄子就说:“人心比山川还要险恶,知人比知天还难。天还有春秋冬夏和早晚,可人呢,表面看上去一个个都好像很老实,但内心世界却包得严严实实,深藏不露。有的外貌温厚和善,行为却骄横傲慢,非利不干;有的貌似长者,其实是小人;有的外貌圆滑,内心刚直;有的看似坚贞,实际上疲沓散漫;有的看上去泰然自若,迟迟慢慢,可内心却总是焦躁不安。”,诸葛亮说:“世上最难的,大概就是知人了。美和恶的东西尽管是有着明显区别的,但是通
35、过人的情感和外貌表现出来,却显得极不一致。比如说,有表情看似温良而实际上却非常奸诈的,有表面恭顺而内心充满欺诈的,有看似勇敢而实际却非常胆怯的,有看似尽力做事却不忠于主人的。”,傅玄说:“知人的难处,最难的是辨别真伪。有的人说起话来引经据典,头头是道,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阴谋奸诈找理论根据;看风使舵,八面玲珑,受了侮辱装作不屑一顾,借而标榜自己如何品德高尚;贪得无厌却满口清正廉洁;残害众生却偏说自己多么仁慈;怯懦无能却说自己英勇非凡;为人奸诈却要信誓旦旦;淫荡好色偏偏装出坚贞不二的样子。凡此种种的伪君子,都有一套以假乱真的技巧,会花样翻新地迷惑人们的视听。”,八、“七缪”:识人过程中的常见谬误,
36、刘劭在七缪中系统阐述了识人过程中人们常犯的七种谬误或偏颇,这可以说是对识人难问题的进一步分析。,1、“察誉,有偏颇之缪”,这是指在察访士人名声时往往会犯偏听偏信的错误。比如说,人以为是,就符合其说;人以为非,则改变初衷(即使对其人不感到厌恶,也不免会在心底里产生嫌疑)。 不仅如此,在察访士人之时,往往会由于爱憎之情参杂其间,而发生失误判断。因此,对奇异之材,不能仅凭众人舆论而定夺。,2、“接物,有爱恶之惑”,这是指由于爱憎情感的影响而导致的鉴识人才错误。 爱善疾恶,是人之常情。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把坏人当作好人,虽然错了,但坏人身上仍然有其优点。如果这种优点正好顺应了自己的长处,
37、则会不自觉地增进情感、拉近距离。 而好人肯定也有其不足之处。如果用对方的缺点对照自己的优点,或者用对方的优点对照自己的缺点,则会不自觉地意气相违,忽略对方的优点,进而从整体上否定其人。,3、“度心,有小大之误”,这是指揣度人的心志时,有对其心志大小认识不足的错误。 这里的“心”是指处事状态。刘劭从“心”与“志”的角度把人分为四类:心地谦和而志向远大的人;心地高傲而志向远的人;心地高傲而胸无大志的人;心地谦虚而胸无大志的人。 一般人观察人,仅因其心地谦和而认为鄙陋无成,或仅因其雄心勃勃而认为大有可为。这都是不明了心地和志向大小的关系而造成的误解。,4、 “品质,有早晚之疑”,这是指品评士人的材质
38、时,有难以分辨早慧与晚成的错误。 早智的人往往反映敏捷但见解肤浅;大器晚成的人虽反应迟缓,但见识奇特;终生愚昧的人各方面都表现出才智不足;而最终成就事业的人则思虑周密,游刃有余。 总之,只有善于认识这些不同类别的人及其特点,才能正确认识人。,5、“变类,有同体之嫌”,这是指辨别人才时,对与自己同类型的人的复杂关系往往认识不清。比如: 同类中的名望相当者,很少能相互让步。因为性情相同而才能有大小差异的人,往往会相互提携、举荐;性情相同而势均力敌的人,则会相互竞争、陷害:“性同而材倾,则相援而相赖也;性同而势均,则相竞而相害也。” 还有,耿直之人慷慨激昂,喜欢别人也为人耿直,却不能接受他人对自己的
39、揭露;性格外向的人,喜欢别人直率真诚,却不能接受对自己也直言不讳;热衷功名的人,喜欢别人也积极进取,却不甘心让别人也超越自己。因此,不难理解,有的人帮助正直而又诋毁正直,有的人赞赏明达而又诋毁明达。 总之,同一类型的人之间其关系也错综复杂,若搞不清楚,便容易陷入误区。,6、“论材,有申压之诡”,这是指忽略士人所处环境而评论其才干而导致失误。 各人生活情形有异:上等之才,能行人所不能行,通达时能获得劳苦功高而谦虚谨慎的美称;失意之际则有穷且益坚光明磊落的气节,不会受到提拔和打压的影响。 而中等之才则随时浮沉,与世荣辱,如果富贵得势而又能布施恩惠,受惠者会极力颂扬他,虽然没有特殊的才能,但也能行成
40、而名立;而如果身处贫贱,欲施而无财,欲援而无势,亲戚不能恤,朋友不见济,这样恩爱也渐渐疏远,怨恨言论便纷至沓来,虽无罪过,也会无缘无故遭到废弃,走向沦落。 总之,同样的才能,在仕途中有人提拔,就会高官显名;而如果受到压制、拖累,官位声名就会稍显逊色。 一般人的观察,不推究其根本原因,只抓住各人现在的情况,而不考虑整个社会关系和经济状况,因而难免发生失误。,7、“观奇,有二尤之失”,这是指观察奇才时往往会被两种特别的情况所误导。 一般而言,对相貌气质清雅者的观察,很少发生失误。 最常见的失误发生在如下两种特殊之人(“二尤”)身上:一为“含精于内,外无饰姿”,即微妙难测的人,含蓄深沉,外表没有矫饰
41、;二为“硕言瑰姿,内实乖反”,即夸夸其谈、外表华丽者,往往败絮其中。 人们寻求奇才,往往不是以精细的眼光探测其玄机,明确其奇妙特异之处,而往往以貌取人,或以直率袒露为华而不实,或将诈伪粉饰信以为真。,8、小结,总之,鉴识人物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在如上论述中,刘劭既分析了鉴赏者的主观片面性,也分析了被鉴赏者方面的原因;既看到了个人的自身状况对选拔人才的影响,也看到了整个社会状况和社会关系的影响等。 这些认识大都与现代心理学中的一些理论相契合,比如说“接物,有爱恶之惑”包含着“投射效应”(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变类,有同体之嫌”
42、包含了“类我效应”(指人们在面试选人时,易于将与自己性格、爱好等相似的被试者的优点放大,产生偏颇判断)等。 1937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J.K.施赖奥克将此书翻译成英文(取名人类能力的研究),立即风靡西方世界,尤其受到政界、企业界和知识分子的广泛青睐。,九、“谦让进取”的处世之道,人物志除对识人、用人问题进行系统阐述外,还专门论述了一种“谦让进取”的处世之道。 1、刘劭提出了处理人际关系所应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不伐”。就是说,善德以不自夸为大,贤名因自夸受损。二是“不争”,即谦虚礼让、甘于处下,才能够在宦海顺遂进取;相反,自负骄傲,侵犯欺凌,则会最终毁败。 在刘劭看来,这也正是君子与小人的
43、区别:君子的言行举止不敢超越礼仪准则,思想情志不敢背离法规原则;勤于反省而受益,谦虚礼让而避怨。相反,小人们则自矜凌人,从而遭到他人的陷害、诋毁;一旦势均力敌,将互不相让而两败俱伤。,2、刘劭分析了好胜之人的心理特征:高亢奋进而不能自省,往往以在前为速锐,以处后为留滞;以谦让礼下为卑屈,以超越同辈为杰出;以退让为耻辱,以欺凌上级为高强。这种行为如果遇到贤人,会得到恭顺谦让;遇到残暴者,则会造成相互怨恨(或是怨恨对方轻视自己,或是嫉妒对方胜过自己),进而产生仇隙争端。 这种争胜的心理都是由于内心不够宽容、苛求别人所造成的。为此,他提出了一种消除这种“怨疾”心理的方法:如果我才薄而对方轻视我,那是
44、我理亏而对方理直;我贤能而对方不知,那么我被轻视就不是我的过错;对方贤能而居于我之上,那是由于我的德行还赶不上对方;如果彼此德行相等而对方居我之前,那应当是我的德才还略有欠缺;况且,两人的德才优劣难分,则以能谦让者为优秀。,3、刘劭进一步论证了“谦让”实际上是一种“以屈求伸”的进取之道。刘劭发现:人都想求胜,因而都喜欢别人的谦虚态度。因此,应该以谦虚退让的自我修养作为一种进攻敌人、保护自己的法宝,做到静止时凝神静思,行动时恭顺虔敬,这样未能形成战斗就可以战胜敌人,能使敌人降服而不构成仇怨。 他说:“君子知屈之可以为伸,故含辱而不辞;知卑让之可以胜敌,故下之而不疑。”(释争)就是说,作为一名君子
45、,应该明白这种“以屈为伸”、“卑让胜敌”的道理,做到“含辱不辞”、“下之不疑”,等到最后,就会转祸为福,化敌为友。,进一步讲,正由于君子能容忍小人的猜忌,所以就不会有大的争斗;而小人由于不能忍小忿,最终会招致极大的失败和屈辱。 从这种意义上讲,不自夸,本身就是对自我名声的夸耀;不争夺,本身就是对名利的占有;忍让敌手,那是为了战胜对手;居于人下,那是为了居于人上:“不伐者伐之也,不争者争之也;让敌者胜之也,下众者上之也。”(释争) 总之,刘劭在这一问题上,完全接纳了道家的处世哲学,认为争执之途是不可行的,诚如老子所言:“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第二十二章),4、刘劭根据“争让”的不同特征,将人分为三等:下等人,无功而自矜,愚而好胜,缓己急人;中等人,有功而骄傲自满,贤而尚人,急己急人;上等人,功大而不自夸,贤而能让,急己宽人。 并认为,只有确实能够看清争夺之途的险恶,能够洞见“物势之反”之道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达到这个境界,就跃入“君子”(有修养)的行列,从而能驾驭社会心理倾向,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 总之,“不伐”、“不争”处世法则,并非无原则的消极退让,而是更高层次的“进取”体现,这种“以屈求伸”使人更易实现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