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何绍基之书法艺术成就文件类型:DOC/Microsoft Word 文件大小:字节 更多搜索:何绍基之书法艺术成就何绍基之书法艺术成就 语四乙 882073 赖宜茵前言-1何绍基的生平介绍-3生平事谊书香门第书法理论与艺术潮流时代何绍基的书艺成就之各体书赏析-6(一)楷书-主要得力於颜真卿书体 ,魏碑黑女志,欧阳通道因碑(二)隶书-源於张迁,具有汉隶的神韵,以隶书为第一(三)篆书-出入周秦籀篆,古拙而奇趣(四)行草-取法颜真卿的争座位帖 和裴将军诗; 以颜鲁公争座位帖为基础;得颜真卿的笔法何绍基的书学理论-11执笔与运笔-回腕法力道学书五难衡平竖直墨气何绍基的书学成就及影响-15体现北碑精神,
2、意兼南北融合篆隶,融合书体风格趋向后代重要书家多受其陶然影响结论-18参考书目-21附图-22何绍基之书法艺术成就班级:语四乙 姓名:赖宜茵 学号:882073 指导教授:苏友泉老师一,前言清代书法的发展,划分为两个时期, 即清初之际为帖学时期,咸, 同以后为碑学时期.帖学盛极而衰,康熙, 乾隆之际 ,屡兴文字狱.一般学者为明哲保身之际,转而研究考古 ,自此金石学大兴,加以金石出土日多,拓本亦广, 不少人由考据进而学书 ,至使碑学大兴.此时期, 鼓吹求变思想最力的是包世臣(一七七五-一八五五年),其后是康有为( 一八五八-一九二七年), 他们继承了阮元(一七六四-一八四九年)最先倡导的 尊碑之
3、说, 并发扬光大.包世臣所著的艺舟双辑和康有为的广艺舟双辑,都力倡碑学, 尊碑抑帖,在晚清书坛上造成巨大的影响; 何绍基,赵之迁(一八二九-一八八四年),吴大澄( 一八三五- 一九 0 二年)等人,则是崇尚碑学,实践书法艺术求变的书法大家,其中尤以何绍基为突出, 他最终能力宗开派,独立於晚清书坛.而且何绍基既在理论上推崇碑学,又仍法唐学颜, 还能身体力行新书法之开创,从而成为一代碑学大师.何绍基的书法艺术成就,在当时就得到同时代人的赞誉, 而对后世的影响更为广泛.吾参照学者何孟侯注 1 观点: 何绍基在书法艺术上具有很高的造诣,究其成因可归纳出四点(1)家庭出身,书香门第, 书法世家 (2)人
4、生阅历与师友之间密切的交往 ,(3)所处书法理论与艺术潮流时代,(4)个人天份学力和勤奋态度.前三点, 是吾对何绍基生平的探讨与介绍的主要方向 ,望如此而能够更了解何绍基书法艺术之成就的渊源与背景;其次,第四点何绍基的个人的天份学力和勤奋态度,是吾人探讨何绍基书法艺术成就的基础.由於何绍基的天份与勤奋,造就了何绍基的书法地位,也发展出吾人所关心的焦点:何绍基各书体的书艺成就,书学理论, 书学成就及影响.近人马宗霍在霋玉楼笔谈中评介何绍基:道州早岁楷法宗楼兰道因碑,行书宗鲁公争座位帖,裴将军帖, 骏发雄强,微少涵渟.中年极意北碑, 尤得力黑女志,遂臻沉著之境. 晚喜分篆,周金汉石无不临摹, 融入
5、行楷,乃自成家.综观何绍基的书法艺术, 此语道尽何绍基的书学历程,极为中肯.而在书体赏析部分, 吾主要是著重在其篆,隶, 楷,行,草之成就与特色,学书历程, 自身评价 ,学者评价和作品介绍等来赏析,而较不偏重於其学书时期与阶段 ,望能对其各书体能有精辟透彻的深入探讨.另外,因其勤学苦练所致,何绍基对其自身作书之理论有其独到的见解.最为人所知即为他强调写字必须用中锋,进一步发明执笔与运笔-回腕法的特殊执注 1:引自何孟侯,何绍基论书 道州的书学观点与书论成就 ,美育月刊,第 103 期,36 页.笔法;以 衡平竖直为衡量笔法优劣的标准.最后, 何绍基的书学成就及影响中, 其真正实现了清代碑学家的
6、理想,书风体现了北派碑体的精神与实质;不同於阮元二分南北两派,意兼南北, 正如其所谓篆分真草只一事, 南北两派的书法是相容且相通的,且帖学可和篆隶融通, 融合书体,对后来书法史上有正面的影响; 风格趋向於朴的境界,强调古劲厚远之气, 参差超迈之趣,能贯之气力圆活自如运用,化出极丰富的变化.根据李铭宗注 2 的考证,同治光绪以后许多重要书法家多受其陶染 ,如湖南谭延闓,谭泽闓昆仲的颜底书,民初李瑞清 ,曾农髯的篆籀北碑 .余如北京翁同龢也是藉何以学颜,一代篆刻大家吴昌硕也运用何道州溯源篆籀的法子,齐白石虽步武吴昌硕,以篆籀之笔入书画,亦实际导源何绍基.由上所述,道州何绍基实无愧开宗风为百世师.二
7、,何绍基的生平介绍何绍基(一七九九- 一八七三年),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人.绍基自幼慧静, 濡染家学, 但乡试数次未中, 清宣宗道光十一年 (1831 年),始成优贡,时年三十三岁;至三十七岁乡试始获解元,次年(1836)恩科会试成贡士, 旋得殿试二甲第八名 ,注 2:见李铭宗,纪念何绍基诞辰二百周年书法特展简介成进士.初任官翰林院编修,继供职於国史馆, 任最久.清文宗咸丰二年(1852)八月简放四川学政,十一月至成都接篆视事; 咸丰五年 (1853)五月因条陈时务触忌降调, 六月解学政印绶, 九月启程离蜀 ,前后在四川任职三年.咸丰六年六月应山东巡抚崇恩之聘,主讲於济南泺源
8、书院;次年三月至北京, 期盼能再膺命复官, 羁旅京师半载,没有结果,复任的希望破灭,九月返回济南 .至咸丰五年六月解四川学政以后,何绍基就再也没有膺任何官职.咸丰十年九月,离开济南 ,第二年二月返回故乡湖南长沙 ,主讲於长沙城南书院.同治九年应曾国藩和丁日昌延请赴扬州书局,苏州书局主持十三经注疏校刊事宜,兼主孝廉堂讲席.同治十二年秋,寝疾遂不起 .是年七月卒, 享年七十五.何绍基娴经史,经律算, 嗜金石碑刻 ,尤工书法,真草篆隶无不精妙 ,其中以行草及隶书最具面貌,是有清一代最重要书家之一.主要著述有:东洲草堂文钞,东州草堂诗钞,说文段注驳正,惜道味斋经说 , 说文声订,水经注刊误, 玄女室杂
9、记,史汉地理合证,使闽草等 .何绍基书法艺术成就,与其仕宦生涯和心境转变, 都有著极大的相关:主要是以六十岁为分野,由学政生涯转入学术生活,其思想观念书法创作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的转型期,也跳出了传统书法的钟王颜柳的帖派框框.除了上述成因和他自身勤奋努力之外,跟他所处的环境和时代背景亦是密不可分的.康熙, 乾隆之际, 屡兴文字狱.一般学者为明哲保身之际 ,转而研究考古, 自此金石学大兴,加以金石出土日多,拓本亦广 ,不少人由考据进而学书 ,至使碑学大兴.此时期, 鼓吹求变思想最力的是包世臣和康有为,他们继承了阮元最先倡导的尊碑之说,并发扬光大,在晚清书坛上造成巨大的影响.何绍基处於金石考据学勃兴
10、,碑学兴起的书法变革时代,造就了他对碑学极力的提倡和独辟蹊径的创新.且超脱了当时极盛的阮元南北二分书派论点,不仅使其书学上穷究北派的渊源,研究篆隶 ,更发展出 意兼南北的立场,认为南北两派是相容且相融的, 对后来书法史有正面的影响.何绍基出生的家庭环境,对其影响也是很大, 可说是家学渊源,书香世家.父亲何凌汉注 3,字云门, 本身即是一位学识渊博, 书法精湛的朝廷要员.其教子有方,使其四个儿子(何绍基, 何绍业,何绍祺, 何绍京) 都成了才, 特别是在书法方面 ,被时人誉为何氏四杰何绍业字子毅,以荫生官兵部员外郎.精绘画, 亦喜书,尤精篆刻,杨翰称:子毅笔墨超拔流俗, 幼年即著名坛坫,善舒嗜琴
11、 .注 3:见刘刚论何绍基之书法艺术成就, 纪念何绍基诞辰二百周年书法特展简介,50页.何绍祺,字子敬 ,绍基第.道光十四年 (1834)举人,官至浙江道员 .书法颜真卿, 能承家学.何绍京,字子惠 ,别号自娱山房主人 ,绍基第.道光十九年举人, 湖北候选道员.以诗,书,画及鉴赏名於时,书宗颜真卿 ,晚兼董其昌 .还有何绍基的孙辈何维朴,何维棣等, 也都能书善画,尤其是何维朴, 以画山水著称,书摹其祖绍基,亦得其神似.由此可见,何氏家族几代人 ,几乎个个都精擅书法 ,可谓书法世家, 为晚清书坛上绝无仅有的.且端详何绍基之生平,我们可以非常认同学者何孟侯观点:何绍基在书法艺术上具有很高的造诣,究
12、其成因,除了其勤奋态度和人生阅历之外, 所处之书家世家和书法理论与艺术潮流时代,亦对其有著深大的影响.三,何绍基的书艺成就之各体书赏析综观何绍基的书法艺术,其早期书法多为楷书;中期以后行书多於楷书,行书多参篆意, 於纵横敧斜中见规矩,恣肆中透秀逸之气.后期则多为篆书和隶书;晚年的书法风貌独具,将草书, 篆书,隶书, 行草融为一体, 浑厚雄重 ,独创一格,颇具成就, 在晚清书坛上,光彩夺目.现在就其各体之一两件作品赏析其各书体的书艺表现.楷书 主要得力於颜真卿书体,魏碑黑女志,欧阳通道因碑从何绍基传世的楷书作品来看,其结体横平竖直, 整齐凝练,力厚骨劲, 气苍韵遒,金石味极浓,完全是得力於魏碑黑
13、女志,欧阳通道因碑诸碑体.而他的楷书中那种藏锋行笔,笔道较圆的特点,则是吸取了颜体的精髓.这样, 便形成了其独具风貌的楷书体势.近代书法家曾熙曾言: 蝯叟从三代两汉包举无遗,取其精意入楷, 其腕之空取黑女, 力之厚取平原,风之险劲取兰台,故能独有千古.道光二十年何绍基三月书,典册法书, 众英聚集;紫芝朱草, 太平机关楷书八言联,时年四十一岁. 另书楷书七言联安得仙人九节杖,壮哉昆仑方丈图,为贺长辈欧阳厚均寿联( 见图一),两者约为同期作品.前联中之芝,朱, 太,平,法, 英等字的蚕头鼠尾笔划明显出现,结字丰伟纵逸,风稜射人.而后联望去 ,则有正人君子之概 ,充溢刚毅之气, 点画圆整,墨酣意足,
14、书作雄伟奇特,有如颜书自足笼罩一代.何绍基的楷书作品中,小楷(黄庭内景玉经册)(见图二)可谓精品 ,其结体中有较浓的颜体味,饱满圆润,每个字 ,每一笔划都一丝不苟 ,无不从横平竖直中来.同一时代的杨瀚於同治十一年在此册上跋文评道:何真老书,专从颜清臣问津, 数十年功力, 溯源篆隶,入神化境.此册书(黄庭),圆劲清浑,仍从琅琊上掩山阴, 数千年书法於斯一振.如此小字,人间不能有第二本.道尽了此册的艺术书坛上的历史地位.隶书 源於 (张迁 ),具有汉隶的神韵, 以隶书为第一隶书是何绍基晚年才涉猎的的书体,主要是源於(张迁),而於汉隶无所不习,如(衡方碑),(乙瑛碑),(礼器碑) 及( 石门颂)等有
15、代表性的名品, 反覆临摹,挹其精髓,书体是自己的笔法,所具有的是汉隶的神韵,重风神韵致 ,在把握住用笔的凝重饱厚和字型的方整端庄以后,则全以已意为之, 运笔加入顿挫颤抖动作,用笔选择润湿风腴特点, 放笔直书,大气雍容.所临汉碑既能不失其精神而又能自成面目,充分体现了其在书法上的融会贯通本领,继邓石如,伊秉绶之后, 又为清代碑派书家取法汉隶开辟了一种崭新气象.学者刘刚评其隶书五言联:驾言登五狱,游好在六经(见图三),寓流动於平正,藏精巧於古雅,举重若轻, 游刃有余 ,落笔洒脱,皆随意而自然, 有清雅之气.其隶书轴(见图四), 婉和韵雅,古茂朴厚,运笔浑圆 ,笔道洒脱空灵 ,峻逸.其颤笔拙厚有趣,
16、 点画之间笔断意连,无做作之气.章法上,虚实相间 ,字与字虽无牵连之笔 ,却使人感到气势紧密, 生动耐观.注 4当代书家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一文中,对蝯叟隶书评价注 4:见刘刚论何绍基之书法艺术成就, 纪念何绍基诞辰二百周年书法特展简介,54 页.道: 其隶书的好处,在有一缕真气, 用笔极灵空,极洒脱,看过处很潦草 ,其实他不肯丝毫苟且的.至於他的大气盘旋处,更非常人所能望其项背.他生平遍写各体隶碑,对於( 张迁)的功夫最深.他的境界虽没有像伊秉绶的高,但比桂馥来得生动, 比金农来得实在,在隶家中, 不能不让他站一席位次可见其隶书在书家心目中的崇高地位.篆书-出入周秦籀篆,古拙而奇趣其篆书出
17、自周秦籀篆,极重气韵, 不以分布为工,而以挺拔隽逸见长, 以圆润婉遒见性.晚年所临(蔡殷),(楚公钟),( 毛公鼎)等皆自出机杼, 用笔上非一概,中锋圆笔 ,而是方圆尖扁间施并用,以垂露法收锋,故神融笔畅 ,遒劲古拙而有奇趣 .正如杨守敬所指出的纯以神行,不以分布为工体现了其溯源篆分的追求和努力.霋岳楼笔谈称何绍基的篆书:所临三代鼎彝款识,接自出机杼,兴至时遇纸则书 ,神融笔畅 ,妙绪环生,以其法以写小篆 ,遂尔天机洋溢,独得仙证.何绍基临习三代,秦汉, 六朝篆籀 ,不是一味地全盘照临,而是如同其学写隶临碑一般 ,采取欲先分之以究其极,然后合之以汇其归的方法, 所写出的篆书,看不出是出自何体,
18、 但又觉得大有来历,展现出其与众不同的书法风格.何绍基对篆书的书法创作上,作品数量不多, 但品味高.如篆书屏( 见图五),书於同治丁卯,其严谨的书风无不令人钦佩.该书屏是在吸取古人书艺养分的基础上,将行书的气,隶书的势有机地揉入.笔道上,方笔圆笔, 粗笔细笔浑然一体 ,呈现出独具一格的篆书风貌.而在凡能体现其风格的楷书,行书 ,草书及隶书作品中 ,均参有篆意,形成各种书体都呈现出古拙朴茂之趣 ,也是他书法最具有特色的一环.行草-取法颜真卿的争座位帖和裴将军诗, 得颜真卿的笔法何绍基行书根底颜真卿争座位帖和裴将军诗.三四十岁就已确立了自己的风格,显得既温柔敦厚,而又和雅内敛 .晚岁之笔, 则变得
19、生辣奇岖;五十岁左右的中年之作, 因揉合了兰台及北海笔意,故表现得挺拔矫健.他将圆浑饱满的颜楷行书和俊爽锋稜的欧书,自然地融合於自己的笔底,乃能出奇生妙 .何氏於碑, 无论汉,魏,隋, 唐,於临诸如痊鹤铭,定武本兰亭序,圣教序, 怀素小草千文 以及苏,黄,米, 蔡等历代书家法帖,均广泛涉猎.尊古创新,别开生面, 形成古朴自然的独特行书风格.在行草方面, 独创一格.其用笔飞动腾跃,起伏跌宕, 造成点画方圆交错,线条精细相间 ,尤注重整体的章法布白 ,讲究字与字, 行与行之间的关系,疏密错综有序, 天然质朴, 体现其在艺术上的造诣之深 .子贞与方山子论用兵帖(见图六 ),恣肆遒劲,观其笔势纵逸,法
20、度不失,字体或大或小,笔画粗细不一, 运笔复方圆兼用, 融篆隶於行草 ,是以风格古秀遒劲,有争座位与裴将军诗之骏发雄强 ,更兼纵放之逸趣,是故马宗霍评此作恣肆中见逸气晚年所书题李伯时画,行草书七行,共九十六字.行书或直或斜,似直非直, 似斜非斜.通篇字体大小连贯而又相称.无论其笔亦重抑轻,但皆遒劲古拙, 婉转流利.且篆分笔法参染 ,落笔跳跃飞动, 圆劲秀挺,变化多姿,令人莫测.幅中字体,随处可见方正 ,奇肆,恣纵,虚实, 肥瘦等风格.如所书为,人,文,会等字的撇,锋, 伯,神,耳 等字, 任意挥洒 ,更具飘逸奇纵.四,何绍基的书学理论何绍基各体的书艺成就,有其独特的风格, 不外乎出自於自己本身
21、作字之主要方法及理念.吾根据学者杜裕明何绍基书论探析从其对晋以后之书法评论谈起(下)注 5 及搜集其它相关的资料,整理出主要有五大点何绍基作书的书学阐述, 包括:(1) 执笔与运笔-回腕法;(2)力道;(3)学书五难 ;(4)衡平竖直;(5)墨气.现吾分述如下:执笔与运笔-回腕法注 5:见杜裕明何绍基书论探析从其对晋以后之书法评论谈起( 下),美育月刊 103,页 50-51. 何绍基独到的书风与其特别的执笔方法有很重要的关联.他在跋张玄墓志时曾说:每一临写, 必回腕高悬, 通身力到,方能成字,约不及半, 汗浃衣襦也.此乃其在实践中体悟书律本与射理同,贵能悬臂能圆空 , 自比汉代名将李广,认为
22、书法如同射箭一般, 能圆活自如,势若张弓之气力而能四方运用灵活,因而创执笔-回腕法, 腕肘并用,手掌反转,指背向左,虎口向上,拇指与四指对擫握管, 写字时以立姿为主 ,通身力到,腕平锋正 .虽有些学者主张此种执笔运腕方法不合乎人体生理,十分吃力,每写一次字都要出一次汗.然而根据何绍基他自己的解释,此方法才能令气力灌注於臂腕之间,使落笔之迹蕴含某种力道与韵律, 形成个人特色, 具有沉厚而不飘弱的美感 .现代学者刘刚注 6 更明确指出其优点是能使气力灌注於腕臂之间,可使精神处於高度集中, 无私利杂念,毛笔完全垂直於纸面, 是一种心到,眼到, 手到的绝对中锋态势, 保持了中锋入纸 ,又略带战掣,从而
23、避免了一味平质光润的现象 .由於他这种独特而艰难的书写姿势,手臂运动的方向, 角度,压力特殊的方式和挥运幅度, 使书法结构也体现出一种特定趣味.力道由於悬臂,何氏之书无疑是著重力道的, 且主张书法贵乎有气注 6:见刘刚论何绍基之书法艺术成就, 纪念何绍基二百周年诞辰书法特展简介,页56-57.有血,字字力道送及 ,锋宜方锐精紧稳 ,邪入怯出皆所憎, 一股气力,纯用笔心,下笔稳健不怯,使笔若剑而杀纸有声锋有稜, 足见何绍基追求一种气力具足的笔下效果且在速度上亦倾向於豪快.观其书,即使是以软毫作书, 於行笔力道和速度上,仍有明显的变化与发挥.学书五难何绍基曾就习书之困难具体归纳出五个方面,为一兼具
24、理论与实务性的论书结晶:为六艺之一,而学者所从事未有限於此者也.一心运臂, 臂运腕,腕使笔, 笔使墨,墨使指,纸肖心,杆格太多,得於心 ,不能应於手 ,一难也.纵习古人碑碣简牍而沿袭肖似,不克自成门径, 与此事终不相涉,二难也.师友指示,不能攒吾腕底 ,不比文章学问可以破昧为明 ,改懦成勇, 又一难也.落纸如铸,无可修饰 ,又一难也 .非砥行言读书多,风骨不能峻, 气韵不得深,又一难也.指出作书运笔的方法,自本身的心境和意志为出发点, 由稳当沉静的心思驱动而使臂运腕,腕使笔, 笔使墨 ,墨使指 ,最后将意志集中至使墨之指,书家之真性情自能跃然纸上 .其次强调个人的融会体悟,且个人的才情资赋,
25、学养品行之充实与修持,都与学书息息相关.由上所述, 何氏不但指出习书当留心的五个层面,并且也具体说明了学书过程中身,心,与周遭外在互动的因果关连, 可视为何氏论书中的导论基础.衡平竖直所谓的衡平竖直强调的是笔笔正锋,而贬抑侧笔, 偏锋之欹侧态貌.何绍基幼承家学,父何凌汉书宗赵,董, 早已能书名世 ,子贞志学之年就以横平竖直四字为学书庭训, 且为毕生深信不疑的作书铁律,初由颜真卿入手, 颜书无论楷书或争座位帖,祭侄, 祭伯父三稿都具衡平竖直,或起止无痕的屋漏痕,折钗股古法遗意, 莫不以此为主.何氏认为写字必须用正锋,此从其反对包氏臣扁笔侧锋,赞赏伊秉绶能平能直的书法可见一斑.其论诗说:气贯其中则
26、圆,如写字用中锋然.一笔到底;四面都有.安得不厚,安得不韵, 安得不浑厚,安得不淡远.此事切要握笔时提起丹田,高著眼光, 盘曲纵送 ,自运神明,方得此气真圆 .用笔正锋不使欹侧外,何氏论书著重篆, 隶古法,篆,隶二体皆为主轴正直之势 ,而非字势屈左伸右或斜迤,以取姿态为先 .故何氏主张学书重骨不重姿,舍骨尚姿,此后世书律所以不振乎 细观何氏之书,纵或有字势斜迤, 仍是於平直为主之基础上变化;其作行草书亦少斜侧连笔,不同於宋元或晚明连绵草一路, 以发挥若篆,隶,章草及唐人碑版字字分离之章法特色 .墨气笔与纸,墨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用笔的效果,可以由纸,墨反映出来 .何绍基平生多用羊毫写字,它弹性
27、不及其他毛笔,吸墨量多, 而不易调停,但驾驶得法,写出来的字苍劲有力 ,无流滑之态,最能体现汉碑那种古朴浑厚,铿锵有力的风貌.清代的羊毫笔书法,到他时可谓集大成.而他平生书法另一大喜好,则用比较粗糙的纸写字, 赞同纸张应有一定厚度,并且不很光滑, 如此可使笔锋坚入而墨气腾骤,用笔之力道同时亦使墨气腾出, 表现某种乾,湿的效果.其书时见飞白与涨墨并存, 笔划轻重亦显出多样的粗细墨笔效果, 能成气候.从他大量的传世作品中,其字明显地流露出此种涩味,且字越大涩味越浓, 程度多取决於纸,纸涩则墨涩, 墨涩则字涩,这种涩味恰到好处地体现出汉碑的气息.五,何绍基的书学成就及影响综观何绍基的书法艺术,可见其
28、风格是独特的, 成就是卓越的,在晚清书坛上力尊碑学, 身体力行,以渊博的学识, 聪颖的性灵和一生锲而不舍的刻苦努力,在书法艺术上独树一帜, 确立了其在中国书法史上无可取代的地位.诚如晚清书家向燊所说:蝯叟博洽多闻,精於小学,书由平原兰台以追六朝秦汉三代古篆籀.回腕高悬,每碑临摹至百通或数十通.虽舟车旅舍,未尝偶间,至老尤勤.其分隶行楷,皆以篆法行之, 如屈铁枯藤,惊雷坠石, 真足以凌 百代矣.世称邓石如集碑学之大成,而於三代篆籀或未之逮.蝯叟通篆籀於各体, 遂开光宣以来书派.注 7以下分别论述其在书学上之成就及影响:(一)融合书体意合篆分, 派兼南北意合篆分,派兼南北 可说是何氏的主要书论立场
29、.其曾自述余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化篆分入楷, 岁尔无种不妙,且其晚年书作益发融合书体之外, 再加以变化, 自是更佳.颜真卿 ,李 ,欧阳通和南朝的痊鹤铭均将篆体或隶体之特色运揉入楷,行, 即为典范 ,趋向更古,更具风骨的唐人, 汉隶及其以上.后人曾农髯曾赞扬说:道州以不世之才,出入周, 秦,但取神骨,驰骋两汉, 和以天倪,当客历下,所临礼器乙瑛曹全诸碑,腕和韵雅,庸庸乎东汉之风度 ,及居长沙临张迁百余通 ,衡方,礼器 ,史晨又数十通,皆以篆隶入分.极晚之岁,草, 篆 ,分,行, 治於一炉,神龙变化,不可测已.何氏耳顺之年更加留意习学注 7:书林藻鉴卷第十二.汉碑,
30、 篆 ,隶体作品更多 ,其行草体属於楷书一般笔法之方笔, 提按,顿挫和右捺越趋不明显,而代之以起笔藏锋圆笔,行笔提转, 收笔不特别回锋,若无起止之痕之屋漏痕之古意.体势亦不尽方正而带圆,整体有向篆, 隶靠近的趋势 .能将行草一类书体如此自在地融入篆,隶特质, 而能维持其行草书体,可说是何绍基的一大成就, 真正实现了篆分真草只一事之理想.何氏此风格使晚清帖学之弊可除,碑版得以发扬, 南北二派共治,反得以发挥清代碑学思潮与书学新径.(二)风格趋向何氏风格特点在於朴,与姿媚相反, 为融会贯通,自最朴质之衡平竖直, 正锋运笔出发,笔锋内敛而不外放顿折,却能贯之气力圆活自如运用, 化出极丰富的变化,强调
31、古劲厚远之气, 参差超迈之趣,一如厚实之碑版篆隶, 字间表现力道,且参差错落, 劲伟中表达缓绰,疏散,则添增古意之趣味.何绍基确立了此种风格,著重力道(丹田气力贯彻),正锋,衡平竖直,篆力气息出发,加以转形易势,盘曲纵送变化之豪快书风, 自其传世数量极大之书作中得以窥知.何绍基更进一步地将邓石如,伊秉绶等人取法秦汉六朝碑版的传统与阮元,包世臣等人的理论结合起来,集于一身 ,并在创作技法上取得了突破性成功和具体完整的经验.且他在取法北碑,变革楷书和行草书笔法方面的成就,标志著碑派书法的审美原则在各种书体领域的全面落实,对晚清书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为清光, 宣以来书派的一代宗主.(三)后代重要
32、书家多受其陶然影响学者李铭宗考证注 8 认为同治光绪以后以及民初许多重要书法家多受何氏之陶染影响.湖南,北京, 江浙是何绍基一生居住仕官最久的所在地, 同治,光绪以后活跃书坛的重要书家多受其陶然影响.湖南谭延闓,谭泽闓昆仲的颜底书, 民初鬻书海上有北李南曾的李瑞青和曾农髯所走的篆籀北碑一路笔法也都是何绍基的遗规.北京的翁同龢亦藉何以学颜,隶书更为何氏的法子;江浙书家如吴云,虽书宗鲁公, 实出入蝯叟之门.而一代篆刻大家吴昌硕所写篆书, 石鼓,散盘, 行书跌宕自由, 不避涨墨而真气淋漓 ,亦是何氏溯源篆隶的功夫, 开创同治,光绪以后书家开启创作的康庄大道;民初海上金石派书画家所走的也是溯源篆隶金石
33、的老法子,但却化启艺术新潮流,齐白石虽步武吴昌硕, 以篆隶之笔入书画,而实际导源何绍基, 道州无愧开一代宗风为百世师.六,结论何绍基的书法造诣高深,主要是由於他出身於书香门第, 自幼注 8:见李铭宗,纪念何绍基诞辰二百周年书法特展简介,页 5-6.受到家学的薰陶且其天份学力,阅历广博和师友间的交往.尤其是他所处时代出现的书法理论和艺术潮流,对他产生了极具深刻的影响.另外, 他所创的回腕法和自己的书写理论见解,亦造就了他独特的书学成就.何氏早期由颜入手,故他的书法近取颜鲁公, 上溯周秦,西汉古篆隶, 下至六朝南北碑刻,融汇精华,自成一家.自中年起又出入汉魏之间, 对六朝碑版和篆隶,无一不学, 专
34、注神韵,从而得其风骨,故他所临的碑版,没有发现与原碑完全相似的, 以张迁碑和礼器碑等最为精彩.何氏虽对真,草, 隶,篆各体无一不精,其中以隶书为第一, 下的功夫最深,他遍临汉碑,揉和了众碑之长; 同时,再加上己意,创立了一种新的风格,故他的隶书更别具一格 ,足与隶书大家邓石如雁行.他的楷书混合了颜法和欧阳通道因碑,黑女志的神韵,力厚骨劲,气苍韵遒, 既有唐人的法度,又有六朝的风骨 ;他的篆书出入周秦籀篆, 用笔遒劲, 古拙而奇趣;他的行草以颜鲁公争座位帖为基础,同时又配以篆, 分和魏碑等笔法,铸成了一种新的书风.除了上述何氏的书学成就外,其书学尚可依当时时代背景和对后代的影响归纳出以下几点成就
35、:清代崇碑思潮兴盛,过去如阮元, 包世臣其书风仍脱离不出帖学之籓篱,理论与实践未能合一.何氏可说是真正体现了清代碑学家的理想,书风体现了北派碑体的精神与实质,将前人未能达致的目标具现达成.何绍基结合了碑学家的理论与实践,但他不同於阮元二分法,主张意兼南北,使两派的书法是相容且不相斥的.在此基础上,清代书法才能於纯粹北派或南派的风格外,同时能有将帖学笔法,观念等和碑学相互融合的共治发展, 对后来清末以迄民初之书法史有正面的影响.何绍基的书法和明末清初诸家在融合篆,隶上是不同意义的.明末清初诸家重在技巧,缺乏士人积学古法而流露之内敛气韵;何氏则秉持书家正统,深入探讨帖学之脉系思想,由内在涵养自然而
36、发出,得以变化出具篆, 隶碑体特色之笔和势.由何氏各体书的比较,可看出其字体圆润, 运笔中锋,主要是学自於颜体的笔法; 且气势古苍劲遒,古朴趣味, 颇有篆隶之味 .何氏作品风格特点在朴,强调古劲厚远之气, 无论是运笔或形势上,出自己意, 风神韵致,即使是颤笔的抖动,均以己意, 并不同於金农绝对一致的单调,表现出意的意境, 显现出其内在气质,呼应其书写著重学养的功夫, 由内而发的气息.何氏独特的书写风格,在展现汉碑的古拙趣味, 溯源篆隶的功夫等方面,不仅影响其底下的师承,其他大家和后代书家亦受其陶然影响.参考书目:1. 行仁(民 71),何绍基的书法.书画家,页 30-53.2. 杜裕明(民 8
37、7),何绍基书论探析从其对晋以后之书法评论谈起( 下). 美育月刊 102,页 36-40.3. 杜裕明(民 88),何绍基书论探析从其对晋以后之书法评论谈起( 下). 美育月刊 103,页 50-51.4. 李郁周(民 87),何绍基晚年笔法变的关键.美育月刊 101,页 1-8.5. 何孟侯(民 88),何绍基论书道州的书写观点与书论成就.美育月刊 103,页 38-46.6. 周倜主编(民 76),中国历代书法家名人墨迹(下册).北京:中国展望.7. 闵祥德,熊秉明编 (民 77),中国书法理论体系 行书书写门径.台北:庄严.8. 刘恒(民 88),中国书法史-清代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9. 刘正成主编(民 83),中国书法全集第 70 卷.北京:荣华斋.10. 蔡崇明( 民 77),书法及其教学之研究.台北:华上书局.11. 蒋文光( 民 82),中国书法史.台北:文津.12. .欧宗智(民 87),纪念何绍基二百周年诞辰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国书法学会.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故他临的碑版,没有发现与原碑完全相似的, 以张迁碑和礼器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