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 届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高三高考全真模拟试题(二)语文试题(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中国古典美学中, “丽”的范畴处于较高位置,并在其自身的历史流变中积淀了深厚的美学内涵,具体而言,可分为三个层面:文辞之丽、情思之丽和生命之丽。文辞之丽是“丽”范畴的最基本特征,它是“丽”的表层内涵,古典文论中的“丽”多取此义。如汉书 艺文志 云:“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丽闳衍之词,没其风谕之义。 ”此“丽”即文辞的华丽,但因西汉诸家之赋多缺乏真情实感,固其文侈丽,实为文病。情思之丽是“丽”范畴的深层内涵,它决定着文辞之丽的成败
2、。 文心雕龙情采云:“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 ”作家之文只有本乎真情,发乎性灵,其文才能美丽自然。故北宋范温的潜溪诗眼云:“巧丽者发之于平淡,奇伟有余者行之于简易。 ”文辞的巧丽正是情感自然而然流露的结果,虽看似平淡却丽美无比。然而,无论是文辞之丽还是情思之丽,都是人的生命之丽的外化。生命之丽才是文学艺术具有审美价值,并得以长久流传的内在根源。中国古人因信奉“天人合一” ,多注意从自由的生命活动的基点上考察文学,从而为自己建构起一个整体的、本体空灵的且先于逻辑的生命世界。 “丽”正是这个生命世界的审美表征。 易经云:“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 ”虽然我们从
3、词义的角度讲“丽”是附着、依附的意思,但如果我们从审美形象上看,日月星辰悬挂于天,百谷草木植被于地,这不正是天地万物的生命状态之所在吗?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云:“体貌闲丽,所受于天也。 ”人的体貌之丽不也正是人的生命力之充盈流溢的表现吗?当古人把“丽”引入文艺批评领域时, “丽”实质上正是主体驰骤扬厉的生命精神的艺术显现。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丽”范畴会成为魏晋六朝美学的核心范畴。 “丽”正是魏晋士人在自我觉醒后高扬的个体生命力的审美表现,是人的精神的艺术化。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在中国文化中,生命之丽的状态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精神自由的状态,它是古代士人阶层的理想人格的本质特征。这种自由
4、状态可以从艺术和人生两个方面显现出来:就艺术而言,它表现为对一切艺术法则的摈弃,在情景交融、主客冥一的艺术意境中感受主体心灵的净化,体验宇宙生气之跃动,这也正是中国艺术之“丽”的中核;就人生而言,它表现为对一切名教伦理的解构,在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心灵世界中寻求个体精神的解放,领悟万物生命之自由,这也正是中国文化之“丽”的内质。综合上述对“丽”的审美内涵的分析,一言以蔽之, “丽”正是生命力之自由的感性显现。(节选自胡碟古典美学范畴中的“丽” ,2011 年 12 月版)1. 下列关于“丽”的内涵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丽”的美学内涵包括文辞之丽、情思之丽和生命之丽三个层面。B.
5、 “丽”的美学内涵早已存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其范畴也一直处于较高位置。C. 从生命之丽到情思之丽,再到文辞之丽,是“丽”由内向外表现的一个过程。D. “丽”其实是人的生命力的一种无拘无束的精神自由的状态的感性显现。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A. 古人心中的生命之“丽” ,是整体的本体空灵的且先于逻辑的生命世界的审美表征。B. 中国古人信奉“天人合一 ”,表现为在考察文学时注意人的自由的生命活动。C. 引用易经中的“日月丽乎天 ”等句重在说明“丽”是附着、依附的意思。D. 生命之丽的状态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精神自由状态,是人类理想人格的本质特征。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6、A. 红楼梦最打动人的并不是它所用的艳美文辞,也并非它所写的真假人情,而是它高扬人性的觉醒。B. 因为中国古人信奉“天人合一 ”,所以,在建构自己的生命世界时是不讲究逻辑的,却强调物我两忘。C. 我们倡导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之意义,是与“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所展现的景象相符合的。D. “丽”是生命力之自由的感性显现,由此得知,可用一个词来概括中国文化之“丽”的内质,那就是“自由” 。【答案】1. B 2. A 3. B【解析】1.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关于丽的内涵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B 项, “丽”的美学内涵,是在其自身的历史流变中积
7、淀的,而“丽的范畴处于较高位置”。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准确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能力。B项,说法绝对,中国古人信奉“天人合一”并非只在考察文学之时;C 项,引用此文句意在说明生命之丽包括天地万物的生命状态;D 项,应是“是古代士人阶层的理想人格的本质特征”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 项,原文中没有相关的推论依据,因果关系并不成立。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
8、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生死之间雷抒雁一位墨西哥的作家曾说:“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彻底结束生命。 ”是的,即使一个人的手不慎失去了,残肢还会提醒他手曾经的存在。死亡,如雪的融化,雾的消散,云的飘移,永远没有了,没有了。可是,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失,每天,一进房门,你就寻找那张让你思念、惦记,你如此熟悉的面孔。如果没有找到,你会情不自禁地喊一声“妈妈” ,然后,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去找,看她是在休息还是在操劳是在洗那些永远洗不完的衣物,是在为孩子们做晚饭,还是在专注地看电视?可是,这一回,你的声音没有得到回应。房子里空荡荡的,她不在。看
9、着墙上那张照片,你知道她已永远离开了。那张一直带给你欢乐的母亲的照片,你突然发现其中竟有一缕忧伤。难道,照片也有灵性,将她对你无微不至的关怀凝聚在目光中?我不愿再走进母亲的房间,不愿触动她老人家遗留下的衣物,就让它原样留存着,任灰尘去封存。唉,每一件遗物都是一把刀子,动一动就会刺伤那脆弱的神经。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不再流泪。谁不知道死是人生的归宿!生,让我们给生命打了一个结,死,便是一种解脱。妻子这样安慰我,儿子也这样安慰我。他们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忙忙碌碌,快快乐乐,去干他们自己的事,好像母亲的离世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母亲的死,给他们留下的只是短暂的痛苦,并没有留下伤口,而在我的心里,却留下
10、了很深的伤口,有很多的血流出,我常常按着胸口,希望那伤口尽快愈合。可是很快我发现,愈合的只是皮肉,伤痕的深处无法愈合,时常会有疼痛蔓延开来。我永远不会忘记 2001 年 9 月 6 日下午 5 时,在中国作协的会议室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我以一种近乎失态的焦灼,希望会议早点结束,然后迫不及待地奔向母亲的住处。快到家时,我打电话给家里,想马上听到母亲的声音。铃声空响,我希望她是到楼下散步去了。推开门,像往常一样,我喊了一声“妈妈” ,无人应声。我急忙走进里面的房间,看见妈妈躺在地上呻吟着。我扑过去,一把抱住她,想让她坐起来,问她怎么了。她只是含糊不清地说着:“我费尽了力气,可是坐不起来。 ”我看着床
11、上被撕扯过的被单,看着母亲身上揉皱的衣服,知道她挣扎过。可是一切挣扎都没有用,母亲左边的身子已经瘫痪了,无法坐住。她痛苦、无奈,无助得像个孩子。这个曾经十分坚强的生命,怎么突然变得如此脆弱!可是,无论如何,我明白了那个下午失态的全部原因。一根无形的线生命之线牵扯着我的心。我的心如紊乱的钟摆,失去了平衡。我以从未有过的急切,想回到妈妈的身边。也许,只要她的手抚摸一下我,或者,她的眼神注视一下我,我心中失控的大火就会熄灭。仅仅两天之后,当妈妈咽下最后一口气,永远地离开了她生活了 81 年的这个世界的时候,我觉得,我生命的很大一部分被带走了,随着她走了。我猜想,一个人的理论生命也许很长,它就是这样一
12、部分一部分地被失去亲人、失去情感分割,生命最终变得短暂了。医治心灵伤痛的唯一处方就是“忘记” 。可是,对于亲人,要忘记又谈何容易!只好寻求书籍,寻求哲人,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鲜血。我想起了一则关于死亡的宗教故事。有一位母亲,她抱着病逝的儿子去找佛,希望能救活她的儿子。佛说,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解除你的痛苦:你到城里去,向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要一粒芥菜籽给我。那位被痛苦折磨得愚钝了的女人马上去找,可是她找遍了全城,竟然没有带回一粒芥菜籽。因为,世上根本没有没有失去过亲人的家庭。 (摘自名家散文集 ,有删改)4.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13、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叙述视角,偶尔插入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人称各尽其妙,形成了相互辉映之效。B. 妻子和儿子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并且劝慰“我” ,可见他们对“母亲”的情感不深厚,无法切身感受为人子者的丧亲之痛。C. 本文以抒情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记叙等多种表达方式,细腻地刻画了作者失去母亲后备受煎熬、悲伤无法排遣的内心世界。D. 本文在生存与死亡、疼痛与忘却、焦虑与平静的两极振荡之中,抒发了作者对亲情、死亡等命题深刻而又独特的探讨和领悟。5. 文章的标题叫“生死之间” ,意蕴丰富。请结合你对标题的理解和文章内容,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情感。6. 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的“宗教故事”可
14、以删去,也有人认为必不可少,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案】4. B 5. 先写“ 死” ,写母亲的去世在作者心中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表达了作者失去亲人后难以化解、疗愈的悲痛之情。再写“生” ,追忆母亲病逝,进一步抒发丧母之痛。最后,作者于“生死之间”提出要以理性化解丧亲之痛,或许是“生者”对“死者”最好的怀念。 6. (示例一)不能删去。从主旨看,用宗教故事作结,表明家家都曾有亲人去世,人人都有可能失去至亲,痛苦是人生常态,难以避免,深化了正视亲人离世的痛苦,用理性化解痛苦的主题。从结构看,承接上段作者“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鲜血”的观点,收束了全文。从艺术效果看,用富含哲理
15、的故事作结,寄寓深远,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回味。(示例二)可以删去。上一段作者已经为自己找到了答案用理性治愈丧亲之痛,宗教故事只是这一观点的一个例证而已。删去此段,从结构上会使文章结尾更加简洁,主题上文章主旨更加突出,情感更加鲜明。【解析】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认真阅读文本分析,B 项, “可见他们对母亲的情感不深厚”无中生有。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此类试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清晰地梳理文章各段落之间的关系,划分文章层次。可将本文划分为三个层次 :,母亲已经逝去,作者却不能忘怀;, 追忆怀念母亲; ,找到疗救方法。点睛:
16、回答此题不能仅仅概括各层的内容,应该以作者的感情为线 ,总结作者的写作思路。本题先写“死” ,再写“生” ,最后,作者于“生死之间”提出要以理性化解丧亲之痛,或许是“生者”对“死者”最好的怀念。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题目问的是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那么就要考虑“能删去的原因” “不能删去的原因” 。最后一段一般有收束全文、升华主旨等作用,那么考虑能否删去就要考虑两个问题:删去结构上是否完整;删去内容上是否影响表达,即是否妨碍表达主旨,最后一段讲述了一个宗教故事,表达的是 “每个人都曾失去过亲人 ”的意思;倒数第二段表明“理性是医治丧亲之痛的方法
17、” ,由此即可从结构上和内容上展开讨论。(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心系群众 扎实苦干 奋发作为 无私奉献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报告摘登材料一李老师给村民上的第一堂课,是剪枝。他把课堂就设在果园里,亲自动手,一会儿就把一棵果树的枝条,剪掉了三分之一。村民们心疼得不行,还有村民找到我家里。面对这些质疑,李老师就一句 话:“明年果树如果挣了钱是大家的,如果损失了,算我的。 ” 为了推广“套袋”技术,李老师买来了十六万个苹果袋,免费送给村民用。因为以前村民使用不成熟的套袋技术吃过亏,所以这次很多人死活都不敢用。李老师还是那句话:“损失了都算我的。 ” 李老师就这样一次次给村民们
18、立着军令状,推广新技术。第二年初见成效,第三年果园的面貌全变了,苹果长得细皮嫩肉,酸甜适口,一亩多卖了 3000 多元,带来效益 900 多万元。 他想方设法给村民办夜校、搞培训,建议借邢台农校“送教下乡” ,让 100 名果农在家门口读了中专。后来,62 名拿了大专文凭,现在都在考本科,191 人获得国家颁发的果树工证书, 人民日报报道说岗底是全国第一个“持证下田”的村庄。 现在,岗底村富了,村民人均收入三万一千元,村民都住上了楼房,做饭、取暖烧燃气,100 多户买了小轿车。今天的岗底,山青了,水绿了,人富了,生态美了,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越来越多。 (摘自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我见不得
19、老百姓穷 )材料二像许多夫妻一样,我们也很用心经营自己的家。不一样的是我们有三个家:一个是城市里的家, 在保定河北农大家属院;一个是山里的家,在各个帮扶基地;还有一个是流动的家,就是常年穿梭在山地平原之间的那辆越野车。 近年来,精准扶贫战略实施后,慕名来找他的人越来越多,保国帮扶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常常开车奔走于各地,帮扶基地的家我们住得少了,在车上的日子越来越多了,一年行程约 4 万公里。他开车,我坐在旁边,替他接打电话,安排工作,联系事情。有时看他累了,陪他聊聊天,喝水、吃药、中午 休息,都是在车里。一些常用物品,雨鞋、草帽、衣服、工具包等,把后备箱塞得满满的,车成了我们流动的家。比较起来,
20、在保定市里的那个家待得最短。2016 年春节前,我俩回到保定的时候是腊月二十九, 想准备准备年货,第二天过个年三十儿。可是我俩忙得都不知道,今年没有年三十儿,看着家里冰锅冷灶啥也没有,我心里一阵难受。最后,还是我们亲家打来电话,让我们去他们那里过了个除夕。我想初一总不能还在人家过吧,就张罗着去买点肉馅想包顿饺子,可是附近卖菜卖肉的摊贩早就都回家过年去了。 三十多年来,我们在三个“家”之间来回奔波,结婚这么多年,保国因为太忙,常常顾不上家里的事。我前后两次做手术,他都不在身边,连手术签字都是同事代签的。去年在“燕赵楷模”发布厅录制现场,他对主持人说,这辈子最愧对的就是老婆和孩子!(摘自河北农业大
21、学研究员郭素萍我和保国的三个家 )材料三作为李保国生前所在学校的同事,我目睹了解了李保国从一个学农爱农、积极要求进步的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山区综合治理专家,感受到他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报国情怀。李保国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30 多年来,他始终坚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服务人民中寻找和实现自身价值。李保国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他常说,党把我培养成一个教授,就是让咱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干点事,我是一名党员,理应带头把事情做得更好。李保国是太行山人民的好儿子。35 年来,他的足迹踏遍太行山所有山区县,身上沾满了泥土,心中装满了百姓。他把太行山人民当成亲人,农民也把他当成自
22、家人。李老师去世后,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乡亲带走,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牵挂的太行山上,与巍巍太行相融,与山区人民相依。 (摘自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饶桂生他是太行山的儿子 )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A. 李保国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三十多年坚持将农业技术送到太行山区,为了帮农民致富,献出宝贵的生命,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B. 李保国认识到帮助农民致富,不能只靠一个人的力量,而是要让农民都掌握农业技术,于是他和邢台农校一起“送教下乡”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C. 郭素萍对丈夫李保国的回忆充满深情,虽然丈夫顾不上家里的事情,忙得连年都没过好,但她没有丝毫怨言,更多的
23、是理解,以及对丈夫工作的支持。D. 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列举了大量的数字,这些数字非常具有说服力,都具体地表现了李保国为村民带来的收益,表达了村民的感激之情。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A. 三则材料都表现了李保国教授一心一意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热情,赞颂了他作为共产党人的楷模 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精神。B. 第二则材料讲述李保国长年在山区奔波劳累,积劳成疾,也不能很好地休养,表达了对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和改善知识分子工作、生活条件的呼吁。C. 李保国教授的先进事迹,充分说明了知识分子坚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就能在服务人民中寻找到自身价值,并能够
24、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D. 由于农民思想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最初李保国推广农业技术,还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可见帮助农民致富任重道远,道路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E. 由于侧重点的不同,三段材料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材料一主要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材料二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材料三的表达方式主要为议论。9. 这三则材料的侧重点各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试简要分析。【答案】7. C 8. AC 9. 9.材料一侧重于李保国推广农业技术的事迹和他为帮助农民致富做出的贡献,材料二侧重于李保国工作的劳累辛苦和做出的牺牲,材料三侧重于对李保国的思想与精神的高度评价。原因是报告人的身份不同。村支书是李保国贡
25、献的见证者,妻子是李保国辛劳与付出的见证者,学校副书记代表上级领导对李保国做出评价。【解析】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上述材料的理解,A 项“为了农民致富,献出宝贵的生命”说法错误。B 项和“邢台农校一起”错,原文是“借邢台农校”来“送教下乡” 。D 项结合文本内容“让 100 名果农在家门口读了中专。后来 62 名拿了大专文凭,现在都在考本科,191 人获得国家颁发的果树工证书”可知,所列数字并非都表现村民的收益。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上述材料的分析。B 项“对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和改善知识分子工作、生活条件的呼吁”不当,对第二则材料主旨的整体把握有误,应该是讲为了扶贫,舍弃小家的
26、奉献精神。D 项农民一开始不接受有些技术是因为有失败的先例,并非保守。E 项材料一虽然用到了说明,但主要的表达方式为记叙。点睛:文本阅读 5 选 2 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张冠李戴等。9.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材料的分析。分别找出三则材料的侧重点,然后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材料一侧重于李保国的事迹和贡献,材料二侧重于李保国工作的劳累辛苦和做出的
27、牺牲,材料三“感受到他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报国情怀。李保国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李保国是太行山人民的好儿子”,侧重于对李保国的思想与精神的高度评价。原因是报告人的身份不同。身份分别是村支书、妻子、 学校副书记。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何尚之,字彦德,庐江灊人也。曾祖准,高尚不应征辟。祖恢,南康太守。父叔度,恭谨有行业。尚之少时颇轻薄,好摴蒱,既长折节蹈道,以操立见称。十三年,彭城王义康欲以司徒左长史刘斌为丹阳尹,上不许。乃以尚之为尹,立宅南郭外,置玄学,聚生徒。东海徐秀、庐江何昙、黄回、颍川荀子华、太原孙宗昌、王延秀、鲁郡孔惠宣,并慕道来游,谓之
28、南学。时左卫将军范晔任参机密,尚之察其意趣异常,白太祖宜出为广州,若在内衅(谋乱)成,不得不加以铁钺,屡诛大臣,有亏皇化。上曰:“晔事迹未彰便豫相黜斥万方将谓卿等不能容才以我为信受谗说但使共知如此不忧致大变也。 ”晔后谋反伏诛,上嘉其先见。国子学建,领国子祭酒。二十三年,迁尚书右仆射,加散骑常侍。是岁造玄武湖,上欲于湖中立方丈、蓬莱、瀛洲三神山,尚之固谏乃止。时又造华林园,并盛暑役人工,尚之又谏,宜加休息,上不许,曰:“小人常自暴背,此不足为劳。 ”时上行幸,还多侵夕,尚之又表谏曰:“万乘宜重,尊不可轻,此圣心所鉴,岂假臣启。舆驾比出,还多冒夜,群情倾侧,实有未宁。若值忠良在朝,必将犯颜切谏,
29、但臣等碌碌,每存顺默耳。伏愿少采愚诚,思垂省察,不以人废言,适可以慰四海之望。 ”亦优诏纳之。大明二年,以为左光禄、开府仪同三司。四年,疾笃,诏遣侍中沈怀文、黄门侍郎王钊问疾。薨于位,时年七十九。 摴蒱:古代一种赌博的游戏。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晔事迹未彰便豫相黜斥万方将谓卿等不能容才以我为信受谗说但使共知如此不忧致大变也B. 晔事迹未彰便豫相黜斥万方将谓卿等不能容才以我为信受谗说但使共知如此不忧致大变也C. 晔事迹未彰便豫相黜斥万方将谓卿等不能容才以我为信受谗说但使共知如此不忧致大变也D. 晔事迹未彰便豫相黜斥万方将谓卿等不能容才以我为信受谗说但使共知如此不
30、忧致大变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铁钺,指的是斫刀和大斧,是腰斩砍头的刑具,这里代指帝王赐予的生杀大权。B. 行幸,古代指皇帝出行,也可以指皇帝留宿妃妾宫中,文中所指的是前一个意思。C. 国子祭酒,是古代学官名。晋武帝咸宁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D. 万乘,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帝王。战国时,诸侯国小的称“千乘” ,大的称“万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何尚之热心办学,反响热烈。何尚之在丹阳城外建宅院,办学校,各地学子纷纷慕名而来,称之为南学。B. 何尚之
31、观察入微,洞悉先机。左卫将军范晔欲图谋不轨,何尚之有所察觉,先发制人,提前平定动乱,得到皇帝的嘉奖。C. 何尚之为民请命,鞠躬尽瘁。皇帝想在建造玄武湖和华林园的过程中过分地役使百姓,何尚之上书阻止。D. 何尚之为国为民,深得圣心。何尚之的进言,多能得到皇帝的认同,晚年病重,帝还派谴专人探视。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尚之少时颇轻薄,好摴蒱,既长折节蹈道,以操立见称。(2)若值忠良在朝,必将犯颜切谏,但臣等碌碌,每存顺默耳。【答案】10. C 11. A 12. B 13. (1)何尚之少年时行事颇为轻浮,还喜欢赌博,长大之后改变志向走上正道,凭操守为人所称道。(2)如果遇上
32、有在朝堂上的忠臣, (就)一定会(不惜)冒犯龙颜极力劝谏,只是我们这些人碌碌无为,常常心存恭顺静默罢了。【解析】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此题是断句题。做此题时一要注意文句的连贯性,不割裂文句,保持句子的整体性;二要注意每句的主语。此题考查点是“便豫相黜斥” “万方将谓卿等不能容才” “以我为信受谗说”这三个完整的句子。这三个句子不能拆开,拆开以后文意不通,故选 C 项。此句大意是:“范晔(谋乱)的事迹还未明显,这样事先罢免他,各地官民就会说你们这些人不能容纳人才,认为我听信谗言。只要让人们都知道这些,不用担心出现大的哗变。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古代文学常识知识的理解与识记。铁钺:在这
33、里代指杀戮。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铁钺代指杀戮。1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文意。 “先发制人,提前平定动乱”的表述不准确,原文“时左卫将军范晔任参机密,尚之察其意趣异常,白太祖宜出为广州,若在内衅(谋乱)成,不得不加以铁钺,屡诛大臣,有亏皇化”没有提及“提前平定动乱”, 无中生有。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先疏通大意,然后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关键词句要译准确。 (1)句中要
34、注意以下几个关键词:轻薄:行事轻浮。折节 :改变平素志行。 蹈道:履行正道。见称:被动句式。 (2)句中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词:值:遇到。犯颜:冒犯君上或尊长的威严 。切谏:直言极谏。顺默:顺从其势而沉默不语。点睛:翻译句子题,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翻译完了后把句子代到语境看看通不通畅,检验一下。参考译文:何尚之,字彦德,是庐江府潜城县人。 (他的)曾祖何准,品德高尚不应朝廷的征召, (没有出仕) 。(他的)祖父何恢,曾任南康太守。 (他的)父亲何叔度,为人恭顺谦谨有德行
35、功业。何尚之少年时行事颇为轻浮,还喜欢赌博,长大之后改变志向走上正道,凭操守为人所称道。元嘉十三年,彭城王刘义康想任命司徒左长史刘斌为丹阳尹,皇上不答应。 (刘义康)于是就任命何尚之为丹阳尹, (何尚之)在丹阳城南外建造宅院,设置玄学,聚集学生。东海人徐秀,庐江人何昙、黄回,颍川人荀子华,太原人孙宗昌、王延秀,鲁郡人孔惠宣,一起仰慕玄学前来游学,称为南学。当时左卫将军范晔任参机密,何尚之觉察到他的意趣不同寻常, (于是就)禀告太祖应当让他出京任职广州,如果(范晔)在京城谋乱事成,就不得不对其施加刑罚, (这样一来)屡次诛杀大臣,对皇上的圣明教化有损害。皇上说:“范晔(谋乱)的事迹还未明显,这样
36、事先罢免他,各地官民就会说你们这些人不能容纳人才,认为我听信谗言。只要让人们都知道这些,不用担心出现大的哗变。 ”范晔后来因谋反被杀,皇上赞赏他有先见。国子学建立后, (何尚之)兼任国子祭酒。 元嘉二十三年, (何尚之)调任尚书右仆射,兼任散骑常侍。这一年修造玄武湖,皇上想在湖中建造方丈、蓬莱、瀛洲三座神山,何尚之坚决劝谏,皇上就停止了(计划) 。当时(皇上)又修造华林园,并在盛夏役使人工,何尚之又劝谏,认为应该让百姓休养生息,皇上不答应,说:“百姓常常自己背朝太阳(劳作) ,这点(工程)不足以使百姓辛劳。 ”当时皇上(到赴)巡幸,还经常秉烛夜游,何尚之又上表劝谏说:“万乘大国之君应当自重,尊威不可忽视,这(本应是皇上)圣心明鉴的,哪里需要用我来说明呢。